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美术馆 > 2007年展 > 吕楠摄影作品展

吕楠摄影作品展

2009-10-21 12:18:52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展览名称:吕楠摄影作品展
开幕时间:2007年9月15日15时
展览地点: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宋庄美术馆
展览时间:2007年9月15日—2007年10月7日
主 办 方:宋庄美术馆
协   办: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展览前言

艺术的真实就是艺术本身

文︱栗宪庭


吕楠前后共花了十五年时间,独自一人,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足迹遍及十几个省市,拍摄了《被人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三个部分的系列作品,以完整而宏大史诗般的规模,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现状”,象征了作者期望“人类伟大精神复归”的三部曲。我怀疑这世界上有没有第二个艺术家,能以这样庄严的态度地来对待艺术创作?所以,当吕楠把这三个部分作品放在我的面前时,它给我的震撼,让我久久不敢动笔,对于他独立特行的十五年,我的任何文字都是微不足道的。

吕楠被现实中的庄严肃穆、虔诚和爱所感染,但没有因为拍宗教而皈依宗教,宗教只是他选择的题材,题材对于吕楠并不重要,或者说题材的重要,在于它是否“能帮我解决问题,它只是我解决问题的手段”(吕楠语)。

吕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摄影师能否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把握住现实中具有更深刻更伟大一点的东西,这是摄影成为艺术的理由,也是摄影师成为艺术家的理由,这就是吕楠的信念,也是吕楠的宗教。

什么是现实的“真实”?不同艺术家,不但看到的现实不一样,由现实引起的感觉更是千差万别。艺术――而不是所有摄影图片的价值,在于对现实场景、生活瞬间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感觉不同,而发生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看艺术就是看不同艺术家眼中的形象,及其形象所隐含的作者感觉。什么是农民生活中的“真实”?也许呆滞的目光,麻木的神情,劳动时的艰辛和痛苦的动作和表情,都是真实的,它存在任何地域,乃至在西藏吕楠拍摄的对象中,一定会存在,但摄影师要什么,选择甚至挖掘什么样的瞬间至关重要。

如吕楠所说:“我一直认为照相机只是一个工具。如果说利用这个工具做出的东西没有达到其它艺术领域的水准那么不是工具有问题,一定是使用工具的人出了问题。照相机是最会骗人的,真实需要的是挖掘。摄影师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间形成,但不意味摄影师总要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心灵的思考是必然性,不是偶然性。我是要关心人们根本、持久和本质的东西。照片传达出来的都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总是偶然的表象的,我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

吕楠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摄影史要解决的问题。我同意吕楠的看法:“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说,在一个摄影展览上,她看到题材与题材之间留下的是巨大的鸿沟。”“艺术是以整体向世界说话的,它形成不了整体。”

在这里,吕楠涉及到两个问题很重要,一是摄影师的个人感觉,以及相关的语言、风格等因素;一个即所谓“真实”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艺术个性的重要性,涉及到艺术的一般规律,此不赘述。摄影师证明自己是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摄影师,你得靠个人感觉的独特性,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你才可能弥合象苏姗·桑塔格说的“题材与题材之间的巨大鸿沟”,而获得吕楠说的“整体性”——即整体的个人特征。

第二个问题,没有空泛的“真实”,对我来说,你必须在作品中给出“真实”的具体性,而这种具体性,虽然涉及对现实的社会学分析,但在我看来,摄影成为艺术,其“真实”性主要涉及到一个摄影师的个人立场。如果一个偶然的场合,恰好发生了一个偶发事件,你偶然拿着相机,你拍下了一张或者若干张照片。或者,你拍摄了常人看不到的新奇的现实场景和人物。因为它成为绝无仅有的事件见证,使照片显得弥足“珍贵”,也许从社会档案、新闻的意义上,这种真实性依然不容置疑,所有的区别在于谁更专业——焦距、光圈、影调、构图等等。但在我看来,摄影首先是超越社会档案意义上的“被雇佣”关系时,才能被称为艺术。就是说,真实,哪怕是涉及到对一个事件的见证,摄影师作为艺术家,他的个人立场,独到的视角,也是首要的尺度。因为人类生存的每个时间段,大多数个人,只是被特定意识形态言说的个体,所以,真正的个人感觉和自由心境,才牵涉到艺术的“真实”。

 

第三部分《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7)

第二部分《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2000/2007)

第一部分《被人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1993/2007)

