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八万香港市民游行 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疑点重重

八万香港市民游行 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疑点重重

2010-09-15 10:19:26 来源: 旅游中国 作者:

“请还港人一个交代”

八万香港市民无声游行 要求菲彻查人质事件

核心提示

黑白两色溢满香港街头,8万香港人素装行走,用无声的悲愤哀悼劫持案中遇难的8位同胞,要求菲律宾方面彻底查清案件,还港人一个交代。昨天是菲律宾劫持惨剧发生后的“头七”,香港立法会跨党派议员破天荒地首次联合行动发起了无声游行。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日前下令,政府跨部门小组“事故检讨委员会”(IRC)须于三个星期内提交人质事件调查报告。

香港现场

没有口号只有默哀

市民统一着黑白素装

游行活动在昨天下午3点举行,市民由维多利亚公园出发,前往中环的遮打花园。昨天香港气温接近34摄氏度,赶来悼念的人们站满了维多利亚花园6个球场,黑白素装将高温隔绝于外,现场一片凄凉。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陈天明一袭黑衣出现在活动现场,透过她的镜头,“沉痛哀悼”、“遇难同胞”、“要求彻查”、“事件真相”四块黑地白字的大型标语矗立在会场,出发前,在哀婉的乐曲中,参加活动的市民和全部立法会议员默哀三分钟。与悲伤的音符一起飘扬的是数不清的黄丝带。

系上黄丝带悼念死者

议员手举两块写上中英文的“沉痛悼念遇难同胞,强烈要求菲律宾政府彻查事件、公布真相”的黑布,引领整个游行。人们偕老扶幼走在香港街头,不时有市民加入其中,各界名流参与其中,黑压压的人群走在街头,彼此静默无声。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昨天放假,一家人利用假期参与悼念游行。她用手机拍下了身着黑衣的一家三口,并为图片这样注脚:“大家不喊口号,用沉寂表达诉求:彻底查清事件,还港人一个交代。”

经过铜锣湾、湾仔,游行队伍到达终点遮打花园,陈天明的镜头中,一片片的黄丝带冲破黑白交织的肃杀,发泄出掩饰不住的伤痛。“活动预计有5万人参加,但初步估计最终有超过8万港人参与其中,人们默默地系上黄丝带,既代表对逝者的悼念,也表达对生还者的祝福。人数太多,队尾还在两站地外。活动组织者不停地呼吁大家拴好黄丝带后用鞠躬代替默哀,减少停留时间,保证更多市民表达哀思。”

希望香港直接参与彻查

当日,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宣读立法会议员达成共识的4大立场诉求,包括促请特区政府严正要求菲律宾政府尽快就事件进行调查,并积极争取直接参与有关彻查行动;从速采取措施及行动向伤者、幸存者及死伤者家属提供全面的支援;制定应变机制,以供日后处理类似事件,并清楚界定特区政府在涉及港人在海外遇事时的交涉渠道及角色;以及与旅游界商讨有关的跟进工作。

港方调查

香港警察登巴士取证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特区署理警务处长曾伟雄表示,7名香港警务人员已在菲律宾马尼拉参与调查工作,包括已登上事发旅游巴士搜证、约见相关证人以及作弹道检证等。

不过,菲律宾传媒报道,当地警方曾禁止香港法证人员登上旅游巴士调查,只容许他们在外观察。菲媒ABS-CBN引述领导调查工作的菲律宾警长的话说,要待菲当局完成调查,才可让香港警方调查,又指他们必须得到菲司法部和警方批准,才可登上旅游巴士。

香港保安局强调,香港警方已经获得菲律宾警方书面授权,保证提供协助,而中国大使馆正在协助,以取得菲政府合作。

香港保安局副局长黎栋国29日表示,香港警方已完成8名死者的验尸工作,特别是其中3具尸体没在菲国检验,即使已解剖的5具尸体,仍可察看子弹进入身体时造成的创伤有多大,身上的弹头、碎片也可详细检验,警方稍后也会向幸存的旅游团成员录取口供。

