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2011-11-11 17:26:09 来源: 《当代美术家》 作者:张海涛

丰江舟《浮城游生》剧照1

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当代新媒体影像艺术的价值判断和生态的建构

文︱张海涛


谈到“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我们不得不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价值如何判断,另外一个问题是怎样建立一个良性的中国影像艺术的生态?

一、当代新媒介影像艺术的概念与边界

首先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媒介不直接等于信息和感受,所有的艺术媒介都能表达和转换新的感受(包括传统媒介)。当代影像艺术媒介只是艺术家选择适合自己艺术表达的其中一个手段,不是说选择了影像艺术媒介就保证了作品的当代性。艺术媒介的选择不要神化和追风,也不是一种策略的选择,重要的是你对这个媒介表达有没有激动的感觉和愿望,建议艺术家选择适合自己作品表达的媒介,这个选择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年龄、性格、作品气质和感受都有关系。新媒介艺术只是对主流艺术媒介的拓展,它们不会是替代关系。从作品质量上看任何媒介都可以充分表达感受和思想,不会带来对主流艺术媒介的冲击。

     
“影像”这个词,我认为广义上指物理成像和数字成像媒介。包括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20世纪60年代Video电视、录像发明开始萌发,到90年代盛行至今的数字合成影像。然而作为当代影像艺术这个名词出现的那刻,它便赋予了艺术的独立性与当代性。影像艺术更多的是以当代艺术中两位影像开创者白南准的实验Video艺术和安迪•沃霍尔的实验电影为发端;国内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的独立制片,它的作者群主要是当代领域内的艺术家,它的起源地是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院)。国内早期80年代末出现第一个做录像艺术的艺术家张培力,在96年又以展览形式出现了邱志杰、王功新等第一批录像艺术家代表,这些作品偏向观念、行为和录像本身的艺术语言;2000年后录像艺术则拓展为电脑技术合成的多媒体影像表达。现在目前我们称影像艺术一般为当代Video和实验电影延伸的独立动态影像艺术,而区别于商业的电视、电影和摄影图片。首先是当代影像艺术除了可以融入艺术家的观念意图,另外作品语言有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作品表达感受时的独立性和真诚感;而商业电视、电影、摄影图片更多是满足大众的流行文化需求,受到大众审美经验、商业运作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当代影像艺术首先必定由小众发起逐步扩大影响,并且不是以产业为目的,因此不受商业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商业电视、电影、摄影图片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实用影像艺术更强调技术为大众商业的娱乐、产品宣传服务(偏重设计类);当代影像艺术更多是借助科学技术表达思想感受,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如国油版、行为艺术等媒介的功能一样。商业实用的新影像艺术市场前景非常大,就如我们的大众流行电影、广告、奥运会、世博会、建筑等领域都会运用到这个媒介,市场前景很大这也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二、当代影像艺术的价值判断与评论体系的建立

我们对于当代影像艺术的评论即是如何判断一个影像艺术作品和展览的价值。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有三个支点,即媒介、语言和感受。影像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感知元素:如镜头、剪辑、电脑合成技术、声效、其它媒介的融合、互动等等;这些语言感知元素都区别于传统的媒体语言的表达元素(如色彩、肌理、构成、造型等),作品具有容量大、跨界和多元的特征,是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媒介,因此这个媒介对于不同的人群既有难把握的陌生感又有可控的熟悉感。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信息化传播的时代,作为一个媒介它的优势不用质疑,然而怎样使这个与大众共时的媒介,将它的艺术语言在表达自己体味这个时代生存感觉的同时,具有个人性和先验性便很难把握。艺术家在真实面对当下,体验自己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针对的问题,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才能超越外在流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生存环境的变迁,体会到不同于常人的东西,即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新感觉,是判断影像艺术的价值支点。

另外新的题材、技术、媒介不直接等于新的信息和感受,但是通过语言样式能满足新的感觉的表达。我们对艺术真诚的态度、个人体验、文化和时代背景、艺术史脉络都是我们信息判断的来源。

作品话题的选择中对于历史、现在、未来和永恒思想的当代化转换都是使艺术鲜活不灭的重要本源,因此敏锐和真诚的新感觉、新语言的经验就成为艺术价值判断最主要部分。所谈这些都与传统影视、图片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同。建立和被认识这样的价值体系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影像艺术生态,这个生态包括:影像作品创作、展览、策划、评论、出版、教育、收藏等。

