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内容征集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内容征集

2018-08-24 15:44:36 来源: 艺术介入 作者:中国艺术介入年鉴

 


一、项目简介
作为中国国内唯一一家以“艺术介入”注册的机构品牌,“艺术介入”一直以来致力于让艺术介入多种空间形态的实践。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经济”的话,那么“文化”将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随着实践的积累以及对于未来艺术介入这一实践方式的信心与责任,艺术介入主导发起了《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整理工作,拟对过去一年尝试的艺术项目进行梳理。《年鉴》将以艺术作品及艺术项目为核心,多领域实践案例为载体,内容涵盖艺术家、策展人、独立艺术空间、工业遗产、历史街区、文旅类、商业类、城市大型公建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多种替代性空间等若干板块,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介入事件的年度呈现。
 
艺术介入将主要承担《年鉴》的日常组织工作,如资料的收集、编辑、设计等。同时组建国内艺术家及理论研究领域代表组建专业的学术顾问委员会,相关机构负责人形成专业的空间运营顾问委员会,实现从具体工作到顾问的完整组织系统。
 
《中国艺术年鉴》除了出版之外,还将在未来发起《年鉴》相关论坛,并同时于2019艺术北京期间结合ART PARK公共艺术展进行“年鉴展”的相关尝试。力图从出版、论坛到展览构成《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全方位内容。
 
二、组织机构
1、发起单位:
从左至右按首字母拼音顺序

2、编委成员:
按首字母拼音顺序

杜曦云(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系副教授、艺术家、设计师)
高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刘岩(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副主任、清控遗产DIBO联盟秘书长)
刘迎九(上海外滩美术馆副馆长)
隋建国(著名当代艺术家)
索珊(RET睿意德市场与运营总经理)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
王旭(SMART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
袁晓萦(纽约J.Yuan & Associates艺术顾问机构创办人)
赵力(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和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控人居遗产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郑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分会建筑策划专委会秘书长)
庄惟敏(清华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分会建筑策划专委会主任委员)

3、组委会成员:
刘军(艺术介入联合发起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丁圆(艺术介入联合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段少锋(艺术介入策划总监、艺术介入年鉴主编、策展人)
李晓陶(小鸡磕技市场总监、资深出版人)
金续(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研究员)
 
 
三、参与办法

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编委会及组委会将从全部投稿方案中筛选出获选方案,获选方案将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中发表。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整理工作于2018年6月30日正式启动,现面向全球艺术家、策展人及机构招募作品及项目案例。方案提交截止日期:北京时间2018年12月31日中午12:00。具体征集内容如下:
 
涉及内容:艺术作品/艺术实践/文化政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项目运营

1
艺术作品

征集范围及要求
1、发生或完成于 2018年度的作品;
2、艺术作品内容包括且不限于:雕塑、装置及公共艺术、架上作品、行为艺术。致力于探讨社会转型中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观察与态度,具备将艺术与公众社会融合的属性;
3、作品呈现形式:作品完成度高、适用更加广泛的公共空间,须具备展示于美术馆、画廊等传统展览空间之外的能力,具有空间探索价值;
4、作品展现出艺术的创新性、延展度、活化作用及生命力,具备艺术实践的实验性和学术探讨性。

提交内容
1、个人简历;
2、个人照片、作品实施照片、创作作品工作照(作品实施与工作照不低于两张);
3、作品信息及阐述,如作品有参展经历,请提供项目信息(现场图、海报、展览信息以及项目介绍);
4、公众反馈(媒体报道、简报、作品评论)。

2
艺术与科技

征集范围及要求
1、发生或完成于 2018 年度的作品;
2、艺术作品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新媒体、科技美学、人机互动装置。具备将艺术创新与社会融合属性;
3、作品呈现形式:作品完成度高、适用更加广泛的公共空间,须具备展示于美术馆、画廊等传统展览空间之外的能力,有空间探索价值;鼓励科技感、人文感、交互感更为突出的新媒体装置艺术。
4、对艺术如何在信息时代以分享、社群的方式介入社会生产力,数码、数据、生物、科技如何以艺术的形态传达信息具备实验性和学术探讨性。

提交内容
1、个人或团队简历及照片;
2、作品实施照片、创作作品工作照(作品实施与工作照不低于两张);
3、作品信息及阐述,如作品有参展经历,请提供项目信息(现场图、海报、展览信息以及项目介绍);
4、公众反馈(媒体报道、简报、作品评论)。

3
艺术项目

征集范围及要求
1、发生、持续进行或完成于 2018 年度的艺术项目;
2、艺术项目内容包括且不限于:双年展、艺术节、艺术家驻留、艺术公益及其他各类跨界项目。致力于探讨社会转型中艺术对于社会的观察与态度,具备将艺术与公众社会融合的属性;
3、该项目须发生并运行于美术馆、画廊等传统展览空间之外的领域,具有开拓空间以及拓展艺术替代性项目活动空间的属性;
4、该项目须具有介入社会属性,与项目实施所在地的社会人口产生联系;
5、对于艺术的社会属性及多元化参与具有启发意义。

