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位国际著名的策展人
  • 英国艺术家比尔-沃顿作品
  • 老实人哈维尔
  • 日本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访谈录
  • 关于“新历史小组”
  • 空白空间︱杨健的艺术实践
  • 布鲁斯·瑙曼︱艺术就是使自己陷入不熟悉的境地
  • 展评︱科技艺术的核心,还是人
  • 展评︱信息过饱和的时代
  • 胡介鸣︱以退为进
  • 对话︱刘昕&于渺
  • 王澈 荒野策展人
  • 皮皮洛蒂·瑞斯特:打开你的身体
  • 草间弥生:我希望通过艺术促进世界和平
  • 2013 年弗雷兹项目:这只是一场汇报演出
  • 身体在雕塑中扮演的角色——访谈杰西卡·哈里森
  • 艺术教父拉里·高古轩发家史
  • 杨诘苍:千里江山奇妙
  • 黛安·阿勃丝、汉娜·凡·巴特、 没顶公司、奥拉夫·布鲁宁
  • 菊竹清训、志贺理江子、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劳拉·利马
  • 黄亚纪:由李希特“全景”展谈起
  • GUEST访谈:LuckyPDF成员约翰·希尔(John Hill)
  • 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
  • 阿德尔·阿卜杜-萨马德+杨诘苍:第一步
  • 露丝·普罗克特(Ruth Proctor)& 克斯廷(Kerstin Bratsch)
  • H5设计工作室、栗津洁、岳敏君、杨振中
  • 陆扬《子宫战士》完整版
  • 沃霍尔的影像世界:纽约的造星者与他的地下电影情结
  • 专访艺术家舒群:对我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面太强烈了
  • 物质主义现代性之恶——评余极的创作
  • 德·布鲁伊克和约翰·柯林的造型艺术
  • 刘诗园谈都灵国家当代艺术博览会个人项目
  • 关键词与植物,一个艺术家的田野调查
  • 小野洋子:艺术未完成
  • 小野洋子在当代艺术视野下的平庸
  • 苏文祥谈泰康艺术家独立项目
  • 黄孙权谈“无地之爱”
  • 一个艺术家的思想迷宫——舒群
  • 让·弗朗索瓦富尔图
  • 卡洛斯·埃瑞斯
  • 展评︱第十届柏林艺术双年展:我们不需要另一个英雄
  • 曹斐︱当未来成为过去时
  • 郑达︱以低科技媒体艺术打造“后人类的副本”
  •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Paolo Baratta)专访
  • 舒群:《同一性语态 宗教话语秩序》是我的代表作
  • 个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李巨川︱广州反特电影放映计划

    李巨川︱广州反特电影放映计划

    2019-06-30 18:33:56 来源: 扉美术馆 作者:

     

    “无界艺术季”是一个创造艺术与生活无界相连的季节,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把艺术植入社区和生活中,使民众与社区融入到艺术中,用艺术的方式重新构建邻里关系。让艺术深入生活,使社区成为一个无界的博物馆。以下介绍参展艺术家李巨川的参展活动作品《广州反特电影放映计划》。 

    艺术家自述

    广州和广东地区曾经是我国对敌斗争的前线,因此,一些最为著名的经典反特电影都以广州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些电影不仅因情节惊险而脍炙人口,也因其对广州城市与广东地区特有的地方特色的表现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

    这个计划是每个周末晚上在卫生健康委员会大楼前的广场上以露天电影的形式放映故事发生在广州或广东地区的反特电影。同时在广场两侧的围墙上张贴这些电影的海报。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大楼前广场的日间停车场,夜间电影院

    ▲艺术季期间曾两次放映1963年由卢珏导演的剧情侦破类电影《跟踪追击》

    ▲夜幕降临,卫生计生大楼前广场摇身一变成社区街坊们的露天电影院,共同回味经典老电影。

    ▲与露天电影院隔街相望,便是热闹非凡的菜市场美术馆。 

    创作过程

     

    ▲艺术家李巨川与志愿者共同创作老电影海报

    ▲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大楼前广场围墙上张贴手绘电影海报

    ▲广州老电影放映队于现场调试设备

     

    过往作品

    ▲《李巨川:1968记忆》 空间装置,2018

    视频︱作品现场,时长:一分钟

    两个安装在塔楼天台上的探照灯,以自动巡航方式持续工作,从每晚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一直持续到展期结束。

    ▲《南方公路》 单频道录像,2013

    我搭乘朋友的车沿广深高速从广州驶往深圳,一台摄像机记录了沿途的景象,电影《秘密图纸》(1965,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郝光)的声音伴随全程,当电影结束的时候,车开到了深圳的一处海边。我少年时代从这部电影第一次知道了“深圳”这个地名,这部故事主要发生在广州的电影,最后十分钟情节,是国民党女特务从广州逃往深圳,试图从此地越境外逃,最后在到达深圳的一处海边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解放军边防人员和公安人员俘获。现在,我将两个不同的时空重叠在一起,希望由此呈现出中国珠三角地区在社会与地理景观上的一种巨变。

    ▲《建筑测量:24层楼到底有多高?(纪念陈宝莲)》 七段单频道录像,2003-2006

    这个计划的产生于香港影星陈宝莲在上海跳楼身亡的事件。我关心的问题是:在我们今天的文化中已成为一种象征符号的高层建筑,对于一个都市中的个体生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身体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希望将这一抽象符号还原为一种与我们身体直接发生关系的物质性。我希望通过一种时间上的经历,呈现出24层楼对于我们身体来说的高度。

     

    李巨川

    1964年,生于湖北沙市。曾先后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和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现居武汉。1986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系。1990年代起,以行为、录像、照片和场地装置的形式进行建筑实践,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演讲、教学和展览工作。2001年,编辑非正规出版物《建筑学简报》。2002至2005年,在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进行主题为“身体与建筑”的教学实践。2010年,与武汉艺术家共同发起“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2016年,担任首尔国际实验电影节(EXIS 2016)评委。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