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符号学思想传统概述

符号学思想传统概述

2012-01-10 21:41:15 来源: 符号学论坛 作者:王铭玉

    西方符号学思想传统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森(Jakobson, R.)在他的《语言本质的探讨》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早在古希腊时期已有符号学思想。符号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语semeion,该词的词义与医学有关。据说,当时人们认为各种病症都是符号。医生诊病时,只要掌握这些符号,便可推断出病因。因此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公认是“符号学之父”。(苟志效,1993:55)对符号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哲学领域,如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都曾论及符号问题。在柏拉图的各种对话录中就包括一些有关语词和符号问题的片段,如《克拉底鲁篇》就反映了关于事物与名称之间相互关系问题的争论。这里柏拉图介绍了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派则认为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例如,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认为,词是大自然创造的;他的学生克拉底鲁(Cratylus)说:每一个事物,大自然都赋予它一个专门的名字,就像把专门的知觉赋予每一个被感知的物体一样。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则持相反观点,认为词和事物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名称是根据人们的习惯规定的,并根据现实中存在的同音词、同义词以及专有名词的改名现象来论证自己的看法。(见肖峰,1989:13)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语言符号问题。他在《诗学》、《修辞学》中提出区分有意义符号和无意义符号的主张。在其逻辑著作《工具论》中以较大篇幅讨论语言问题。例如《范畴篇》讨论了同音异义词、同义词、引申词以及各种范畴问题;《解释篇》讨论名词、动词、句子的定义以及各种命题之间的关系等等。后人是这样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语言符号问题上的贡献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逻辑中分析了语言形式,分析了与它们的内容无关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结构。这样,他所达到的抽象和准确的程度,是希腊哲学在他之前所未曾知道的,他对我们的思想方法的阐明和建立思想方法的秩序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实际上创造了科学语言的基础”。(参见肖峰,1989:13)

  亚里士多德之后,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怀疑论者都在各自的学科中,对符号问题做过大量的描述性研究。如斯多葛学派明确指出要区分对象、符号、意义三者的不同。他们主张对象和符号都是可感知的具体存在物,而意义则是纯主观性的东西。(参见苟志效,1993:55)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符号》(Designis)也是这方面的专著。

  罗马时期对符号的讨论主要是在修辞学框架内进行的。这一时期符号研究的特点是偏于技术性和科学性。李幼蒸先生指出,这一倾向正是自然科学逻辑的前身。(李幼蒸,1999:65)当罗马时代修辞学和记号逻辑学与基督教神学结合后,对符号的讨论大幅度转向语义学方向。这一时期,即中世纪前期,奥古斯丁(Augustine)在符号方面的研究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符号(signum)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这个东西加之于感觉而产生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何欣,1999:172)由此可知,符号既是物质对象,也是心理效果。李幼蒸先生指出,这一区分直接影响了索绪尔的符号观。(李幼蒸,1999:67)虽然奥古斯丁的绝对真理论、信仰论、善恶论和认识论在现代西方思想界均为批评的对象,但是他的思想方式对于符号学思想的进步却具有特殊意义。他在向内思考的过程中,对心理对象和价值对象意义关系问题,首次做了较彻底的探讨,并第一次将语言问题与时间意指问题相连。

  在经院哲学时期,一些学者围绕唯名论与唯实论展开了争论,语词符号问题便成为两派注意的焦点之一。唯实论者认为,名称即一般概念都是实在的、客观的,并且是先于物质的,先于事物的思想是神的内在语言。而唯名论则认为,只有具有独特品质的事物才是实在的,名称是事物的一般概念,作为事物的概念永远产生于事物之后。例如唯名论者奥卡姆认为,存在于人心之外的是个别事物,存在于“心灵和语词中”的是关于这些事物的“符号”,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在个体之外或先于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里唯名论对符号与事物的关系做出了本体论上的正确回答。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培根(Bacon, R.)、洛克(Locke, J.)、霍布斯(Hobbes, Th.)、贝克莱(Berkeley, G.)、莱布尼茨(Leibniz, G.)等人都曾论及符号问题。这其中成果较为突出的当推洛克和莱布尼茨。洛克在其著名的《人类理解论》中将人类知识分为自然学、伦理学和符号学3类,并用专门1卷共11章的篇幅,论述了作为符号的语词。对语言符号的本性进行了分析,对语言符号的类型及其与不同类型观念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阐发,还对语言文字的缺陷及其滥用进行了论述。尤其是他提出了关于符号意义的“观念论”,成为时至今日仍为欧美分析哲学所十分关心的意义论研究的先导。洛克之所以对语言问题如此关心,是因为他认识到,在深入考察认识论问题时,必然要涉及到符号问题。

