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内 > 行走在晨曦中的中国装置艺术

行走在晨曦中的中国装置艺术

2011-10-11 15:38:15 来源: 赵浥的艺术空间 作者:赵浥

装置一词,原意是指安置、架设之意,体现的是此物与彼物的构成关系,但自1913年杜尚把现成品——一个小便池以《泉》的观念在美术馆展出后,装置一词便被赋予了一种特定艺术形式的涵义,意指对现成品进行错置、悬空、分割、组合、叠加等手法创作的具有时空感,有较大体量的独特艺术作品。其表现价值在于,让现成品本身的生活指向与社会意义作艺术的有机结合后,获得令人思考的新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聪明之至,精明之至,能量发达之至,欲望深刻之至。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以及由此而诞生的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对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的综合感觉,远不是传统的架上绘画能够承载得了。人们需要更新颖、新鲜、新奇,更丰富、刺激、有力的对象来激活自己。于是,装置作为一种生动、立体,具有多元艺术效应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装置艺术的主要特点

 装置艺术是通过把现成品的本有意象采取错位处理方式,以实现特有的艺术观念。 例如杜尚使用的小便池,本应放在卫生间行使器皿的作用,这是人们对便池这种物质的常规认识。经由杜尚把便池错位至美术馆展出,人们原有对物体的认识经验由明确变得模糊多义。在特别的环境面对曾经熟悉的物体,人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认识经验,进入对物质多元意义的理解,从而对物与物,物与空间,物与环境,物与时间的关系,物与人的多重关系,有一个思辨性的哲学认知,以达到一个灵性的高度升华。装置艺术的这种媒介意义,使艺术与观者,艺术与当下社会的关系有机融为一体,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这在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上是一次崭新的突破。

装置艺术创作的无限创造性,契合了艺术最本质的特点,使艺术的创造精神得到最大发扬。   装置这个词语本身,就体现出一种明确的组合关系。它们可以是物与物的组合,也可以是物与人,物与音乐,物与绘画,物与影像,物与事件等等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复合关系的呈现。无论什么样的组合关系,一旦说到关系,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让关系以和谐的气氛出现。这是装置艺术创作创造性的一个关键点。另一个关键点,是选择什么样的物来进行创作。在中外已经出现的诸多装置里,我们看到有人体、服装、罗盘、墨冰、艺术DNA、钢琴、灰尘、植物、脂肪、发丝等等,应有尽有。所以能想到使用某些物质,与每一位艺术家自身的生活经验及艺术观念有直接关系。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它们就象一座座被埋藏已久的金矿,一旦被合理开发,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辉煌。装置艺术创作的无限创造性,正是一把打开创造力金矿的利锹。正是巨有这样一种独特性,装置艺术的创作虽然压力重重,但却充满诱惑,使创作者们痛并快乐着;也使欣赏它的人们常处于刺激的身心享受之中。万法唯心识。有多少个思想,就有多少种创作装置的载体与方式;就有多少种欣赏装置的快乐。这种创造的无限性与快乐欣赏的无限性,使装置艺术的生命价值日益增长。
 
装置艺术创作观念的前卫性,使装置艺术与当下社会的的关系密不可分;使装置艺术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得到有力呈现。  装置艺术的前卫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观念上的超越,它对于人生与社会意义的深切关注与忧虑。或者说是一种反社会性和批判性。它更多的时候,是以其艺术化的社会功能性因素取胜。相对而言,它的艺术性,社会性,学术性,历史性更纯粹。
  
装置艺术创作媒材的独特性,使其艺术表现力具有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装置艺术的创作媒材可以是任何一种现成品的利用,也可以是任何一种自然与非自然的物质;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可以是有形的物,也可以是无形的阳光、空气,甚至是臆想中的灵魂。任何一种物质,实质上都是有灵性、有语言的。当艺术家在某件物上赋予了观念的细微观照时,这件物在展出时自然会焕发出观念的光彩。装置媒材这种固有和被赋予的独特气息,会在观者不经意时被自然感受到。

装置艺术展示方式的特殊性,使观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在短时间内与作品产生无距离的交流。装置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出现,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们会以一定数量和体积较有气势的出现。如       用织物包裹大桥,用织物包裹市政厅大楼;邸乃壮用数万把红伞插红公园;王晋《96中原计划》中长长的冰墙;顾德新遍布草地的数万个苹果等,这种大体量,大面积的作品呈现方式,具有把环境和观众纳入作品中的气势,使观者无法作出个人的选择,只能跟着作品走,不由自主的接受作品的视觉与心灵冲击。