提交内容
1、项目相关文献(前言、艺术家/建筑师/策划人访谈、阐述等文字);
2、项目主视觉海报以及海报信息;
3、项目规划设计概述及空间规划方案文字及图片(不低于五张);
4、项目工作现场;
5、开幕活动、公共教育、论坛等相关活动的现场图片;
6、项目现场图片(不低于五张);
7、相关媒体报道及评论汇总;
8、如有项目相关出版可邮寄至我们所提供的地址。

4
独立空间

征集范围及要求
1、以独立空间为单位于2018 年策划执行艺术相关项目;
2、独立空间内容包括且不限于:亚文化研究空间、社会活动空间、公共艺术教育、NGO、艺术公益。致力于探讨社会转型中艺术对于社会的观察与态度,具备将艺术与公众社会融合的属性;
3、该空间须与社会产生密切联系,以艺术为媒介探讨艺术延展的可操作性和公共影响力;
4、对艺术生态具有独立视角和观察力,空间具备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提交内容
1、 空间介绍及logo;
2、 空间活动策划回顾(以年表总结为佳);
3、 空间负责人及团队简介及照片;
4、 2018年度艺术项目相关介绍、阐述及现场图片;
5、 相关媒体报道及评论汇总;
6、 如有相关出版物可邮寄至我们所提供的地址。

对以下类别的提交内容作统一要求

5
历史街区类与工业遗产类

围绕城市升级进程中历史街区及工业遗存的保护规划设计及开发运营,征集文化艺术应用相关的案例,要求如下:
1、 发生、进行或完成于 2018 年度的项目;
2、 涉及项目艺术文化应用内容包括且不限于:街区景观及空间改造中的艺术应用、区域中的艺术业态配置、   临时性与常设性的艺术活动(展览)、运营模式等代表性案例;
3、 对艺术资源整合与多方位社会空间有创新型规划及建设,探讨城市更新及再融入的可操作性;
4、 梳理片区现状,结合片区特色,体现出艺术融入的生命力和多维度文化空间的服务作用;
5、 具备成熟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6
文旅类

围绕景区、乡建、乡创、民宿、度假产业等泛文旅类项目,征集将文化艺术纳入规划设计及开发运营的应用案例,要求如下:
1、 发生、进行或完成于 2018 年度的项目;
2、 项目结合文化艺术的应用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景区规划及空间改造中的艺术介入、艺术业态配置、临时性与常设性艺术活动(展览)、运营模式等代表性案例;
3、 对艺术资源整合与多领域应用实践内容带有系统性的研究整理,结合自身特色对机构效能、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可供参考的案例。
4、 对艺术融入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可供参考价值。

7
公建类

围绕政府主导的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建类项目,征集将文化艺术内容纳入规划设计及开发运营的案例,要求如下:
1、 发生、进行或完成于 2018 年度的项目;
2、 项目结合艺术介入内容包括且不限于:策划规划设计及空间改造当中艺术介入、艺术业态配置、   临时性与常设性艺术活动(展览)、运营模式等代表性案例;
3、 对艺术资源整合与多领域应用实践内容带有系统性的研究整理,项目具有社区性的辐射影响。结合自身特色对机构效能、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可供参考的案例;
4、 对艺术融入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可供参考价值。

8
商业类

围绕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商业街区等商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征集文化艺术内容的应用案例,要求如下:
1、 发生、进行或完成于 2018 年度的项目;
2、 项目结合艺术介入内容包括且不限于:街区景观及空间改造当中艺术介入、艺术业态配置、临时性与常设性艺术活动(展览)、运营模式等代表性案例;
3、 对艺术资源整合与多领域应用实践内容带有系统性的研究整理,结合自身特色对机构效能、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可供参考的案例。
4、 对艺术融入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可供参考价值。

提交内容
一、文字说明(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1)项目背景及实施综述;
(2)结合当地及社区文化,阐述设计及规划概念、构思、立意等内容;
(3)景观、街道或建筑设计平面布局、横断面设计意图(如有相关)的简要说明及规划概述;
(4)市政/商业设施提升导则;
(5)景观或建筑内产生的文化艺术应用案例概述;
(6)手作类、社群类、媒体类、设计类、科技类、教育类等衍生产品开发介绍;
(7)文化艺术运营及管理体系分析;
(8)相关媒体报道及评论汇总;
(9)如有项目相关出版可邮寄至我们所提供的地址。

