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顾振清:两岸艺术圈整合不可逆转

顾振清:两岸艺术圈整合不可逆转

2009-03-06 21:35:19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各玩各的”展览现场 

刚刚在中国台北策划了“各搞各的”群展的大陆策展人顾振清说:“两岸直航缩短了时间,节省了资源与成本,更主要的是,使两岸之间艰苦的航空旅行变得轻松快捷。这不仅有利于艺术界人士交往的便利,也带来艺术产业的整合,比如两岸从事艺术布展与运输的公司开始联营、合资,显示了两岸三通带来的便利。我觉得两岸艺术圈的整合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大陆策展人顾振清谈两岸三通带来的影响

上海证券报 邱家和

从“各玩各的”到“各搞各的”

2月13日,顾振清刚刚在中国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了一个群展“各搞各的”。说到这个展览,他提到了2005年在北京零空间策划的“各玩各的”群展,当时邀请了16个(组)艺术家在16个空间中做展览,类似于个展,表现集体意志中的个性,与个体意识的觉醒的同步,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这次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石瑞仁希望帮他做展览。而艺术馆这个老建筑是早先的一个国小,空间当年作为教室是被切割的。因此想到了“各玩各的”,但是艺术家增加到28个(组),增加的不仅是中国台湾艺术家,还包括欧美的艺术家。题目也改作“各搞各的——歧观当代”。展览主题虽然同样是针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的,但已经不是当时的玩转、逆反集体意识,而是如今的表达、发展个体意识。

顾振清强调,展览不贴中国标签。他说,这是他2009年重要的思考——当代艺术要摆脱中国LOGO。与此相关,还有其特有的身份焦虑,地缘焦虑,意识形态焦虑,异国情调焦虑等。每个艺术家要重新回到自己,表现自己,表现个体,表现个性自由。国外艺术家搞个性自由,那是当代艺术的本源,只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却成为集体的面目。所以他在台北的展览要引入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可以冲击中国LOGO。他认为,目前,中国标签有副作用,外国人会因这个标签对作品另眼看待,怀疑后面的操作、泡沫等。

两岸整合带来机会

顾振清称,他与台湾艺术家渊源颇深,2004年曾参与每两年一次C04台湾前卫文件展,当时的主题是“身体资源与物”,他负责主体部分——公开征件展。展览在华山艺文特区(类似北京的798)举办,产生很大影响,引发了很多机会:如邀请台湾地区艺术家到上海多伦现代艺术馆做展览,其中有姚瑞中、洪东禄、叶怡俐等参加展览,参展的还有李明道(兼设计师)等。还受聘去台中的东海大学的讲学,那是继栗宪庭、刘小东后去那里讲学的第三位大陆学者,讲的是当代艺术行政于艺术策划的内容。2007年,还担任台新银行组织的艺术活动的评委。不过这次“各搞各的”,却是由顾振清个人担纲,给美术馆策划。

他说,两岸整合给了他这些机会,其中一个原因是台湾艺术圈比较边缘,类似威尼斯双年展的台湾馆那样的连接国际的现场很少。  

三通后情势已变

现在情势已变,顾振清的感受是,不管是官方与官方之间,还是民间与民间之间,对两岸的整合都比较积极。“我觉得中国台湾、大陆的艺文空间在加速互动,经验和资源互补,给我很大的空间。台北在公共艺术方面,在美术馆的基金会制度,公助、民助和企业资助美术馆的制度方面可供大陆借鉴。这些机制及其改善提升,台湾走在大陆前面,比较国际化。”因此他有一个愿景:台湾的策展人有朝一日成为大陆展览的策展人,而大陆的策展人也会成为台湾展览的策展人。

从2005年以后,就不断有台湾艺术家、画廊登陆大陆。他表示,北京作为艺术中心的形成,就与台湾艺术圈的介入、抢滩有关,他们在大陆艺术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有突出的作用。另外,中国台湾艺术圈在走向国际时还是强调两岸的关系,很少有去日韩发展的。