菲方表态

菲总统下令三周出报告

菲总统:拒警方入调查小组

菲律宾警方因处理此次人质危机不力,被指拖延时机,缺乏组织、装备和行动力,遭到广泛批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日前下令,政府跨部门小组“事故检讨委员会”(IRC)须于三个星期内提交人质事件调查报告。

原建议的5名小组成员之中,除保留司法部长和内政部长外,阿基诺三世拒绝让国家警察总长贝尔索萨、国家调查局(NBI)局长和国警内部审计部主管担任小组成员,改由3名来自私人组织的代表取代,包括当地知名的“反罪恶斗士”洪玉华。

而当地反贪污自愿组织VACC认为,应由独立机构调查,并邀请香港警方代表加入,以防有人企图掩饰真相。

菲警方:人质死于劫持者之手

29日,菲律宾警方表示,他们可以“确定”香港旅行团在菲人质劫持事件中,8名遇害者都是死于劫持者门多萨的枪下。菲律宾国家警察发言人克鲁兹(Agrimero Cruz)表示,经子弹弹道测试,这8名遇难港人的伤口均是遭劫持巴士内一把大口径武器造成的。

克鲁兹对DZBB电台表示,“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受害者是被门多萨射杀的。”他同时说,“验尸结果显示,击中受害者的所有子弹都来自高火力武器。”

事件还原

媒体公布枪手采访录音

斥申诉答复是垃圾 弟弟被拘后怒扣电话

据香港凤凰卫视报道,菲律宾媒体公开了劫持案件发生过程中枪手门多萨的采访录音。门多萨接收申诉专员一封信前,原来与对方通过电话,第一次惹怒了他。门多萨称被撤职后曾写了三封信,但对方却告诉他一封也没有收到。申诉专员答应会复检他的案件,门多萨认为这答复是垃圾,他要的是会否让他复职,这时他已经警告,车上大有可能会发生不幸事件。当知道谈判人员已经交回一支手枪给他弟弟是谎言后,门多萨与谈判人员之间的信任破裂,现场传出第一声枪响,门多萨说,这一枪是他开的,以示警告。直至警方拘捕他弟弟,门多萨变得十分愤怒,说整件事情与弟弟无关,批评警方对待他弟弟如猪一般,警告再不停手他就会杀人。一直与他做电话访问的电台主持人不断叫他冷静。警员最后拘捕他的弟弟上警车,门多萨再次警告会杀死所有人质,连孩子也不放过。数次枪声后,门多萨又说,他已经杀死两名人质,电台主持人再次叫他冷静,但已经太迟,门多萨知道特警已经包围旅游巴士。他在电话中说,不明白为何要拘捕他弟弟,要拘捕的应该只有他一人,之后电话就断了。

港方痛批

菲内部报告外流 香港专家批救援“连环错”

“警方留给枪手15分钟杀人”

有港媒取得来自马尼拉警方凶杀组的11页内部报告,交予包括香港飞虎队在内的数名香港现役资深警官参阅后,评语是报告涉嫌隐恶扬善,并认为报告显示菲警部署连环犯错。尤其是劫匪屠杀人质当晚,警员原来早已清楚听到车内传出M16步枪枪声,但因由马尼拉副市长领导的“危机处理委员会(CMC)”迟迟未发进攻指令,警方的攻击队员至少延误了15分钟才开始尝试救人。

凶徒革职一年半仍持M16

报告先披露凶徒门多萨虽然1年半前已被警队革职,但原来他未归还的不单是M16,还有两副警队手铐,更仍拥有合法枪牌及获准在寓所范围外带枪。其二是警方在枪战前已得悉门多萨不单有手枪、M16及避弹衣,甚至怀疑他有手榴弹。

报告揭露,警方虽判断门多萨火力强大,派出多达56名警员,但狙击手却仅有2名,到夜间由于车厢灯光被熄掉致使车内能见度为零,故在疑凶开枪之初,菲警方一度无法以狙击手进攻。

