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4、2015年 > 张海涛:建构地方现场艺术生态的意义—“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序

张海涛:建构地方现场艺术生态的意义—“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序

2015-01-26 13:01:03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建构地方现场艺术生态的意义
——“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序

文︱张海涛

2014年12月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组委会邀请我作为艺术批评的嘉宾,我欣然的接受邀请。原因是郑州有了自己的艺术区(二砂艺术区)和将要持续进行的现场(行为)艺术节(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历史上新的艺术现象的形成与艺术区建构密不可分,郑州的二砂艺术区目前已入住十来家艺术机构,成为现场艺术的精神依托,郑州的现场行为艺术节也是二砂艺术区“烩art”艺术机构承办,艺术节邀请了来自北京、成都、武汉、深圳、重庆、郑州、南京、美国等地艺术家及嘉宾对艺术区进行了一次大“曝光”,可以看出艺术区与艺术节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全国现场行为艺术节由于市场化冲击坚持下来的只剩下2一3个,当代艺术是平衡物质化观念的支点,郑州能够出现艺术节很有意义。多年由于伪行为艺术的泛化和功利造成行为艺术被大众误解,行为艺术需要专业化和戒焦戒躁,这样才能更好的存活。

地方当代艺术生态建构的阻力和意义

地方的当代艺术生态建构有很大的难处,由于全国以经济发展作为中心,除了几个文化重镇外的地方城市缺少文化艺术的氛围:人才缺失,留不住人,艺术教育的信息也相对封闭,做行为艺术节更加不容易。这样艺术区建设、策展、评论、收藏等艺术生态都形成不了良性的循环。

地方艺术家多流向北、上、广、蓉四个文化中心城市,2000年后当代艺术生态形成了金字塔权利中心模式,使艺术史成为中心的历史,而这样的生态模式是极不健康的,艺术生态应该复兴85新潮时期各地“揭竿而起”的乌托邦状态:西南群体、北方群体、浙江“池社”、厦门达达等群体与事件百家争鸣,这样艺术的思潮才能形成。当然那个时代由于体制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限定在工作单位,所以地方人才流失少,90年代的下岗制度及深入市场化改革很多个体艺术家逐渐流向中心城市,圆明园画家村的形成就是证明。但2010年后地方经济激活,中心城市人才和市场饱和,这样在地方生存的压力相对减少,未来必定会人才回流。

地方做当代艺术虽有阻力,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在地方做一件事情便轰动全城,而在中心城市则活动与活动之间互相抵消和消解。地方生态近乎空白时“出头”快是必然,“鸡头”和“凤尾”的道理大家自然明白,而且对于当地新文化的普及有很大好处。

艺术区建设作为艺术生态的核心,郑州二砂艺术中心被“发掘”的时机、地理位置、包豪斯厂房规模等条件都是不错的,缺的是人和,如果艺术家入住少,可借鉴西安纺织城、广州红砖厂、深圳OCAT艺术区,在保持核心当代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室稳定的情况下,权且把实用艺术公司、时尚文化产业带进来,旅游、消费结合后方能存活,厂方物业才愿意开发二砂艺术区。因此地方不能效仿北京那样的模式,只要能做出来、存在下去就是胜利。

现场行为艺术节的特点和触及的几个问题

这次现场行为艺术节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第一天的表演选择了郑州市中心“二七广场”,艺术作品表演在“二七广场”对于郑州具有特殊的政治历史意义,另外与广场融为一体的百年德化老街的商业氛围,成为艺术家借景表达的理想符号和道具,这是有史以来环境最有利的行为艺术节。二七塔和德化街两者浓缩了中国几十年来由阶级斗争向市场竞争的转型与交融的文化背景。而且广场和商业街广大人群观看让行为艺术可以直接的介入社会,打破了艺术象牙塔内的局限性,让艺术的功能最大化的体现。这次展览中“烩art”艺术机构的作品《二七塔》、信王军《致敬》、王彦鑫作品《HERO》等作品都比较成功的借用了有利的环境与作品很好的结合。组委会能够调动这样的资源而且安全顺利的实施作品,也只有地方可以做到,这也是地方做现场行为艺术节的优势。但也会有些艺术家作品的表达可能不适应这样的公共环境,在选择公共环境实施作品时要考虑行为艺术语言中声音、视觉效果、触觉、空间、借景等手段,不能因为这人多热闹或影响力大便选择这个场所。考量不充分有时容易适得其反,观众听不见或气场小的作品容易被大环境吃掉,或被大背景符号干扰,致使作品表达的意图变味。

行为艺术借助行动、身体、环境和材料来表达观念和思想。行为艺术是艺术家语言、技术转换的专业性体现,试图突破行为艺术史脉络的基础上,如何把握个人对当下现实最困惑的生存感受,这些都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而不同于大众泛化的行为。所以这次行为艺术节第二天二砂艺术区的研讨会上,便触及讨论关于现场艺术“专业性”的问题:

