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社会实证 > 泉州官方排除女婴被烫死 初步鉴定感染导致死亡

泉州官方排除女婴被烫死 初步鉴定感染导致死亡

2013-07-26 18:49:30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泉州女婴在保温箱疑被烤死”追踪

新京报讯 据人民网报道,对泉州市儿童医院一例新生儿死亡事件,泉州市卫生局前日组成调查组进驻该儿童医院进行彻查。昨日官方就此事件做出结果,排除新生儿被保温箱烫死。

7月18日,福建泉州儿童医院一刚出生12天的女婴在保温箱内死亡。家属怀疑,孩子是因保温箱温度太高被烤死(本报昨日报道)。记者昨天下午从泉州市委宣传部获悉,经初步鉴定,婴儿是感染导致死亡,具体报告要等尸检后才能知晓。

原定通报会被临时取消

前日晚记者获悉,泉州市卫生局和泉州市儿童医院定于昨天上午举行情况通报会,并将在通报会上说明对此事件的调查情况。

但一直到昨天下午2点,通报会也未能举行。泉州市儿童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通报会取消,相关情况改由主管部门发布,随后记者致电泉州市卫生局,该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此事情况发布由泉州市委宣传部负责。

当记者再次拨打泉州市儿童医院办公室,询问事件调查进展情况,此前对方表示一定会有人接听的电话,已无人接听。

初步鉴定女婴死于感染

据报道,前晚,泉州市技术监督局选派质量技术检测专家对封存的、患儿使用过的恒温箱进行质量检测。经检测后由泉州市计量所出具的检测结果显示,恒温箱温度偏差、温度均匀度、温度波动度符合婴儿培养箱校准规范要求。

泉州市委宣传部知情人士称,目前已经组织由福建省、泉州市两级专家、卫生管理、纪检监察及临床、检验等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进驻泉州市儿童医院。经初步鉴定,女婴死亡原因为感染所致。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此前家属希望给婴儿留一个完整的遗体,拒绝尸检。后经沟通,昨天下午家属表示同意尸检。“预计尸检晚些时候可以开始。”该知情人表示,具体的尸检报告做出还需要几天时间,到时候会详细对外公布女婴死因。

人民网报道,对患儿的死亡原因,泉州卫生局已商请福建省级专家做进一步检验、调查。有关方面表示将及时向社会通报事件调查进展情况。

【焦点1】

保温箱有没有问题?

家属怀疑保温箱温度过高烤死婴儿,当地质监部门表示保温箱没有问题

死亡女婴家属提供的图片显示,婴儿遗体后身多处呈黑色,疑似高温烤过的痕迹。

昨天,泉州市当地一位儿科专家表示,保温箱主要用于早产儿以及出生时体重不满4斤的婴儿。因此类婴儿身体机能比较微弱,开放的室温环境,不能满足生存要求,所以需要借助保温箱,营造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供婴儿成长。

“一般保温箱温度不超过37摄氏度。”该专家说,正常情况下保温箱内是安全的,但是操作过程中需要医院人员做好监控,实时观察婴儿的情况。

对于此次事故该专家表示,以目前的信息,还不能断定女婴的死和保温箱有直接关系,需要尸检后才能得知。

昨天,泉州市质监部门表示,相关人员已经对女婴生前使用的保温箱进行了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标准。

【焦点2】

女婴死于感染?

初步鉴定未提详情,网友和专家认为疑似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当地宣传部表示,初步鉴定婴儿死于感染,但是什么感染并未提及。

18日夜间,有网友在微博发布长文,称女婴可能死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对此,上述儿科专家解释,这种疾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剥脱毒素引起的水疱状疾病,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及6岁以下儿童。

该专家说,这种疾病的患者身体会起红斑,并在表皮浅层出现松弛的大疱而使皮肤呈现皱纹纸外观,之后大疱脱皮,遗留基底湿润面和薄的漆样痂皮。

“根据图片判断,确实很像该疾病。”该专家说,因为没有亲眼见到该女婴,他也无法确定。

据新华社报道,事件调查组的一位专家说,从婴儿前期住院检查结果看,有感染的症状。是不是烫伤造成,最能取得直接证据的就是进行解剖。

【焦点3】

医院监控是否缺失?