二、图件
主要为反映设计意图的必要图纸、文化艺术案例图像(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1)区域关系图,总平面图;
(2)项目分析图;
(3)改造建筑设计图;
(4)整体景观设计图及主要景观节点设计图,表达设计及规划意图的其他图件;
(5)VI形象及相关包装设计图;
(6)衍生产品及项目产品图;
(7)展览、公共教育、论坛等相关活动的现场图片。

9
其他

如有其他未涵盖的艺术介入属性的活动或内容,欢迎参与提交。

四、材料提交:
征集邮箱:solicitation@yishujieru.com
联系电话:010-57905128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8D北侧艺术介入
 
注:以上所有图片需满足印刷要求,像素不低于300dpi。
 
项目声明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凡主动提交方案的投稿人,组委会认为其已经对所提交的方案版权归属作如下不可撤销声明。
 
原创声明
 
投稿方案为投稿人之原创,未侵犯任何他人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否则,组委会将取消其参选、入围与获奖资格,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参选方案知识产权归属 
所有方案的全部著作权归投稿方所有。
艺术介入对所有获选及入围方案拥有展示和宣传等权利。
艺术介入网站(www.yishujieru.com)及其官方微信“艺术介入”为本次活动指定信息发布渠道。
参选方案必须尊重中国国情,不得违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
 
*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艺术介入所有。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

[北京]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

2015-07-07 20:26:51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
展览时间:2015年6月29日—8月30日(10:00-19:00)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大展厅

【展览介绍】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推出展览“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展出艺术家从1988年到现在的多件重要作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推出展览“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全面回顾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的创作历程,是迄今为止这位艺术家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展览。在由肯特里奇长期的合作者、空间设计师萨贝尼·徒尼森为UCCA大展厅量身设计的两层展场空间内,本次展览几乎收录了艺术家自1988年到现在的全部重要作品。

本次展览同时涉及多种媒介:既有纸上印度墨水、炭笔、麻胶版画、丝网印等平面作品,也有杜尚式的现成品动态雕塑、以投影方式呈现的多频影像,以及带有机械木偶的舞台模型装置作品。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是与展览英文名同名作品《论样板戏》。肯特里奇在筹备这件作品时,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从鲁迅到革命样板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件三频影像作品通过文革八个样板戏,探讨文化传播与蜕变的动态过程。作品将具有说教意味的芭蕾形式,既视为一种自我指涉的文化现象,又视为横跨不同大陆和世纪的舞蹈历史中的一部分。芭蕾从巴黎发端,遍布全球,其影响力渗入多个彼此距离遥远的地区——莫斯科、上海,以及艺术家的出生地约翰内斯堡——并发生审美和思想上的转变。肯特里奇用幽默的语调将这种转化层层覆盖。这件作品中,达达·马斯洛兼任编舞者和舞者,菲利普·米勒负责作曲和配乐设计。《论样板戏》还包括受芭蕾演化过程启发的所创作的一系列平面作品——一套用印度墨水画在中国书籍上的书画。

展览的另一焦点是肯特里奇的“苏荷·埃克斯坦”系列:一系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帮助建立其艺术地位的手绘动画。作品以近现代约翰内斯堡私人采矿业的严酷现实为背景,叙述了商业巨豪苏荷、他的妻子,以及映射艺术家本人的、身份卑微却整天做白日梦的菲利克斯·泰特鲍姆之间的三角恋。肯特里奇“暂时性”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的蜕变上,也反映在艺术家制作的过程中。系列作品“苏荷·埃克斯坦”共包括十段录像,均在UCCA展映。这些影片和《影子队列》(1999)《乌布与真相委员会》(1996-1997)和《二手阅读》(2013)一样,均包含肯特里奇生涯中一贯的视觉和叙事的主题:绘画的擦去和重写,作为启蒙运动残留的种族灭绝屠杀,相互依存的光与影,以及革命失败的恐惧对革命燃起的希望的取代。

肯特里奇认为歌剧与动画类似,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能为同一个主题提供多个视角——令一个主题连结观众和导演,让每个角色的声音在作为结果的作品中和谐或刺耳地交汇。源自于艺术家致敬莫扎特的《魔笛》而创作的作品《暗箱》(2005)是一件结合戏剧表演和影像的装置作品。其中,机械木偶伴随着《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翩翩起舞,而1904年对赫雷罗人的种族灭绝屠杀在背景中同时呈现。艺术家重新定义启蒙运动,它不再是理性的胜利,却成为唯理主义的失败——唯理主义残酷地形成了殖民主义和南非种族隔离的扭曲逻辑。艺术家对揭示理想主义的蛊惑本性的兴趣,同时展现在他的作品《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2008)之中——一件取材于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的作品。其中,肯特里奇将影像、装置和演讲式的电影化表演相结合。作品是一曲在政治剧变时期产生的俄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挽歌,1917年俄国革命时期的前卫艺术的激荡,最终揭示出乌托邦主义的潜藏危险。作品《暗箱》《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中相关音乐由菲利普·米勒制作。