  继洛克之后,莱布尼茨也对符号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一方面,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用同样的篇幅逐章逐节地对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另一方面,莱布尼茨还潜心于数理逻辑的开创性研究,力图创造一种比自然语言“更精确”、“更合理”的通用语言,将其引入逻辑推理中,从而消除自然语言的局限性和不规则性。因此,莱布尼茨被公认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这也是他在符号研究中一个崭新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莱布尼茨之后,康德(Kant, I.)在他的《实用人类学》中提出了符号的分类这一研究课题。按照康德的观点,符号可以划分为艺术符号、自然符号、奇迹符号。康德对这几种符号进行了详尽的探讨。黑格尔(Hegel, G.W.)在他的《美学》中则认为,建筑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符号,诗是用声音造成的一种起暗示作用的符号。

  中国符号学思想传统

  符号学思想并非西方文化所独有,我国对符号现象的关注也由来已久。

  高乐田先生撰文指出,我们的祖先早在东周时期便开始了对汉民族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汉语、汉字的研究,并在两汉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了《说文解字》这部解释古汉语文字的不朽之作。(高乐田,1997:53)从现代符号学观点看,《说文解字》中蕴藏着丰厚的符号学思想,把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来理解和阐释是《说文解字》中体现的语言文字思想的核心。《说文解字·叙》是许慎的汉字符号学理论纲领。其中,对汉字的符号性质、汉字符号的来源与演变、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以及构字写词的方法与条例等等都有明确的阐述。可见,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符号的重要特征和意义,也早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们所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哲学家围绕“名实之争”所形成的名辩思潮,是中国哲学史上对符号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高峰时期。当时的一些重要哲学家、思想家几乎都参与了名实之争,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所谓“正名”的要求。这里,名就是名称,与今天意义的“符号”大致相同。对“名实关系”的争论往往成为对于概念与事物(即思想与存在)的关系的争论,成为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参见肖峰,1989:8)孔子是最先提出“正名”主张的。当时旧制度(礼)正加速崩溃,“实”越来越不符合周礼之“名”,出现了“名”存“实”亡或“名”存“实”变的局面。孔子认为“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因而要用“名”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因此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我们看到,孔子的“正名”观点带有较浓重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

  参与“名实”讨论的先秦诸子中能够称得上“名”家(即符号学家)的有邓析、尹文、惠施和公孙龙。其中对“名”的问题讨论得最深入的当属公孙龙,他的许多著作中含有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李先焜先生认为,公孙龙著作的价值不亚于某些古希腊符号学家的著作。(李先焜,1993:62)公孙龙在著名的《名实论》中对“名”下了这样的定义:“夫名,实谓也”。就是说,名是对实的称谓或指谓。换言之,名就是表述、称谓事物的名称,也就是一种符号。公孙龙认为,名的使用也存在一个行不行、可不可、当不当的问题。如果一个符号只能称谓某个特定的对象,这样使用名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用今天的话说,公孙龙所谓的“名正”,就是要求“名”的精确性。名必须与实相符的这个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名实如何相符呢?在公孙龙看来,不是以实来正名,而是用名来纠实。这样他又倒向了唯心主义一边。

  对名实关系做出唯物主义阐发的,首推后期墨家。墨经首先肯定“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名说明实,主张以名举实,要求所运用的名词概念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墨经还把名分为3类:“名:达、类、私”。达名是最高的类概念或名词,如“物”这个词,包括了所有的物;类名是一般的类概念或名词,如“马”,所有的马都包括在“马”这个词里;私名是指个别事物的概念或名词,专指某一事物,相当于专名。

