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曹斐(Cao Fei)

曹斐(Cao Fei)

2009-11-12 16:25:00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曹斐(Cao Fei)

简历
曹斐,1978年出生于广州
1997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2001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
现工作及生活在北京

曹斐是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她以多媒体装置和录像的创作为人所熟知。她的影像和装置融合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纪实的惯例。从她的影像及装置作品中折射出的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安的变化。曹斐近期的项目人民城寨(2008-2011)分别在德国古根海姆美术馆(2010),日本资生堂画廊 (2009),英国伦敦蛇形画廊(2008),日本横滨三年展(2008),第五十二界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07),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展出;她参与的其他项目和展览还有:谁的乌托邦,利物浦泰特美术馆(2007),怒江计划,里昂双年展(2007);第十五届及第十七届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06/2010), 首届莫斯科双年展 (2005), 上海双年展 (2004), 第50界威尼斯双年展 (2003)。她的录像作品也曾于众多美术馆中放映,包括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纽约MoMA及 P.S.1, 巴黎东京宫,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森美术馆.与此同时,曹斐也获得了2010年未来一代艺术奖的提名,以及2010Hugo Boss艺术奖的提名,并在2006年获得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青年艺术家的奖项。

Cao Fei (1978) is a Chinese artist based in Beijing. She is known for her multimedia installations and videos, and is acknowledged as one of the key artists of a new generation emerging from Mainland China. She mixes social commentary, popular aesthetics, references to Surrealism, and documentary conventions in her films and installations. Her works reflect on the rapid and chaotic changes that are occurring in Chinese society today. Her previous project RMB CITY (2008-2011) has been exhibited in Deutsche Guggenheim(2010),Shiseido Gallery, Tokyo, Japan (2009), Serpentine Gallery, London (2008), Yokohama Triennale (2008). i. Mirror by China Tracy, 52nd Venice Biennale (2007), Chinese Pavilion; RMB CITY- A Second Life City Planning has been exhibited in Istanbul Biennale (2007); Whose Utopia, TATE Liverpool (2007), Nu Project, Lyon Biennale (2007). Cao Fei also participated in 17th & 15th Biennale of Sydney (2006/2010), Moscow Biennale (2005), Shanghai Biennale (2004), 50th Venice Biennale (2003). She also exhibited video works in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MoMA (New York), P.S.1 (New York), Palais de Tokyo (Paris), Muse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Paris), Mori Art Museum (Tokyo). And Cao Fei is the finalist of Hugo Boss Prize 2010, and won The 2006 Best Young Artist Award by CCAA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ward ).

艺术家作品

曹斐,《狗》,2002,数码影像,8分钟
Cao Fei,Rabid Dog, 2002, Single channel video,8 Min

作品简介

我们热爱鞭子,我们需要撕咬,我们不敢吼叫,像狗一样工作,一样驯服,一样忠诚,一样隐忍,挥之即来,招之即去,能聪慧地领会主人的意图。我们何尝不是一条可怜狗,心甘情愿地扮演困兽,囚禁在现代化的牢笼里。什么时候我们才有勇气狠咬主人一口,脱下面具,扒下兽皮,做一条真正的疯狗。

We love whips, we need to worry, we don’t dare to bark, and we work tamely, faithfully and patiently like dogs. We do everything our boss asked, understanding his point brightly in no time. We are surely poor dogs, willing to act as animals and being locked in the cage of modernization. When will we have the courage to bite our bosses ruthlessly, taking off our masks, peeling off our fur, and being a group of real rabid dogs?

Hungry Dog

Imbalance 257

曹斐,失调257,1999,数码影像,25分钟 41秒
Cao Fei,Imbalance 257,1999,Single channel video,25 min 41 sec

《失调257》
在我们体内总是流动着莫名的直接的波动的易动摇的不可溶解的特质,在所有行为的背后隐含一个对真实更忠诚的意象,它们整体伸展,不被人觉察,直到自我瓦解寻找到自己真正的精髓。失调是我们当下的体验,一种并不具普遍性的中国大学生生活的体验,它限制我们,改变我们,又令我们扩张变通,它是一连串事件的形态,青春期的疾病,人与人关系的边缘,极乐与绝望的中间。

Imbalance 257
It is the typical stance of this generation, with its sensitivity and impulse, to try to blur the boundaries of all existing criteria and truths, to turn seemingly rationality into absurdity, and to mock at the given reality and the "legal" matters: either the systemor those who drag on with their lives under the system. I owe my courage to the restless adolescence that compels me to tear away any existing rulrs which block the way to our inner reality. Imbalance is an experience naked to us, an experience that might not be popular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today. It restricts us, transforms us, and forces us to expand and to change. It is the formula of a chain of events, the decease of adolescence, the edge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intermedium between bliss and despair.