香港资深警官批评这两项部署错误,首先他怀疑狙击手连夜视镜也没有,才致无法于黑暗中攻击;其次,若警方早确定门多萨拥有大杀伤力武器,便一早应该趁日间他戒备松懈时,突击制服或击毙他。至于报告称50多人参与营救,该香港警官也质疑安排失当,因人太多但装备不足,只会碍手碍脚。

救人时才发现车厢玻璃硬

菲特警报告称,攻击队枪战前曾在现场附近以旅游巴士演习,但香港警官称,据传媒相片,特警当天演练用的旅游巴士,与人质所在的康泰旅游巴士设计完全不同,属严重错误;加上菲特警缺乏重要装备如炸药及爆破工具,造成久攻不下的错误。

事实上,菲特警报告后来也承认“救人时警方才发现车厢玻璃厚度及硬度远超预计,导致难用铁槌打破”。对于特警报告提到,要在凶徒以M16乱射的最后危急关头才决定用催泪弹,港警官则叹息称使用的次序错了:“催泪弹应该第一时间用!”

指挥者闻枪声却迟迟不下令

香港警官认为,菲警最大错误是出手太迟。报告指23日晚7时许(事实是7时15分)警方已听到车内传出多声枪响,并听出是来自M16步枪,但由于必须由危机处理委员会CMC下令警方才可行动,故当时警察只是观望,直到7时30分司机逃脱并透露枪手杀人后,CMC才终于下令特警队救人。香港警官指出,这等于给了枪手15分钟杀人质。

CMC是发生挟持事件后成立的,由马尼拉副市长莫瑞诺领导。报告提到有两名菲警员冲上车后遭枪击,其中一警员若不是有头盔或已头部中枪死亡,但港警官认为这是在隐恶扬善、隐瞒行动失误。事实上,报告中提到的3队特警队指挥官,连同撰写此报告的总督察帕斯夸尔,4人事后已全部停职,只有狙击手疑因立功击毙门多萨,故未被处分。

港媒称,取得这份内部报告的过程颇为“儿戏”,菲警方办公室仿如不设防,有心人若想拿走任何相关证据不是不可能的事。

七日回放

8月23日

香港康泰旅行社一个旅行团在菲律宾遭劫持,僵持11个小时后,菲律宾警方强攻,劫匪开枪事件造成8人死亡。中方要求菲律宾书面解释救援行动。

8月24日

港府下半旗志哀。外交部工作组抵达菲律宾,敦促菲方尽快查清事实。菲律宾总统称营救行动有缺陷。菲警方起诉枪手弟弟,指控其刺激哥哥开枪。

8月25日

菲律宾对事件展开全面调查。4名参与现场指挥的特警被解职。菲警方承认存在失误。承认部分人质可能在交火中丧生,菲总统称将对警察枪支进行弹道检查。并就面露笑容道歉。马尼拉警长引咎辞职,菲举国哀悼。

8月26日

香港称对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并将解剖遇难者遗体调查死因。为调查是否有人质死于警方,200特警交枪做弹道检查。

8月27日

菲律宾警方发布初步验尸报告称遇害人多头颈中枪,认定人质全部死于枪手门多萨。

8月28日

香港派7名人员到马尼拉参与挟持人质事件调查工作,调查工作受阻。

8月29日

香港举行民众游行悼念遇难同胞。香港警方调查人员将会重返案发现场,并登上事发旅游巴士搜证,约见重要证人录取口供和作弹道检证等。菲律宾媒体公布当天对枪手的采访。

疑点重重

八大疑点仍然未解

1 警方为何拒绝劫匪谈判要求?

在谈判期间,门多萨接到了反腐部门拒绝他复职要求的信件。他随即在车内鸣枪表示不满。劫持者只是要求恢复被解除的职务,菲律宾警方为什么会直接拒绝?

2 突击为何没在第一时间展开?

在第一声枪声响起后,十几分钟内没有任何实际营救行动。整个营救行动过程无异于一部长达12小时的慢动作片。菲律宾警方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攻进大巴车。动作如此迟缓是为何?

