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细胞小组(Cell Art Group)

细胞小组(Cell Art Group)

2014-10-29 21:44:27 来源: 艺术眼、99艺术网 作者:artda

细胞小组(Cell Art Group)

“细胞小组”成立于2011年,细胞小组(Cell Art Group)由艺术家山羊(廖文超)与董勋组成,他们以生物学中的繁殖,感染和再造等方法,展开文化研究、艺术生产,通过日常事务的观察强调艺术实践对社会的介入。

廖文超(山羊)
1980 生于四川
2002 毕业于四川美院附中
2006 毕业于四川美院版画系
2011 成立细胞小组,成员:山羊、董勋
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董勋
1984年 生于湖南怀化
2006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2011年 成立细胞小组,成员:山羊、董勋
现主要生活和居住在中国重庆

群展
2013
望江公舍双年展_Organhaus青年艺术家工作坊
语言/语境——武汉重庆青年艺术家工作坊
光合作用:官家林之春

2012
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
“有个姑娘”——群展
A4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

艺术家作品

细胞小组《想象力革命》,睎望艺术馆“有个姑娘”群展现场,2012

细胞小组《想象力革命之母与子》

睎望艺术馆“有个姑娘”群展现场,2012

细胞小组赠刀活动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群展现场,2012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群展现场,2012

《身︱寸︱了》细胞小组

草场地荔空间“光合作用:官家林之春”群展现场,2013

细胞小组(Cell Art Group)由艺术家山羊(廖文超)与董勋组成,他们以生物学中的繁殖,感染和再造等方法,展开文化研究、艺术生产,通过日常事务的观察强调艺术实践对社会的介入。陆续参加了“A4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有个姑娘”等群展。

“细胞生产线”强调合作
 
“细胞小组”成立于2011年,取名细胞源于董勋在重庆器空间的的个展“细胞生产线”,之后两人便将成立小组这件事纳入日程并于年底正式成立。

其实成立小组的初衷很简单——贡献自己的想法并共同完善,这在他们的合作方式上也表露无遗——他们几乎没有合作之外的个人作品(有的话基本都是在小组成立之前的作品)。
 
“细胞小组”通过讨论提出想法,然后反观这些想法中有意思的地方。这亦与他们强调的“细胞生产线”的概念相同,他们注重在各个方面的协作,比较一致的是,两人同关注文化研究,强调艺术实践对社会的介入。虽然这个艺术主张并不是他们唯一的方向,但是他们自合作开始就很明确。
 
问及艺术小组存在的相对优势时,成员山羊幽默的说:“‘优势’本身是对谁而言才具有的,目前的优势主要是吃饭的时候多一张嘴,遇到歹徒的时候多一个人帮忙。”

“日常奇迹”关注生活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艺术史上一个聚讼不休的话题。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自律的现代主义艺术的逐渐落没,关注生活本身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共识。从毕加索的《藤椅静物》到安迪-沃霍尔的《玛莉莲-梦露》,再到当今社会极具商品化的复制艺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合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

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亦是细胞小组致力于研究的。他们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获取灵感,在装置作品《海市蜃楼》中,他们运用电脑摇头灯、红酒杯、果盘、糖果盒、咖啡杯等日常材料表达景观化、脆弱化和虚幻的艺界;在《日常奇迹中》中,他们将各种玻璃器皿、灯、激光、震动器组合,通过收集大量社会信息,制定艺术计划与走访方向,将生活现实与理想乌托邦相碰撞,最后形成利用日用品和日常语言组成的奇妙幻境。
 
以生活为创作的出发点,细胞小组深有体会:“我们将艺术作品和生活联系到了一起,这可以使我们的创作从自身的生活境遇出发,分析和研究现今的日常生活。作品虽然没有惯常的形态,但我们试图实现作品之间的链式,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

目前,董勋在美院附近上考前培训,山羊在做一些零零散散的事情。他们通过其他工作来支持目前的艺术创作。虽然有些艰难,但对他们来说,做作品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也丰富了生活。期待他们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全情的投入的艺术创作,寻找艺术与生活的平衡。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宋元元(Song Yuanyuan)

