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栗宪庭:最想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说的话

栗宪庭:最想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说的话

2014-03-17 16:11:37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AAC艺术中国评选截止目前已历经八届。在这项中国艺术奥斯卡的评选中,“年度艺术策展人”奖项今年第一次增设,旨在奖励策展人在艺术生态中所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策展人”奖项已经经过初评,栗宪庭入围十大策展人。

2014年3月7日,宋庄美术馆,栗宪庭策展的“常贤闲:我来过宋庄遗作展”开幕,开幕式上,老栗一如既往不停配合那些要求合影的人们,尽管他自己声称己离开了艺术界,但其实他早己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标志,包括他那标志性的花白头发与朴素的身影,总会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令人感到一种亲切与踏实……

 

问:您近些年参与的展览并不多,基于怎样一种出发点,策展这次常宗贤先生的遗作展?

栗宪庭:主要还是因为我跟常先生有多年的交往。另一个常先生、包括去年我策展的于振立先生,他们身上都有非常丰富的经历,他们40年代出生,经历了当代中国变化激烈的各个时期与各种运动,从接受苏联现实主义,到接受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通过他们的艺术生涯,可以反观整个社会对艺术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他们一直在寻找艺术和社会之间的结合点,这种东西是我想传达的。

问:您曾经说过不想再做展览了,现在一般什么样的展览找您,您会接受?

栗宪庭:现在更多是“友情出演”,我基本上离开艺术界,现在主要做独立电影这一块,工作量很大,有很各种困难。

问:虽然您说离开艺术界了,但相信您还是会接触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过去一年,您看到了什么令您感动的新作品和新展览吗?

栗宪庭:我现在不太关注艺术圈,看得不多。去年有一个艺术评奖,在三亚那边做的,张子康他们策划的,让我去做评委会主席,那是朋友邀请,我过不了人情关,另外一个,参展的都是年轻人,我觉得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看看年轻人的作品。还有就是三亚也没去过,顺便去玩一趟,也就接受了。在评那个奖时,无关小组和李燎的作品比较吸引我,他们都关注社会最敏感的一些问题。这个与电影有共通之处,昨天晚上我刚看了《天注定》,贾樟柯的立场有问题,左右不靠,但他其实是把最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敏感的社会事件,串到一块作为背景,来表现人的生存、心灵出现的问题,充满了暴力。回过头来说无关小组与李燎的作品,我觉得他们都在介入社会,我看到行为艺术在他们身上发生着变化,90年代,中国行为艺术非常强调自虐,运用身体、肢体的语言、像张洹、马六明这样一批人,而现在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行为艺术特别强调介入社会和公众视角,非常具有事件性,我觉得这算是比较触动我的一点新东西吧!

问:2013年被称为“水墨元年”,您怎么看当下的水墨大热?网上还有一篇您专门抨击当代水墨的文章,那个是您写的吗?

栗宪庭:那并不是我去年写的文章,不知道谁把我过去写的文章,中间提到水墨市场的一段摘出来了,原来的题目叫《文人精神与水墨的当代性》,刚才你说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不知道是谁后加上去起的。水墨市场一直是一个黑市,官商交易的法码,水墨本身成了一个利益交易的证券,这谁都知道,但没有人揭示出来。

问:您曾经提出一个建立艺术品平价市场的想法,您觉得艺术品真的可以走向大众化的消费市场吗?

栗宪庭:我觉得可行,现在好一点的装修品、行画这些也需要花几千块钱,艺术家的画为什么不可以卖几千块钱呢?一幅小一点的作品,卖几千块钱,按照艺术家的工作量来算,其实是合理的,如果我是艺术家,我就觉得挺好了,最起码可以养家活口,这个市场其实是潜在的,就是没有做好。张晓刚他们的画,当年就是卖一百美金,那个时候实际上算是国际的平价市场。

问:去年您策展了于振立个展,在展览前言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自逐正是还原了他一生创作逐渐隐退的过程,这对当下的艺术却是一束亮眼的逆光。”这次,您为常宗贤先生写的展览文章里,您也提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问题,对批评家的您来说,这个“达”与“穷”的选择问题,困惑过您吗?