  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以及在符号的其他一般问题上,做出了相当深刻的分析。荀子积极参加了当时的名辩争论,并建立了自己正名论的逻辑思想体系。他首先提出了正名的必要性,认为人们在交流思想、区别事物时,必须有适当的名词概念作为工具,否则会造成语言和思想上的隔阂和混乱,分不清事物之间的贵贱同异等差别。因此,必须使名实相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荀子关于名词“约定俗成”的思想,即什么名代表什么实,并非一开始就是固定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在长期交流思想的习惯中形成的。而一经约定,习俗已成,什么名指什么实,什么实用什么名,就能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和通晓,这时名就不是个人所能任意改动的了。荀子名实关系的精辟阐述,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对符号本质认识上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荀子以后,尽管仍然有哲学家及其派别对名实关系或符号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某些阐述,但多数是从唯心或神秘主义立场上去进行的,其中有颠倒名实关系的,有割裂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等等。

  上述简略回顾表明,对符号的研究,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只是过去人们对符号的论述总是依附于哲学、神学、语言学等学科。直到上世纪下半叶,符号学才摆脱了它的侍从地位,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符号及其意指活动之规律的独立学科。但客观地讲,仅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看,符号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还是西方学术思想的产物。现代符号学运动的兴起,实质上是符号这一古老问题在现代社会文化条件下的重生。符号问题这种历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符号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于渺写作提案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评论奖

于渺写作提案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评论奖

2016-04-14 15:03:43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评论奖新闻发布会于2015年10月27日14点30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评委会一共审阅了26份写作提案, 经过紧锣密鼓地层层筛选之后,决定将2015年CCAA评论奖颁予于渺的写作提案《从大街到白盒子,再离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通介入实践》。

▲ 2015年10月26日,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评论奖评选现场  

▲ CCAA总监刘栗溧

刘栗溧提到CCAA 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有很多改变, 其创立的目的是让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 在发言中她介绍了CCAA 发展的历史、遵循的原则、设立的奖项种类以及各奖项的评选制度、 评委团队以及未来CCAA的重要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挪用广告、报纸、超市等流通媒介或空间,将展示空间当作某种“现成品”展览空间处理。他们把作品放入公共进行流通,并从中发现前卫的潜能,同时完全重塑了对观众而言本应熟悉的各种空间。如此一来,艺术家往往身兼设计师、编辑和体力劳动者等多种角色。

随着以画廊为中心的展示系统快速发展,他们作品中包含的活力获得了一种新的迫切性,围绕艺术的价值以及展示手段所产生的价值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对话。

这些艺术家始终尝试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游走,并协调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不断变动的关系。该现象在过去几年间的发展和变化,及其与面对国际受众时中国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启发了于渺有关“流通”现象的研究。

▲ 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获奖者于渺致辞

于渺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也是沈阳Temporary Pavilion的创始成员。现任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学术及公共项目策划人。她以“流通”为框架来考察中国艺术家如何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挪用并介入媒体,甚至是商业领域。通过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不同艺术家的策略以及战术性的介入行为,作者将尝试梳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转变。

▲ 评委皮力介绍今年CCAA评论奖候选人提案情况

这26份提案的研究手段和切入点多种多样,根据评审嘉宾皮力的介绍,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关注当代艺术中“流通”的问题。2. 关注从录像到新媒体发展的问题,新媒体的时空观是如何建立的等问题。3. 研究90年代以来的中国展览,包括在海外的展览。4. 关注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发展。这26份提案中既包含了点到点的研究、从历史角度的梳理,又包括了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的梳理,它们从整体上提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如今面临的关键挑战。

▲ CCAA第五届评论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论坛讨论:艺术批评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首先提出问题:在艺术批评中,美术馆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克·瑞伯特(Mark Rappolt):美术馆的教育功能,艺评人与美术馆的之间关系就像是母子关系,美术馆的工作如果做的特别好的话,它将不是单线的故事,而是一个多线的故事,这和艺术评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皮力: 批评和美术馆的策划实践是两个不同的实践,美术馆的策划是以一种视觉化的样式呈现出来的,这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今天批评的地位与19世纪、包括20 年前有很大的区别,当下,整个批评的门槛变得很低,真正严肃的批评变成了一种精英的智力行为。从美术馆实践的角度而言,它更多地倾向于教育,它把批评的理性思考转换为智力的行为。

查尔斯·加利亚诺(Charles Guarino):关于艺术批评和美术馆为一体的说法,皮力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文明社会发展到最后它最需要的是艺术批评。但是,一个文明社会最早需要的是美术馆。美术馆除了传统的展示艺术的功能,它在当代艺术中连接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批评缺一不可。

郑胜天:美术馆所举办的展览是艺术批评所要考察的主要对象,很多重要的艺术批评是通过对美术馆展览的研究获得的。只有美术馆的力量才能使得艺术批评达到一定的深度。艺术批评没有办法离开美术馆。

