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奥古斯丁︱为什么因果律与时间存在关联?
(一) 引言
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之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因果规律是规定着一切规律自身形式的规律,实际上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就是"因果律本身不是一种规律,而是一种规律的形式",实际上,这就表明了对事物的规范认知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同时这里的核心意思不是具体规律的内容,而是规律的组织形式。正如在一句话之中必然是按照一定的句法排列,虽然说内容表达的是思想,但是思想和内容没有了,具体的语法组织讲不再具备核心意义。
黑格尔所提出的"存在即合理",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有原因的)凡是和合乎理性的原因有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依靠着一个认知框架进行思考和理解的同时,在交流之中对现实物的描述,实际上仍然是提供的一个标准物的范式参考,也就是在逻辑之中,有些两个事实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先后串联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形式上的规律的形式,即维特根斯坦的因果律是一种形式。正如描述书籍,在现实之中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存在的书籍,但是为什么能够去描述书本?正是因为在思想之中塑造起来了书,这样一个思想理念。但是这里就有一个核心的追问事物的存在,仿佛都和时间息息相关,有过去、有未来和当下。但是这里就要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时间的本身如何去追问如何去理解时间?
(二)时间的本体论:客观物理时间与哲学意义
首先在哲学中寻找的是事物的本身。在哲学中,将本质和现象进行区分,客观意义上的物理时间在哲学的划分之中,肯定它的存在,但是是在现象之中,也就是现实世界之中的领域中。时间在现象中是衡量具体存在物的参照,并提供了一种量化的分析标准,但是进一步说时间的本身是什么?也就是时间的本体意义是什么?如果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来说,一定要找到时间的实体作为思想的基石进行思考,但是显而易见,处处寻找不到时间,只能通过钟表的机械运动地球的自转或者是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来侧面反映时间。因此侧面反映时间永远只是从现象的角度把时间给展现出来,但是他并不是时间的本身。正如苏格拉底头上有没有头发一样,它是偶然性的,因为缺失了苏格拉底人自身的存在,那么苏格拉底头上有没有头发?这样一个命题将自然不具备现实的所指功能。进一步说,时间只是在不确定的现象之中寻找一个确定性,寻找出来一个可以对存在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视角。正如梅洛·庞蒂的时间观念中,可以进一步看到时间,只是我们看待事物存在的一个视角,我们永远是站在某一个立场上去看待时间,于是时间之中有了因果;时间之中,有了过去和未来;时间之中,也就有了恒常之处。
但是这里就有所追问了,既然说时间是我们的一个视角,那么时间的本体是否与人相关还是说时间作为一个客观的事物而存在?在这里并不是去否定地球的自转等一系列可以作为时间标准参照的自然现象,而是从语言的角度中所进一步看到如时间、实践、自由等等,这一系列的词可以说是与人相关的词语,因为脱离了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存在,将不具备现实的意义。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的时间是我们对自然现象下进行衡量和计算规定时间的工具,而并不是说时间本身就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但是如书本,手机,钢笔,这些都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它们都在现实之中具体指向的概念。这就说明对语言与词的划分,主要可以从他们的功用上,比如说从目的论角度中去思考,就可以看到时间是人类社会之中实践的产物,它是对社会运转描述物理现象以及探寻事物存在意义的范式衡量。
当然,在奥古斯丁的哲学观点中认为时间的本体论意义,简单的将其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他正式过去关联着,现在将来是现在的可能性才赋予了线性时间的内在含义,这说明奥古斯丁将时间观念塑造成了内在化的时间,且将过去与未来与现在的存在本身相关联。如果缺失了现在的确定性那么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将不再具备现实的意义,同样现实的存在没有了未来的可能性,那么也将失去现在存在的意义。从中有一条关键的线索,就是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始终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时间观是一种人类视角下的时间观念,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物理现象(也就是客观的物理时间)进一步说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是一种人类视角下的时间观念,但是这种观念是一种信念,他的关键指向在于对存在自身的理解。内在化的时间是人类视角下的时间,将客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时间本体意义,人类视角下与个人存在的信念。
(三)因果律与哲学意义的时间
探寻因果规律,实际上隐含一个时间的观念就是过去现在之间的因果规律的关联。正如奥古斯丁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即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童年已经不存在了,属于不存在的时间,但是童年的记忆却作为过去的关联进而存在在现在之中。因果规律在哲学中进一步延伸,成为了一切规律衡量的框架。对一切规律的衡量,实际上首先改明确什么是规律,什么是规律的,本身就是去探讨规律的形式,这就比如说话一定要遵守语言的语法,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规律在语言之中能被思考的前提必须要按照约定的规律的形式才能真正的理解其中规律的意义,一串乱码是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本身含义。所以在维特根斯坦的眼光之中,实际上就上升成为了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视域(horizont),去看待一切事物现象的时候,我们必然会介入到一个视角中去理解,因为当不存在视角的时候,事物的本身是无法以规律的形式去思考,所以必然看待一切事物的时候是持某种观点某种立场的。这就是进一步说明了时间观念是衡量因果规律的逻辑先后的常用视角。严格意义上康德对先天(a priori)和先验(transzendental)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在理解因果规律的时候,实际上是从逻辑的先后中去判断的,也就是从先天的关系之中去衡量的,这种先天关系并不是一种现象上物理客观时间的先后。也就是说,哲学意义上的时间观念实际上是与因果规律的逻辑先后这样先天关系是相关的。内在化的时间,具体来说是以现在为核心立场去和未来是提供现在确定性和意义的关键,即过去赋予了现在的确定性,未来赋予了现在的可能性与意义。同样因果规律的本身,其具体的视角也是人的视角,它的视角下对规律的逻辑先后去框架了规律的形式,这所塑造起来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念,但是线性时间关键的背后的具体指向就是对于现在过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影响到了现在实际上回答的是现在的后果的确定性。所以,对于因果规律的本身就是以人的视角下去把握内在时间所展现出来的现象规律的形式。即,因果规律本身,就是我们从自身的时间感受(过去、现在、未来)出发,去理解世界中事件如何联系和变化的一种基本方式。
▲
奥古斯丁
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
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
总之,因果规律与时间的关联体现在:因果规律的探寻本身就隐含着过去与现在的关联,如过去的状态通过记忆等形式影响现在。其作为衡量规律的框架,其逻辑先后常以时间观念为视角,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因果规律的逻辑先后相关。且因果规律的视角(人的视角)塑造了线性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以现在为核心,过去赋予现在确定性,即对应因果中过去对现在后果的影响,未来赋予现在可能性,为因果关联提供了基础,因此两者紧密相关。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