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立元
ISBN: 9787561716625
页数: 438
定价: 39.8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11-1
简介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书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本书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本书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
1、文艺复兴研究的真实意图。格林布拉特研究文艺复兴自我塑形的真实意图是:打破传统历史——文学二元对立,将文学看作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在历史语境中塑造人性最精妙部分的文化力量,一种重新塑造每个自我以致整个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而历史是文学参与其间,并使文学与政治、个人与群体、社会权威与它异权力相激相荡的“作用力场”,是新与旧、传统势力与新生思想最先交锋的场所。
2、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跨学科研究性;二是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三是历史意识形态性。
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1、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2007年06月02日 08:391、后现代世界观与诗学观。斯潘诺斯否定后现代主义仅限于美英,他认为从空间上看遍及全球,从时间上看,源起于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他认为后现代文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一方面把乔伊斯、艾略特等现代主义作家归入后现代,另一方面又将“新小说”逐出后现代阵营。
2、后现代艺术本体论。斯潘诺斯在走向海德格尔式本体论的运动中,将存在主义加以后现代主义化,从而创造了一种重偶然性、历史性的新本体论。
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1、三种文化形态。杰姆逊将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一一对应,认为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是现代主义,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资本主义)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
2、杰姆逊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三个主要表现。首先,表现为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其次,表现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在后现代,并非我们控制语言或我们说语言,相反,我们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是“他者”,而不是“我”。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再次,表现为其理论作为一种“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
3、后现代文化与美学逻辑。杰姆逊提出,后现代主义的表征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一,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二,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三,主体性消失意味着“零散化”。距离感消失肇因于“复制”。
4、“辩证的批评”理论。杰姆逊首先强调艺术文本的作用,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来进行。其次,他进一步肯定,对艺术文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尽管这些不同的解释依据的都是解释性的主导符码,但在“重写”文本的过程中,仍会产生种种分歧。杰姆逊的“辩证的批评”还十分注重“整体性”或“总体性”概念,他要求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中,从艺术作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联系中展开批评。只有从整个文化、整个社会生活中观察文艺作品,才有可能准确地分析其价值。
哈桑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
1、后现代社会转折。哈桑认为,现代社会到了60年代出现了一种全面的根本的转折,然而这种转折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中断,相反,它带动着传统和定型的事物一起进入新的包容和流动状态。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核心构成原则是“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之后结果。内在性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
2、解构性与重构性。哈桑对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的第一个概括是“解构性”,这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特征。在这方面后现代主义表征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重构趋势表现为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
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
1、后殖民主义诸种理论,旨在考察昔日欧洲帝国殖民地的文化(包括文学、政治、历史)以及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各地的关系。也就是说,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2、后殖民主义受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很大。
3、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出版为标志。主要的理论家还有斯皮瓦克、杰姆逊等。
利奥塔德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研究
1、后现代知识状况。首先,知识是一种“话语”。现代科学的进展,任何无法变成数字信码而加以传播的知识都将被淘汰,这样,不易精密化、电脑化的人文科学似乎前途未卜。其次,随首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后现代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为最高目的,知识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而成为商品化的重要领域。再次,科学一变积累模式和稳定形态,为求新而发展,生产未知成为当代科技的第一需要和首要目的。
2、后现代美学特征。利奥塔德认为存在两个划分后现代的标准:历时态标准和共时态标准。后现代文化精神是衡量任何文化现象是否具有后现代性的圭臬。因此,在此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现代主义一开始标新立异,朝气蓬勃,极具破坏和创新精神,极具后现代精神,但当现代主义占领文化思想阵地后,不断吸收新因素不断修正自身,也就慢慢地丧失了后现代精神。
怀特的元历史构架
1、“元历史”广义上指历史哲学,尤指“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相区别。其方法论原则是力图建立一套阐释原则框架,以说明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2、在怀特看来,必须先将对历史的理解看作一种语言结构,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才能把握历史的真实价值。历史是一堆“素材”,对素材的理解和连缀使历史文本具有一种叙述话语结构。
3、为新历史主义辩护。在怀特看来,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诗学”,打通了文学话语和历史话语的界线,并使“文学的历史叙述”成为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
1、布希亚德认为,当今社会文化已经商品化,而商品又已经符码化。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炒作和被关注。
2、大众传媒在不断地造成信息发出、传递、接受三维间的“中断”。传媒的介入中断了人的内省和人与人相互间的交谈。大众传媒的播出是单向度的,不像对话那样情感性的交流回应。这种不平等的话语输出,实质上掩盖了这种“无回应话语”的话语权力实质。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及发展概况
1、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2、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和形式主义批评之“冷”而出现的。
3、新历史主义者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把注意力扩展到为形式主义忽略的、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即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这样,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作品与文学史的联系,就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和整体策略,并进而构成新文学研究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