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在这一年 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创新?

在这一年 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创新?

2022-03-19 18:43:21.137 来源: 本站 作者:

对于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来说,2015年是繁忙的一年——从获得图灵奖,到创造算法修复代码创建,到开创检测疾病的新方法,再到开发激动人心的新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等,麻省理工这一年为我们真带来了不少新的技术。这里总结了2015年麻省理工在七个关键领域中的一些亮点:

112.jpg

DARPA机器人挑战赛

在6月份举行的DARPA机器人挑战赛上,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团队研发的6英尺高、400磅重的机器人可以爬楼、开门甚至驾车。虽然最后只名列第六,不过该机器人在预编程和操作算法上都有很多创新。


机器辅助医疗方面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许多卫生保健和医药领域的工具,包括:

癌症预测工具——可提升医生对于癌症的诊断能力,并且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诸如老年痴呆或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的前兆;

213.jpg

一个治疗肥胖的新方法——依靠对新陈代谢的调整来治疗肥胖病人;

44.jpg

3D打印心脏——能够用于外科手术;

53.jpg


以及一个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使用的——能够通过无线反射检测和预测摔倒的设备。


能够溶解、“开花”,或是当一名酒保的机器人

一个1厘米宽的微型机器人——它可以游泳、爬山、行走,还能承受其体重两倍的重量,也具备自我毁灭能力;

在LED灯的辅助下,利用超过100个折纸机器人组成了“机器人花园”,这些行走、游泳中的机器人就像一朵朵花一样;

62.jpg

一个柔软的通过触摸就可识别许多物体的橡胶机器人,如鸡蛋、CD或是一张纸等;

72.jpg

可以当酒保的“Beerbots”机器人,该机器人展示了如何通过先进的规划算法使机器人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进行协作;

82.jpg


Stonebraker获得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图灵奖

Michael Stonebraker在今年成功获得了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并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以表彰其在大数据研究上的突出贡献。Michael Stonebraker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致力于数据库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且也亲自开创了许多企业,帮助推动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93.jpg


修复代码方面

研究人员开发了关键算法,旨在优化、修复和恢复代码:

Helium——可用于自我修复一些细小的代码漏洞;

CodePhage——可以通过自动引入一些功能组建来修复软件中的漏洞,最棒的是,整个修复过程不需软件的源代码;

DIODE——可用于检查一些常见的内存溢出bug


可躲避障碍物的无人机

“大多数drone-related头条新闻的焦点都在于出了什么事故,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软件!”

113.jpg

Russ Tedrake团队开发了一种可自动躲避障碍物的无人机——能够以3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自由在树林里飞行,这是由于其内置了一种全新的立体视觉算法,这能够帮助无人机检测到障碍物,并实时构建出周围环境的地图。

无人机配了两块智能手机级别的 CPU、机翼上各有一个摄像头,可进行 120 帧/秒的拍摄。与无人机上常规的规避系统不同,该无人机只观测离无人机 10 米距离的障碍,而不再处理其它如 4、6、12 米等位置将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无人机在飞行时“考虑”的事情少了,也就能依靠较弱的计算能力快速判断障碍物。据称,这款系统比现有的快 20 倍。


网络安全方面

今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安全研究人员的成果包括:

包括技术思维网络安全和互联网政策研究计划等,做了三个跨校园的尝试;

一个有影响力的报告——反对向政府为个人数据提供后门,努力促使奥巴马支持并推动防伪加密的相关立法;

发表了一篇关于网络匿名保护的论文——表示Tor有一个关键的设计漏洞,可以让黑客用于确定服务器的位置或信息的来源位置等。

Via mit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空间]我们在做什么——独立空间2018文献展

[空间]我们在做什么——独立空间2018文献展

2019-04-14 20:55:13 来源: 的艺术中心 作者:

2019年3月20日下午4点,《我们在做什么——独立空间2018文献展》在 的︱艺术中心 开幕。本次展览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东莞、重庆、武汉等地的14家机构参与。在歌德学院的支持下,我们邀请了部分外地参展机构的负责人来到北京,于开幕之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在的︱艺术中心 和歌德学院(798)举行了两场以分享和互动为主的讨论会,嘉宾们以讲演和对谈的方式讨论了与中国独立空间相关的议题。(讨论会详情,我们将稍后通过此公号推送)。
 
此次展出的内容,为各个空间在2018年所策划的展览和活动的文献资料。我们以2018年为切面,将各个空间的内容进行并列展出,期望通过这样的文献方式,在促进各空间相互交流的同时,让观众对中国独立艺术空间,小型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现状(及诉求,方向,议题等)有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基本的印象。
 
召集人夏彦国提到,独立空间对国内艺术生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结构性价值。它的价值在未来也会越来越明显。通过这样的展览和交流,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对 “独立艺术空间”这样的机构形式有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此次活动的策划,也基于对“艺术生产”是否过剩进行关注。以这样的方式对就近“历史”进行回眸,也试图讨论我们的时间和知识是否处于一种被浪费的状态中。如果有些东西值得回眸,那我们又应该记住哪些?
 
