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2018-08-18 11:08:51 来源: 如学传媒 作者:朱青生

 


文︱朱青生

一、

今天所说的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传统的艺术是“美术”,而今天的艺术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注重对人素质的推进,让每一个人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并具有更为完整的人性。

独立的人并不是十分容易做到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认为“科学”与“思想”能够使人独立,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人往往是在有了一定的目标后才进行思考,当目标不确定时无法进行完整、准确地判断和思考。

科学也是如此。科学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推进未知的部分,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就无从进行判断和创造。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的大量活动都是在理性基础上展开的。

但人性大于理性。人性的完整性包含着理性和理性之外的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于理性的方式,因而很容易在自愿状态下被奴役,被知识和思想所牵制,无法怀疑和反省,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艺术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所以,今天的艺术已不再被称为美术。

一个人怎能在没有任何前提和指导的情况下,不间断地提高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力量是靠“艺术”来创造的。令我们惊讶和遗憾的是,这一点在中国,不能被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是文化界的精英所了解。

今天,若要使未来的中国能够引领世界,首先需要深切和全面地弄清楚何为当今世界精神发展的前沿,未来世界精神的引领力量在哪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过去的传统,而发达国家并不仅限于继承传统,更强调指向未来的创造;每个文明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而先进的文明并不一味被动地固守差异,而更注重为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开创新的普世价值,从而引领世界。只有引领世界的民族,其祖先和父母才会受到当世的尊敬;只有建造了新的艺术和文化,其国民和子孙才会得到后世的爱戴。


▲ 毕加索

 

二、

20世纪有三位人物堪称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杜尚和博伊斯(还有塞尚,虽活到20世纪,成名却在之前)。通过对毕加索的解析就能说明,为什么毕加索会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是在1910年前后,他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描绘的对象拆开来,按照画面的需要抽象成一个完全由他自己创造和构成的作品,史称“立体派”。这项贡献在中国只有很少的人听说过,我们应该真正弄懂它的内涵,因为他的贡献不是西方文化的发展,而是西方和东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之后的新发展,成为在文化领域中国际主义的新成就,毕加索是共产党员,毕加索反对打着社会主义标志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德国法西斯,他维护世界和平,热爱西方中心之外的各种文化和艺术,最重要的是他一生示范了新时代所谓“创意产业”的灵魂——竭尽创造。

毕加索引发了艺术的一次重大的革命。

在毕加索之前,已经有过一次革命,就是以塞尚和同时期的梵高发起的对西方传统的革命。

西方的传统美术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运动等等,在19世纪法国油画中发展到极致,显现为西方艺术的集大成。在这种艺术中,所有的对象是真实的,所用的技巧是写实的,所做的构图是经典的,所营造的诗意氛围是我们可以用直觉触及的。

西方的传统美术感动了徐悲鸿这些最早留学西方并将美术学院系统引进中国的人,也依旧感染着如今一代代中国观众。但塞尚和梵高发起的对西方传统的革命,正是从这个西方艺术的“完美”之处切入,他们的突破是在西方文明的不可怀疑处加入了怀疑。在他们之前,西方古典绘画就是要创造幻觉,努力模仿一个外在的对象——要逼近自然,和真实竞赛!而他们,却改变了艺术家作为一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权利,注重人的感觉、理解和自由意志在创作中的表达,甚至为了突破自我绘画传统的陈规局限,反求于非洲、太平洋原始艺术和古老的东亚艺术,最近正在巴黎开办的梵高大展《日本之梦》(rêves de Japon),再度揭示了当时梵高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和吸纳。

而毕加索的革命和颠覆是对梵高成就的进一步突破,梵高无论承接东方还是西方,画上的人物风景皆在,只是在如何描绘时加入了自我的感情、理解而已,正所谓“中得心源”。而毕加索则反其道而行之,将构成世界上所有形体的元素拆成一堆散片,拿来作为自己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他手里被自由地用于创造世间所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让世界多出一个崭新的事物。

因此,艺术发展到毕加索这里,就变得与从前很不一样,他的画本身就是一样“东西”,而不再是对外在世界的追随和模仿,他的每一个作品都给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因此我们说:“毕加索画的不是东西,而他画的画本身是个东西!”毕加索作出这样的贡献,怎么可能不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作品之所以好,不在于细节如何做或者做得好坏精粗,而在于他开发出一种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他不是按照古希腊的方式,也不是按照文艺复兴的方式,更不是按照他的祖国西班牙的方式,又不是按照非洲的、伊斯兰的或者中国的方式,他是按照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带着人们往前走,从此开创出抽象艺术的一个方向,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面对世界和现实如何自由地构图和组合创作。这种原发的创造力令人敬仰,令人惊叹。

▲ 杜尚

 

三、

在我看来,现代艺术革命是西方成为强国的精神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获得尊严,刚开始是靠武力的强大,但最终则要靠文化的发达。

