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当代艺术理论根源辨析——西方艺术理论概览

当代艺术理论根源辨析——西方艺术理论概览

2010-07-30 17:34:27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artda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著,陶铮译、沈语冰校注

关于艺术批评和史学分析运用到的理论,艺术家和艺术学科爱好者们可以查阅譬如《简明艺术史导论》《艺术史关键词》之类的艺术词典,它们提供一些专有名词的释义,诸如符号学、精神分析批评和性别研究等,但这些词条严格上说并不是艺术史意义上的。现如今还没有专门的关于艺术理论类别分析的文章面世,这里特以陶铮译、沈语冰校注的《197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理论概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著】及沈语冰在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的主题发言稿为蓝本整理制作了本专题。希冀概述出西方艺术理论的主要潮流。 

在这个专题中,20以及21世纪的艺术理论被列成了三份名单的形式,但是事实上西方艺术理论像一棵树一样生长着:它有许多分支,所有的分支都延伸至当下,因此以名单来介绍是一个好办法,分类只是为了便于查看。除了前两个标题,其他16个标题并没有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因为人们还在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它们。事实上它们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家和艺术史学家们都在有意和无意中都运用过这些理论。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寻找着自己的理论和方式,那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当下。

不难发现,在国内美术理论与批评中,大量搬用哲学、文学理论与社会思想中的概念、术语的现象,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谈论视觉艺术或图像,却大规模引用来自其他领域的概念、术语,搬用其他领域的理论、思想。        

1.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不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理论,而是影响了盛期现代主义批评的一套概念。它是盛期现代主义批评的背景,仍被艺术史沿用。

理论代表:

达达派艺术家——阿波利奈尔 

Apollinaire    

2. 盛世现代主义
 
盛期现代主义批评家们对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以及它产生的迅疾而自发的视觉冲击感兴趣;对于政治、性别、社会等反应关注较少。

理论代表: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迈克尔·弗雷德

Clement Greenberg 

3. 女性主义批评
 
诺克林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经常被认为是第二波女性主义的起点。

理论代表:

琳达·诺克林
格丽塞尔达·波洛克

Linda Nochlin  

4.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家较少研究那些平凡的、一般的、大众化的、容易理解的或娱乐性的艺术作品。也关注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学派。

理论代表:

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M. Max Horkheimer 

5. 马克思主义批评
 
马克思主义者艺术史家喜欢指出支撑艺术实践的社会结构,证明包含在艺术作品中的阶级构成,并揭示作品的政治背景如何助产其意义。

理论代表:

卡尔·魏克迈斯特

The Making of Paul Klee's Career  

6. 社会艺术史
  
艺术史家研究艺术家的社会网络和政治现实的细节,这样的社会艺术史学或许是所有当代艺术史研究都默认的方法。

理论代表:

T·J·克拉克
谢柏柯和柯律格

T.J.Clark    


 

美术理论与批评史本身的研究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译事繁难,工作艰辛,报酬却微不足道;二是译事不像其他低水平重复的所谓论文写作,它非常容易犯错;三是国内有不少高人或大师,不肯轻易出山。因此,出版界要有三顾茅庐的雅怀,而卧龙先生们则不妨下山走走,则吾学界幸甚矣。    

7.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揭示使其他批评话语看似完整和有说服力的某些内在缺陷与盲点,对此感兴趣的艺术史家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团体。

理论代表:

德里达和罗兰·巴特
让-克劳德·莱贲茨津、路易·马林

Derrida   

8. 符号学艺术史
 
艺术史中对符号学的关注源于将艺术品视为一个符号系统,而对符号种类及其关系的阐明则建立起了一种关于艺术品的充分的解读方式。

理论代表:

布拉格学派
索绪尔和皮尔斯

Ferdinand de saussure   

9. 反现代主义
 
部分反现代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故意胡闹的艺术作品,包含身体功能与感觉,而非视觉的作品,从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观念而来的艺术品,以及运用摄影、电影和录像的作品。

