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鲍栋(Bao Dong)

鲍栋(Bao Dong)

2009-05-20 14:12:17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鲍栋(Bao Dong)

简历
鲍栋,1979年10月出生于安徽芜湖
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
2006—2007年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2007至2008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学术部主管
2008—2009年任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兼展览部主任
2002年开始涉足当代艺术领域,一直致力于艺术史论研究、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现居北京。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aodongart

 

物是:当代艺术中的物主题          

                  
文/鲍栋  
 
如果说,哲学源于惊异,那么最初的惊异实际上源自于一个问题“这是什么?”,“这”的更确切的含义指的是“这个东西”,即某物(物品、符号、身体……)。因此,可以说哲学源于——甚至根本上就是——“物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已经是对“我是什么”的回答。

对物的思考几乎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当然在不同的阶段,物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定义,无法在此逐一详述。从整体上而言,从古典时期的本体论哲学一直到启蒙时期的主体性哲学,物都是被派生、被宰制的客体,一直处在某种从属结构中。这种情形一直到尼采之后的哲学中才有所改变,物逐渐获得了自身的决定性,伴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身体、能指、无意识的在场,也逐渐打破了建立主体形而上学的企图。如果说哲学史的前半段一直是在建立一种主体的同一性哲学的话,那么后半段就是在借助于物的力量去质疑、批判、颠覆这种同一性哲学。

在艺术史中,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从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史的历次变革与调整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与对物性的关注与投入有关,对这一现象的梳理足以形成一部艺术史专著。但是在这里,我们只能尝试性地在这一主题下讨论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而之所以选择这些艺术家,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引发以下几个与“物”相关的问题:物是什么,物如何出场,这种出场与艺术有什么关系,物与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纳到对物性(Thinghood)的抽象思考与具体呈现上。

在显性的主观层面上,金江波近期的摄影显然有着很强的社会学意识,他拍摄的场景实时见证了中国当代社会在经济浪潮中的起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变幻的极佳样本。但金江波的摄影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报导式摄影,他的作品并不是作为社会事件概念的补充(像报纸上刊登的照片那样),而是自身就有着独立的价值,包括视觉上的与美学上的价值。在他的工作中,大画幅相机、底片拼接以及巨幅的图片呈现,其目的不仅在于捕捉一个事件或研究一种现象,更在于使他拍摄的景象对观众构成一种压力与包围,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曾经追求的那样。

因此,在某种隐性的层面上,金江波作品实际上涉及到了物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从其社会主题中抽象出来的社会系统中的物与人的关系,《中国市场图景》系列中摆满商品的货架以及漫延的商铺结构是物的一种状态,《经济大撤退》系列中的空荡荡的厂方和丢弃的垃圾也是物的一种状态,而在这两种状态中,人都是被忽略的,或者说,物占据了人的位置,甚至定义了人,物成为了一种主体之外的现实。其次,是作品与观众的现场关系,观众会首先“遭遇”到作品自身构成的景象,就像是人们照镜子,但总是被镜子的光学效果吸引,而不仅是对镜中的物像感兴趣。在这个意义上,金江波的摄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观看窗口,而是一个无法被穿透(解读)的让人迷惑的表面——我们到底是在对它的社会含义感兴趣,还是在迷恋其视觉上的崇高属性?

如果说在金江波的摄影中,物主题还稍嫌隐讳的话,那么在金石的作品中,这一主题则要明确的多。虽然金石的装置也有着明显的社会指涉性,也有着很强的社会关怀情感,但是他使用的是一种特别的方式。金石作品的“内容”是对日常空间,尤其是对中国城市贫民生活空间的营造,他用相同的材料与缩小的尺寸复制了这些空间中的日常物品,在不考虑空间大小的情况下,这些物品极度“逼真”。甚至,在这里,“逼真”这个词几乎失效了,这些缩小的物品本身就是真实,而不是真实的某种表征。金石也试图通过对这些物品的缩小翻制来获得一种情感效果,但他的目的只能说是达到了一半,因为它们带来的情感效果首先不是人们对底层社会的同情,而是人们对这种生活样态的惊讶,人们把这些视为一种“奇观”—— “我们竟然看到了这些”。

