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那次会上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我们为自己而在做事情,大家都很有激情。最活跃的要算是舒群,他很善于用别人的思路来为自己发挥。那时我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做事没有计较。
8月9日,几个主要成员开了一个小型碰头会,进一步研究了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并对8月11日的第一次筹备会进行了布置。我的日志记录如下:
August 9
晚六点半碰头会。
参加者:吕瑛,任戬,张茜荑,巴威 张曙光。
内容:对8月11日的会的总体设计。
8月11日晚六点半在“北方文学”编辑部召开第一次半公开的“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筹备会议的讨论会。该会参加者预计20人,另外有八人不能到会(杨池滨,宋学孟,荀红军,孟凡果,舒群,陈连富,吴士元)。“8.11会”由吕瑛,张茜荑,宋学孟(被划掉)主持。
A. 首先到会者签名。
B. 开场白。
C. 自我介绍一下。
D.提出议题。
a.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否有必要组织起来?)
b.组织的方式与方法。(如何组织起来,组织名称,活动内容)
c如何发挥北方特色,掀起北方文学艺术的潮流?
E.决定第二次筹备讨论会议的时间和内容。
第二次会:日期:8月20号;地点:“北方”(暂定)。
内容: a.你对该组织的看法,要求和设想;b.你的个人打算,计划和当前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c.有关组织建设问题:1。组织纲领(目的,宗旨)。2。组织原则(要求)。3。组织分工(除个人的创作以外的组织工作,组织建设,组织宣传,组织刊物,活动设计,对外联络信息收集和整理等)。
F. 推荐书目介绍。
G. 发表。
参加第一次“8.11”讨论会者名单
张茜荑 《北方文学》编辑部 35岁 编辑
吕 瑛 同上 28岁 编辑
张曙光 黑龙江日报社文艺部 29岁 编辑
巴 威 黑龙江省电视台电视剧部 29岁 编剧
任 戬 沈阳鲁美学院国画系 30岁 研究生
弓 克 沈阳仪表工艺研究所 秘书
王一丹 省机电公司]
钟小哲 省农业干部学院 教师
李明晏 黑龙江大学俄语系 讲师
闫 英 黑龙江广播电台新闻部 编辑
崔宏卓 哈尔滨市电视台 摄像
王宏义 黑龙江省卫生厅卫生报 美编
王广义 哈尔滨建工学院壁画研究室 教师
孙宝群 黑龙江省文联
唐会忠 哈尔滨市歌剧院
刘云平 哈尔滨水泥厂工会
张大生 黑龙江大学历史系
荀红军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陈春山 省文化厅戏剧工作室
成 杰 哈尔滨市染织厂
张贵之 太阳岛水阁云天
文乾义 黑龙江省邮电局
刘大卫 《当代体育》编辑部
任学江 哈尔滨无线电七厂
赵世刚
赵 明(越)
虽然“8.11”开会那天有很多重要成员因身在外地而没有到场,比如任戬,孟凡果,陈连富,林志平,舒群。但是那一天到场的远远不只上述名单里的人。我记得名单里没记录的参加人有:徐永庆,林建群,张仲达,朱永良等等。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我的非常要好的朋友,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的友情保持至今。“8.11”开会那天我的笔记本上没有任何记载,我的日记也没有记录,可能是那天已有了专门记录的人,而我肯定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我同时还在进行《外国小说选刊》的运作。那时也是最紧张的时候,我逐级递上的办刊申请报告都很快就被批复回来,我的日志本上记载:“84年8月15日,省委宣传部(批准)文件下来了。”可是,《北方文学》杂志社的主管们没有给我配备任何人。当时的领导对我说,“既然上面批下来了,你觉得能干,你就自己试试吧”。我当时只忙着搞《选刊》计划与设计,领导的话是什么意思我竟然一点都没有弄明白。
下面是《七人宣言》的原稿图片:
根据原稿件现抄录如下:
《七人宣言》之一 张曙光
我们七个人,像七条不同的光束,为了艺术,为了这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汇集在一起。
为艺术而艺术,将被继续成为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在作品中表现一种全新的思想,感情,速度和力。我们将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全部的生活。
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思想感情,要有全新的艺术形式,全新的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的任务是,摧毁旧的意识,旧的观念,旧的表现形式。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一种全新的艺术思潮,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奋斗求索。在为艺术献身的口号下,一切古今中外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将是我们的导师。一切古今中外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将是我们的旗帜。