理论代表:

罗莎琳·克劳斯、哈尔·福斯特 

The Anti—Aesthetic   

10. 体制批评
 
体制批评试图通过分析艺术体制赋予自身以意义:这个观念就是艺术的价值常常被体制构建起来,它在其中被生产、宣传和解释。

理论代表:

本雅明·布赫劳
托马斯·克洛

Thomas Crow    

11. 社会学艺术史
 
社会学的艺术史学试图将艺术的意义理解为资本的运作:是文化资本的一种效应,是在有教养的公众交易与积累的非金钱性的价值。

理论代表:

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12. 经济学艺术史
 
部分艺术史家在从事涉及微观经济交易的研究,而对当代艺术市场和市场价值感兴趣的艺术史家和财经记者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

理论代表:

汉斯·凡·梅格罗泰亚斯

Jan Van Eyck油画复制品

有人粗略统计,我国艺术类高校史论系(或美术学系、艺术管理系)学生的数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10倍,但美术理论与批评(不包括美术史与美术史学史)值得一读的经典文献,却几乎没有增加,一个聪明的本科生一个暑假就可以通读完毕。许多人感叹,美术史论博士论文质量不如人意。文献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今天我们的研究生们却仍然靠着其他领域的文献过日子。我不知道,这种局面何时得到改观。      

13. 自然科学理论
 
利用自然科学来理解艺术看上去是一种冷僻的艺术理论。有接近一打艺术史家活动在这个领域且各不相同。

理论代表:

约翰·奥涅斯
拉迪斯拉夫·凯斯纳尔

John Onians  

14. 述行批评
 
述行批评关注两件事:一些视觉艺术,特别是行为艺术的短暂性;艺术家的身体在一些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

理论代表:

梅洛-庞蒂
艾米莉亚·琼斯、伊丽特·鲁格夫


 
Maurece Merleau-Ponty 

15. 关系美学
 
90年代受关系美学影响的艺术家在人群与艺术,或艺术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例如通过把画廊的后室移至展厅,而把艺术品移至其后室。这些关系本身就是艺术。

理论代表:

尼古拉斯·鲍里德      

16. 接受美学
 
接受史致力于研究艺术品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始于艺术家在创作中可能想象得到的虚构的观看者及其后的艺术史当中的接受过程。

理论代表:

沃尔夫冈-伊瑟尔
安妮·霍莉

Wolfgang Iser  
     

17.精神分析法
 
对于相当比例的艺术史家来说,精神分析,或者也许只是它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无意识——位于阐释的最深层面,因而能够解读其他任何理论所无法解读的现象。

理论代表:

哈尔·福斯特、米格农·尼克松
乔治·迪迪-于伯曼和米歇尔·莱雅    

18.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理论代表:

萨伊德
斯匹瓦克和巴巴 

Edward W. Said 

在这份名单里有许多东西都省去了。西方读者看到的话,会注意到省去了区域研究、性别理论和酷儿理论等等。这里的排序和描述只是某个角度的看法:有人会同意这份列表的大部分,或者哪怕是一半。但我希望这份名单能有所帮助,而且几乎没有一个西方当代艺术史家不采用这种或那种艺术理论。 

注:本专题以陶铮译、沈语冰校注的《197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理论概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著】及沈语冰在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的主题发言稿为蓝本整理制作。特此鸣谢。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上海]罗伊·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

[上海]罗伊·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

2012-09-24 15:03:42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ROY ASCOTT: SYNCRETIC CYBERNETICS
罗伊 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

@ 2012 Shanghai Biennale 上海双年展 | 溯源展区 Section RESOURCES

Curator 策展: Juliette YUAN 袁小潆

Preview 预展 | Grand opening 开幕式: Oct.1st, 2012年10月1日
Opening for public 公众开幕日: Oct.2nd, 2012年10月2日
Duration 展期: Oct.2nd, 2012年10月2日 - Mar.31st, 2013年3月31日
Venue 地点: Shangha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N402号, 585, Nan Chezhan Rd. 南车站路
Shanghai 上海, China 中国

