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胡适︱民主与极权的冲突
  • [视频]斯坦福大学公开课:天体生物学与太空探索(1-14集)
  • 夏王朝始年的相关研究思考
  • 赵鼎新:社会运动和“人民”登上历史舞台
  • 陈映芳:实现社会的自我发现
  • 时代周报:“阴盛阳衰”再争议
  • 李银河: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 格雷伯的礼物︱(反)全球化运动与新新左派
  • 王小东:逆向种族主义教育之危害
  • 邓晓芒︱西方文化凭什么成为当今的强势文化?
  • 格雷厄姆·麦凯︱1930:反-都市主义
  • 美国的“四性权利”民权运动
  • 美国因何变得如此强大
  • “后共产主义研究”书目
  • 郭于华︱启蒙者自我也需要启蒙
  • 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科学
  • 左靖:民艺与乡建是更接地气的“社会问题”
  • 简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东汉历史(公元25年-220年)
  • 台湾地区历史简史
  • 宋朝的“报纸”行业
  • 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
  • 中国二十个末代皇帝的命运
  • 斯大林:我们为什么割走外蒙古 为了保障苏联安全
  • [组图]中国百年前的女子学校
  • 李泽厚︱我的认识论的几个要点
  • 汉娜·阿伦特︱孤独与极权主义
  •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 书单︱尹吉男 & 易英
  • 马立诚推荐: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 斯科特︱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 [视频]北京大学公开课:文化兴国——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1-5集)
  • [视频]清华大学公开课:东西方现代艺术(1-12集)
  • [视频]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皇权(1-15集)
  • 余英时︱中国史学思想反思
  • [视频]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1-10集)
  • 郑永年:中国需要建设一种安静的文化
  • 金观涛︱当今的种种危机,实质都是思想的危机
  • 哈耶克︱唯科学主义的源头
  • 朱其︱从川普的基础建设到5G时代的新艺术理论建构
  • [新书]詹姆斯·斯科特著《人类学家的无政府主义观察》出版
  • 中国历史上都是文官治国,为什么在罗马帝国,国家却全由军人控制
  • 人物︱先生
  • 刘鹤:中国未来的三大政策思考
  • 博尔赫斯书店:不值得推广的经验
  • 最“好”的建筑,对人道危机做出了回应
  • 2018、2019年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8、2019年 > 沙龙︱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AI艺术的衡量标准究竟在哪儿?

    沙龙︱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AI艺术的衡量标准究竟在哪儿?

    2019-11-10 10:53:20.909 来源: 在艺App 作者: 分享全球艺术资讯

    640.webp (1).jpg


    人工智能

    还是人工智障

    ——AI艺术的衡量标准究竟在哪儿?

    时间:2019年11月6日14:00-16:00

    地点:壹美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


    沙龙主题

    战胜人类棋手的AlphaGo已经被下一代程序反超了。去年佳士得拍卖一幅名为《埃德蒙•贝拉米画像》由AI程序绘制而成的肖像作品,以43.25万美元成交,也迎来了关于版权和哗众取宠的批判。首个国风AI乐队“墨甲”在清华诞生,世界各地都纷纷掀起了AI艺术的热潮,展览也都屡见不鲜,但质量与立意良莠不齐。

    人工智能似乎正在带领大家开启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也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是大势所趋,取代艺术家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已是指日可待,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还是尚且弱智,只是像索菲亚一样,在非常局限的范围内可以与人“交流”,反而和大众传媒互相借力更多?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只是阶段性的,其水准更是有待讨论。 

    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以来的“艺术”?我们该如何判断AI所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如何避免被矫枉过正的误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来了相关领域的艺术家、评论人以及专家学者来共同讨论种种思考。

    ▲ 沙龙现场

    ▲ 嘉宾合影


    讨论话题

    一、关于名词的概念

    1、什么是AI(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初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什么是AI艺术?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AI艺术都包括哪些?其表现形式是什么?(请举例)

    3、目前在从事AI艺术的艺术家背景是什么?比如:哪一个年龄阶段的艺术家比较偏多?他们受教育背景是什么?

    二、关于标准

    1、人工智能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目前在日常应用上解决了哪些问题?

    2、AI艺术的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它与传统艺术不同是什么?

    3、AI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带来传统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同样的共鸣?

    4、Ai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如何去判断?

    5、 《埃德蒙•贝拉米》以43.25万美元成交,买家的心理是什么?Ai艺术作品能够在拍场上出现,必定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受众群.那么这些受众感兴趣的是什么?仅仅因为它是利用AI技术创作出来的?还是它带给受众一些传统艺术作品所无法给予的精神食粮?

    二、关于未来

    1、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取代艺术家?

    2、AI艺术会与传统艺术并存,还是取代之?

    3、未来AI艺术成为主流之后,传统艺术是否会更显其珍贵?


    沙龙嘉宾

    1_调整大小.jpg

    ▲ 米海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墨甲”机器人乐队创始人

    ▲ 周融荣

    科技艺术评论人

    ▲ 张海涛

    评论家、策展人、艺术档案网主编

    ▲ 苑辰

    创意工程师,科技艺术创作者,Nillab联合创始人


    沙龙主持人

    ▲ 苗晶

    在艺App主持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