三、影像艺术的传播和展览中交互的呈现方式

当代影像艺术主要为动态影像艺术,最佳的传播途径就是现场展览、网络、电视传播和光盘发行;另外还有辅助的传播方式:如纸媒出版、图片展示、讲座等,因为这些辅助方式多为影像截图(静帧图像),因此使观者对作品容易造成意义的损失和误读,需要文字解读但也是一个便捷传播途径。

影像艺术主要分为单频影像和影像装置两个类型。影像装置现场与观众的互动,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呈现:如舞台剧、行为艺术、网络、感应和触摸装置等,互动的展示方式在未来是个趋势,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来,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情,它把观众和环境的介入作为展品的一个组成的方式,更加拓宽了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会激活观众的交互欲望,深入的体验使观众也成为了作品的创作者,给作品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体验加深了观众对作品的印象,记忆也更加完整。然而对于互动我们也不要过于迷恋,各种展示方式都有优势和劣势,需根据作品表达内容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单频展示可以更完整和深入的表达作品意图,依然可通过影像语言:如镜头、剪辑、音效,朴素的呈现作品的面貌。交互艺术时常会受到技术、观者能力、解说、片断性的困扰,损失很多表达的愿望,容易因为技术性造成简单和短暂化。

代化Dai Hua  我靠 Fuck  227 X 113 cm  数字绘画Digital Painting

丰江舟《浮城游生》剧照2

苍鑫《苍式萨满》3D动画截图2

孙逊Sun Xun(中国) 主义之外Beyond-ism  投映装置 Projector Installation

四、当代影像艺术在全球化时代的生态需求与技术化视觉转译

中国新媒介艺术现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国外艺术信息和实施模式的引入;(2)与国内科技部门和制作厂家合作,寻求技术合作,建设专门实施作品的工程师团队和公司;(3)向政府基金申请创作资金;(4)除了正规的课程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法外,中国需要同时建立正规的“新媒体艺术学会”、基金,规范的“新媒体艺术杂志”、培养中国自己的“新媒介艺术评论家”,设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大奖”,以辅助和培养中国式新媒体艺术的发展。(5)培养的“新媒体艺术策展人”,策划新媒体艺术节,急需专业的设备、场地;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信息和数字化主要靠影像体现出来。与其他的艺术媒介类型比,新媒介的技术语言更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也具有再造和传播快等特征,因为它的技术更适于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从小与多媒体打交道,是他们心理的内在需要和表达。影像作为我们的第二现实,其实和真实的世界具有同时性和终极精神的一体化。虚中透实,实中有虚,虚像是实体的直接反映。影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如:电脑与网络、摄像机、照相机、电视、收录机,离开这些影像信息,你就会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与这个时代隔隔不入,无法与其它人交流,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开始植入人们的大脑,成为现代人身体中的不可分割的信息细胞。然而它的快捷、便利和容量大的优点,当然也会带来人们精神空虚和心理超载,浮躁也自然产生。任何新的事物出现都是一个双韧剑,只能是靠时间来判断它利大还是劣大,影像这个媒体也不例外。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影像艺术的在国际和国内也开始走向新的进程,除电影学院本来就有的实验电影专业外,各个美术院校都开设了新媒体专业,虽然名字的叫法不同,然而都以影像艺术为主体,影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新媒体艺术除了影像艺术还包括生物艺术、嗅觉、人工生命等艺术),也越来越火爆。现在影像作为国际大展、博览会、奥运会的主要媒介,未来趋势非常乐观。技术作为实现视觉转译的主要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成为讨论的焦点,艺术史经历了传统的“重”技术,现代艺术“轻”技术,到了当代影像艺术的出现又到了“重”技术的阶段。其实我认为在任何一个艺术的历史阶段,技术都是一个表达语言的支点,现代艺术中抽象艺术和博依斯提到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历史的阶段,是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不同而已,即技术的表现方式好象很简单,其实是误读,比如行为艺术和抽象画,并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技术”体现方式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断变化。

西方影像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很多有自己的制作团队和工程师,这个很重要,在我们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体系,我想说的是技术在新媒体影像艺术很重要,技术可以带来新的语言变革,新的语言又会带来新的感受;这样艺术就会一直在不灭变化中,媒介技术在变,语言在变,艺术所体现的感受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我们不能排斥技术;但也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把作品的人文气质抛在脑后。技术也可以改变或产生新的人文情感,两者相互结合,比如我们的虚拟情感或者称为人造情感。还有技术革命会改变现实很多困惑的东西,或者我们介入现实时大的变革,并不是与技术完全分离的,比如农业社会工具技术创造,改变了一些当时的日常生活;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出现,改变了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电气时代,电灯、电话的出现带来了快捷感受的变化;数字时代、生物技术时代的虚拟现实、转基因克隆技术也带来新的伦理困惑。以前我们的伦理关系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人和世界的关系,现在又产生了人和虚拟人、人和机器人的关系,这些新的伦理或者新的道德与技术也是统一的。