Roy Ascott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s the pioneer and seminal theorist of cybernetic and telematic art. His work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on consciousness (technoetics). As artist he has show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Milan Triennale, Biennale do Mercosul Brazil, European Media Festival, INDAF 2010 Korea, Musée d'Art Moderne, Paris. As consultant he has advised arts councils and media arts institutions in Europe, Australia, Brazil, Canada, China, Japan, Korea, USA and UNESCO. As theorist, his books are widely published in many languages. As educator he is the founding president of the Planetary Collegium, the advanced research network, based in Plymouth University UK with nodes in Kefalonia, Milan, and Zurich. In 2012, Ascott joined DeTao Masters Academy,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ar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onsciousness in China.

ROY ASCOTT: SYNCRETIC CYBERNETICS is the first solo show of the artist in China, taking form of a small scale retrospective that regroups h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from 1964 to present, including the artist's early drawings, paintings,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illustrated by selected background documents such as show catalogues, spot photos and documentary video. The major work, 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tale originally created in 1983 for Frank Popper's exhibition ELECTRA at the Musee d'Art Moderne de Paris will be shown under four versions at the current Biennial: 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tale, 1983 (photo documentation); LPDT2   (video recording of the 2010 Second Life version),  LPDT3 (3D interactive tabletop installation in Second Life virtual world, 2012);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a planetary fairytale (global online writing performance, 2012).

JOURNEY TO THE WEST: a planetary fairytale (global online writing performance, 2012) is the re-activation of La Plissure du Texte in 1983. Based on the same concept of distributed authorship, using the current on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stead of the early computer conferencing protocol, the new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created for the 2012 Shanghai Biennale will involve 50 players around the world assuming the identity of fairytale characters in one of the four classical novels, and developing from that character's point of view, a rolling narrative online text over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Biennale.

Production team

Technical Director: Stavros Didakis

LPDT2 | LPDT3 production: Max Moswitzer (concept, architecture) / Selavy Oh (concept, architecture and code art) / Elif Ayiter (concept, avatar attire and soundscape) / Heidi Dahlsyeen (animations)

LPDT2 further associates: i-DAT, University of Plymouth, UK (Real Life SMS input)

罗伊 阿斯科特是国际公认的媒体艺术先驱,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和电信学引用到媒体艺术创作中,致力于研究数码和远程通讯网络对于意识的影响。作为艺术家他曾参展于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巴西南锥双年展,欧洲媒体艺术节,2010韩国仁川国际数字艺术节,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作为顾问他曾服务于欧洲,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日本,南韩,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媒体艺术机构及委员会。作为教育者他是隶属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国际媒体艺术研究院创立者,并在希腊,意大利和瑞士设有分院。2012年阿斯科特受邀加入德稻学院,以媒体艺术领域杰出艺术家,理论家和具开创性视角教育者身份,继续在中国传播其对于艺术,科学,科技与意识方面的研究。

罗伊 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是艺术家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以小型回顾展的方式展示其从1964年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早期绘画,雕塑和装置,并选择性地附以当年的画册,现场图片及文献短片等背景资料。其主要作品,文之肌理: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原创作于1983年,为旅英策展人及史学家Frank Popper同年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厄勒克特拉:20世纪艺术中的电力与电子”展览征订作品。本届上双将呈现这部作品的四种不同版本:文之肌理: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1983版(图片资料);LPDT2,2010(第二人生虚拟现实版录像选段);LPDT3,2012(第二人生虚拟现实3D互动桌面装置),和西游记: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2012(全球线上写作计划)。