 

展览现场


文献展全景


参展机构

(名称首字母排序)

的︱艺术中心 (北京)
是一家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包括展览实践、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国际交流活动等,协同国内外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共同打造一个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当代艺术发声地。

 


顶上空间(广州)
顶上(TOP ART SPACE)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由李振华与韩飞先生于2016年发起成立,卢川担任空间负责人。顶上提供一个互动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思想碰撞的发生,连结人们,激发想象。“顶上”寄居在广州世纪理想广告有限公司,依托物理上的空间而展开。我们邀请不同的人来到这里,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展开和顶上的连结,由此随着不同人的参与和代入而变得更加灵活与多元。

 


缓存空间(北京)
缓存(CACHE)空间是在2016年10月创立的一个自发的非盈利艺术机构,机构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料阁子,面积80平米。缓存空间致力于收集、整理、呈现艺术实践中的“剩余”,并将其转化为“缓存”模式。主要通过放映、剧场、研究驻留、语境提供、出版和在线播客等方式展示和传播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实验激进艺术。

 


黄边站(广州)
黄边站HB STATION是一个非营利艺术机构,2012年创立于广州,系广州五行非营利艺术机构联合会的成员。我们希望与艺术家、写作者、策展人、建筑师及相关领域的行动者紧密合作,通过“实践-研究-创作”的相互推动,鼓励自我组织,建构面向当代情境的联合工作和学习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也希望探索当代艺术教育的可能形态。目前,黄边站的物理空间座落于向荣街338号,承担着推进研究/创作计划、以展览或出版等方式呈现项目成果的功能,和驻地功能;2017年,黄边站发起创立了上阳台空间(晓园北路3号后1层),并作为入驻单位之一参与上阳台的自治和使用,在市区有了便利于相处和开展讲座、各类型交流活动的场地。黄边站还创办刊物《同时》及其工作台,通过写作联结不同领域和地域的“青年状态”;建立了反性骚扰机制,为员工及合作者营造性/别平等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激发研究所(北京)
激发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独立艺术组织和项目空间。激发研究所试图通过与策展人、艺术家、研究员、学者、我们的驻地艺术家以及非艺术领域人士的合作与共构产生相互激发的工作网络和方法。一方面,激发研究所从机构实践的角度开展研究、写作、策展和出版等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在协助驻地艺术家及策展人完成个人驻地研究的同时,主动地将机构项目与他们交流并共享资源。激发研究所提供一个针对在地的和国际的当代艺术讨论、交流、展览的平台,打开具有持续性的在艺术的、策展的、和社会研究领域的讨论以及多种方式的知识生产的可能性。通过中国当下的语境为出发点来展开研究,并且积极有效地吸纳和联系新的、国际性的语境和资源,进而使研究所自身的工作具有更广阔的泛亚洲和全球化视野,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I: project space(北京)
I: project space 是一个国际艺术讨论和交流平台,由两位策展人妮妮和安娜于2014年创建,致力于形成艺术家的支持体系,并且为创作、策展、研究以及其它知识生产之间的长期对话提供更多可能性。I: project space 是家纯粹的非营利空间。地理上一空间位于北京的老胡同里,功能上兼有展览空间和海内外艺术家的驻留工作室。有位于北京城市中心地段且远离艺术区作为前提,I: project space 旨在把艺术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并期许产生在地互动。通过与本地和国际文化生产者的合作,I: project space 持续同其它艺术空间建立关系网,让全球有类似想法的艺术空间共享信息,扩大独立艺术圈的影响力。交流和对话需避免空洞的辞藻,但更应该为行动的提供工具。带着针对当代艺术现有问题的持续讨论,空间的项目安排勾勒出了驻留项目和展览活动的具体图景。I: project space囊括两个展览空间,一个艺术家驻留项目和一个独立出版平台。

 


你我空间(广州)
你我空间(U&M Space)是策展人胡震和艺术家杨帆于2015年共同创建的替代性艺术空间,旨在以广州市小洲村小洲人民礼堂为据点,搭建一个当代艺术社会实践的平台,传播当代艺术思想理念。通过展览和项目的策划实施,特别是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当代艺术,尤其是影像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在乡村公共空间乃至社会更广范围内有效传播的方法途径,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显现当代艺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和改变。2018年,你我空间围绕“飙戏”这一项目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替代性艺术空间在地影像生产和传播的研究和实验。作为项目的一次综合呈现,《冬至酒局》试图将传统戏、样板戏和当下网络视频中的人物和故事并置,借影像的起承转合,舞台表演和行为艺术的适时介入,有意模糊真实与虚拟、历史与当下,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探讨在急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影像艺术表达及其传播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更多的可能。如果说在广州番禺唐宁书店上演的《唐宁有“戏”》和为了应和“第19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首次落地小洲人民礼堂而特别策划的《行为剧场:像晋人一样风采特异》是你我空间走进《冬至酒局》的必经之路,那么,长达数月之久的《飙戏》项目概念的酝酿成熟和具体落实,特别是对古典章回小说体例的挪用和对传统戏曲连台本戏的当代演绎,则为《冬至酒局》的最终呈现,包括福柯式影像考古和拾得影像分析提供充分依据,并为当代艺术的生产、展示、传播和研究提供一种有别于过往的视角观照。

