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我看“当代艺术院”的成立

    我看“当代艺术院”的成立

    2009-11-21 16:50:28 来源: 程美信空间 作者:程美信

       有网友问我如何看待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当代艺术院”以及当代艺术名家集体“招安”现象,其实它对我而言一点也不意外。只是“当代艺术院”听起来非常别扭,本来艺术研究院从学术建制上应该包括当代艺术。从名头上看,“当代艺术院”应该跟艺术研究院是等同关系,而不是隶属地位,“院中有院”是牌子的乱伦,难道设立当代艺术研究所就不过瘾、不气派吗?它显然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浮躁的一种表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前不做当代艺术领域研究吗,到了现在来成立一个不伦不类的“当代艺术院”。

       从首批收编人马看,基本是些画家,他们有绘画经验倒不假,但要承担当代艺术发展与研究的智囊作用是值得怀疑的。我个人完全不相信像F4、蔡国强、周春芽、曾梵志、叶永青这些人有什么学术思想可言。从巴黎“奥运火炬”事件便可以看出这些人的内在根底,他们大部分人是特定时代造就了这批反体制“英雄”, 他们一度的艺术热情、个人理想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如叶永青、周春芽不过是夹杂在圈子里的“哥儿们”而已,他们艺术创作水平是平庸不堪的。再如蔡国强是个地道的“玩”家,一切在他哪里都是玩的材料,根本没有艺术家应有的思想精神与人格灵魂,像曾梵志与刘小东则是艺术市场化的幸运儿,他们本身的艺术作品是不值一提的。

      事实上,这些人凑成一个“当代艺术院”是不意外的,从外界的冷淡反应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奥运火炬”事件到“威尼斯双年展”就公示了这批人的历史归宿。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机会主义始终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结构势力,大至国家政权的变更,小至个人荣辱的转变,总跳不出机会主义的鬼把戏。从起义到招安、从践踏到感恩、从反叛到和谐,它反复验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与历史命运。当机会主义充满了机遇活力,一切艺术全然瞎扯谈!文化艺术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当人无法获得普遍的确立,别说成立个“当代艺术院”,整个中国文明都不值一提。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