一、行为艺术的技术性。行为艺术强调现场感、偶发性不假,但有些作品根据表达不同,有些也可吸收戏剧的技术和排练经验,当下行为艺术逐渐跨界,艺术的媒介表达应多元化。研讨会上陈默先生举例朱昱在第二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上的作品《复活节快乐》由于现场技术原因而失败,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样最终表达的愿望没有实现;我也举例阿布拉莫维奇的一个作品用利刀在指间穿梭,如果艺术家不排练必定满手受伤。我们也设想这次艺术节王彦鑫作品《HERO》实施中恐高、蔡青+依斯万作品《血色肖像流行装》实施时手臂上血放不出来、刘纬作品《曾经来过》作品在观众突发互动后没有备用气球……作品必将黯然失色,这几个作品我当时是捏了一把汗。

二、道具与材料。这次艺术节因为筹备时间紧,在道具的准备可能会出现紧迫的现象,最终比较还是正常的完成了作品。中国的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的侧重不同,中国艺术家注重社会性、现实感受,而西方艺术家对语言、技术、道具的把握讲究些、创造性强,这需要我们与西方艺术家互相补充各自的优势,交流经验。

三、另外艺术节在运用持续性作品的语言、非线叙事和符号拼贴的行为表演方式时,也要考虑观众心理感受,作品本身需要整体结构的节奏感、兴奋点,避免概念简单。

四、现场与非现场。这次艺术节艺术家董洁的第一个作品以非现场的方式表达。引出了行为艺术现场和非现场的讨论。现场一般是在现场艺术节、艺术机构或公共空间特定的环境,有观众体验或互动在场的行动表演,而非现场则是在相对私密的空间独自完成的作品,不需要观众观看,多以文献进行展示。现场与非现场这两者没有作品品质高低的问题,只是艺术家根据内容表达个人选择的问题。但是最后讨论的结果是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以现场艺术为主题,建议艺术家都以现场表演的作品为主,其实这也是所有现场艺术节需要总结的问题。

五、研讨会上我和陈默先生提出对于展览文献记录专业性的讨论。行为艺术只有拍照与摄像记录才能更广泛、持续的传播。因此对于图片的记录尽量与作品表达的意图相符,抓住作品过程的节点。艺术节的经验提示我们以后的活动最好拍摄者与艺术家在拍摄前有所沟通,弥补行为文献带来的感官记录损失。

六、这次艺术节组委会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以国际化的流程为展览服务,从品牌定位、展览结构、宣传细节都很不错。研讨会上我们建议开幕式从简,增加表演环节这样为开幕式增加亮点,也可以减少开支,能够让艺术节长远的坚持下去;另为了突出行为现场艺术节媒介和资源的纯粹性其它媒介展览不建议呈现,但可以控制和转化为行为艺术媒介语言基础上的跨界研究;建议下届表演时室内表演空间尽量简洁、空一些,这样作品不会受到其它不相干环境的干扰,作品表达时相对保持独立性;还有艺术节在能坚持举办的条件下邀请不同的联合策展人,把资源扩大,这样能使艺术节更加开放的发展。

结语:

郑州的“烩”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它是融合,是包容,是开放的新代言。标志着新的文化方向,代表的新的艺术力量,郑州的当代艺术重在坚持!
     
2015年1月17日

“烩art”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

信王军《致敬》

胡懿菲《无题》

胡懿菲《无题》

刘晓《顶天立地》

王彦鑫《HERO》

王彦鑫《HERO》

王彦鑫《HERO》

《二七塔》烩ART艺术机构

何利平《一个展览的生成》

何利平《一个展览的生成》

何利平《一个展览的生成》

何利平《一个展览的生成》

贾茜兰《那可不一定》

周罡《say》

周罡《say》

徐典《不解释》

徐典《不解释》

蔡青+依斯万《血色肖像流行装》

蔡青+依斯万《血色肖像流行装》

刘纬《曾经来过》

刘纬《曾经来过》

开幕式

参展艺术家和嘉宾合影

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
 
策 展 人:郑勇
学术主持:陈默
艺术批评:张海涛、曹恺
艺术家:蔡青(新加坡)、依斯万(加拿大)、信王军、尹瑞林、何利平、王彦鑫、彭湘、刘纬、刘晓、吴涛、王挺、刘海涛、董洁、郝磊、韩行、徐典、杨立、周罡、王晓新、周行、胡懿菲

艺术节地点:郑州市百年德化步行街、郑州二砂艺术园区
艺术节时间:2014年12月15日—21日
艺术节内容:行为艺术作品展、行为艺术表演、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