我们将不断地寻求,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吸取。我们将吸收一切文化科学的最新成果,我们的艺术领域应该包括整个宇宙空间。我们的艺术间追求一种更高的真实。
我们生活在北方这个广漠,荒蛮而又充满野性和神奇色彩的土地上,我们将讴歌这片土地通过表现这片土地,并探索人类共同的命运,来反映我们的时代,表现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
为此,我们共同发起了这场文艺运动,这里将成为新文学艺术的摇篮。成为中国又一次新文学艺术的发祥地。我们的脚下没有路,只有一片广漠的雪野。但是,我们将在这里出发,这里通向未来,通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七人宣言》之二 舒群
上苍的神灵啊,我们是您(面)前忠实的信徒,您的普照,把我们的灵魂和肉体全部溶化,您的力织就了我们生命的网络。
生命在这里生成,智慧在此处升华,人类成为渺小,宇宙变得虚幻,这是神的力把我们指引向无穷 ·无始无终,高于一切,坚固稳定。·我们的意志是神的赐予,我们的灵魂是神的投影。不要用理智破坏这绝对真实的实在吧!正是这先验直觉,才使我们居于人类的顶峰。
宇宙是我们的导师,远离人群里我们的宗旨。在这强大的动力体中,·个人·不复存在,我们的未来大厦间由神来建成。
另外,我同时翻查出来的文件还有:
1。《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组织章程》(打印件)
2.《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成员守则及加入者规定》(打印件)
3.《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信息工作部工作设想》(打印件)
4.《我的半年计划----张茜荑》(手稿)
5.《文乾义1985上半年创作设想》(手稿)
6.《1984.9---1985.5创作计划 王广义》(手稿)
7.《八五年创作计划----成杰》(手稿)
8.《创作规划----赵世刚》(手稿)
在我的记忆中,“中心”的各个部门都做了个自的工作规划,并且绝大多数成员也都做了个人的创作与研究的计划。可惜,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我将三个打印件文件原样抄录如下:
1。《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组织章程》
第一章:名称
北方文学艺术交流中心
第二章:总纲
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将达到什么水平,对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人类日常生活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是热衷于真正的文学艺术的青年所关心的。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仅要形成某种明确的观点,创作出具有现时代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 我们还要展望未来,对文学艺术的前景和方向作出有价的预测和努力,这就是我们创办中心的目的。
这个中心为文学艺术在第三次浪潮中的作用,做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为有志于真正的文学艺术的杰出青年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便于对文学艺术的各种思想体系,理论流派,发展倾向等,彼此的创作实践,直至哲学以及其它的科学领域,进行广泛地交流、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砥砺。
该中心具有鲜明的青年性,青年办,为青年。
在吸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的同时,我们强调突出北方精神,北方气质,北方风格,使这种精神,气质,风格冲进山海关,冲向全世界,与最先进的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台起来。
第三章:性质
该中心是由北方青年发起创办的群众性文学艺术团体,活动内容仅限于文学艺术信息交流,探索及学术研究。
第四章:形式
举办习文学艺术有关的各种会议,展览及其它有益的艺术活动。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心将编辑自己的刊物并发行有关资料。
第五章;成员
自愿要求加入,堤出书面申请,经理事会审批,履行手续后方为正式成员。
正式成员交纳会费,每月二元;尽义务。
第六章:纪律
每个成员要制定自己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规划,并加以实施。
要认真对待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维护“中心”的整体利益,坚决反对文人相轻。