 


Salt Projects(北京)
Salt Projects是一个策展工作室,结合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将策展研究拓展为更加发散的艺术创作。Salt的17平米空间定期举办“表演讲座”、展览、出版等活动。

 


器·Haus空间(重庆)
Organhaus 是一个由艺术家、策展人共同组成的非盈利独立艺术机构。机构坐落于重庆501艺术基地内,拥有近200平方米的艺术家工作、展示空间及艺术家入驻项目接待室。其前身是独立空间“ORGAN.器”与“家·M公社”,注重青年艺术家综合媒体的实验,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及世界村背景下的国际化艺术交流,是机构的共同特点。为最大化的集中资源,2007年起,整合成立艺术机构Organhaus。空间致力于试验性综合媒介的探索,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并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交换工作室空间;接受国际、国内艺术家及艺术机构的艺术交流、驻留计划。机构将依托中国不断开放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及国际文化的交流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及实践。

 


石米空间(东莞)
石米空间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其前身为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东莞何氏旧宅。2016年12月,艺术赞助人石金花与当代艺术家李景湖共同发起”石米逗留计划“,并邀请王卫与何颖宜将其改造为适合艺术实践者生活、考察、创作与讨论的多功能型空间。

 


上午艺术空间(上海)
欢迎关注上午艺术空间Am Art Space。上午艺术空间2008年创办,是上海的独立艺术空间,由艺术家于吉和她的伙伴拉姆共同发起的独立实验空间。空间主要以展览,国际驻地创作项目,表演,工作坊等形式推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与各地艺术家的互动和交流。近年来,上午艺术空间减少了展览数量,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流动性的活动和野战式的实验项目。

 


剩余空间(武汉)
剩余空间(Surplus Space)是一家位于武汉403国际艺术中心的国际化非营利艺术机构,成立于2015年。空间致力于国内外最新、最前沿艺术实验的展示与推广,为公众提供专业的、丰富的当代艺术展览及公共艺术教育项目,拉近当代艺术文化与公众生活的距离,积极营造独特的当代艺术氛围,构建华中区乃至中国与国际艺术文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空间目前致力于以下研究方向并将持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泰康空间(北京)
泰康空间是一家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究与收藏的非营利艺术机构,2003年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并获得其持续支持。2009年至今,泰康空间位于北京东北部的草场地艺术区。在十五年的运营实践中,泰康空间逐渐确立自己的学术理念,即在“追溯与激励”的框架下展开工作,始终以当代的眼光检视过往的艺术史材料,同时关注连接未来的新艺术实践。作为一个知识生产与分享的平台,泰康空间将自己对艺术的判断也开放性地呈现给了社会与公众,参与到艺术生态的建设中。

 


腾挪空间(广州)
腾挪空间 位于广州小洲村西浦直街一巷1号,它是基于腾挪小组的工作概念创立的艺术空间。腾挪小组是以挪用、涉入方式、呈现非既定艺术领域和非艺术观念角度的艺术事件的工作小组。腾挪空间的展览面积为6平方米,它镶嵌在一个民宅里。腾挪空间采用封闭的橱窗式展览方式,每一个展览周期为一个月,在展览期间全天开放。并为艺术家提供展览的配套支持,以不干预艺术家的展览方案为原则,使艺术家在限定的空间内拥有独立和自由的表达。空间以非商业、保守运营的原则运行。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保持空间运营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展览名称:我们在做什么——独立空间2018文献展

参展机构(首字母排序):
的︱艺术中心、顶上空间、缓存空间、黄边站、激发研究所、I: project space、你我空间、Salt Projects、器•Haus空间、石米空间、上午艺术空间、剩余空间、泰康空间、腾挪空间
 
展览时间:2019.3.20—5.25

主办地点:的︱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院内)

合作: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设备支持:小米电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CLC Gallery Venture

特别感谢:娄晓,李维,李泽易,Song Yi,YIYI,朱晓晴(姓氏首字母排序)


关于我们

的︱艺术中心
是一家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包括展览实践、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国际交流活动等,协同国内外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共同打造一个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当代艺术发声地。中心每年设定一个核心内容,今年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系列来自亚洲的艺术家展览,敬请关注和期待!
 
学术委员会:
夏彦国
独立策展人、的︱艺术中心 创始人

高元硕 Wonseok Koh
韩国首尔美术馆总策展人

鹫田梅洛 Meruro Washida
独立策展人、前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策展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策展人、日本爱知三年展策展人‘2019’

沙布尔·侯赛因·穆斯塔法 Shabbir Hussain Mustafa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资深策展人

空间主持:夏彦国
展览协调:焦安琪,曹泽乾
技术支持:ARTEXB

http://deartcenter.org
Email:info@deartcenter.org
TEL:+86 400 998 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