展览的其他部分突出了威廉·肯特里奇过去三十年艺术实践的广度。2012年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作品《对时间的拒绝》首次展出,通过一系列的动态雕塑对时间的历史观念进行探究。一组五频视频装置环绕着观众,被称为“大象”的机械装置位于它们的中心。这件作品产生于肯特里奇和科学史专家彼得·加里森关于通信电缆成为扩展地理时区起源的对话——对话从19世纪的巴黎的蒸汽机(蒸汽的喷发曾用于衡量时间,蒸汽机曾被视为一种人造计时器)开始,一直谈到(不精确的)标准化的城市钟表。肯特里奇将所有人类计算时间的固有误差视为无法被彻底抹除的“熵”——他将科技创新视作一个隐喻的身体。在这里,时间的“拒绝”承载了不同层次的个人和政治含义:个人通过呼吸拒绝时间,直到他/她的死亡;南非则通过自身力量的壮大拒绝欧洲中心时间。在这件作品中,菲利普·米勒负责作曲和音响配置;凯瑟琳·梅伯格负责视频剪辑和现场设计;达达·马斯洛负责编舞。

最后,在展厅的二层,一间阅览室与展览“样板札记”同时开放。在那里观众可以精读威廉·肯特里奇的艺术家书籍,近距离欣赏他的短片,其中包括艺术家里程碑式的作品《二手阅读》在内的一系列手翻书,这些书籍为艺术家探索绘画、影像、摄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观众亦能在阅读室观看肯特里奇的《绘画课》——他以特有的半开玩笑式风格拍摄的录像作品——一系列教授如何在工作室创作艺术的、兼具教育和艺术两方面内容的教育片。
英文版展览画册《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与本展览同时推出。书中收录的文章作者包括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安德鲁·所罗门,著名汉学家、中国视觉文化历史学家姜斐德以及UCCA馆长田霏宇等。画册的核心部分是肯特里奇撰写的文章《边缘的思考》。此篇文章是他在了解中国后,关于这个项目的演讲笔记的衍生,也是他持续展开的“戏剧式演讲”的又一力作——2012年他参与的哈佛大学“诺顿演讲”便是此类演讲最知名的案例。此次演讲的相关出版物《绘画六讲》中文版与此次展览同时推出。

“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助理策展人刁卓协作呈现。展览于6月27号开幕,持续到8月30号。特别鸣谢劳力士为本次展览提供慷慨支持。巴可提供了视频设备支持,真力音响提供了独家音响支持。此次展览亦得到古德曼画廊和玛丽安·古德曼画廊的协助。展览部分相关视频由UCCA和Action Media共同推出。

【关于公共项目】

在“样板札记”展览期间,UCCA策划了丰富的公共项目。6月27号展览开幕当天,“边缘思考日”系列主题活动同时展开,包括一系列论坛及演出,涉及威廉·肯特里奇的方法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及他一贯探索的社会和政治议题等。项目从肯特里奇与他的门生马提奥·洛佩兹的对话开始。两人在2012-2013年的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中结识,他们均将艺术家的工作室视为其观念实践的关键。随后,著名汉学家、中国视觉文化历史学家姜斐德,艺术家刘香成、汪建伟、邱志杰将和UCCA馆长田霏宇一道回顾肯特里奇从2000年在上海双年展首次亮相以来对中国艺术实践的影响。随后,肯特里奇带来他的最新演讲“边缘的思考”,讲述把中国和南非连结起来的审美的、政治的以及哲学的种种联系。“边缘思考日”在“抽号——菲利普·米勒和威廉·肯特里奇影像音乐会”达到高潮。这场分为两部分的音乐会由与肯特里奇长期合作的作曲家菲利普·米勒指挥,其灵感来自一种中国的赌博游戏。在演出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肯特里奇的录像作品,还能现场聆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安·玛斯纳以及七位本地的音乐家的声音表演。了解更多与展览相关的公共项目信息,请关注UCCA官方网站。

【关于艺术家】

自20世纪90年代起,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便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美术馆与画廊中亮相,其中包括德国卡塞尔文献展(1997、2002、2012),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98、201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3)。关于肯特里奇创作的全面研究性展览曾于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展出。今年夏天,肯特里奇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歌剧院合作,执导阿尔本·贝格的戏剧《露露》,并将于11月巡演至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之后还将巡演至伦敦的英国国家歌剧院。八频影像装置《愈发柔美之舞蹈》目前正在阿姆斯特丹的EYE电影研究中心展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UCCA是一座服务于公众,独立的公益性艺术机构,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核心地带,由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创建,于2007年11月正式开馆。UCCA与中国本土及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和新锐艺术家广泛合作,举办学术性的展览及丰富的公共项目,致力于持续性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为每年到访的近百万参观者呈现最前瞻的艺术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