3 为何选择锤子砸窗?

警方“砸窗”工具采用普通的平头铁锤,效率低下。对于汽车的钢化玻璃,应采用锋利的消防斧,当然最快捷的还是爆破。没有炸弹,消防斧总有吧?

4 警方为何没准备夜间作战器材?

警方从车窗破口向车内扔荧光棒,准备用作突入后的车内照明。警方应该预见到可能需要在晚上采取行动,准备可装在枪械上的战术手电或更高级的夜视器材。

5 为何错失数次绝好“狙杀”时机?

在电视直播中,可见劫持者数次露面,毫无遮掩,其实都是狙击手最佳“猎杀”时机,但菲警狙击手全部错过。

6 警方为何当众拘捕其弟?

当警方安排枪手任职警员的弟弟去游说他时,原本的劝降行动竟然变成弟弟向在场记者为兄申冤,结果劝降不成反而被推上警车,这种情况反而刺激枪手。警方明知枪手情绪不稳定,为何刺激他?

7 现场为何如此混乱?

劫匪被击毙后,黑压压的人群第一时间都涌向大巴车,警察、记者、官员、撑伞的、没撑伞的……很快把汽车包得严严实实。救护车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接近,贻误了抢救时机,警方对现场控制能力为何如此之差?

8 特警部队为何闲置?

现场有一支更精锐的特警部队,其实他们在2007年曾经解救过被劫持的巴士上面的人质,但是没有派这一支精锐的特警部队出场。

记者 朱烁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当代艺术两种“技术化”的手段

当代艺术两种“技术化”的手段

2010-04-13 10:16:29 来源: 今日艺术网 作者:

    一 “图像”的技术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玩世现实、波普、艳俗等以图像为中心的艺术表达之后,毫无疑问,“图像化”成为一种潮流,并因商业成功而广为流行。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图像从各个角落涌现出来,充溢于我们的视野。然而可悲的在于,如果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当下流行的“图像化”作品与90年代初期的图像作品并不相同——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展示,一种策略性的技术,而不再是现实问题的思考。

  面对如此的“图像化”,人们突然发现:曾经为之兴奋的图像精神消失了,为追求醒目、与众不同而不断更新的符号,成为纯粹形式上的表现游戏。于是,一大批没有精神指向、徒具新颖样式的图像充斥于各类展览中。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何在?

  如果我们在绘画本体中寻找答案,那么就会发现:现行“图像化”的苍白,首先源于“绘画性”的缺失——即平涂、符号简单结合的创作方式与绘画本质的背离。因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取决于它能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关于“人的精神”的语义指向。然而,反观今日画坛,大量新颖的图像,虽然形态变化万千,语言却千篇一律的平涂,以及由此带来的块面拼贴。仿佛,任何表达都可以依靠平涂完成。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绘画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缺位。

  如此说,也许有人会反驳,平涂也是一种绘画语言,为什么使用平涂就是绘画语言的缺失?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平涂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只与某类特定的语义表达相适应,而不是万能的,可以表达所有的绘画语义。所以,当你发现大量图像,无论表达的语义指向是什么,都采用平涂时,就说明作为绘画语言的平涂已经失去意义。它已经变成一种泛滥的技术,与画面表达的需要失去了内在联系。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种与画面表达没有关联的平涂,正是今天“图像化”潮流的重要特征。至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下创作对90年代初平涂化图像表达的盲目跟从,抑或投机跟从。其实,平涂在90年代初与图像表达的结合,源于架上绘画前卫运动的内在需求:反对曾经作为经典的政治语境下形成的语言典范,以及由此形成的语义表达。