宋元元(Song Yuanyuan)

2014-11-02 17:24:32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宋元元(Song Yuanyuan)

简历
宋元元,1981年生于沈阳
200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现工作生活于沈阳

个展
2011 消极屋,站台中国,北京
2011“测试物”,站台中国
2010 祝君功成,0110001空间,北京

群展
2014 自觉:绘画十二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2012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2011 東北墟——東北當代藝術的輪廓,索卡艺术中心,北京
     绘画课(一):错觉与幻象,杨画廊,北京
2010 改造历史-中国青年新艺术邀请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日常——文化生存的直觉描绘,青和美术馆,南京
2009 德中同行.灵感与创新,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
     扬帆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
     艺术东北 蔚蓝美术馆,沈阳
     群落!群落!宋庄,北京
2008 白色,艺术景中心,上海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新锐展——中国目光,墙美术馆,北京
2007 大声展,咖喱秀,沈阳
2006 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广州

艺术家作品

2014年LISTE博览会,宋元元《造假大王》

宋元元,诗人,2014

宋元元,Lounge,2013

宋元元,Lounge,局部,2013

《极端生活》布面油画,250×200×3cm,2012

《脸盆》布面油画、塑料脸盆;100-x-120-x-20cm;2010

《good》;布面油画;210cmX160cm;2011

《第二自然》布面油画,200cmX300cm,2011

奶油枪,布面油画, 1200x1600mm,2010

宋元元《Las Vegas》/《公共区域》布面油画,340x250cm/250x180cm,2012

站台中国《测试物:宋元元个展》,2011

宋元元:在画布上测试万物

文︱刘洋(商报记者)

宋元元一直以来都在测试物品。更确切地说,透过艺术家私人旅程的视觉记录,一种试图理解世上一切事物的努力,转化为油彩在画布上被一视同仁地描写和研究。甚至面布材料和作品本身同样也被测试着。艺术家使用的笔触和貌似无意的油彩滴一直提醒我们,画中之物根本并非此物,而只是一个表意符号。我们能看到的真正之物惟有油彩在画布上的痕迹。

在描写整个场景的作品里,艺术家透过物品的并置关系,创造难以置信或不可存在的现实感,以扰动场景的和谐。在《Good》 中我们看见一双从椅子长出来代替椅腿的人腿。而《第二自然》则彻底破坏了物质和空间的连续性;绘画中的桌面在画面中间被复制和彼此相交。宋元元在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中,强调出位性和异常图像的当代美感。

在宋元元的代表作品中,房间的场景中摆着两个木头的锯马,另一张则摆着一大件波状的不明物品。墙上挂着半个画框,地面的局部则像是其下有某种透明的东西将之举起,沙发上的黑色色块时而像油彩,时而像沙发上挂着的布,都没有明显存在的意图,纯属装饰。

同时,宋元元的小尺幅作品则大多描绘那些独立于整体脉络中,并仅存在绘画中的物品。它们不是飘在一片色彩中间,就是在空洞的房间内,这进一步引发了一连串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画中的物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被画出来?这个物品还在吗?还是只存在记忆中?这个物品曾经存在过吗?还是只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存在过?艺术家对绘画本身物品性的兴趣,重复表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例如引用委拉斯贵兹的作品对宋元元来说是一个很强烈的比喻。在委拉斯贵兹的杰作“Las Meninas”中,他把观众当成油画中的主题的一部分。就像委拉斯贵兹把观众和绘画中的主题放在同一个层次,宋元元也把绘画和观众和一切都放在同一个层次。

创作中,宋元元使用语言挑战我们的理解。有时直率,有时是个人的评论,然而我们并不真正清楚艺术家写下来的文字具体的指涉是什么。它们可能是绘画的主题,又可能是绘画本身,更有可能是完全无关的事情。“Good”可能意味着任何事物,例如绘画本身、绘画的概念、绘画中的黄色、观众(因为正在看这幅画)、艺术家(因为把这张画画出来)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 黄颖(Huang Y..  下一篇: 无关小组 上一篇: 黄颖(Huang Y..  下一篇: 无关小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