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制造的联觉感官体验
  • 当代嗅觉艺术
  •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系列对话︱控制论、艺术与数字文化
  • 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特征
  • 张海涛: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 圆桌讨论︱互联网与当代艺术
  • 讲座︱肯·里纳尔多&艾米·扬斯《机器人和生物艺术中的跨物种共生》
  • 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
  • 谭力勤︱在A.I.冲击下,不可视艺术的智能拓展
  • 第三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 深圳元宇宙科技艺术展 33组全球先锋作品呈现
  • 美博物馆欲办气味展
  •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将建立嗅觉艺术中心
  • M+呈献数码艺术先驱Beeple《人类一号》,游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 星空实验室多媒体作品征集
  • 科技与艺术结合 展览业需要转型
  • 与袁小潆浅谈生物艺术
  • [杭州]“迷因城市:骇进现实”第一届跨媒体艺术节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可触摸的全息影像
  • 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舞台剧
  • 第二届“感受力:中国媒体艺术教育论坛”
  • 漂亮的和痛苦的——关于马修·巴尼的电影
  • 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简版)
  • 艺术小组HeHe
  • 2017电子艺术节第三日
  • “重返”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概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回顾
  •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
  • 11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会带来产业链吗
  •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作品由多方参与制作
  • [台湾]人工智能改 - AI Plus 展
  • “3rd Eye”:纽约大学艺术家把相机植入头部
  • 《首届VR艺术研讨会》前言
  • 科学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癌细胞的"探戈"
  • 声音装置艺术家首获2010年度当代艺术特纳大奖
  •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
  • 新媒体考古: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中瑞媒体艺术联展“延时”亮相中国美术馆
  • 施勇、石青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文化评论功能
  • 动画的未来在网络 电视动画渐衰落
  • 专访李振华:尊重新媒体艺术的精神价值
  • 宇宙之外是“元宇宙”
  • 媒体+空间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画刊》 2024年第2期目录

    《画刊》 2024年第2期目录

    2024-04-30 11:41:21.036 来源: 画刊杂志 作者:ART MONTHLY

    1.jpg

     

    本期导读

    《画刊》50周年封面计划  

    ART MONTHLY 50TH ANNIVERSARY COVER PROJECT 

    对自我的指认,似乎是每一个正常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天然的、必然的阶段。但是,相对于哺乳动物生理性指标的变化,人之为人、有资格作为“万物灵长”则需要通过回到一次次自我发问与辨认之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段段随机的经验。曹雨作品的真实感来自她真实的个人经验,而大众神经能被挑动又是因为他/她们借艺术家发现了被隐藏、被轻视、被扭曲的一面。“分身”是我们在讨论中意外得到的一个关键词。如果要用一句话去说明艺术家的分身之术,那就是她将“我”作为方法,无论你将女性、女权、行为等任何概念后置,“我”就是“我”,不可让渡、不可献出。(王晓松)

    曹雨:“我”就是媒介,“我”就是方法  

    Cao Yu: "I" am the Medium, and "I" am the Method

    王晓松(Wang Xiaosong)、曹雨(Cao Yu)

    2.jpg


    特 稿 FEATURES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从空间到日常的边界流变

    City as Art Scene: Boundary Change from Space to Daily

    策划人:杨义飞 (Yang Yifei)

    城市被若干可见与不可见、有形与无形、整齐与杂乱、真实与虚构、公共与私密的边界分隔。边界是两个空间片段之间的界线,是人们感知空间的主要元素,体现着两个空间片段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城市的发展与萎缩带来了物理边界的流变,在制造空间多样性的同时也制造了复杂性。此次特稿邀请作者包括批评家、策展人、教师、艺术家,他们分别从各自领域探讨了从城市空间到日常生活到艺术体验的实践及思考。(杨义飞)

    褶子城市的消失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old City

    汪民安(Wang Minan)

    32.jpg


    城市镜像:一场关于坍塌的象征性过程  

    City Mirror: A Symbolic Process of Collapse

    杨小彦(Yang Xiaoyan)

     4.jpg


    独众共乐:有关公园的几个臆想  

    Sharing the Joy of Everyone: Some Aassumptions about the Park

    杨一丁(Yang Yiding)

    5.jpg

     

    像何利平一样生活  

    Live like He Liping

    崔付利(Cui Fuli)

    6.jpg


    脚踏无地:二高表演的相处之道 / 生存法则

    No Ground Underneath: on EGDP's Correspondence

    潘思明(Cathleen Siming Pan)

    7.jpg


    玩乐时光:介入城市空间的即兴创作

    Playtime: Improvisational Intervention in Urban Space

    王超(Wang Chao)

    8.jpg

     

    耳廓:听觉的边界与日常

    Auricle: Boundary of Hearing and Daily Life

    李文枫(Li Wenfeng)

    9.jpg


    行为表演现场表演者身体私密性和公共性之间的边界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Public Bodies of Live Performers in Performance Art

    刘成瑞(Liu Chengrui)

    10.jpg


    现场 LIVE

    白立方之内与展示之外:“《画刊》封面计划(2021—2022)”展览公共教育的思考

    Inside the White Cube and Outside the Display:Reflections on Public Educ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Art Monthly Cover Project (2021-2022) "