  反思89“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前,中国前卫艺术并未将新的观念表达纳入架上绘画,进而实现绘画语言与语义体系的更新。此间,绘画大多只是针对徐悲鸿写实体系与苏联现实主义结合的油画传统,无论借鉴古典主义风格的杨飞云、王沂东,还是嫁接美国乡土风格的何多苓、艾轩,虽然以反政治现实主义为契机成为架上先锋,但他们在语言技术上并未进行革命性的触动,也因此未能对既有的语义、语言体系进行根本上的表达转换。但是89’之后,伴随非架上的“观念化”逐渐向架上转移,曾经经典的油画语言成为了艺术演进的革命对象。而“政治波普”、“泼皮现实”消解经典语言性的平涂化观念图像,正是实现这一变革的主体。于是人们认识到:绘画还可以通过图像的方式来进行如此深刻、醒目的个体化语义表达。应该说,在这一时期,平涂化的图像不仅具有艺术史演进的内在逻辑,还与它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紧密连接。全新的语言、语义的结合,在让人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感受到思想表达的视觉冲击力。

  然而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90年代初艺术演进的动力与环境,因为体制话语权、市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与之相应,艺术演进的内在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原先作为前卫的平涂图像不再前卫了,它们伴随商业上巨大的成功而成为新的流行样式,从而也就失去了它们曾经具有的精英性质。众所周知,艺术史需要演进,就需要打破既有的、固化的、流行的审美样式。而当平涂图像成为流行时,它便自然产生固化艺术史的危险,并容易流于通俗化的媚世,从而反过来成为新艺术革命的对象。很不幸,今日大量简单制造的平涂图像,正印证了这种危险的存在,并使曾经具有革命性的、反语言性的平涂图像,反而成为了今天艺术演进的“革命”对象。

  应该说,尹朝阳、张小涛、何森等新一代艺术家的探索,正是这一“革命”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的显现。但是,少数艺术家反90平涂图像的选择,并没有改变整体上“图像化”的趋势。原因很简单:90前辈学术、商业上神话般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大量后继者沿着这种方式前进,并希望复制这一成功的道路。然而,遗憾的在于,无论是出于盲目,还是出于投机,他们的图像都仅是一种策略性的——往往只看到“图像”个人化、符号化的成功,而忽视了其产生之初对于当时社会“人的精神”的语义表达。于是,一味追求个人性、标志性的图像化潮流,终于从深度的语义表达走到了简单的符号表达,从而沦落为一种技术:与精神无关,仅是制造个人面貌特征的技术。面对如此现状,稍具理性精神的人都知道:与精神表达无关的图像快餐,在铺天盖地的流行潮流中,必定会成为新的媚俗主义。它仿佛一个巨大的“空洞”,吸食众人的创造力制造大量“空洞”的符号,以保证自我流行的趋势。面对这种流行,我们无可奈何地发现:艺术史中不断出现的——新艺术探索从“革命者”走向“被革命者”的规律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面对已经沦落为快餐技术的平涂、图像,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二 “问题”的技术化

  当代艺术,在今天的语境下,争议颇多,它往往与前卫艺术、观念艺术、现代艺术发生混淆。产生这种认知结果,一方面是二十世纪西方艺术谱系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一方面则是中国三十年新艺术发展在“嫁接”、“引进”过程中时间压缩性的紊乱,从而导致原本就非线性发展的上述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复杂。其实,与其纠缠西方艺术谱系中的概念,为所谓“当代艺术”正身,还不如回到中国艺术自我语境,从“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入手,讨论怎样的当下艺术才具有当代性。

  艺术是什么?看似很简单,却是大多人忽视的本质问题,并相应产生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在普通人群与一些专业人群中,关于“架上”、“非架上”的判断就截然相反:普通人士多认为“非架上”不是艺术,“架上”才是艺术的代表;而一些专业人士则认为“架上”已经不能代表艺术,是没落的形式,只有“非架上”才是艺术发展的方向。同样的对象,判断结果完全相反,难道我们能够简单地以专业身份来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显然,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不是“非架上”就一定代表了新艺术,大量没有任何表达意义、一味追求形式新颖的所谓“非架上”已经成为“皇帝新衣”式的伪艺术。