乌利·希克(Uli Sigg):我最早的艺术体验也是从美术馆开始,曾读过一篇关于社交媒体在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文章,我对社交媒体是有一些担忧的。艺术批评无法幸免只关注表层信息,而不关注内容的事实。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艺术批评有可能会冲淡严肃的批评。

王璜生:美术馆、批评家提供给社会的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我们现在获得的信息是未经处理的,美术馆是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

▲ 2015CCAA第五届评论奖获奖人于渺

从大街到白盒子,再离开…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通介入实践

文/于渺

作为一个商业概念的流通指的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形态上的转换。 然而,这一概念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被不断拓展,流通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一个囊括商品、信息、图像、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集合,其发生的场域既包括传统的商品流动机制,也包括各类消费空间,媒体传播网络,同时也包括这些空间背后的权力关系。

此研究提案关注九十年代初期至今,中国艺术家如何对各种商品流通、媒体流通以及艺术流通的系统进行挪用和介入的实践。通过梳理艺术家和展览个案,此研究试图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流通实践的两个重要转向。第一,九十年代的年轻艺术家, 如王友身、任戬、朱发东、赵半狄、周铁海、宋冬、王晋、徐震、张大力和施勇将市场经济中新兴的广告、报纸、商标、快递、超市、商品展销会等流通形式作为 “现成品”挪用至自己的实践,在利用媒体和商品流通领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将自我形象直接推向公共领域。他们的实践受到媒体和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很大。 在这期间,艺术家的角色并不固定在艺术领域,而是跨越于不同社会工作之间, 包括媒体人,策划人,企业家,模特,廉价劳工等;第二,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的艺术展览系统和艺术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艺术家获得了更多在艺术体制里展览的机会,他们在公共领域里的流通介入实践越来越少。 然而, 包括颜磊、徐震、蔡国强、王思顺、赵赵、石青等在内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品在艺术系统里的流通形式,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价值生产越发关注。但是,在不断反思艺术与商业之间,自我与机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他们的机构批判也有被机制化的倾向。

试问,“流通”作为一个概念框架和观看视角是否可以作为梳理艺术家对于公共领域、机构政治和传媒空间的介入实践的线索?在这一过程中, 艺术家如何在不同的流通系统里塑造自我形象,转变社会角色,创造自我价值并构建新的主体性?艺术家的流通实践和自我构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中国的当代艺术越来越与自身的历史脱节, 回望九十年代在社会领域里的流通实践和直接地介入对于对思考当代艺术处于今天机制化和市场化的困境有些启发?

后89:滋生中的“我”

中国的九十年代是在持续的政治高压和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这两股并行的官方势力中开启的。在艺术领域内,’85新潮这一集体主义现代艺术运动在1989 年仓促落幕。经过两年的消沉,年轻艺术家以1991年的“新生代”展进入人们视野。这些艺术家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没有文革和知青的经历,虽然曾经旁观过’85新潮,却缺乏85时期的责任感与理性精神。处于理想主义的虚空,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诱惑之间,他们没有继续追随’85新潮的启蒙主义的诉求,而是转向对于个人经验的关注和直接的表达。评论家冷林在文章《90年代中国艺术的新趋向》中指出,九十年代最重要的转向之一是艺术家自我的形象在绘画中大量出现。 冷林同时也提到,随着艺术家开始实验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录像艺术, 艺术家试图将自己转变成为媒介,直接介入公共环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他把艺术家对于自我的关注归结为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通过重塑自我来获得新的主体性的努力。

然而,冷林对此现象的讨论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他的兴趣多停留在图像的表面,却忽视了图像本身携带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流通性。这种流通性可能是象征意义上的,比如周铁海在他1998年的作品《新闻发布会》把自己变成一支可国际流通的股票,或者把自己的形象挪用至封面的《假封面》系列等。但是,另外一些艺术家却通过媒体传播和市场操作在真实的公共空间中流通自己的形象,身体和劳动。比如,朱发东于1992年至1999年实施的《寻人启示》、《此人出售》、《雇佣“生活方式”100天》、《身份证》等系列项目。他的行为,拼贴和绘画不断将自己的形象公共化,标识化,媒体化甚至商品化。在不断的自我推介中,艺术家呈现的自我是一个物化的商品, 也是一个传播中的符号,这率先挑战了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艺术家身份的固有认知。

