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6、2017年 > 现场︱日常动媒体

现场︱日常动媒体

2017-12-01 17:12:1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2017-10-1,北京NO!SPACE“日常动媒体”开幕现场。策展人:张海涛;参展艺术家:金南五、栾佳齐、倪华夏、邱宇、叶炳林;展览持续至11月15日。

视频︱日常动媒体

 

▲ 邱宇作品《神经·源2#》

▲ 栾佳齐作品《克拉尼-涟漪》

▲ 倪华夏作品《无头无尾》

▲ 倪华夏作品《无头无尾》局部

▲ 倪华夏作品《1,00000....0-1=0》

▲ 倪华夏作品

▲ 叶炳林作品《五色十光》

▲ 叶炳林作品《五色十光》局部

▲ 叶炳林作品《五色十光》

▲ 金南五作品《暗箱》

▲  左起:参展艺术家邱宇,策展人张海涛,参展艺术家叶炳林,NO!SPACE出品人张兰、参展艺术家倪华夏

 

日常动媒体
Daily Dynamic Media

策展人:张海涛
艺术家:金南五、栾佳齐、倪华夏、邱宇、叶炳林

开幕时间:2017年10月1日(周日)16:00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日—2017年11月15日
展览地点:NO!空间[NO!SPACE]
空间地址:北京·宋庄徐宋东五街60艺术区
联系电话:+86-13911452722
E-mail:zhanglan87@hotmail.com
媒体支持:艺术档案 www.artda.cn

 

日常·动媒体

文︱张海涛

很多学者预测未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将分道扬镳,甚至人文主义将会被科学主义所取代,将来是以数据计算来诠释世界的一切现象,包括人文主义中核心价值人的感觉都是计算得出的结果,这一点我个人表示怀疑,人类的有机生命肌体和思维极其复杂微妙,如果人工机能能完全取代人类,那人类将不复存在。而未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人机合一、人机共存的愿景。艺术的价值判断中媒介、技术与题材符号、感觉观念是核心要素,将科技新媒介与日常的人文生存感受结合创作,即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合谐存在的微观呈现,这就是我们想做“日常动媒体”展览的目的。
动媒体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态,此次展览的作品和很多炫技的数字交互艺术作品不同之处是:此次“日常动媒体”展借用动态的媒介,如邱宇通过人工智能感应装置、倪华夏的自动技术、栾佳齐的物理转换装置、叶炳林的动态影像装置、金南五的动感灯光、音频等技术载体关注当下现实日常人文话题和表达东方思想中自然的生命感悟。荒诞现实的异常化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时代印迹,寻找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

动媒体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快捷、舒适,改变了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