积极参加活动,严格执行规定,严格遵守时间,严格讲求效率。
第七章:机构
“中心”下设理事会(包括秘书组,活动设计组),组织部,信息部、艺术部、文学部。
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筹委会)
2.《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成员守则及加入者规定》
一.“中心”成员必须是朝气蓬勃,有志于振兴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青年。
二.成员年令一般在二十岁至四十五岁之间。
三.成员必须承认“中心”纲领。并具备一定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能力或理论研究能力。
四.“中心”每个成员都有选择权和被选举权。
五.成员应以“中心”整体利益为重,不允许有损于“中心”的各种现象存在。
六、成员被剥夺政治权力,即属自动脱离“中心”。
七、允许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其他组织,但事先应通知“中心”。
八、对“中心”开展的活动漠不关心,或三次以上无故不参加“中心”活动的成员,将由理事会讨论后,予以除名,因故不能参加活动的成员,应事先请假并说明情况。
九.凡自愿要求加入“中心”者,须有两名以上正式成员的介绍,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由理事会进行审议,组织部批准,万可承认。
十、成员每月交纳会费贰元。会费将用于“中心”的整体活动。
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筹委会)
3.《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信息工作部工作设想》
为使有志于文学艺术的青年,及时掌握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动向,及时地借鉴和吸取中外文艺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使之顺利地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我们信息部愿意提供最新信息。这也是我们的目的。
信息分为两个部分:
一. 内部信息,即“中心”成员文学创作,艺术成果形成等。每个成员每半年报一
次个人设想; 并随时用书面材料向信息部报告设想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要的内部信息每月公布一次。
二. 外部信息,即整个世界文学艺术的新动向,新观点。每个成员须认真搜集有关
资料填写信息卡片,及时交信息部。由信息部分析,归类,存档:。外部信息.每月公布一次。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视野的宽窄,起点的高低,前进的快慢取绝于我们是
否能及时掌握最新信息,能积极地接受或采纳各类文明的最新成就。因此信息就理所当然地
成为我们跨入文学巨人行列的重要因素。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八日
从总体的资料上来看,我们的推进速度相当快,几乎每周都安排研讨活动。组织者们更是精心准备安排,三两天就要开碰头会。在我的日志本上,记录了1984年9月14日召开全体会议简单内容。这一天确立了“中心”理事会的成员。
14日晚六点,全体会议。
1. 选举理事会
2. 部门设置
3. 讨论各部门工作计划。
“北方青年文学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成员提选名单:
张茜荑 张曙光 巴威 吕瑛 杨池滨 陈春山 王广义 成杰 钟晓哲
机构设置:
理事会
活动设计组 理论部
文秘组 信息部
组织部 艺术部
联络部 文学部
理事会成员:张茜荑 巴威 张曙光 吕瑛 杨池滨 陈春山 王广义 成杰 钟晓哲
活动内容总设计:张曙光 吕瑛 王宏义
文秘组:成杰 赵明
信息部:张曙光 文乾义 王一丹
艺术部:任戬 吕瑛 王广义 王宏义 吴士元 林志平 林建群 陈连富 张仲达 舒群 王小北
文学部:巴威 孟凡果 朱永良 赵志刚 荀红军
组织与联络部:张茜荑 陈春山 徐永庆 杨池滨 张贵元 钟晓哲
理论与研究部:吕瑛 张曙光 王宏义 陈春山 钟晓哲
通过的部门计划:
1.“中心”主旨纲领与成员守则
2.信息部工作计划
3。艺术部活动计划纲要
备注:
1. 中心成员的理论学习问题
2. 开书目
3. 交流学习体会
我极力搜索这篇日志所能带给我的记忆,可是没有得到任何蛛丝马迹。这里面有很多的安排让我也感很困惑。我只记得理事会没有舒群是没错的,因为从让他写的那篇“宣言”来看,实在谈不上什么理论水准,而且也能看出他做事即不认真也不负责任。只有对他的失望我还记忆犹新。另外,对王广义的创作学习计划也有同感,而王广义却在理事会当中。我隐约记得任戬与王广义有亲属关系,而当时任戬一直在极力地推出王广义。这恐怕是唯一能够解释清楚的理由,为什么任戬不在理事会其中。对于孟凡果来说,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只能说日志有误。