关于曹斐

文︱汉斯·乌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译︱王吉祥

曹斐是活跃的新生代中国艺术家中的重要一员,这群年轻艺术家崛起于21世纪初——一个遍布着那种存在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乐观主义时代。正如策展人侯瀚如所 指出的那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一个电视广告和舶来娱乐的时代,从港台电视剧到美国的说唱无所不包。他们深受像巴黎的黄永砯和纽约的蔡国强这样的海外 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因而乐于采用各种媒介,但这群年轻艺术家还是都选择留在国内,在这里,他们把对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对这些技术的熟练掌握转换为自己的优 势。这些在政府主导的电视电影系统外工作的艺术家(包括曹斐、杨福东和阚萱)打造出了跨学科的合作性作品来处理新的社会现实之中的日常生活。

曹斐在她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中包括了剧场、摄影、写作、声音、短片,甚至还拍摄了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她的这种多元性让人想起年轻时 代的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一个既是发明家也是探险家的模范艺术家,他带着无尽的好奇见证了他的时代,而曹斐也一样如此。不过,更容易拿来与曹斐做比 较的是几乎与她同时出现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艺术家米兰达•朱莱(Miranda July)。曹斐和米兰达一样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进行戏剧写作,她们的作品引发那种会在不同的特质之间产生的复杂的、“后媒介”的摇摆。这两位女性都信奉自 我奋斗,藐视那种被随便的归类定义,这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那些艺术家想将自己定位成某种特定的身份恰恰相反。这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最吸引人的 地方在于她们作品中存在于口语、固定场景和移动的图像之间的紧密关系,让人会想起雅克•朗西埃尔(Jacques Ranciere)渴望“批判艺术现代性的景象,因为这种景象即意味着每个人在自己的地方用自己媒介说着自己的话语。”

广州是曹斐组织各种跨领域活动的一个基地或者说手段:这个城市因为它自身不断变化的结构性转变而成为触发她创造力的源泉和作品的背景。比如2005年她为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新创作的戏剧作品,她自己将之描述为一出以编年史方式纪录珠三角地区日益加速的现代生活的“流动戏剧”。她的早期录像作品《公共空间》 (Public Space)表现了一个在漠不关心的都市环境中向陌生人微笑的男子,而在更近期一点的作品《嘻哈》(Hip Hop)里,她拍摄建筑工人和警察随着一种固定节拍而奇怪舞动(他们笨拙的方式让人想起早期的MTV)。2004年的8分钟录像作品《角色》 (Cosplayer)(以及同名系列摄影)比前期的作品更具综合性,更有批判性,也更引人入胜,在那些无所不在的挪用和旧为新用的狂欢里,艺术家将流行 文化作为一个桥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涉。这个题目指的是一种亚文化的角色扮演游戏——青年男女们打扮成自己所选择的日本动画片里的人物。曹斐片中的 “Cosplayer”(角色扮演者们)披着斗篷,穿着闪亮金属盔甲,挥舞着能够带给他们“魔力”的厉害“武器”,在广州郊外的田野上你追我逐,在无名都 市空间中昂首阔步。而同时,艺术家也将巨大的建筑工地和畜群纳入镜头,试图抓住现实都市中那不可思议的魔幻对比。借鉴电影中的镜头快速切换手段是该片的特 征,不连贯的叙述给人留下了悬念,这些“不可能的英雄们”在影片结尾处回到了家,像普通少年们那样在他们心烦意乱的父母身边吃饭睡觉。Cosplayer 这个童话故事在曹斐的实验电影中找到了一种极为当代的审美,在这个世界中,动画片里的浪子变异为都市环境中的游荡者,城市景观绚丽迷人但疏离感却无所不 在。曹斐的这些作品虽然都植根于日常生活,却也唤起了无数社会转型的可能性。在曹斐协同欧宁共同组织起来的一个由摄影师、电影工作者和其他志愿者等松散群 体参与筹划的《大栅栏计划》研究项目中,这种社会政治边缘性尤为显著。他们审视了北京最为贫困的一个社区,记录了在这个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5000 人的地区里,传统生活和日益逼近的现代性之间怎样不断地展开对话。这个项目是一系列以探寻中国城市化和社会组织主题的研究和影片的一部分,始于《三元里》 计划(曾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结束于2006年在上海的一项新研究。他们的成果在2006年9月份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艺术和传媒中心(ZKM)展出,这向人们打开另一扇窗,去窥见曹斐在各种媒介间的变化和穿梭,以及她的纪录片作品和其他更加引人入胜的作品模式间复杂的交互性。

此文原载《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12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