栗宪庭:中国的“士”实际上儒家文化系统里的一个概念,入世要做官,做不了官的要独善其身,所以叫“内圣外王”,但实际上这个是不可行的,你要内心要做个圣人,你是做不了一个好官的,这实际上中国文化本身的问题,现实的官场实际上控制在利益结构中的,我很早就写过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分裂人格的文章。但我后来想,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语言本身,中国的语言是对偶的,有“入世”、就有“出世”,对过去的文人,当然有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不存在,你艺术家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是搞政治,他就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感觉,不一定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关心政治,花花草草或者什么东西,也可以忧人生,跟忧天下是一样的忧虑,不是像我原来想像那么绝对。但我还是坚持艺术家对社会要有良知,但良知不是涉入政治,是一种“不平则鸣”的精神气度。韩愈当初提“古文运动”,他痛恨唐以前的奢华的文风,提出还原古文,这很像文艺复兴,借回溯古希腊、古罗马来改变当时的现实生活,韩愈他们也是希望借汉魏文化来借古讽今,来表达一种人道情怀。我还是主张艺术家要具有人道情怀,才能具有当代性,艺术不能是无病呻吟。

问:面对一些限制,您的态度一直很平和,这种平和出于怎样的一种信念?去年的独立电影活动被查封后,有一些参展的艺术家被警察带走了,这个活动您以后还会接着举办吗?

栗宪庭:办,最近在想各种办法,尽量不冲突,冲突了对谁都不好,对我们不好,对警察也不好。以前看到警察会愤怒,但愤怒不解问题,伤害的是自己,我这几年常跟警察打交道多了,也常跟他们聊天,他们也是人,他们的这份工作也得来不易。就好像我们在国外生活,大家开车都让着走,而在国内,好像我抢在你前面了,我就比较牛,这是价值观出现问题了,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中国的个人被社会压制太久了,所以会这样。其实,个人是在尊重别人的时候才有价值,现代哲学把个人太过强调了。

问:您这些年将精力从艺术批评转向独立电影,是什么吸引了您对独立电影的兴趣?

栗宪庭:我做独立电影其实不是出于兴趣,因为很多做独立电影的人是从艺术圈转过来的,他们其实非常艰难,我想给他们搭建、维护一个平台,所以场都有名利场,我不想深入到那个里面去,但我要做一个义工,找钱、找地方,帮他们跟领导打交道、跟警察打交道。我更多是一个社会工作者,我所有的工作还是出于社会责任。

问:关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脉落、背景,线索,我相信您是最核心的当事人,您好像从来没有出版过相关的著作,在您晚年,您不打算系统的写写美术史吗?

栗宪庭:好多人跟我说这个问题,说你都这把岁数了,怎么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应该好好写写书了!但我真的苦于没有时间,每天家里都是一拨一拨的人,根本没有静下来的大块时间。再一个呢,“批评”和“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我如果转到写美术史要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必须长时候安静的思考,现在我被打断的太多了,我不满意像吕澎那样罗列资料的写史,从93年起,我开始讲这一百年来的艺术思潮,“史”是找到历史转折的充分的理由,但关于近一百年来的艺术发展,有些环节和细节我至今没有搞清楚。比如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些语言问题:写实,翻译就有错误,西方的“现实主义” (realistic)被中国翻译为“写实”,因为中国的语言有对偶的情结,对偶使中国语言有些趣味,但牺牲了一些真实的东西,比如为了“写意”,提出“写实”,康有为是个传统文人,他最早提出了这个词,那么成为一个概念,但实际上,写实和现实主义是有差别的,现实主义并不强调“写”的感觉,“写”的感觉是后来的表现主义,它很主观化了,而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再现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翻译上的问题带来标准的问题,比如回头看徐悲鸿的许多作品,其实是很不现实主义的,有些是像征主义的,包括《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自己要说明白其实需要花很多功夫。

问:梳理近一百年的中国艺术,这样一件事情,在您有生之年一定会做吗?