历史上曾经强大一时的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满清帝国,其威权不可谓不到极致,对人民和国家的统治不可谓不严酷而有效,但是在其治下,没有革命性创造和文化自由的蓬勃发展,其结果这些帝国的历史越久,越不会让人神往和倾慕!文化本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知道人类精神的困境何在。如果今天我们做的事情是其他民族在几百年前已经贡献过的,中国何日可言其伟大?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艺术上一直是在追随,而不是选择去做开创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只能保护传统,回归传统,把当代艺术一律归为西方外来的“腐朽”艺术加以排斥。但事实上,恰恰是那些最有创造性的文化对传统保护得最细致和精到,像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保存文物、城市环境以及传统文化遗址方面都要相对好于发展中国家。继承传统并不是生硬地去继承旧形式和陈腐的精神模式,而是当代创造性地转化和开创。

▲ 博伊斯

我们日常使用的“美术”一词本来是从西方文字翻译过来的,而且是借用了日本人的翻译,其实“美术”这个词翻译得很不确切。美术源自法语“好艺术(beaux art)”一词,原义包含室内乐、芭蕾舞等供人赏心悦目而专门创作的各类作品。

如果按照西方美术的原则来衡量中国的艺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艺术就被认为是低级的。西方的一个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曾给美术定下一个标准,他认为美术是从用线表现的、单色的、平面的低级状态,向用面表现的、彩色的、立体的高级状态的发展过程。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衡量,岂不是中国的书法是最低级的艺术。一般的欧洲人无论如何也看不懂书法,因为他们不明白书法里面包含着另外一套关于艺术的原则!在这种艺术原则之下,艺术品不需要用写实的程度来衡量(像不像),不需要注重人和世界之间的构成关系。中国艺术的本质在于一个人怎样把他/她的精神灌注到一条线里去,而这条线要尽可能地脱离实际,超越现实,使其达到某种境界。这个境界和我们的生活无关。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人才能从一个普通人变为一个永恒的人。

今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于原创性。

不要指责中国的科学家或工人没有原创性,而是中国教育出的这一代人,或者说几代人、几十代人都没有足够的觉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做任何事情应该具有原创性并极尽所能,而不是一味服从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无论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所形成的“经典”有多好,一旦成了牵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强制性规范,都会成为一副枷锁、一个牢笼。

枷锁就是枷锁,哪怕用宝玉雕成;牢笼还是牢笼,哪怕用金子铸就。如果没有人告诉年轻一代这些道理,西方传统美术也有达·芬奇、拉斐尔,但是正是因为有了梵高、毕加索,正是他们的现代文化既不限制在自己的特色里,也不限制在任何旧的范畴中(他们甚至还大量吸收中国的传统),才能不间断地创造现代文明,顺带也烧掉了圆明园。

如果我们不理解毕加索,不把当代艺术精神作为公民美育常识,而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因为一时的失意、失落和暂时失败,就缩回去因循守旧,抗拒现代化,我们的后代又怎么可能有原创性?

我们的祖国凭什么获得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的父老乡亲凭什么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因为人的素质和价值而获得尊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王音(Wang Yin)

王音(Wang Yin)

2010-01-14 14:51:05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001

  

王音

简历
1964 生于山东济南。
1988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现工作与生活在北京

个展
2006 王音 2006, 空白空间, 北京, 中国
2003 记忆的深渊 王音 1993-2003,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在那里,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2001 王音近期作品,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1994 王音绘画作品展,美院画廊,北京,中国

联展
2007 傲慢与浪漫,鄂尔多斯美术馆,鄂尔多斯,中国
脱域,千高原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78910—王音、卢昊、杨茂源、萧昱联展”,艺博画廊,上海,中国
地狱与天堂:十周年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柏林,德国
情感与形式,丹麦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6 艺术突破,中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绘画:吴山专、王兴伟、周铁海、颜磊、王音、郑国谷联展,丹麦文化艺术中心,北    京,中国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麻将—希客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汉堡美术馆,汉堡,德国

2006 江湖,提尔顿画廊,纽约,美国
2005 绘画—非现实主义,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亚洲:身在何处?,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柏林,德国
线索—方力钧 | 王音 | 萧昱 | 杨茂源,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麻将—希客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伯尔尼市立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现实主义游戏,北京公社,北京,中国

2004 二十四位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堕落,中国现代艺术基金会,根特,比利时

2003 左手与右手,798艺术区时态空间,北京,中国
人工呼吸,三合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别墅美术馆—条件中的观念,三合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2 第一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WXY,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2001 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2000 不合作方式,东廊艺术,苏州河113号,上海,中国
疼—王音、萧昱、杨茂源作品展,北京设计博物馆,北京,中国

