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荣幸地受邀参加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的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影像单元的策展工作,影展将在2012年8月18日至8月26日期间举行。与前两次实验影像单元策划的不同之处是,第一、我们这次影展开始重视实验电影和当代艺术中的录像艺术在电影节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影展的名字也有所调整,由“北京独立电影论坛”(自2006年起)、“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自2003年起),从今年起合并为“北京独立影像展”,对于这样的整合我个人的理解是电影节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积聚力量,同时加强实验影像单元的质量与规模,这也是国内目前几个重要的独立电影展新的变化。前些次影展对实验影像的不重视,一直造成影展整体观念偏于沉重,在影片的题材上也有过多重复,在每次影展中重复表现一种针对性感受的作品过多,好像有种惯性思维觉得独立影展必须表现某种特定的选题才具有独立性,这样缺少了很多鲜活而多元的时代气息。其实剧情、纪录和实验影像在影像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三个表达样式实际上是互补和相辅的关系。
如果说剧情、纪录和实验是影像艺术的三驾马车,剧情片可以通过导演的主观性、叙事性、典型性故事的转承起伏让观众扣人心弦,立体、综合体验作品剧情线性发展;纪录片则以选题、真实性、冲击力勾起我们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而实验影像在语言实验和内容实验中,更多给我们鲜活的感觉:时代感、未来感和活力。剧情、纪录、实验影像三者虽然有各自特点,然而艺术表达的本质和功能性依然是一致的,即给以我们生存的启示、担当起现实社会的责任、传送永恒的价值情感,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一种表达方式有所成见,而且近些年剧情、实验、纪录也相互融合发展,出现了很多实验剧情和实验纪录,让剧情、实验和纪录影像并驾齐驱,从艺术整体的生态学视角来审视每一种表达媒介和方式存在的意义。
第二、这次影展的实验影像单元的选片制度更加完善和国际化,也加入评奖环节,参与策划的团队阵容也盖过以往的影展。今年实验影像单元参与评奖的评委嘉宾三位:汪建伟、张小涛、杨北辰,将评出两部实验创新奖。国内很多影展的实验影像单元不被纳入评奖环节,这也是以往所没有的新增项目。另外此次影展邀请了五位选片人,分别是张海涛、吴秋龑、王泊乔、董冰峰和来自香港的邝珮诗。五位选片人不是被动选择组委会征集来的片源,而是每个选片人都可以推荐不错的导演和作品,之后与征集来的作品汇总在一起,再由所有选片人各自观看这些影片后选择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最后由单元策展人根据每个作品投票票数综合考量这次影展的入选作品。这样的评选机制既保证了影展的作品质量,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选片原则。本次影展通过组委会征集的实验影像作品近40部,而通过选片人邀请的艺术作品也有近30部,占有的比例是征集的片源数量的大半,最终我们评定入选这次影展的作品是30部,其中综合实验影像8部,实验动画13部,实验影像亚洲专场9部。由于实验影像以短片为主,我们分为三个半天播放,每场由不同的主持人主持现场的交流。
第三、这次影展在片源上把实验电影与当代录像艺术进行了融合。作为两种表达方式它们有点微妙的区别: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并不能完全等同,实验电影源自电影艺术史,并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它的一个高峰,而录像艺术则发端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艺术中诸多艺术形态之一;实验电影主要使用胶片,并在影院和学院展映,而录像艺术则主要使用视频,少量使用胶片,它们的作品则在画廊和美术馆展示;实验电影具有一个线性的演示过程,其实验是向影像画面内部深入的,而录像艺术的展示多是非线性的向空间和环境拓展。以上看出它们在观看和展示方式、媒介语言方式、影像脉络、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程度有所不同;然而对于实验、创新、时代感和当代性的敏锐把握上依然是一致的,这次影展加大了当代艺术领域影像艺术的参与性。很多导演也是艺术家身份,如缪晓春、卜桦、邱黯雄、周啸虎、徐若涛等人,他们也是当代艺术领域活跃的艺术家;同时我们也为了挖掘新人,给青年艺术家更多的展示空间,也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如王海洋、田晓磊、雷磊、赵域、黄麒霏、刘健、陈镪、鲁婷婷等。