栗宪庭:我是想做,但不一定能做成,人生无常。人总是被一种力量牵着走,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比如我现在特别想离开宋庄,但我走不了,上有老下有小,我又不是富翁,买不起房子。

问:您有点就像宋庄的“定海神针”,连您都想离开宋庄,宋庄的艺术家听您这么说该多失望。您觉得宋庄的未来方向在哪儿?

栗宪庭:宋庄就像北京一样,看起来脏乱差,什么人都有。但其实你真的长时间呆在这里,就会发现这里有很好的诗人、音乐人、电影人,但浮在外面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所以我一方面讨厌,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让我感到欣慰。我觉得不管情况多恶劣,宋庄的艺术有多烂,但是艺术家作为手艺人,他们也要吃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艺术本身要形成市场,而不是依靠地产。

问:对年轻艺术家说点什么吧?

栗宪庭:那次宋庄有个小孩砍手,有记者给我打电话,他们肯定是想让我说一下宋庄,但我想这样的事情我怎么说都不合适,在西方相对民主、富裕的社会也有这样的,不能说在中国,这就成了社会和环境的问题。后来我说:除了悲伤我无话可说。我在西方看到很多艺术家都很艰苦,画卖不掉就要打工,对于艺术家来说,最好的时代也不能保证你一毕业就能靠卖作品养活自己,你选择了就要认,自由不是一个环境的问题,自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束缚的能力问题。

问:在您这把岁数,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大吗?

栗宪庭:我前几年看过汉学家孔飞力的一本书,谈清代的社会政治,对照下来,我觉得今天的中国跟清代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不相信盛世的说法,我也不相信不要现在这个政府会有一个更好政府,一个人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冲这个社会去发泄,每个人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小环境做好,大环境会慢慢的变好。

问::您个人的生活呢?一年一年的有变化吗,现在最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栗宪庭: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老,想找到个地方躲起来,但无处可去。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2018-12-07 16:05:25 来源: 广东美术馆 作者:曾睿洁

 

▲ 对谈现场 

广东美术馆于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学术对谈的第三场,对谈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解读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为主题,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张尕,参展艺术家邓悦君、陆平原、林科、冯晨和蒋竹韵共同参与对谈。

本届广州三年展是自2002年以来的第六届,历届展览都注重对特定学术问题多维度、多层面的探讨。广东美术馆力求借此次系列学术对谈深化对“艺术与科技”等议题的讨论,为展览提供更坚实的学术基础。本次对谈活动是“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学术对谈的第3场,在主题和展览结构阐释方面,本次对谈在前两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了人类纪语境下的主客体关系、技术以及感知等问题的理论思考,同时参展艺术家还分享了参展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他们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勾连出关于“新媒体”作品和展览的更多问题,同时也为本届展览注入对观众视角的考量。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张尕

在对谈中,“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办公室负责人吕子华介绍了“广州三年展”以及本届展览的情况后,策展人张尕对本届展览涉及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述,他以海德格尔、本杰明·H.布拉顿、斯蒂格勒、德勒兹、雅各布·冯·尤克斯库、吉尔伯特·西蒙东、费利克斯·加塔利等学者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和人类学等角度的理论带出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本届展览带入了关于人类命题的具有多样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因而与往届展览相比有更宏观的切入点。他表示在中国特定的语境里面,大多数展览的注意力还集中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竞争等方面,例如前几届“广州三年展”都谈及地域文化、东西方关系等议题。然而在人类纪的语境里,我们要跳脱出人与人关系范畴去思考技术所塑造的现实,这也就意味着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待“人”问题。

 