西游记: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2012(全球线上写作计划)回应本届上双主题“重新发电”,在10月1日开幕日重启1983年的原版作品,文之肌理,并将原版作品重新命名。新版维持了原版的共享作者权创作理念,以国际线上交流平台替换前因特网时代的早期电脑会议传送系统,这部为2012年上双特别创作的互动作品将即时向观者传送全球各地50位作者的线上写作行为。每位作者将在同名中国古典名著中扮演一个角色,并透过此角色的视角与其他写作者互动,在整个上双展览期间,共同完成这部滚动式文字叙述作品。

创作团队

技术总监:Stavros Didakis

LPDT2 | LPDT3 制作团队:Max Moswitzer(观念,建模)/ Selavy Oh(观念,建模与编码艺术)/ Elif Ayiter(观念,化身形象,音景)/ Heidi Dahlsveen(动画)

LPDT2合作伙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i-DAT研究室(实景会话系统输入) 

about THE 9TH SHANGHAI BIENNALE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artists that can motivate the public, revisit or rewrite history, convert and transform energy and organize dialogues and communications.

The idea behind "Reactivation" is not relocating a power plant to a place far away from the city, or generating power with renewable energy. Rather, it is an opportunity for us to think about how we live. When the site of the power plant becomes alive again, it doesn't generate any power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nstead, it creates spiritual pules taht would activate the inherent energy within a community.

Chief-Curator: QIU Zhijie 

Co-Curators: Boris GROYS | Jens HOFFMANN | Johnson CHANG Tsong-Zung

“重新发电”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行程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本次主题的对应性和契合度可能是历届上海双年展之最,它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展望,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言。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盘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那么今天,它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它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形象地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总策展人:邱志杰

联合策展人:鲍里斯 格罗伊斯|晏斯 霍夫曼|张颂仁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上海]罗伊·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

[上海]罗伊·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

2012-09-24 15:03:42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ROY ASCOTT: SYNCRETIC CYBERNETICS
罗伊 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

@ 2012 Shanghai Biennale 上海双年展 | 溯源展区 Section RESOURCES

Curator 策展: Juliette YUAN 袁小潆

Preview 预展 | Grand opening 开幕式: Oct.1st, 2012年10月1日
Opening for public 公众开幕日: Oct.2nd, 2012年10月2日
Duration 展期: Oct.2nd, 2012年10月2日 - Mar.31st, 2013年3月31日
Venue 地点: Shangha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N402号, 585, Nan Chezhan Rd. 南车站路
Shanghai 上海, China 中国

Roy Ascott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s the pioneer and seminal theorist of cybernetic and telematic art. His work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on consciousness (technoetics). As artist he has show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Milan Triennale, Biennale do Mercosul Brazil, European Media Festival, INDAF 2010 Korea, Musée d'Art Moderne, Paris. As consultant he has advised arts councils and media arts institutions in Europe, Australia, Brazil, Canada, China, Japan, Korea, USA and UNESCO. As theorist, his books are widely published in many languages. As educator he is the founding president of the Planetary Collegium, the advanced research network, based in Plymouth University UK with nodes in Kefalonia, Milan, and Zurich. In 2012, Ascott joined DeTao Masters Academy,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ar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onsciousness in China.

ROY ASCOTT: SYNCRETIC CYBERNETICS is the first solo show of the artist in China, taking form of a small scale retrospective that regroups h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from 1964 to present, including the artist's early drawings, paintings,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illustrated by selected background documents such as show catalogues, spot photos and documentary video. The major work, 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tale originally created in 1983 for Frank Popper's exhibition ELECTRA at the Musee d'Art Moderne de Paris will be shown under four versions at the current Biennial: 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tale, 1983 (photo documentation); LPDT2   (video recording of the 2010 Second Life version),  LPDT3 (3D interactive tabletop installation in Second Life virtual world, 2012);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a planetary fairytale (global online writing performance, 2012).