家属称约有五天的保温箱监控录像没有找到,官方表示将调查

女婴家属称,孩子7月6日出生后,6日至11日的保温箱监控录像都是正常的,但12日至17日期间的监控没有找到,直至17日上午10时,监控又恢复了正常。“没有监控的那段时间内,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希望院方能给出说法。”

前晚,记者曾就此向泉州儿童医院求证,但该院办公室表示要等调查结果。昨天,泉州市委宣传部知情人说,这些情况调查结束后公布。

另据中新网报道,对于事发后家属找不到孩子的主治医生及当班护士的情况,该医院一名工作人员明确地表示:“负责婴儿治疗的文医生已被调查组问话,此外所有当班人员昨晚也均被调查组叫去询问。”

据了解,泉州市卫生局也明确表示,要彻底严查事件真相,决不护短,依照事实依法严肃处理。

艺术档案 > 社会实证 >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开幕,越界碰撞盛况空前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开幕,越界碰撞盛况空前

2017-03-01 15:53:42 来源: 上海当代艺术馆 作者:MoCA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于2月24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盛大开幕,逾千位社会各界人士、中外艺术家们莅临现场展览与活动,多元的呈现与对话使当代艺术在空间中不断聚场,自由交融。

▲ 开幕式现场 

▲ 策展人杨青青女士为到场嘉宾与媒体做导览

▲ 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杨青青女士

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杨青青女士当晚为到场嘉宾与媒体细致介绍了展览理念与参展作品,并为展览开幕致辞,对各位参展艺术家、赞助单位,以及主办方上海当代艺术馆与上海戏剧学院,在合作推进当代艺术前行上付出的努力表达了诚挚感谢,并表示今后会继续深入艺术与媒介的研究,推进“转媒体艺术”概念的发展。

本次“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基于2010年杨青青老师提出的“转媒体”概念,通过艺术灵思的对撞,创新能量的叠加,以及人类通感的增强物化,视觉与听觉、触觉与嗅觉、实体觉与虚拟觉得以相互跨越、纠缠。媒体艺术的实践随着技术自身的迅速演变,打破了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内容,从而产生了崭新的当代艺术形态。

▲ 灵感源: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创作。以装置、以图像,呈现灵感转换。Joseph Beuys

▲ 灵感源: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创作。KP Brehmer

▲ 灵感源: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创作。Franz Erhard Walther

在展览的序言区中,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KP Brehmer与Franz Erhard Walther的作品作为“聚场——转媒体艺术展”的灵感之源,暗示了“转媒体艺术”跨界游走于思想、情感、表达与意识等主观领域,并试图探寻、发展人类潜藏的参与和感知的能力。

▲ 展览序言区中的格言墙

除此之外,序言区长廊中汇聚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和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等著名艺术家与理论家的格言,奠定了展览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与艺术家丰富的创作表达得以巧妙地映照。

▲ 许江&袁柳军, 山水离歌 Farewell Song for Landscape, 金属,弹力织物,金属线 Metal, elastic fabric, metal wire, 65×50×145cm×24, 2016

▲ 杨福东, 去年曾经让我心动(B)  My Heart Was Touched Last Year(B) , 单屏, 无声 Single screen, silent, 3 ’30 ”, 2007

▲ 徐震, 对焦 Focus, 装置(CANON EOS5D相机、土著长矛)Installation (CANON EOS5D Camera, aboriginal spear), 尺寸可变 Variable dimensions, 2011, 没顶公司出品 Produced by MadeIn Company


▲杨振中, 消毒 Disinfect , 6屏录像装置,16:9 HD, 6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16:9 HD, 2015

▲ 实验舞台(系列)。上海飞来飞去新媒体艺术中心提供创作

▲(左)沈楚楚, 熵 Entropy, 行为作品 Behavior,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16
(右)郑丹, 启示录 Apocalypse, 影像 Video , 1’06”, 2017

▲ 袁媛,黏度 VISCOSITY,多屏影像 Multi Screen Video, 7’10”,2015

▲(左)念子轩, 平行引力 Parallel Force,  新媒体互动装置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15
(右)夏瀚, 字符镜 ASCII Mirror, 开放式作品 Open frame works,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15

▲ 杨青青,转媒体作品

作为开幕式的最大亮点之一,参展艺术家“‘I’Fantasie -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团队为到场嘉宾与媒体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现场活动。作为“聚场——转媒体艺术展”的第一个“跨界+”特邀项目,这一作品将媒介的自由转换与崭新的感性表达在现场呈现到极致。知名旅法钢琴家顾劼亭扮演的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与国家一级昆剧演员吕佳饰演的“杜丽娘”在MoCA相遇,在保留了经典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昆剧的纯粹与严肃的同时,艺术家许以、杨泳梁创作的影像画面为这场梦境提供了发生的场所,创造出一种当代的开放式立体剧场形态,活动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开幕活动现场