“我们竟然是在这样看”,则是一种处于奇观结构之中才有的反应。金石的作品也包含着这个维度,当观众俯视着那些缩小的空间,或是看到他用微型模型摆拍出来的车祸景象,人们会对这样的观看方式发生兴趣,因为他们参与了物与物,及物与我之间关系的转换。

王俊的《客厅》也能够引发这样的观看方式的转换,他建造了一个正在被拆毁的住宅废墟,原本作为社会身份符码的家居美学被支离,物品从这个社会表征系统中挣脱出来,成为了相对纯粹的物。这使我想起了本雅明的“废墟”概念——只有支离破碎,才能够根除总体性的虚假表象。消除事物的社会性,这一方式在王俊其他的作品也有体现,如他曾经把经年累月的书本、杂志上的信息全部涂掉,并把涂抹的过程和结果都展示出来。
 
社会系统中的物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有用性,即物的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物也因此成为了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呈示已经被从社会系统中的剥离出来的物,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刘窗的作品《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他收购了好几个人身上的所有东西,包括衣物和证件,每一套物品都和某人有关。我们能读出某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由物而知人,但这样的解读对刘窗的这件作品是非常勉强的,刘窗只是在列举物,并没有由物而导向人,一旦物成为人的证据,“人”这个概念在物这里就中断了。

《过去的机会2》是另一件与社会系统中的物有关的作品,刘窗设计了一个兑换装置,当你投入一块钱的硬币,它会吐出一元的纸币,在货币价值上,一块镍铬合金与一张纸是等值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如此不同。苏文祥也有一件与货币系统有关的作品,他在多个银行的帐号之间不停地存取200元,直到其中100元被全部以2元一次跨行费的名义扣除,但这件作品旨在批判具体的银行制度。

在货币系统中,符号替代了物本身,刘窗的作品利用了这种特性,而王思顺的《合金2》则是在根本上脱离了这个系统,他把各个国家的硬币熔铸、打制成一枚螺丝,把合金金属这种物质从符号系统中转移到了工具系统。王思顺一直对这种物理上的还原,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概念的具体化感兴趣。一根钢筋被他磨制成一个钢针,磨下来的铁屑被装在沙漏中,成为了一种时间的证明。这件作品叫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指代的是一种抽象的人类劳动时间,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概念,而王思顺则把这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应到一个具体的制造过程,因而获得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反讽性。

邓猗夫的《来料加工》也与“制造”有关,他用各种手段再造了别人提供的物品,原料是既定的,但成品是什么双方没有任何约定,再生产出来的物品也没有什么实用性。这种再加工是一对一的,具有一种个体之间对话的属性,原料提供者也都是邓猗夫的朋友或熟人,他们提供的物品与邓猗夫加工出的东西实际上都与双方交往中的身份相关,如水电工提供了玻璃胶,邓猗夫以此加工成了软质的水电工具;建筑师提供了烟头,邓猗夫则加工成砖块;美院老师给他一把旧吉他,他改装成调色板。物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自我呈现的自由,带上了主体,甚至人性的色彩。

对物的思辨必然要延伸到艺术系统的内部,在艺术问题的语境中,物的身份是媒介与材料,于是物主题在这里常常表现为对媒介与材料的反思性使用。一个有效的手段是祛除媒介或材料的指涉性,把它们从能指/所指的符号结构中脱离出来,但又不是回到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上去。郭鸿蔚《颜料里的颜料》就是这样,一堆用颜料做成的颜料管和颜料盒子,颜料作为一种材料在这件作品中是自我指涉的。这件作品也可视为一种语言分析,“颜料”这个词到底指的是挤出来的膏状的东西还是颜料管?刘窗的“照片的照片”也是这样,印相纸的背面被拍摄下来又被冲印到印相纸上,在这种媒介的自指游戏中,媒介的中介属性被掐断了,被还原成了纯粹之物。王光乐一贯的“水磨石”无疑更是属于这个主题,并且正在朝着一个极端变化,他近期的作品不再是对水磨石的描绘,而是一面用颜料制成的“水磨石”,不再有绘画,也不再有作为媒介的颜料,而只有物。