1999 中国当代艺术四人展,ODDEN LADEGAARD,丹麦
开启·通道—东宇美术馆收藏展,东宇美术馆,沈阳,中国

1993 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87 曾力王音绘画展,国际展览艺术厅,北京,中国

获奖
2004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 提名奖

绘画可以给我带来孤立的快感。我喜欢绘画在当今倍受冷落的境遇。
我喜欢暗示的动机胜过暗示。我喜欢丧失掉目的性的形象。我喜欢描绘不可能描绘的东西。——王音

艺术家作品

 

 

王音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那些或颜色灰暗或绚烂张扬的牡丹花,还有以苏式美术教育手法描绘的历史人物和风景。当然远不止这些。当代艺术中不乏各类张扬着表现欲,发散着荷尔蒙味道的作品,观众和评论家时而被艺术煽动,时而也为艺术失落。王音却始终给我们提供一种观看与思考的快乐,不是简单的视觉愉悦,也不是发泄嘶吼般的痛快,而是伴随着对逝去的回忆和未知的现在所引起的莫名焦虑。

现代性:
王音少年时期的绘画经验,是在苏派绘画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而他的大学时代,正是中国现代艺术用西方经验来取代苏式绘画经验的时代。西方的现代主义和中国现实主义模式的共生和对峙,是那一代艺术家共同经历的成长历程。王音没有选择当今最流行的直接的讽喻或者批判的图像,而是选择了一种悖论:用个人体验消解历史的同时,提供了观者出心理上的历史真实体验;用后现代的游戏方式制造反原创的图像,反而成为不可重复的私人色彩浓重的个人化口音。

人体是西方的概念和工具,也是中国走入现代性的纳入西方框架的标志。我试图将它体转换成中国景观。春夏秋冬,暗示绘画如何转换,甚至采用了徐悲鸿早期的习作的形式。
我以前几乎不画人体,这次我要讨论的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人体作为符码,与中国传统诗歌的“兴”一样,是一个暗喻。

时间感:
王音带给我们一种明显的时间距离感,那些红色经典时代的图像被原样喷绘后再重新刻画,以及旧时代的人物头像被时间褪去颜色,灰暗地站在遥远处,它们会勾起观众心底那种说不出的心潮浮动,来自对记忆的怀想,也来自于回忆时带起的对现实的思索。这正是王音的手段。他喜欢用福柯来举例,福柯的理论就是建立在文艺复兴的背景的分析之下,而福柯揭示历史的实际是讨论当下正在发生的东西。回顾历史不等于过时,回溯记忆也不是逃避现在。王音所有的兴趣还是在当下,只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体会。   

很多艺术家喜欢把握短暂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我关注这个瞬间的形成。我对过程更有兴趣。

地域性:
王音总说自己的作品有很强的地域性,是“有口音的”。但决不能把这种“口音”混同于曾经流行的“中国图式”,王音的绘画“口音”没有固定和明显的标签。他要做得是找到自己认为的“中国人”的形象和语言方式,是将形象经过个人情感过滤后“改写”的过程,这和流行的“挪用”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他远离急功近利和西方人眼中 “异国拼盘”的策略。

口音,心理或者地理上。没有所谓的全球化,这只是现代交流的术语。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意义的。
什么是世界的?它是一个幻觉。一个人只能站在一个地方,而这个就决定了观看的视角。

自由与限制:
王音的随性不仅是温雅随和的态度,也在于对绘画技术与本质的想法。他的作品充满严谨的思考和理性的逻辑,但实践的方式相当随机。他的作品按照时间阶段可以分为很多个系统,每一个系列之间为何、如何转化换,似乎完全因为当时的刺激。即使每一件作品差别很大,但王音看到的只是外观上的转变,在他的心里都一样。

某种东西给我限制的时候,它的表现力反而可以更加宽泛。我不喜欢没有限制的表达,绘画是二维的空间,我却可以在其中获得了高度的自由。这是做装置不能得到的。

回归绘画的谬论:
后现代之后,新的媒体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架上绘画是否已经走向末路,是每一个专注于它的艺术家避不开的。是历史回旋往复的结果,或者是物极必反的宿命,如今中国艺术家开始“回归绘画”,架上绘画似乎又出现涅磐的希望。王音则置身事外,他一直在从事平面绘画。在他看来,二维空间的限制反而带来的无限的想象纬度和自由。至于架上绘画的前途和希望,不是他的使命和责任。

所谓回归绘画,跟我没有关系,绘画的本质是我个人化的工具。对我来说比较内敛,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手段。我没有振兴绘画的使命感。这样我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困境。

王音看来,“绘画始终是一件朴实的工作”,“修地球”是他对自我形象和工作性质的解读和自嘲。不过读他撰写的文章,却不禁惊叹于文字中透露出的诗性的哲理。他就是这样一个夹杂在埋头劳作与缜密思考之间的,兼工所向披靡的“革命”与温情脉脉的“浪漫”的艺术普罗分子。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