第四、选片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即为一种艺术价值的判断。选择决定一种态度、眼光和价值标准。在我们这个类像丛生的信息时代,很多类像随时大量转载、剪辑、发送,这时选择与转换也即一种艺术。一个影片的选择是选片人的修养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这次选片团队首先考虑的是实验的特点,我个人喜欢新感觉、新语言,其实也是作品鲜活性。不论任何题材:历史、现实、未来或是永恒的老话题,都需要当代人视角来给予新的诠释和转换,这时诠释的敏锐性也是一种判断,这时实验必定是具有当代性的,也就是具有时代精神和特征的。当然,选片人对于影片的直觉经验和敏感也很重要,优秀的影片在多位选片人理性与感性同时审视时一致好评,这种感动便会不可争议。当下是一个数字信息化传播的时期,作为一个媒介影像的优势不用质疑,然而怎样使这个与大众共时的媒介,将它的艺术语言在表达自己体味这个时代生存感觉的同时,具有个人性和先验性便很难把握。艺术家在真实面对当下,体验自己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针对的问题,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变迁,放在艺术史和现实背景的脉络中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即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是判断影像艺术的价值支点。
第五、这次影展实验动画的作品质量最为突出,实验动画也跳出传统手绘动画故事的情节成为实验影像的主力军,出现这个现象也是我们几个选片人主观推荐的结果。我们想让这次影展有一个不同的倾向性,即强调数字化时代动画的影响力。在实验影像领域,实拍影像一直存在,而且发展的比较成熟,而数字对于二维、三维实验动画介入必定依靠电子技术的进步才能实现。三维实验动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表现样式,它的空间感和自由度更强,很多数字动画语言是靠手绘无法达到的,这时它便具有了自己的语言优势,因此这次影展我们加大了数字新绘的力度,也顺应了数字革命浪潮的变化;而且实验数字动画成本和可操作性很强,艺术家可以一人独自完成,更加强化影片的独立性、不受商业大制作和意识形态的干扰。这次影展上缪晓春、田晓磊、卜桦、周啸虎、李杰等艺术家的作品较突出地运用了数字动画的表现方式。另外入在选影片里,也不乏实验剧情和实验纪录片,这个类型的影片主要在亚洲单元里有所体现。实验纪录和实验剧情即倾向于将叙事中融入朴实的观念,使其实验化、当代化,其避开了传统叙事那种“死板”的记叙方式,又避开了狭义的观念艺术的概念化、缺少情感、细节与感性的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角认知现实。这类影片在语言朴素的基础上强化了影像结构和场景内容的异化特征,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如影片《所有的行流出来》、《The April Chill四月冷颤》《残话小说》《回首迷途》《折线》《从大爆炸那刻起我们从未停止过远离》等影片。
第六、与以往电影展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这次影展与论坛同时并重,成为一个重要的亮点。实验影像单元的论坛我想以“当代影像艺术生态建构”为主题,因为独立影像艺术依然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影像艺术生态,这个生态包括:影像作品创作、展览、策划、评论、出版、教育、收藏等。与其它的艺术媒介类型比,影像的技术语言更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也具有再造和传播快等特征,因为它的技术更适于未来的一代人,他们从小与多媒体打交道,也是后人类心理的内在需要和表达,然而独立影像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顺利,其一、独立DV影像在国内作为又新又老的媒介,伴随媒介语言和感受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对于中国独立影像仍有很远的路须走,中国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其发展很艰难。首先、国内艺术机构对独立影像的收藏近乎为零,很多艺术家为了生存放弃这种媒介方式;其二、对于独立影像专业技术设备租金昂贵,独立制作极其困难,造成恶性循环,独立艺术家“傻瓜式”技术被专业人士唾弃,上不了“正席”;第三、传统的艺术家及收藏家、机构的观念落后,思维一直停留在单一传统媒介的收藏和发展,独立影像策展的非商业性,很难有单位能赞助和接受,使本来就很少的独立影像展雪上加霜;第四,在正常意义上影像是工业生产,因此它很容易被商业、体制所控制,社会真实的一面很难被体现,使得艺术家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拍片,长期搅扰在这样控制和被控制的冲突之中,独立品格更加难能可贵。近些年,独立电影的展播开始整合成一种初具持续性和组织化、规模化的形式,像北京、南京、重庆等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独立影像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正在加速中国独立电影摆脱边缘身份,这也是独立影展艰难行进中让人欣慰的事情。
张海涛
2012-7-26于宋庄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BIFF2012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附排片表)
view.php?tid=7228&cid=20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结束 结果近日公布
view.php?tid=7184&cid=20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征片信息
view.php?tid=6710&ci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