在那些没有直接利用艺术家形象的实践中, 艺术家则更多作为一个流通的实际操作者出现。比如,艺术家王友身一直保持着作为艺术家和《北京青年报》图片编辑的双重身份。在两者的交叉实践中, 他对报纸的版式设计进行改革,加强其图像化,提高了这份官方报纸的娱乐性市场流行度,同时他也将报纸的图像和报纸的流通性引入自己的艺术实践。 1991年,他开始实施《报纸系列》,通过“报纸人”的行为表演,报纸装置和摄影探讨人在日益媒体化的空间里的生存状态。1994年,他利用职务之便在《北京青年报》上策划了为期一年的 “纸上邀请展”,让王广义和汪建伟等艺术家以“室内装饰”为名创作作品, 直展示嵌入报纸内容,让艺术和新闻互做上下文。王友身的实践给其他艺术家带来灵感,促使王晋、朱发东和张大力在1999年发布一份伪造的《北京晚报》来向大众推介自己。

任戬,作为85时期北方艺术群体的成员,从1991年便转向所谓的“基础图案投产系统工程”的系列实践。他将各国国旗制成带有条形码和邮戳的邮票,成为一种含有流通意义的标识。之后,他将这些标准化的图案印制到牛仔布上,设计成各种日用服饰,在工厂中投产,并在商场里销售。他试图把艺术“下放”到生产和流通领域,通过流通活动打开艺术与产品的边界。任戬则以艺术家和企业家的身份出现在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利用社会流通和传播机制创作和展示作品不仅仅因为体制外的年轻艺术家缺乏展览空间,更是艺术家在一种新获得的公共意识的支撑下,自觉地将自己搁置于公共流通环节中。艺术家个体作为流通操作的行动者,在组织方式、工作方法、艺术语言和图像生产上均做了崭新的尝试。这种实践在九十年代发生在尚无固定价值的模糊区域,也许带有粗陋的样貌,但是艺术家借用商品和图像流通挑战了对艺术的固有认识和经验,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前卫性。

1999年由徐震,杨振中和飞苹果在上海策划的“超市展”是另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案例。他们将租来的商场空间改造成一个临时超市,前面的空间卖参展艺术家制作的小商品,后面的展场空间展览装置和影像作品。就是在这个展览上,艺术家施勇发布了根据自己形象为基础,大众投票改造出的上海标准形象,并且以超市价格出售。宋冬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艺术导游,鼓动消费者们进来看最好看的艺术。“超市展”不仅仅是九十年代大量利用非展览空间的展览之一,更是艺术家的一次全面调动营销、买卖、管理等各个商业环节的流通实践。“超市展”从策展理念、组织方式到作品都集中体现着“超市”在催化、加速商品流通和消费上的作用。由此,艺术家在商品的流通和艺术品的流通之间划出微妙的类比。随后更加有创意的实践是徐震和比翼艺术中心在2004年策划的“62761232快递展”,通过上海的快递服务把多个艺术家的作品打包快递给普通人,由快递员来展示和演绎作品。这些奇怪又无法消费的“艺术品”直接侵入到消费者的私人空间。

与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相比,七十年代后期出生于上海的徐震对于他在日益全球化的商业社会中的境遇更加坦然从容地接受。他在2009年成立了没顶公司后,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商业机制,使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和文化权力系统的缔造者。鲁明军曾经强调,“在2013年推出的‘徐震’品牌重申了作品就是以商品的名义进入市场的流通,强化了‘没顶’作为一个商业艺术机构的性质。”

艺术体制的流通:批判?共谋?

沿着徐震的轨迹,我们可以追踪到发生在21世纪初期的一个微妙的转向,既中国官方和民营的当代艺术展览系统与国际化的资本结合以后,艺术家获得了大量的在画廊,双年展和美术馆里的展览机会。艺术家们在社会公共领域里做的介入实践开始减少,而转向忙于应对各种国内外展览。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开始关注艺术系统中的流通以及艺术的价值在其过程中的生产。徐震,颜磊, 蔡国强、石青都有这方面的实践。这些实践比九十年代的公共艺术项目从动机到方法上都更加复杂。

