•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动·静

    [现场]动·静

    2016-04-29 14:51:44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 NO!空间[NO!SPACE] 动·静︱计划一 现场

    11月1日-11月11日

     

     

    ▲ 动·静︱计划一 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动·静︱计划一 参展艺术家:【影像·装置】卜桦、张彦峰+周罡、司建伟、田晓磊、陈镪、陈学刚、邓碧文、张沐辰、蒋同、陈凌杰、黄起才、张丽丹;【现场表演】杨青·杨得清、胡懿菲    

    ▼ NO!空间[NO!SPACE] 动·静︱计划二 现场

    (11月14日-11月25日

    ▲ 动·静︱计划二 展览现场 

    动·静︱计划二 参展艺术家:【影像·装置】罗蔷+郑无边、王将、吴梦诗、贾有光、代化、李菲、钰柯、赵域、邓强、韩金鹏、赵小伟;【现场表演】陈进、刘仲宇

     ▼ NO!空间[NO!SPACE] 动·静︱计划三 现场

    (11月28日-12月10日)

    动·静︱计划三 参展艺术家:【影像】朱冥、汪东升、华继明、黄文亚、胡懿菲、陈陈陈、刘仲宇;【现场表演】谭海山、安鹏俊、莫棣、宋兮、金沐言  

     

    展览主题
    动 • 静 MOVEMENT & IMAGE

     
    出品人:张 兰
    策展人:张海涛
    策展助理:贾小古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1日—2015年12月10日
    展览地点:NO!空间[NO!SPACE]
     
    单元项目

    计划一
    开幕:11月1日(星期日)15:30
    展期:11月1日-11月11日
    影像·装置:卜桦、张彦峰+周罡、司建伟、田晓磊、陈镪、陈学刚、邓碧文、张沐辰、蒋同、陈凌杰、黄起才、张丽丹
    现场表演:杨青·杨得清、胡懿菲
     
    计划二
    开幕:11月14日(星期六)15:30
    展期:11月14日-11月25日
    影像·装置:罗蔷+郑无边、王将、吴梦诗、贾有光、代化、李菲、钰柯、赵域、邓强、韩金鹏、赵小伟
    现场表演:陈进、刘仲宇
     
    计划三
    开幕:11月28日(星期六)15:30
    展期:11月28日-12月10日
    影像:朱冥、汪东升、华继明、黄文亚、胡懿菲、陈陈陈、刘仲宇
    现场表演:谭海山、安鹏俊、莫棣、宋兮、金沐言

    主办方:NO!空间 [NO!SPACE]
    空间地址:中国·北京·宋庄小堡环岛上上美术馆后北街90艺术区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30
    联系电话:+86-13911452722
    E-mail:Nospace@outlook.com
    媒体支持:艺术档案 www.artda.cn

    主题诠释

    此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动 · 静”态影像虚与实的对照关系,或动态行为、装置与静态行为、装置的转换关系。动态影像、行为、装置让观众自我识别过程中的生命力,而静态影像、行为、装置却是凝固的时间场域。
     
    摄与影是动与静的结合体,是动名词。广义的影像原本就是分为动态影像(电影与录像艺术)与静态影像(瞬间摄影),观念影像让摄影走出摄与影简单的语言手段。行动艺术除了动态行为与静态行为,也时常动静结合,而且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文献即动态影像或静态影像。动图GIF其实就是静态图片格式的升级版,短小而重复的特征越来越适应于微时代的高效传播;而动画更是静态图像对动态影像的经典转换。装置与新媒体结合后,产生了动态装置,更强调机器本身的功能性和技术性,弱化人的技术介入,让机器的智能化、傻瓜特性最大化的体现。影像领域傻瓜像机、数码像机、现在的手机摄影、电脑合成特效都是机器摄影的最大化体现,它们都集动静影像为一体:具有“动静自如”的特征。动静自如的物象行动与装置的相互转换也是媒介之间一次跨界实践,寻求其适者生存的可能性。
     
    动静也是一种虚实的悖论关系。我们生活在躁动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总是藉助沉静来使心安定下来。人即身为动物,“动”则是生命力变易、有欲、有为、刚健的显现,动不了必然不正常,但是只会动,便是“愚动”,所以还要加上能静才有灵,常则、无欲、无为、柔顺才会生智慧。“动时无碍,静时放开”才能动静自如,相互转换。

    “动 · 静态物象的转换”是从生态或生命哲学角度看动静态自如转换的影像、行为、装置,动静之间的生存状态更适于成为当代全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介入现实、影响着现实社会。
                                                
    张海涛
    2015-10-20

     

    关于“NO!空间”

    NO!空间[NO!SPACE]是位于北京宋庄艺术东区的小型实验项目空间。空间通过展示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实验艺术项目,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在媒介、语言、观念表达等纬度上的一切可能性。我们强调开放的国际视野,同时关注本土艺术的价值观和学术态度。 

    ▲ NO!空间[NO!SPACE]外景

    ▲ NO!空间[NO!SPACE]内部

    ▲ NO!空间[NO! SPACE]内部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