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
1989年开始拍摄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1990年完成。
1992年开始拍摄中国的天主教,1996年完成。
1996年开始拍摄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4年完成。
2006年开始拍摄缅甸金三角,2006年完成。

著作
《被人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1993/2007)
《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2000/2007)
《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7)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张海涛访谈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张海涛访谈

2011-11-07 15:41:12 来源: 艺术档案网、中国宋庄网 作者:张海涛

访谈现场

时间: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地点:宋庄美术馆
嘉宾:张海涛
记者:李保兴/王庚
 
中国宋庄网:张老师您好,我想就这次“80后艺术档案(一)”展览问一些问题,首先想先问一下这次展览面对大量的艺术家及作品您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张海涛:这次展览选择艺术家既宽松又严格,宽松是想让作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艺术家在一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目的想寻找一种80后艺术家群体真实的作品面貌与特征,选择太严格会失去这个群体真实的东西。严格选择艺术家一面是为了尽量避免模仿性很强与商品性很强的作品,品质上要求鲜活、真实、自由、独立,尽可能多的体现一些80后艺术自己的特征,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得时代相比有那些特殊的语言和感受。体验自己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针对的问题时,需要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变迁,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即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是判断艺术的价值支点。艺术家对艺术真诚的态度、个人脉络、文化和社会背景、艺术史脉络都是我们信息判断的来源。以档案形式展览的目的:以后还会有延续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多次展览和规模也想为了尽量不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更想客观呈现这个群体真实的面貌为现实和未来社会艺术生态良性发展做参考和铺垫。
80后以往被我们误读的是什么?以为他们都是卡通、新媒介、平面化作品,那么这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0后至少一半的艺术家还是延续了很多70后甚至60后的一些艺术特征,另外一半才能体现真正80后本身体悟到的感受,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艺术作品。

中国宋庄网:您的前言部分提到您非常想要了解80后艺术家对现实介入的意义,那您选择作品时有没有考虑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张海涛:我说的是80后艺术家对现实介入的意义是群体的,并不只是一种艺术类型介入社会的意义,通过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调查,直接介入现实的作品只是其中的一类,我把他们归为社会现象或者社会实证。这种类型所占比重并不是特别大而是说80后这个群体现象对社会现实的文化有什么启示与影响。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参与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分类,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分类会不会对青年艺术家造成一种束缚呢?
张海涛:其实这种分类我们并没有去强加给他们一种限制,我们将作品收集过来以后,摆开来看的时候发现这些艺术家他们作品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客观面貌,所以我们的归类显得自然而且顺理成章。当然退一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不去梳理,艺术史就是这样归类呈现出来的,那你不能说艺术史就是框死的吧,即使艺术史的作者也需要有主观的判断,这是必须存在的事情,只是不同人分析时偏重客观还是偏重主观的问题。再就是即使归类,其实也可能会对艺术家本人是一种启示,策展人是以一种整体理性的视角去看这些作品,而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感性理解。归类有梳理型的和前瞻型的,策展人或批评家去进行归类的时候,是带有一些前瞻性的,对未来具有一种可能性的价值判断。艺术家目前的这种面貌可能在未来就是一种趋向,而不是束缚得问题。很多艺术思潮的命名都是策展人或批评家命名的,只有归类才能更准确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比如70年代的伤痕美术,80年代的乡土美术,90年代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和艳俗艺术等。展览需要在系统中体现一种整体现象,不然就是乱炖一锅粥,没有研究的价值。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分为三个场馆同时间开幕,不同场馆之间有何不同呢?
张海涛:这主要是按艺术类型划分的,比如零公馆有两个类型,万盛有几个类型,呈现的面貌也不同,每个场馆都有不错的作品。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是纯学术角度的展览吗?
张海涛:如果不从学术角度出发就显得太没有意义了。我一直在想栗老师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意义是什么?和其它以前圈内展览的区别在哪?回顾栗老师和我近几年一起做的展览:08年“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群落田野调查展”、09年“群落!群落!”展、2010年“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到今年的“八零后艺术档案”,这些展览更多从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视角关注群体生态并且积极植入社会发展。展览里群体社会现象的意义重于每个艺术家的作品意义,把艺术作品个体纳入大的艺术群体之中,让整个群体生态“活”起来,给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建立一个实际生存的平台。这样的展览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精英小众的生态圈,而是把群体艺术的时空差异做为背景。栗老师常说“让艺术圈的这潭死水流动起来,大浪淘沙需要在这潭活水中才能淘出金子,”我们做的事情先是把艺术的浪花掀起来。当然这个群体中艺术家的作品选择需和这个群体有紧密的联系,每个个体也体现群体的特征。做年轻人的展览对于一个策展人有很大的“风险”性,可能最后会吃力不讨好。年轻、真诚而踏实的艺术家虽然作品还在摸索中但也需要展览的滋润和鼓励,这样才能寻找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可能,避免一些艺术机构的一贯精英化运作模式。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与时代性和未来性有关,八零后艺术将是体现时代和未来特征的艺术,人的生理机能需要生成代谢,艺术也是一样需要不断更换新鲜血液才能永远不灭。这样选择什么样的群体展调查、分类、入档,寻求共性特征介入社会发展是判断展览的重要支点。这样的展览不是纯粹以“保险的精英艺术”为前提,群体现象真实特征在现实的意义更重要,这也开启了另外一种展览价值判断的模式。“烈日西藏”展就是以地域性艺术出现的,并体现出艺术形态与生态方面的不同点。这些展览中时空差异很重要:西藏与其他地方的不同点是什么,80后与70后的不同之处在哪,“生活在宋庄”与“生活在798”不同的点又在哪里?所以从社会学意义看,这不只是精英小圈子的讨论话题。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准备了多久了?
张海涛:栗老师去年就提出了这个想法,本来想在别的地方做一个小型的,但是后来很多艺术家送来作品资料,于是我们的规模就越来越大,最后就做成这样的一个生态展览。