JOURNEY TO THE WEST: a planetary fairytale (global online writing performance, 2012) is the re-activation of La Plissure du Texte in 1983. Based on the same concept of distributed authorship, using the current on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stead of the early computer conferencing protocol, the new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created for the 2012 Shanghai Biennale will involve 50 players around the world assuming the identity of fairytale characters in one of the four classical novels, and developing from that character's point of view, a rolling narrative online text over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Biennale.

Production team

Technical Director: Stavros Didakis

LPDT2 | LPDT3 production: Max Moswitzer (concept, architecture) / Selavy Oh (concept, architecture and code art) / Elif Ayiter (concept, avatar attire and soundscape) / Heidi Dahlsyeen (animations)

LPDT2 further associates: i-DAT, University of Plymouth, UK (Real Life SMS input)

罗伊 阿斯科特是国际公认的媒体艺术先驱,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和电信学引用到媒体艺术创作中,致力于研究数码和远程通讯网络对于意识的影响。作为艺术家他曾参展于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巴西南锥双年展,欧洲媒体艺术节,2010韩国仁川国际数字艺术节,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作为顾问他曾服务于欧洲,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日本,南韩,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媒体艺术机构及委员会。作为教育者他是隶属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国际媒体艺术研究院创立者,并在希腊,意大利和瑞士设有分院。2012年阿斯科特受邀加入德稻学院,以媒体艺术领域杰出艺术家,理论家和具开创性视角教育者身份,继续在中国传播其对于艺术,科学,科技与意识方面的研究。

罗伊 阿斯科特:合成控制论是艺术家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以小型回顾展的方式展示其从1964年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早期绘画,雕塑和装置,并选择性地附以当年的画册,现场图片及文献短片等背景资料。其主要作品,文之肌理: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原创作于1983年,为旅英策展人及史学家Frank Popper同年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厄勒克特拉:20世纪艺术中的电力与电子”展览征订作品。本届上双将呈现这部作品的四种不同版本:文之肌理: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1983版(图片资料);LPDT2,2010(第二人生虚拟现实版录像选段);LPDT3,2012(第二人生虚拟现实3D互动桌面装置),和西游记: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2012(全球线上写作计划)。

西游记: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2012(全球线上写作计划)回应本届上双主题“重新发电”,在10月1日开幕日重启1983年的原版作品,文之肌理,并将原版作品重新命名。新版维持了原版的共享作者权创作理念,以国际线上交流平台替换前因特网时代的早期电脑会议传送系统,这部为2012年上双特别创作的互动作品将即时向观者传送全球各地50位作者的线上写作行为。每位作者将在同名中国古典名著中扮演一个角色,并透过此角色的视角与其他写作者互动,在整个上双展览期间,共同完成这部滚动式文字叙述作品。

创作团队

技术总监:Stavros Didakis

LPDT2 | LPDT3 制作团队:Max Moswitzer(观念,建模)/ Selavy Oh(观念,建模与编码艺术)/ Elif Ayiter(观念,化身形象,音景)/ Heidi Dahlsveen(动画)

LPDT2合作伙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i-DAT研究室(实景会话系统输入) 

about THE 9TH SHANGHAI BIENNALE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artists that can motivate the public, revisit or rewrite history, convert and transform energy and organize dialogues and communications.

The idea behind "Reactivation" is not relocating a power plant to a place far away from the city, or generating power with renewable energy. Rather, it is an opportunity for us to think about how we live. When the site of the power plant becomes alive again, it doesn't generate any power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nstead, it creates spiritual pules taht would activate the inherent energy within a community.

Chief-Curator: QIU Zhijie 

Co-Curators: Boris GROYS | Jens HOFFMANN | Johnson CHANG Tsong-Zung

“重新发电”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行程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本次主题的对应性和契合度可能是历届上海双年展之最,它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展望,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言。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盘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那么今天,它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它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形象地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总策展人:邱志杰

联合策展人:鲍里斯 格罗伊斯|晏斯 霍夫曼|张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