当时,只有张茜荑的阅历与社会经验较比丰富,他提出组织上要严密,吸纳人员要谨慎,我们并没有认真对待采纳。当时我们几个主创人员几乎都认为,我们就是个学习,创作与研究的青年团体,没必要弄得像“地下党”似的。而张茜荑认为,一个松散型团体是走不了多远的路程的。在我们七人的核心组合里,文学的比重较大,占五人,美术只占两人。在理事会中美术的比例就更小了,只占一人。然而,在整个“中心”成员中,美术几乎占了一半。在文学圈这一面,可以说,其理论基础都是比较扎实的,大家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都很大很广。美术的圈子就不同了,尽管任戬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功底,可他的语言表述能力较差。而舒群语言表述上有一定的能力,可他的理论知识太浅。王宏义的阅读量相对大一些,可是他不爱表述。王广义则在表述能力上和理论功底上都是无法提及的。在文学圈里,打小受过美术技法训练的也就是张茜荑和我俩人,通读过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的,在当时恐怕只有我一人。而巴威是个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才华横溢,在音乐方面同样能够显示才华的人。他从小从师中国一流的小提琴大师,《托赛里小夜曲》是他让我知道的到死都不能忘记的旋律。这样一个组织结构与理论知识层面结构,势必要造成整体团队的运作失衡。文学方面所提出的书单,画家们根本就看不进去,而他们又拿不出系统的带有哲学层面的艺术思想。这样,在对现当代的文艺理论的研讨上就出现了偏颇:重文而轻艺。所以现在来看,这样一个包文学与艺术为一体的群体,如若没有向弘一大师那等有才学的人来导引,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然而,这一热情高涨的自发群体的解体,其真正的原因还不仅在于此。
三.解体
尽管,我们有纲领,宣言,规划,然而可以说,那时候我们都缺乏必要的理性与经验,大家多半是靠热情鼓舞起的情绪来运做事情,热情一旦被消耗干净,情绪自然就会一落千丈。我们几个主创人员,除了自身的单位工作,还要忙于创作,而团体的人员越来越多,组织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庞杂。同时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文学,诗歌和绘画理论的书籍,这样高强度的长跑,一般人是跑不完全程的。而最要命的是,我们主创人员大多没有组织经验,没有把握和控制好整个团队的运行节奏。并且,团队的急速扩大造成良莠参差不齐,有些人对文学艺术并无兴趣,只是对这样一个非官方组织表现行为充满兴趣。而且在核心成员中象舒群和王广义等人,根本就不是能静心读书的人。很多人在集体的讨论中得到一知半解,不做深入专研,就用一两个新名词来制作概念,或者是背一两句哲人名句就充当理论先锋了。在7个原创人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的研讨中一方面得到了补益,另一方面又感到需要全面与深入理解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当然,舒群是个例外。种种此类原因造成整体发展取向的裂痕,这是“群体”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群体”中7个主创人在相互间的磨合,理解与信任上都是不充分的。“群体”的解体,7个主创人员都是有一定责任的。
《外国小说选刊》发行到第六期时,在邮局和二渠道的总发行量已突破十万册。而人员一直是我和舒群,荀红军三人。工作量极大。舒群只负责美编工作,而荀红军主要负责俄文小说方面的编辑工作。其余的编辑工作和跑印刷厂,校对,发行等工作全是我的事。当时在二渠道的发行量很大,负责此类发行的是由巴威介绍的李辉和“小路”,回款周期很长,给我的压力是相当大的。那年的十月份,正当我在谋划健全《选刊》的运行结构,增加人员编制时,我突然被停职了,原因是经济问题。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经历,我所做的这些工作是没有多加一分钱的报酬,尽管缺乏经验但在经济问题上我还是十分小心谨慎的。这样的结果使我惊呆了。而让我最吃惊的是,舒群当时主动找调查组“揭发吕瑛的问题”以求立功。当时调查组的人员里还有我们“北方群体”的核心成员张茜荑老兄。毫无疑问,我是被“有罪推证”,好像没有人相信我是“清白的”。冤屈,苦闷,失望一下子把我的脑袋灌得满满的。调查组查了三个月,没有查出问题,也不给我说法。我感到天塌了,悲苦之极。无奈之下,我连续三天跑到“省委宣传部”找当时的宣传部长单容范“讨说法”。最终,在部长大人亲自过问下,由“文联”副主席江南在一次全体文联职工大会上给我作了“平反”。那三个月,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当时,在“北方群体”的成员中,只有巴威和我保持密切交往。而在此期间,舒群之流借此机会对“北方群体”进行了“篡党盗权”,完成了一次“从奴隶到将军”的偶的梦想,打着“北方文学艺术群体”的旗帜招摇于闹世。
由于这次事件,《北方文学》也做了大的人事调整,由肖英俊老师出任总编辑。《外国小说选刊》改名为《外国小说大观》,成立了独立的编辑部,十几号子人马,却没一个懂外语或研究外国文学的。肖英俊老师把我留在了《北方文学》重点工作诗歌和评论的编辑工作,显然《外国小说大观》根本就没我什么位置了。
我变得沉默寡言了,尽管舒群又对我堆起很不自然的笑脸,我已对他和那杆变了色的旗帜毫无兴趣了。同时和原有的“北方群体”主创成员也疏于来往。“北方青年文学艺术群体”在我的脑海与视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