二·装置艺术在欧美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装置艺术的起源,西方的艺术评论家们各有说法。美国艺术评论家胡•大卫斯说,装置艺术的鼻祖可追溯到19世纪末一个法国邮递员身上,他花了20几年业余时间,用水泥、石头和贝壳,独自一人修建了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意在宣示自己的生活观念。1923年,德国艺术家康特•施威特把表现主义雕塑和建筑内部空间的无逻辑相结合,来制造极富运动和威胁感的空间环境作品《merz柱》,这件作品可以说是装置艺术的前身。1938年,巴黎举行了“超现实主义“美展,在展厅的天花板上,观众可以看到悬挂起来的装有煤炭的布袋,同时音乐和气味也被运用到了环境中来。1942年的美国纽约,一场名为《国际超现实主义展》的展厅中,凌乱缠绕的白色线绳在顶棚和展架之间构建出一个类似蜘蛛网的恐怖空间,同时,画家们借助了类似舞台布景的手段来创造具有心理暗示效果的环境,让观众得以感受到绘画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这些作品事实上已经就是装置艺术了。

上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一代的艺术家们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之间的人为区分击碎,开始随意地运用一切他们所能想象到和所能利用的任何艺术手段和材料来进行表达。在这个大环境下,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由此形成。

70年代,装置艺术开始出现社会意义强烈、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品。艺术家批评锋芒指向社会的弊病。如金霍斯的《州立医院》等一系列装置作品,呈现出了近似残酷的冷静来表现当代人的孤独。女权运动的题材也成为了装置艺术关注的热点。这一题材的作品包括玛丽贝斯的《魔鬼之门》、奇卡戈的《晚餐聚会》等,尤其是在《晚餐聚会》之后,艺术家们开始以团体参与的形式来进行装置创作。这一时期的装置艺术家们开始试验在作品中加入电影、电视和录像。这些新的视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对于传统视觉艺术手段无法触及的领域得到了更好地探索。如不同时空观念、不同时空对人的心理影响、人与环境的互为影响等。

80年代,装置艺术的显著特点,是电视和录像获得了更加广泛地使用,涉及的题材也不断开拓。如建筑师罗贝1984年的《录像走廊》用灯光把长方形的墙壁变成类似电视屏幕的发光体;托若斯1986的《突发的独载》则用电视录像来提供战争和人类暴行的记录等。除此之外,装置艺术也为环保工作挺身而出。如大卫•艾尔兰德从1983年起,自己动手将贫民区的一栋19世纪的破旧楼房修复,并把这栋楼作为他的装置艺术基地,创作和展出了不少装置作品。现在,这栋楼房已成为旧金山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西方装置艺术题材更为广泛,它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当代人所关心的热点,例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种族矛盾等。这一时期,欧美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包括移民艺术家、黑人艺术家和棕色人种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一般都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此外,当时旅居纽约的华人装置艺术家谷文达、徐冰、蔡国强,也因在装置中使用中国文化象征,创造出视觉冲击力强、内涵深邃的作品,成为西方当代艺术中引人瞩目的人物。

到了21世纪,装置艺术伴随着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其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甚至是荒谬性都愈发凸显,逐渐代替了百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架上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主要手段。世界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美国,从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有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如缅因美术学院2000年10个硕士生的毕业展品中,有9个是装置作品。装置艺术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许多装置作品也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性的收藏品。英国伦敦有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在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 装置艺术虽然仍然和其他艺术门类保持着亲缘关系,但它俨然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新艺术形式。它的开放性、创造性、超前行、游离性、模糊性,体现了艺术的本质,迎合了21世纪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基本需要,也成为人类自我探索的一种特殊手段。

三·装置艺术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装置艺术,是20世纪80年代被认识和兴起。1985年8月,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运用现成品的装置艺术展览,由此引起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的认识和关注。同年9月,黄永冰与10余位朋友共同组织了《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黄永冰的作品是《1986给劳申伯格的备忘录》。12月中旬,黄永冰与林嘉华、焦耀明等人,把手推车、大铁栅、旧画框等移入福建美术馆展览,并以展览图录的张贴、录像的播放构成一个场景,对公众心目中的美术馆概念进行了一次袭击。与此同时,杭州、太原、广州、上海、洛阳、泉州等地的艺术家也以各种形式,将实物装置与行为结合起来,作了引发争议的展览活动。突出的有浙江美术学院的“池社”群体所作的《杨氏太极系列》;吴山专的《红色幽默系列》。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是中国80年代对西方艺术引进与反映的总结,有许多艺术家采用了装置的形式。