 

展览信息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
ENERGY FIELD - Transmedia ART Exhibition

时间:2017年1月21日—2017年4月14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1-3楼

上海当代艺术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hanghai
上海市南京西路231号 人民公园七号门内

> 未来媒体艺术 >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开幕,越界碰撞盛况空前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开幕,越界碰撞盛况空前

2017-03-01 15:53:42 来源: 上海当代艺术馆 作者:MoCA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于2月24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盛大开幕,逾千位社会各界人士、中外艺术家们莅临现场展览与活动,多元的呈现与对话使当代艺术在空间中不断聚场,自由交融。

▲ 开幕式现场 

▲ 策展人杨青青女士为到场嘉宾与媒体做导览

▲ 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杨青青女士

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杨青青女士当晚为到场嘉宾与媒体细致介绍了展览理念与参展作品,并为展览开幕致辞,对各位参展艺术家、赞助单位,以及主办方上海当代艺术馆与上海戏剧学院,在合作推进当代艺术前行上付出的努力表达了诚挚感谢,并表示今后会继续深入艺术与媒介的研究,推进“转媒体艺术”概念的发展。

本次“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基于2010年杨青青老师提出的“转媒体”概念,通过艺术灵思的对撞,创新能量的叠加,以及人类通感的增强物化,视觉与听觉、触觉与嗅觉、实体觉与虚拟觉得以相互跨越、纠缠。媒体艺术的实践随着技术自身的迅速演变,打破了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内容,从而产生了崭新的当代艺术形态。

▲ 灵感源: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创作。以装置、以图像,呈现灵感转换。Joseph Beuys

▲ 灵感源: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创作。KP Brehmer

▲ 灵感源: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创作。Franz Erhard Walther

在展览的序言区中,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KP Brehmer与Franz Erhard Walther的作品作为“聚场——转媒体艺术展”的灵感之源,暗示了“转媒体艺术”跨界游走于思想、情感、表达与意识等主观领域,并试图探寻、发展人类潜藏的参与和感知的能力。

▲ 展览序言区中的格言墙

除此之外,序言区长廊中汇聚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和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等著名艺术家与理论家的格言,奠定了展览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与艺术家丰富的创作表达得以巧妙地映照。

▲ 许江&袁柳军, 山水离歌 Farewell Song for Landscape, 金属,弹力织物,金属线 Metal, elastic fabric, metal wire, 65×50×145cm×24, 2016

▲ 杨福东, 去年曾经让我心动(B)  My Heart Was Touched Last Year(B) , 单屏, 无声 Single screen, silent, 3 ’30 ”, 2007

▲ 徐震, 对焦 Focus, 装置(CANON EOS5D相机、土著长矛)Installation (CANON EOS5D Camera, aboriginal spear), 尺寸可变 Variable dimensions, 2011, 没顶公司出品 Produced by MadeIn Company


▲杨振中, 消毒 Disinfect , 6屏录像装置,16:9 HD, 6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16:9 HD, 2015

▲ 实验舞台(系列)。上海飞来飞去新媒体艺术中心提供创作

▲(左)沈楚楚, 熵 Entropy, 行为作品 Behavior,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16
(右)郑丹, 启示录 Apocalypse, 影像 Video , 1’06”, 2017

▲ 袁媛,黏度 VISCOSITY,多屏影像 Multi Screen Video, 7’10”,2015

▲(左)念子轩, 平行引力 Parallel Force,  新媒体互动装置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15
(右)夏瀚, 字符镜 ASCII Mirror, 开放式作品 Open frame works,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15

▲ 杨青青,转媒体作品

作为开幕式的最大亮点之一,参展艺术家“‘I’Fantasie -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团队为到场嘉宾与媒体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现场活动。作为“聚场——转媒体艺术展”的第一个“跨界+”特邀项目,这一作品将媒介的自由转换与崭新的感性表达在现场呈现到极致。知名旅法钢琴家顾劼亭扮演的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与国家一级昆剧演员吕佳饰演的“杜丽娘”在MoCA相遇,在保留了经典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昆剧的纯粹与严肃的同时,艺术家许以、杨泳梁创作的影像画面为这场梦境提供了发生的场所,创造出一种当代的开放式立体剧场形态,活动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开幕活动现场

 

展览信息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
ENERGY FIELD - Transmedia ART Exhibition

时间:2017年1月21日—2017年4月14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1-3楼

上海当代艺术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hanghai
上海市南京西路231号 人民公园七号门内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