  简单从“架上”、“非架上”这样的形式判断艺术,本身就是“专业人士”犯下的最简单的专业错误。而产生这样的错误,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没有考虑“艺术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本质的问题。艺术到底是什么?就构成而言,它是由语言形式与语义指向共同组成的表达结构。因此,艺术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关于“人的精神”的语义指向,其关键在于,无论用怎样的语言形式,都是为了获得一种艺术表达。基于此,“架上”、“非架上”都属于语言形式的范畴,并不能作为判断艺术与否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在于你是否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了恰当的表达,无论你采用“架上”,抑或“非架上”,只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就是好的艺术。否则,即使采用了前卫的形式,也仅是媚俗的伪艺术。

  那么,怎样的表达,在今天能够呈现当代性价值呢?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还要回到艺术的语言、语义双重结构上。因为这种结构的存在,艺术史往往会呈现两种偏向性的演进逻辑:以语言形式为主的风格化演进和以语义指向为主的社会化演进。前者多带有趣味化倾向,后者则多带有问题意识,两者在有所侧重之下互有影响。就中国自身的艺术语境而言,传统的艺术演进多以语言形式为中心,偏风格化演进。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尤其是以架上油画为代表的艺术,却从借鉴古典主义、美国乡土艺术之类风格化演进转而过渡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之类的社会化演进。其后,当代艺术的发展多呈现为问题意识的发展,无论早期社会化的政治反思,还有稍后个人化的生存体验,艺术的演进、转化无疑多以语义指向为中心。那么,在这种逻辑下,作品表达中对人的反思性的问题意识,往往成了衡量作品当代性强弱的重要标准。虽然,这一标准之外,语言形式有时也会影响到问题表达的真诚、强弱,但却时常退居二线,成为辅助性尺度,而非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的艺术环境中,判断一件作品的当代性很大程度上以表达出的当下问题意识为首要标准,其次才会考虑艺术呈现的语言形态等等。

  然而,当“提问”成为当下艺术的主要评判标准之后,很多投机性的艺术行为亦相应出现——将问题意识转化为技术手段,不是为了反思而设问,而是为了问题而设问。一时间,重复复制性的问题、简单流行化的视角,以及一味偏奇而缺少深度的形式,忽然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制造出当代艺术极度繁荣的假相。但,假相的背后,却是艺术表达上的“集体贫弱”,缺少真正具有反思价值的问题。比如因为早期“图式化”的成功表达,便大量复制类似的符号化图式,仿佛前人的成功便能够保证类似问题的当下成功,而全然不考虑真正的问题是从自我出发,发人所未发的问题或视角,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问题,只能落下“鹦鹉学舌”的笑柄,是缺乏创造性的极端表现;当然,还有一类貌似新颖,实际并未提问的艺术在一味追求表达形式的惊人、怪异中,同样流于肤浅之弊。比如只求效果震撼,甚至餐饮死婴,全然未考虑他所借用的形式可能引发的真正思考,并怎样将这种思考背后深度的精神性开发出来,而只是一味追求“噱头”,表面上好像存在很深的问题,实际上却极度简单、平庸。

  也就是说,我们在衡量艺术品的当代性时,不是看似有“表达”就可以了,还要进一步追问作品“表达”的有效性——其问题是否新颖、视角是否独特、思考是否深刻。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真正涉及人的深度反思,而只是他人问题的翻版或形式的噱头,那么也就只能沦为“当代伪艺术”的代表。类似伪艺术在今天商业化潮流中比比皆是,如果置身798艺术区,你会看到穿中山装的龙头、气球乳房等大量样式化作品,以及一些“吴贯中走进798”、“栗宪庭先生在回避什么”之类充满炒作意味的噱头。面对这些行为或作品,我们丝毫未能感受当代艺术对于当代社会、人的精神的反思或批判,我们只能感到利益化的商业机制对于艺术的腐蚀以及艺术自甘堕落的“伪态化”。

  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技术化”伪问题下的伪艺术“表达”,艺术真正的“当代性”出路何在?


  2008年7月26日于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