动态影像艺术的收藏现在还处于很尴尬境地,因为影像艺术与版画、图片艺术一样具有可复制性,只能是靠版数来收藏,而且动态影像不是象图片、版画悬挂展示,这样就存在一个收藏观念的转变问题。国内的几乎没有收藏当代动态影像艺术的机构,艺术家也只能靠国外少数的机构,收藏的道路很艰难,更谈不上什么市场体系。很多艺术家只能靠接产业影像设计的活或其它工作来养活自己,来支撑和创作影像艺术。我想以后几年随着藏家对影像艺术观念的转变逐步会有所改观,但会比较缓慢,这就要看整个当代影像艺术生态建立后如何起到好的作用。

当代影像艺术推广问题怎么解决,怎么突破?国外有很多模式,比如说像汉堡录像艺术节靠西门子赞助,柏林录像艺术节是苹果电脑资助;还有国外西方的各种机构,他们开始关注、收藏、展示、推广新媒体艺术,比如德国的ZKM(音)、日本东京ICC(音)、奥地利AEC(音);国内像中国数字艺术协会这样的机构、北京世纪坛做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正在起步,上海电子艺术节主要运作模式是靠政府支持,另外中国美术馆的“合成的时代”新媒体艺术展跟瑞士基金会的支持分不开,展览申请了很大的资金,才能做成这件事。在中国目前没有形成良性的体系,没有这个机制,我们怎么突破?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学院,因为学院现在有各种项目和资金合作,包括我们去年在北服做的活动就很成功,以后还可能合作。另外,政府的资金如何申请,现在各地都在搞动漫产业,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商业与新媒介艺术结合,激活当代影像艺术。大型项目如世博会、奥运会都运用新影像艺术,这也是一个突破口。

结语: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不能在技术的表达和话题上跟风,需找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生存状态的影像艺术,在媒介同步的时候,不要过于炫耀技术,逐渐追赶技术的同时,找寻体现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实生存感受、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针对性,才是最重要的,找到不同于西方价值和生态体系。艺术的生态、体系的建立,结合学院教育、产业影像和当代艺术各领域一起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少的钱就做朴素的事,资金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做事的意愿,而不是等待,以现有条件慢慢改变国内影像艺术现状逐步走向良性艺术生态。

2011年7月9日于宋庄美术馆

备注:此文原载于《当代美术家》杂志总073期2011年第4期

上一篇: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  下一篇: 物观·观悟 ——自然..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0、2011年 > 自动·嗅觉·感觉——新的媒介方式强化真实的艺术体验

自动·嗅觉·感觉——新的媒介方式强化真实的艺术体验

2011-10-19 13:20:1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张海涛

自动·嗅觉·感觉
——新的媒介方式强化真实的艺术体验


徐弘滨作品《水往高处流》、《样本空气》、《美图人人秀》是我策划的三个不同主题展上的作品;然而这几个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新的艺术媒介方式(嗅觉和自动)强化真实的现场体验,从而更准确的表达自己对现实敏感的生存愿望。新的媒介方式在改变艺术语言结构的同时也会强化我们对真实感觉的表达,这也是“嗅觉•感觉”与“傻瓜效应——自动!全自动!”的主题展览的意图。徐弘滨的作品在展览上比较突出和准确地表达了展览真实的想法。

我们时常有这样感觉,仅嗅到一种气体的味道,就会联想到以往的记忆,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或心境,这就是嗅觉的力量。嗅觉这个媒介作为艺术主体出现的很少,嗅觉媒介的“新”以及嗅觉语言的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然而我们不能为了媒介而媒介,更重要的是媒介背后的现实生存感觉和生命哲学。

《样本空气》是徐在08年奥运期间做得作品,也是为我策划的《嗅觉·感觉》提案展实施的现场作品。作者把奥运期间主会场“鸟巢”附近的空气样本进行采集带到现场供观众体验。这里的采集和体验空气时也运用了人工自动装置,而这些视觉装置作为辅助设备为嗅觉体验服务,作品中视觉装置不作为诠释意义的成分,这是嗅觉展览作品的基本要求,因此当时这个作品也是展览上最纯粹的作品。当然嗅觉艺术不是为了嗅觉而嗅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嗅到的气息表达真实的生存体验,现实中带给我们的生存困惑才是作品背后的针对性话题。“绿色奥运”期间相关部门为了争取环境达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了很多掩耳盗铃的工作,比如限制车辆和企业排放,植树造林等,临时抱佛脚的时空差只是当时的应对性工作。而未来长远的环境问题才是真实困惑全人类的事情。作者以“气味证据”的收集方式给观众以真实的体验与启示。