9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艺术进入低谷期,但北京的“新刻度小组”和广州的“大尾象”小组等艺术团体,仍然坚持艺术讨论和展览。由于条件限制,许多装置展览在非展览空间和海外场所举行,成为少数人“圈子”内的活动。有的艺术家在家中展出他们的装置艺术。这种方式被称为“公寓艺术”。

90年代中期,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北京---柏林艺术交流展”、“位移:四人装置艺术展”,以及朱金石、宋冬、尹秀珍等个人装置艺术展;王府井瀚墨艺术中心展出徐冰的立体装置《文化动物》等作品;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以艺术的名义》综合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上海双年展》;河南郑州王晋、郭景涵等人的《冰96中原》装置;由冯博一、蔡青共同主持的《生存痕迹----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等,都体现了中国装置艺术的持续发展状态。

90年代后期,中国的装置艺术日益活跃,引起了海外艺术界的关注。中国艺术家开始走向国际交流的舞台。1996年,《中国!》展在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30余位海内外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展览。1997年,《另一次长征:中国观念艺术展》在荷兰举行,参展艺术家有陈邵雄、陈妍音、冯梦波、耿建竪、顾德新、林天苗等十余人。这次展览较好的呈现了中国早期装置艺术的面貌。

21世纪,中国的装置艺术进入了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由于这个时期科技的过度发达,中国与世界的多重交往越来越密切,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对自身前途命运产生了许多思考和忧虑,使装置艺术家有太多的创作思想要抒发。所以这个时期中国的装置作品形式丰富多彩,数量呈几何式上升。除了原有的职业装置艺术家在做装置,曾经是架上绘画的艺术家不论传统与现代,都在尝试装置创作。几乎所有的个人展览都混搭有装置。一个展览有没有装置,似乎成了鉴别展览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更是完全放弃架上绘画,展示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装置。21世纪人类的特殊社会生活内容,决定了装置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对于国外装置发展和收藏的热度,中国的装置发展和收藏状况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具有高度前瞻眼力的收藏家管艺、王中军、考云岐等,已收藏了多位装置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管艺拥有黄永栤、王广义、张培力、吴山专、颜磊等艺术家在内的700-800件装置作品。近年,伦敦苏富比、纽约苏富比、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都曾经拍卖过中国艺术家的装置。国内的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诚轩、北京华辰、南京经典拍卖有限公司等,也都拍卖过装置作品。

四· 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装置艺术的概念是西方的产物,但装置艺术的创作,完全可以东方化。这种“东方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原创性。西方的社会文化重科技,重逻辑,强调理性,甚至宣布“上帝已经死亡”,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关系;而东方文化是强调“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既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也意味着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与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是讲人在一定的关系中应该如何负起责任,从而使家族有序,民族有序,人类有序,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序。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正需要中国艺术家从东方人文精神的角度,对东西方文化有一个艺术的整合。这样的作品,才符和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更具人文精神的原创性。

 二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中国民族的文化实质,除了强调“天人合一”,也强调作人的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儒家提倡的积极入世观念。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厚德载物,是要求以宽厚道德的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要兼容并蓄。中庸尚和之道,是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种民族特性,正是当代人类社会最需要的。这种民族文化没有时代的烙印,只有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如果中国的装置艺术能够体现这种民族性,那么这种作品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性。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除了特有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现代、当代和后现代时期,中国社会特殊的存在性质和方式,使之具有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史。这种独特的发展史,使中国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受非同寻常。由此使他们对人类命运、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有特别的关注和忧虑。这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很有生命力的源泉。

在目前的中国,因为多种原因,装置艺术的发展还未进入成熟期。但是装置特有的艺术魅力,21世纪人类特殊的人文背景,中国特殊的国情,会使装置在中国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欧美的装置发展现状,已经有力印证了这一点。

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重要的不是形式本身,而是通过形式说出了什么,是否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需要冠以当代、现代、或后现代的名词。这都是创作以外的事。真正好的作品,与时间没有关系,与空间没有关系,是可以永恒的那种;是什么时候看到,都会使人眼前一亮,内心为之震撼的那种。人性与天性,是天人关系中永远的核心。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能把它们最精典的表现出来,那就是最好的形式。

从1996年至今,经过16年的发展,今天的宋庄已远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低俗、挣扎的宋庄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多地的拥有六七千艺术家的新宋庄,使今日的宋庄不仅在地理、人数上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艺术原创基地,更使宋庄的艺术呈现极多元化态势。这里已是世界艺术领域关注的敏感地带。在宋庄画家村,专业从事装置艺术创作的人屈指可数,但是只要有,就有发展的希望,就离光明越来越近。
  

赵浥
2011年9月于9号院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