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专访︱吕澎:“超融体”成都双年展背后的“披荆斩棘”与未来启示

专访︱吕澎:“超融体”成都双年展背后的“披荆斩棘”与未来启示

2022-01-15 22:00:48.623 来源: JCC文创未来 作者:Yifan Liu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现场 / 摄影:何苗


在疫情阴云仍然阴魂不散的当下,任何实体活动的举办都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挑战与难以预测的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场规模宏大的艺术盛事却于中国成都成功举办,为身陷疫情阴云已久的世界点亮了不少鼓舞人心、重振希望的新光芒。

这场振奋人心的文化大事,便是于上个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府艺术公园展开的“超融体——2021 成都双年展”。该展以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为核心阵地,由 8 个主题展版块、1 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 17 个平行展组成,将持续展至明年 4 月 6 日。其中,主题展包含了逾 500 组(件)作品展出,汇集了海内外 272 位艺术家,所展展品在空间上覆盖了全球 35 个国家与地区,在时间与风格上也同样跨度极广,不仅纵联古今、传统与前卫兼具,还在内容主题、形式、媒介等方面十分丰富多样。


640.webp (7)1.jpg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宣传海报 / 图:2021成都双年展提供


在这场展览背后,不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有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有由多位全国知名艺术专家组建而成的策展团队与学术委员会,这样的团队构成,有力地保证了展览的艺术水准与专业性。而在将于本月 18 ~ 19 日举办的“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以及策展人学术峰会上,来自文化界重要机构的领导者与专业人才们还将汇于一堂,共同探讨合作与交流中潜藏的艺术未来。

不管是从展览的规模、展期、策展理念还是展品含金量来看,这场展览都可谓是今年最为盛大、最有雄心的艺术展览之一。而在疫情“寒冬”之后举办这样一场展览,更是令其意义非凡。

为了深入了解这场双年展背后的故事与启示,JCC专访了本届双年展的关键人物吕澎教授,听他谈谈双年展在筹办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并分享一些值得借鉴的实际经验和应对策略。同时,吕澎教授也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展览中应用到的一些线上线下策略与创新技术,并与我们一同探讨了这场展览对中国文化版图的现状与未来作出了什么样的判断与预言。

640.webp (1).jpg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史学家吕澎

 图:2021年成都双年展提供


JCC对话

吕澎 

Q:疫情给此次双年展带来了哪些困难与挑战?可否分享一些经验和应对策略?

吕澎:疫情给予双年展带来的困难,首先是工作秩序的扰乱:联络、运输、布展以及正常地安排时间表,都面临挑战。不过,互联网、专业性的合作以及曾经的大型展览的经验,都给予了我们工作很大的帮助。

实际上,此次展览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即在美术馆的建设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展览团队被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幕。巨大的美术馆,巨大的展览(272 位艺术家,500 多件各种形式的作品以及来自世界 35 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执行时间仅仅只有 4 个月。所以,成都双年展是中国双年展中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成都市美术馆新馆A区 / 摄影:成都城投


Q:您对成都本地的艺术圈生态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或判断?成都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地域特色 ,对此次双年展的策划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吕澎:本次双年展伴随有 17 个平行展,大多数策展人为本地人士,本地艺术家也参展不少。这样的现象意味着成都本地艺术圈的活跃与力量,实际上,成都双年展能够在特殊时期得以举办,本身就意味着成都艺术生态的繁茂,除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成都应该是艺术展览与活动最为频繁的城市,这样的情况显然支撑了 2021 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并在规模、形式与影响力上,超越了其他城市——本次展览显然超越了保持双年展举办的上海。


Q:此次双年展以及同期开馆的文化新地标,对成都艺术生态乃至全国文化版图的下一步演变作出了什么样的预言?

吕澎:最佳的预言应该是开启了城市之间的文化竞争,成都市政府希望将成都打造为国际文化名城,而此次双年展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在我看来,成都双年展如果能够因为新馆的建成而在之后坚持下去,将会有效地刺激其他城市在文化艺术领域展开竞争,推动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内外 /  图:转自红星新闻


Q:作为一个面向广泛公众开放、学术性与含金量极高的展览,此次双年展是如何在“专业性” 与“大众性”之间保持平衡,以同时满足在学术高度与开放度这两个方面的不同需求的呢?

吕澎:专业性与大众化经常被理解为一种矛盾甚至冲突,的确,存在着一般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水平问题。但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将意义彻底开放,让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开启问题意识,而不限于艺术家的出发点,即对作品的理解是多方面多维度的。

我们的经验是,展览必须营造一个开放而轻松的空间,让观众参与其中,在观看、参与以及可能的对话中,建立艺术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创造学术的高度,观众去分解艺术家的初衷,艺术的意义就在这样的过程散播与衍生,唤起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

简单地说,展览的布置(作品的空间关系、声响、灯光以及形式之间的张力),允许观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知识能力,这会大大减弱学术性与大众性之间的距离。当代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盲点向所有方向开放,这给予我们消除学术性和大众性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成都市美术馆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充分物理条件。



21.gif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现场 / 摄影:何苗


Q:除了线下的实地活动之外,线上平台在此次双年展的策划、宣传或实际运营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吕澎:这是一目了然的,互联网让2021成都双年展迅速在全球散播,意大利《明天日报》在开幕之前就发表了整版的报道,这也表明今天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在互联网以及其他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超越城市与地区的影响力。所以,重要的是将展览做好,以致我们的媒体才有充分的内容与语词去推广展览和其中的艺术。

我们发现,短小的视频在传播展览的信息中起到了迅速、生动与直观的作用,很快,中国的各种展览包括拍卖行也开始充分运用起我称之为的“小视频”,相对过去的推广与宣传,今天的新技术及其运用使得图像与信息的生产更为灵活与便捷。


Q:此次双年展选择在天府艺术公园举办,这样的地点选择与策划思路,对“公园城市”、“文化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吕澎:将美术馆建立在一个环境宽阔的公园环境里是政府规划的意图。显然,政府是将艺术与美好的环境联系起来思考的。实际情况是,正是这样的规划的具体呈现,让美术馆建筑与公园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市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惬意:进入公园可以进入美术馆观看艺术,观看艺术,却也将心情与公园环境联系起来,以加强身心的满足和充满审美涟漪的感受。相信这样的规划可以给其他城市提供很好的借鉴。


640.webp (6).jpg

▲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 摄影:成都城投


Q:科技与艺术间的交集如今正变得日益密切,能否具体举例介绍一下,这样的特点在成都双年展中是如何展现的呢?

吕澎:这个问题可以在成都双年展的“智能共振”这个部分得以充分展示。这个部分的作品展现的是新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以及技术如何在艺术中呈现超越传统艺术的所有可能性。结果是,想象力得到了图像或者影像的具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新技术的信息让人们已经对未来的人类有了充分的理解,而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家对新技术的应用,让观众仿佛能够“目见”未来世界。当然,一些人类的问题,也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利用新技术得以有趣的呈现,例如Michael Frei的KIDS。


Q:此次双年展堪称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双年展,在“后疫情”背景下举办如此规模的艺术活动 ,有着什么样的独特意义?

吕澎:艺术本身有一种力量,那就是冲破物质世界的阻扰,向着存在的最高处突破。疫情已经施虐了一年的时间,我们不能期待疫情完全的过去才进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讲,人类一直都与问题共存,疫情仅仅是人类遭遇的问题中的一种,我们要适应它并战胜它。战胜的武器之一,就是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时期举办双年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艺术创造的参与者,我们希望给世界一个振奋:艺术是无敌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