《水往高处流》作者将香港的海水提取回北京,在现场中运用自动向上喷散装置让大家真实的嗅到在千里之外的海水气味。这里作者为什么取“香港的海水”做为材料,也扩大了我们想象的空间。“百年殖民、一国两制、回归、高处、北上”的现实文化背景是作品感觉的本源。这也与徐近些年的个人经历有关,徐出身在河南,在深圳安家,地理上的便利使作者深知香港的文化气息;而现在为了自己的事业,又一次离家一路北上,这样的历程和感受只有海水的“气味”才能表达,这样“水往高处流”就不用我们再过多解释了…….
       

我们历史中的蒸汽机工业革命、电气工业革命和电子革命都与自动化有着重要的联系,自动化也给现代人文化、经济、科学等领域带来了各种影响。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的物理与心理感应都打上了“自动”的烙印。我们上银行开的是自动锁、自动档车,进的是自动门,走的是自动电梯,用的是自动取款和刷卡机……自动化在无形中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意识。自动化的按钮带给我们的效率也确实给当下人带来了超常的便捷,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尴尬的负面效应。艺术“自动”化这里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运用自动的技术语言表达现实中其它的生存感受,另一个意义是自动化本身即是艺术家的深刻感受,也是艺术家表达的对象。

《美图人人秀》是我策划的《傻瓜效应——自动!全自动!》展览上的作品,展览旨在体现“自动化”现实科技对人类经济、文化、意识的影响。我设想着展览现场或这样的艺术,艺术家只须挑选或制作想让一个自动物体帮你完成的事,享受驾驭物的快感同时完成作品。展示过程中观众是一种技术为0的傻瓜状态,主观能动性为也处于一种自动状态,这样的艺术是否有意义。作品大量技术制作后在展示中追寻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也似一种心理高压下借物潜意识排泄的快感。《美图人人秀》作者利用编程装置让观众站在设备前,按了按钮后,便自动打印出你想要的身份图像。这样自动快捷的方式和名词来源于傻瓜相机,你只需轻轻一按,不需要专业知识,在设定好的模式中完成你想要的效果。人类人工自动化将来会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思考,包括我们与人造物的伦理、道德关系会有什么变化?《美图人人秀》让你快捷的满足你想要的身份幻想,然而给你带来的模式化身份和愿望是真实的吗?

张海涛
2011年10月19日于宋庄

徐弘滨作品个案

徐弘滨《样本空气》2008 装置

徐弘滨 《样本空气》2008 装置

作品一:样本空气
作品材料:北京奥体中心2008年8月20日—9月20日空气两组。
采集时间:2008年8月20日, 2008年9月20日
采集地点:北京奥体中心四环路附近
采 集 人:徐弘滨
使用工具:空气压缩机一台,氧气袋二个,汽车,电源等

空气样本说明:采集北京奥体中心2008年8月20日,9月20日空气两组。
空气质量参考《中国环境监测》提供的北京城区每日空气质量数据。

使用说明:
1,通过呼吸装置使用。
2,使用程序:(1)打开空气阀门,调节空气流量大小,确认空气流量压力达到合适程度。
(2)按使用者的脸型调节呼吸面罩上的铝夹,以防空气进入眼睛。
(3)戴上呼吸面罩呼吸。
(4)使用完毕,关闭空气阀门。
    (注意: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

水往高处流 装置  2009年  徐弘滨

水往高处流 装置 徐弘滨 2009年

徐弘滨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取海水现场

徐弘滨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取海水现场

徐弘滨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取海水现场

作品二:水往高处流
行为过程:海水于2008年12月28日取自香港维多利亚港,12月31日运至北京宋庄美术馆现场。
海水在展出期间会通过装置慢慢蒸发。
关键词:香港  维多利亚港   取水  海水  北京 宋庄美术馆

《美图人人秀》,多媒体装置,2009年 徐弘滨

徐弘滨作品《美图人人秀》;局部

《美图人人秀》互动现场 装置 徐弘滨 2009年

作品三:美图人人秀
作者利用编程装置让观众站在设备前,按了按钮后,便自动打印出你想要的身份图像。

 

更多阅读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锐 > 新锐 > 徐弘滨(Xu Hongbin)
view.php?tid=1279&cid=64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