媒介被还原为物,这种情况在苏文祥的《一个摄像机的命运》中要稍稍复杂一些,他把一个正在录像的摄像机从高空抛下,它自动记录下了坠落的过程,最后摔成了碎片。在这个过程中,苏文祥把摄像机从器具转变成一种纯粹的物理存在,而摄像机所记录下来的影像也是由物自身完成的,不再有持摄像机的人,只有物理及化学规律在起作用,总之,是物在决定着自身的命运。

蒋建军与杨心广与以上提及的艺术家都不相同,他们作品中的物都是在审美状态下出场的。蒋建军多年来一直以线作为材料,但他也一直把线的物性限制在抽象形式中,直到他引入了工业生产的方式。在最新的作品中,画布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印花布,而线是由雇佣的工人用缝纫机缝上去的,因此这些作品在概念上更接近于“产品”。不过在蒋建军这里,并没有对庸俗美学的故意模仿和反讽,相反,低档的花布和僵化的缝制反而呈现了一种盲目的物性。相比之下,杨心广选择的基本都是自然材料,木头、土、陶、石块通过他的处理(包括打磨、切割、钻孔以及摆放)彻底脱离了材料性而呈现了一种物性自主——让人们觉得它们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M+ 公布首届希克奖六位入围艺术家名单得奖者将于2020年1月公布

M+ 公布首届希克奖六位入围艺术家名单得奖者将于2020年1月公布

2019-04-14 22:05:28 来源: fashion.ifeng.com 作者:

 

M+公布入围首届希克奖的六位艺术家名单,该奖项旨在表彰大中华地区杰出的当代艺术实践。图为(由左至右):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柏志高先生;M+博物馆馆长兼希克奖联合主席华安雅女士;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Maria Balshaw女士;入围艺术家杨嘉辉先生;入围艺术家陶辉先生;入围艺术家林一林先生;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员乌利希克。博士;入围艺术家胡晓媛女士;入围艺术家梁硕先生;入围艺术家沉莘女士;希克奖联合主席刘栗溧女士;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链先生;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博士。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位于西九文化区、致力收藏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作品的香港博物馆M+公布入围首届希克奖的六位艺术家名单,该奖项旨在表彰大中华地区杰出的当代艺术实践。

六位入围艺术家为:胡晓媛(生于1977年,现于北京居住及工作)、梁硕(生于1976年,现于北京居住及工作)、林一林(生于1964年,现于纽约居住及工作)、沉莘(生于1990年,现于伦敦居住及工作)、陶辉(生于1987年,现于上海居住及工作)及杨嘉辉(生于1979年,现于香港居住及工作) 。过去两年,他们都以杰出的艺术手法探讨各种各样难以轻易归类的主题,包括跨文化关系、身份认同、审美价值及物质。

希克奖由M+于2018年在香港成立,其前身为乌利·希克博士于1998年在中国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CCAA是中国内地首个为当代艺术而设的奖项,引领中国艺术及艺术家迈向全球、促进国际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历年来,CCAA合共向25位艺术家或艺术家团体,以及九位艺术评论家授予奖项。经过二十年的发展,CCAA成为M+的全新项目──希克奖。

六位入围艺术家将获邀于2019年12月6日至2020年4月13日,在西九文化区M+展亭举行的希克奖展览中展出过往两年的作品。该展览将由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博士策划,展览期间,希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将根据各人展出的作品选出得奖者。得奖艺术家将获港币500,000元奖金,其余五位入围艺术家亦将各获港币100,000元奖金,以鼓励他们日后继续创作。最终评选结果将于2020年1月公布。