早在1997年,颜磊和洪浩伪造卡塞尔邀请信的行为《邀请信》就表现出一种既嘲弄艺术体制又渴望接近艺术权力中心的矛盾心态。之后,他的实践一直力图将隐藏的流通机制显现出来。2004年他在深圳双年展上创作的《第五系统》,成功说服当地政府在黄金地段圈出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皮,长达两年时间内不做任何开发,通过遏制市场流通来遏制商业价值的生产。2012, 颜磊携《有限艺术项目》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在项目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艺术家把实现这个跨国艺术项目的组织、物流、阐释、展示的环节细致地展示给观众。他的“画作”在一个个环节之间流通,而艺术家只作为观望者游离在边缘。在试探艺术和商业体制的相似之处,测试自我与体制的关系的期间,颜磊永远带着一丝嘲弄,好象在发问,这到底是艺术家与体制的周旋还是变相的同谋?

自九十年代初期至今,中国艺术家从官方体制外的“野生”状态发展至全球化艺术体制内的一员。随着他们在艺术体制内的角色逐渐明确和稳定,艺术家的社会角色是否越发单一化地局限在艺术圈内?他们是否离他们曾经亲身介入并扰乱过的公共空间越来越远?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从九十年代社会领域的流通介入实践向艺术体制里的流通介入实践的转向, 那么这种转向反应了艺术家们什么样的历史境遇的转变?在市场日益强大并且可以吞噬一切批判话语的今天,回望九十年代的实践对于思考今天当代艺术的困境又有哪些启发?

于渺简介

教育背景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论文:In Circulation: Chinese Artists’Spatial Practice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lf
2006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艺术史硕士
论文:Imagining and Inventing the 19th-century Shanghai: The Courtesan
Illustrations, the City, and Early Modern Identity
2000年,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本科
  
工作经历
2013年至今,OC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公共学术项目策划人(OCAT西安)
2009年至2010年,蒙特利尔Oboro画廊经理
2007年至2009年,蒙特利尔当代艺术美术馆策展部助理
2005年至2007年, 蒙特利尔摄影双年展(Le Mois de la Photo)亚洲单元项目策划
2003年,蒙特利尔摄影双年展(Le Mois de la Photo)“王庆松个展”协调人

教学经历
东亚艺术史概论, 2006年秋季,麦吉尔大学
中国艺术史, 2005年秋季,麦吉尔大学

近年中英文出版
期刊
2015,《到农村去!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农村参与实践》(英文)刊登于Yishu杂志,加拿大温哥华出版,2015年四月号。
2015,书评:《策展研究:中国特刊》艺术界, 7/8月。
2015, 《真相在泥里:梁硕个展》燃点,春季号。
2014, 《废墟的星丛:庄辉个展》,艺术界,11/12月。
2008,德国VDM Verlag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想像上海:19世纪画报中的早期都市女性形象》 (英文题目:Imagining and Inventing Shanghai: The Courtesan Illustrations, the City, and Early Modern Identity)。

书籍章节
2010,《陈秋林:作别的诗学》(英文)作为一个章节发表在《中国年轻艺术家:新一代》一书中, 此书由Christoph Noe, Xenia Piech, Cordelia Steiner编辑, 德国Prestel出版社出版。 2010.

学术会议
2015,英文论文《市场机制作为“现成品”: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流通实践》
国际亚洲研究学会年会,芝加哥, 2015年3月。
2010,英文论文《历史断痕中的“中国天使”:反思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废墟意象》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研讨会。2010年。
OCAT西安馆公共对谈和学术项目
2015, 民间摄影师与观念摄影:庄辉和于渺对谈
2014, 研讨会: “到农村去!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农村实践和参与”,研讨参与者:于渺、Orianna Cacchione、宋永平、靳勒、李牧和戴卓群。
2014, 研讨会:“工作空间中的艺术介入”,研讨参与者:于渺、 Alessandro Rolandi, 、Guillaume Bernard、清水惠美和任波。
2014, 时空叠映中的中外美术:郝量与于渺对谈
2014, 原型研究: 付晓东与于渺谈水墨策展
2014, 西方语境下的水墨展:冯明秋与于渺对谈
2014, 当代艺术中没有书法吗?邱振中、夏可君与于渺对谈
2013, 研讨会:美术馆与公共认知,研讨参与者:于渺、Voon-Pow Bartlett, 毛一龄和凯伦史密斯。

学术研究奖金
2007-2010, SSHRC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奖,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of Canada. CAD $105,000

语言
英语、汉语、法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