他还指出,亚洲的融合与整合不只是台湾地区同行的愿望,也是大陆艺术圈的见地,包括上海艺博会,北京的拍卖行等都这么做。当然,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把这种整合当作长期的文化建设的目标,一种是作为针对市场变化的短期商业策略。他认为,即便是在市场方面,台湾也有多年经验积累,在危机形成的动荡面前处变不惊。另一方面,台湾艺术创作并未受当代艺术2005潮涨、2008潮落的大影响,在上述边缘化的状态下仍然敬业地做当代艺术,尤其是年青艺术家的认识较好,艺术家中老中青三代的梯队也较整齐。因此,台湾有很好的艺术资源。当然,他认为台湾艺术圈也潜伏着危机,作品很少形成价值,比较孤独寂寞。因此,两岸需要资源的互补与整合,而且他相信,两岸整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刘港顺 ︱我们都过着口是心非的生活

刘港顺 ︱我们都过着口是心非的生活

2020-08-21 22:43:40.636 来源: 概艺 作者:七一

1.jpg

视频︱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刘港顺的君子之道


刘港顺的人生轨迹大概是这样的:17岁时考上了湖北黄石市工艺美术学校,但当时他并不是很热爱画画。毕业后从事过行政和销售,甚至还自己做过独立书店。然而兜兜转转了这么长时间,他发现,自己竟然逐渐对艺术有了愈来愈深的热爱,回首向来萧瑟处,就这么又重新踏上了艺术的路程。

2002年,39岁的刘港顺拖家带口来到北京。为了缩减生活成本,他选择了宋庄作为他重启艺术生涯的起点。说实话,看到他们家的小院时,你就一定能猜到,这个家一定充满着爱与和睦,并且有一个能打满分的女主人。

刘港顺就这么在家人的支持下“任性”地选择了这条艰苦卓绝的路。

1.webp.jpg

▲ 《空虚》 2015 61x50cm  布面油画

7.webp.jpg

▲ 《世间到处有水坑真美》   2012   147.5x198cm  布面油画


5.webp.jpg

▲ 《离群索居 》 2015  127x127cm  布面油画 


我特地询问了他对于中国独立书店的看法,因为他曾经花了七年时间经营过一家名为“后人类”的独立书店。他一一列举出国内比较著名的独立书店:单向街、西西弗斯、博尔赫斯、先锋、万圣,并且大概阐述了关于对市场、时局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的认识。他的作品中也有以书店为题材的创作。

3.webp.jpg

▲ 《博尔赫斯书店》 2004  147.5x198cm  布面油画

4.webp.jpg

▲ 《午夜出版社》 2004  135x196cm  布面油画

与书店有关的印刷字体也是他作品中很容易辨认的一个元素。

6.webp.jpg

▲ 《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  2012   100x200cm   布面丙烯

8.webp.jpg

▲ 《痴呆》 2012  160x160cm   布面油画

9.webp.jpg

▲ 《乌力波》 2015  146x114cm   布面油画


艺术创作的根本其实是表达。表达本身又是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统一。刘港顺的解释是,“绘画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呈现出个人的一些痕迹。” 所以艺术家本人越有故事,他的作品也就越有意思。


2.webp.jpg

▲ 《酷暑》 2016  127x127cm  布面油画

10.webp.jpg

▲ 《群山之巅》 2016  79x61cm  布面油画

11.webp.jpg

▲ 《他者的世界》 2016 198x147cm 布面油画


和刚刚来京时急于创作的他不同,现在,他每天思考的时间比动笔的时间多。 毕竟养植物也不是施的肥料越多越好。艺术家这个名号,如果冠在一个永远能种出品质一级的果农身上,想必吃货们也都会举手叫好。因为“最重要的是你究竟想要获取多大的果实。” 

中国传统的文人做派是“君子隐而显”。刘港顺在承袭这种作风的同时加入现当代元素,显得有些冷幽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