访谈现场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接下来有没有单独象“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这类思潮一样专门去做一个类型的展览呢?
张海涛:这都是接下来的事情了,会有单独的展览,其实这些类型也可以单独做展览。现在很多艺术空间的展览都是保险的精英展览,全是大腕参加,保证关注度和质量,很多场馆与展览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运作,我们这种展览模式和价值判断与那种展览有区别。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以档案为名,这预示一种趋势吗?
张海涛:栗老师让我也想想展览的名字,我本来想展览就叫做“80后”。由于我们有艺术档案网,再加上将要做一系列档案书籍,后来跟栗老师确定展览名称,就聊出了最后的展览名字,我们这个档案的区别是不仅梳理以前的艺术现象,而且归类当下甚至未来的艺术现象,可能80后的艺术档案具有预设性,与我将要出版的《未来艺术档案》一书有很多联系。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的呈现方式与您的预期有没有区别?
张海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想法。 

中国宋庄网:张老师,请您谈一下对于今年的艺术节的看法
张海涛:整个艺术节组织的有点松散,多方面的原因吧,不是一个机构能左右的,再就是缺少主要的学术性很强的展览,如果把“80后档案”和“我信”这样的展览放在开幕式当天可能效果会好一些,我认为开幕时的主场馆还是应该以学术性展览为主。开幕时做产业博览会不如做一个纯学术、有分量的展览,宋庄作为一个原创艺术聚集区,如果失去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不能具有前沿和当代性的话,就很难带动其他的产业,主场馆必须有力量,不然和其它地方的产业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了宋庄的特点。

中国宋庄网:您怎样看待这些年双年展学术性缺失的问题?
张海涛:这可能和整个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关,整个社会商业化和文化的浮躁是策展人疲劳的原因;也可能是投资方的原因,展览和电影一样是个综合体。现在好多著名批评家和策展人已经忙不过来了,一年好几个活动,所以难免有顾及不上的情况,年轻策展人又没有展示机会,这是一个新老交替阶段,新陈代谢的正常化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中国宋庄网:您对80后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告诫?
张海涛:80后最需要踏实和真诚,最主要是要独立的思考,不要着急。独立不一定是指不与市场接触,主要是不要受市场控制。以前我们的很多朋友画一卖的好人就不见了,受到画廊的牵制,作品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八零后艺术家一定要保持一种独立的心态和态度。未来艺术在求新中还要保持和保留积极的文化沉淀,这也是青年一代的任务。我认为八零后自由鲜活的特征就是独立的精神,不受意识形态和商业消费化影响前提下独自发言和创新。
 
中国宋庄网:这次展览与市场有关吗?
张海涛:展览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市场,还是将大多数工作放在了展览的完善与建设上,力图呈现的展览意图。
 
中国宋庄网:好,今天先问到这儿,谢谢张老师。
张海涛:同样谢谢你们。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