▲ 艺术家邓悦君

艺术家邓悦君的创作视角与“感知”相关,他在对谈中介绍了他的作品《O》的创作过程,他介绍说自己创作时收集了约100个人发出的长音“O”,然后编辑在“小虫子”中。然后把这些“小虫子”放在光线变化的地方,比如说草坪和户外,进而阳光的变化就会它们驱动集体发出层次不同的演奏。邓悦君认为他的作品与环境、光线等等人感受不到的物质能量互动。他说这种人类感官局限之外的现象是他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 艺术家蒋竹韵

蒋竹韵将会在本届展览中呈现他的作品《结尾在开始之前》,他对其中关于“时间性”的思考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最初从电影的对白开始,进而开始关注T.S.Eliot的诗集《四重奏》,而当他重新读这个文本的时候,他表示自己注意到自己的目光在每一个诗句上的变化,他用一个设备获得十个文本的朗读数据,他还找程序员将这首诗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将数据映射到一米长的词板上面。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思考经验之前人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

▲ 艺术家陆平原

艺术家陆平原也同样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创作,但他更关注“故事”,他在对谈中分享了创作《爱情考古》《家长》《洞穴革命》中的故事,他表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科幻故事,还是跟灵魂更有关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是无形的,就像幽灵一样,惨白的飘在展厅中。但是这次将会用一双典型的人工智能的手拿着这些故事。它的基本形象来自于一个日本漫画,里面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描绘。这双手有一点像骷髅,但也是一个机器的基本结构,这就代表着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世界。

 

▲ 艺术家林科

林科介绍了他将在本届展览中呈现的作品《我在这里》,但他认为作品的呈现方式会根据空间来调整,因而效果令人期待。他希望是一个巨大的墙面,观众能够在其上看到一张静止的图片,图片中是一个录像厅的空间,观众正在看前面投影的照片。这是展览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视角或场景,而现实中的观众观看作品的场景又与图片中相似。图片下面还会设置二维码,扫描后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的软件,用手机观看作品的视频内容。林科认为面对平面的屏幕,通过终端设备观看在线展览,它就是一种重叠,这是他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内涵。

▲ 艺术家冯晨

冯晨在对谈中透露,此次很可能会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创作新的作品,对原有作品进行改良。原来的作品《光的背面》是一个百叶窗,这个百叶窗会根据声音大小改变室内光线的明暗。此次他想改变声音控制百叶窗的形式,而是让声音和自然光线产生一种有趣的联系。人和视觉与听觉的关系如何,人如何通过理解或辨识声音,进而看到光线和图像,进而理解这个世界。他认为这次的创作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 互动环节

▲ 现场观众

▲ 学术对谈会现场合影

在随后的对谈和观众互动环节,艺术家们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而嘉宾们与观众的互动,也是话题从新媒体展览呈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关于美学问题上去,同时也延伸至当代艺术的观看“门槛”以及观众视角等问题上。这些探讨将成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展览的参与性问题提供具有意义的借鉴。


文/曾睿洁︱图/ 龚传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视频档案 >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云论坛︱张海涛:未来艺术学导论—未来启示当代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云论坛︱张海涛:未来艺术学导论—未来启示当代

2020-12-24 20:28:20.174 来源: 感知之维 作者:张海涛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 云论坛

主题演讲︱未来艺术学导论—未来启示当代
主播:感知之维
嘉宾:张海涛
时间:2020.11.20 10:00


视频回放︱张海涛:未来艺术学导论—未来启示当代


嘉宾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院特聘教授、天津美院硕导 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曾策划:2020“未来艺术学”、“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2019“人机合一”;“都市游牧”2017杭州国际动态影像展;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2009“未来索引”等展览。


11.jpg

Live简介
自2008年以来,“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是港澳地区和内地文化融合的标志性品牌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文化交流,共享艺术创作及研究成果,充分促进三地艺术领域的深度合作,2020年,“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主题活动采用线上云论坛形式继续举办。本次活动以“感知之维”为主题,邀请香港、澳门、内地艺术界与科技界人士,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共同在线研讨感性的艺术与知性的科技相互融合带来的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