    孟雪(Meng Xue)、王鹏飞(Wang Pengfei)

    11.jpg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S 

    撕扯与平衡: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30周年文献展的策展实践  

    Tear and Balance: Curatorial Practice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from SCFAI

    王鹏杰 (Wang Pengjie)

    12.jpg

     

    “照常进行”策展手记(下)

    Curator’s Scripts of “Guang Jun - Life as It Is” (Ⅱ)

    蔡萌(Cai Meng)

    13.jpg



    感受力论坛 SENSITIVITY FORUM

    按:2023年春,全国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领域一线的几十位同仁在杭州相聚,共同聚焦于主题为“作为教育的艺术&作为艺术的教育”的感受力论坛,审视与辨析科技与艺术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做教育与通过教育做艺术,倡导重启跨媒体艺术的先锋性。此次论坛面对艺术/教育的新场域,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与教学案例,交流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试图梳理历史脉络,反思实践过程,厘清现实情境,探讨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与新方法,以催促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激励感-受、感-知、感-觉、感-动的发生,从而争取更开放的思考空间,更广阔的工作路径。此次选登的是几位感受力论坛的与会者在会后整理的文章,他们针对人工智能艺术系统中的文化错位与媒介错误、潜在文化空间与异质经验、人与物的关系等议题,探讨如何对人工智能艺术系统进行视觉塑造与改造,以及在跨媒体艺术实践中对技术进行持续再选择的可能性和由此推动技术革新的可能性。让我们通过艺术主动地改造我们的学习,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唐晓林)


    文化错位与媒介错误

    Misalignment in Culture and Error in the Creative Medium

    蔡宇潇(Rhett Tsai)

    14.jpg


    科技艺术的文化语境:AI艺术实践的文化潜在空间与异质经验

    Culture Context of Technology Art: The Cultural Potential Space and Heterogeneous Experience of AI Art Practices 

    温辰旻(Wan Senman)

    15.jpg


    “非学院”艺术讲坛  “OUT OF ACADEMICES” COLLABORATIVE ART LECTURE


    三种“在地”策展的路径与方法:以“西安角”“城市地理”以及“沣水研究计划”为例

    Three Paths and Methods of "Local" Curation: Taking "Xi'an Showcase", "Mapping the City" and "Feng River Research Plan" as Examples

    杨西(Yang Xi)

    16.jpg 



    游戏艺术 GameArt

     

    威廉•雷森有机艺术、电子游戏和互动艺术体验中的开放结局和封闭式结构(下)

    Open-ended and Closed Structures in William Latham’s Organic Art, Computer Games and Interactive Art Experiences (Ⅱ) 

    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赋明理(Miriam Frendo) 著,冯白帆(Feng Baifan)译

    17.jpg




    专 栏 COLUMNS


    图像修辞术  Pictorial Rhetoric1991年的恋物与卑贱:劳拉•穆尔维论辛迪•舍曼

    Fetishism and Abject in 1991: Cindy Sherman in the Discourse of Laura Mulvey

    王志亮(Wang Zhiliang)
    1991年的穆尔维(Laura Mulvey)其实并未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克里斯蒂娃的卑贱概念,她最多算是引出了卑贱与辛迪·舍曼的联系。后来在批评家哈尔·福斯特和罗莎琳·克劳斯的写作中,卑贱理论和卑贱艺术才正式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理论话语被建构出来。(王志亮)

    18.jpg



    目 录

    006 展 讯
    012 《画刊》50周年封面计划012  曹雨:“我”就是媒介,“我”就是方法 / 王晓松、曹雨

     

    020 特 稿

    020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从空间到日常的边界流变 / 策划人:杨义飞

    022 褶子城市的消失 / 汪民安

    025 城市镜像:一场关于坍塌的象征性过程 / 杨小彦 

    030 独众共乐:有关公园的几个臆想 / 杨一丁 

    033 像何利平一样生活 / 崔付利   

    037 脚踏无地:二高表演的相处之道/生存法则 / 潘思明   

    043 玩乐时光:介入城市空间的即兴创作 / 王超   

    048 耳廓:听觉的边界与日常 / 李文枫  

    052 行为表演现场表演者身体私密性和公共性之间的边界 / 刘成瑞

    057 现 场

    057 白立方之内与展示之外:“《画刊》封面计划(2021—2022)”展览公共教育的思考 / 孟雪、王鹏飞

     

    062 策展手记

    062 撕扯与平衡: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30周年文献展的策展实践 / 王鹏杰  

    067 照常进行”策展手记(下)/ 蔡萌

     

    073 感受力论坛

    073 文化错位与媒介错误 / 蔡宇潇 

    077 科技艺术的文化语境:AI艺术实践的文化潜在空间与异质经验 / 温辰旻

     

    082“非学院”艺术讲坛

    082 三种“在地”策展的路径与方法:以“西安角”“城市地理”以及“沣水研究计划”为例 / 杨西  

     

    087 游戏艺术 

    087 威廉•雷森有机艺术、电子游戏和互动艺术体验中的开放结局和封闭式结构(下)/ 威廉•雷森、赋明理 著,冯白帆 译


    093 专 栏093 图像修辞术

    1991年的恋物与卑贱:劳拉•穆尔维论辛迪•舍曼 / 王志亮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