希克奖开放予在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的艺术家参加,致力把此地区百花齐放的杰出艺术创作和精彩文化对话呈现于世人面前,并向国际推广。入围艺术家由国际评审委员会选出。首届希克奖由华安雅女士和刘栗溧女士担任联合主席,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馆长Maria Balshaw女士、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Bernard Blistène先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台北策展人赖香伶女士、香港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女士、瑞士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员乌利.希克博士,以及北京艺术家徐冰先生。评审委员会在遴选入围艺术家时,以履行希克奖的宗旨为依归,即将大中华地区的最新作品广泛介绍给国际观众。

国际评审委员会审视了五位提名人推荐的31位艺术家的作品,并着眼于能够持续蓬勃发展的创新作品。评审委员会的讨论聚焦于当代情况及社会问题,尤其是关于在全球化影响下转型社会中的个人,以及源自不同语言体系、媒介和手法的表达形式,如何反映不同文化的传统及思想。评审委员会从中选出了六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既具实验意义,并在不同的当代脉络中均能令人产生强烈共鸣。六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广涉多个不同地区,充分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跨国特色,并呼应了希克奖矢志成为国际平台的抱负。

国际评审委员会在评价入围艺术家时,指出了他们作品在艺术发展方面的特出之处。

胡晓媛:胡晓媛精妙复杂的艺术实践中,交织着对日常经验的思考,她促使观众重新审视物质和关系的本质。她以绢画和雕塑见长,近年创作取向更扩展至立体空间,为她持续的艺术探究带来新的语汇。

梁硕:梁硕的创作显示他擅于转化空间,并以实验性的手法解读中国传统。在其独特的创作体系中,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元素,无缝地游走变换于不同层面的文化意识之间。

林一林:近年来,林一林扩展其艺术实践,把虚拟现实技术也纳入其中,同时继续借身体及行为展演来着力探索社会发展的不同动力。他的对抗行为既克制又富有说服力,还常常蕴含幽默感,揭示当代政治和文化体系中的暴力。

沉莘:沉莘的艺术创作气魄非凡,极具感染力,以虚构纪录片的形式,探讨各种迫切议题和敏感问题,如身份认同、性别、宗教、社会伦理和艺术体系。她细腻而具批判性的叙述不单极富启示性,往往更能发人深思。

陶辉:在艺术生涯中长期以身体为创作主题的陶辉,近年则把创作手段扩大,专注于发展和完善其录像装置创作,借此精确地探究情感和人际关系。他精心编写的叙事涵盖了当代多股跨文化潮流。

杨嘉辉:杨嘉辉以他所受的正统作曲训练,造就出深具实验性的艺术实践。他的装置和声音作品包含很强的视觉元素,往往还带有互动性质,剖析了文化意义的各个层面,并提出别树一帜的理解及沟通方式。

M+博物馆馆长兼希克奖联合主席华安雅强调首届希克奖遴选过程之重要:“在选出这六位入围艺术家时,评审委员会将希克奖视为一次探索试验的机会。M+希克藏品可谓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而希克奖与此藏品息息相关。此外,这亦是一场当代历史与当前艺术实践之间的对话。M+把该奖带到香港,呈献给更广大的观众,借此加强大中华地区的艺术交流,并培养公众对视觉文化的兴趣,促进这方面的讨论。”

身兼M+董事局成员的收藏家乌利·希克博士赞扬评审委员会辨明和指出了大中华地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发展:“为了选出最后六位艺术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和提名人热烈讨论。入围的艺术家来自不同世代,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均各有鲜明特色。对我来说,这是思索和讨论最新艺术实践的良机,这些艺术实践体现了大中华地区的变化活力。”

希克奖联合主席刘栗溧女士表达了她对此奖项蜕变的热切期待:“看到希克奖有此发展,成为大中华地区当代艺术的重要国际平台,令我什感振奋。我很高兴这次评审委员会选出这六位艺术家,并十分期待12月在香港M+展亭举办的首届希克奖展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