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影响艺术发展的10位顶级策展人

影响艺术发展的10位顶级策展人

2022-10-14 11:23:17.065 来源: 时尚芭莎艺术 作者:陆蓓蓓

注:本文原载《时尚芭莎》艺术部

▲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外景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早期,策展人主要负责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陈列,这与我们如今所理解的策展人有较大差距。20世纪,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出现,他们定义了该职业的当代意义,塑造了现在我们理解艺术的方式。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认识这十位曾深刻影响艺术发展的策展人。


#1

21.jpg

威廉·桑德伯格

Williem Sandberg

1897-1984,荷兰

桑德伯格率先打破了以往按照时间线索展示作品的策展方式,采用主题性的策展思路。策展人根据预设的主题概念展示作品,引导观众依此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一策展思路使美术馆发生了时代的巨变——从收藏、展示作品的职能机构,转变为策展人或艺术家表达态度、思考的空间。

31.jpg

▲ 1898年的Stedelijk展厅,当时正在展出伦勃朗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最初较为传统古典的装修风格。

41.jpg

▲ 1938年4月,在粉刷一新的Stedelijk举办的展览《抽象艺术》(Abstrate Kunst)。

即便不了解桑德伯格,我们也不会对这样的美术馆感到陌生:馆内不但有展览空间,还有咖啡厅、放映室、演讲厅、书店等公共设施,当然还有一叠叠设计精巧、印刷考究的出版物。这样的空间设计正由桑德伯格在上个世纪设计完成,使美术馆能够与公众更加亲近。

51.jpg

▲ Stedelijk演讲厅


#2

61.jpg

詹姆斯·约翰逊·斯威尼

James Johnson Sweeney

1900-1986,美国

斯威尼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不愿妥协,甚至不惜为此辞职。但正是由于他的固执,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颠覆性改变。

71.jpg

▲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空中的鸟》(Bird in Space),抛光黄铜,高151cm,1932-1940年

他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任职期间,通过收购和展出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等具有先锋性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颠覆了博物馆对抽象艺术的狭隘认识。在举办展览之外,斯威尼还注重在博物馆中建设艺术图书馆,整理、出版展览相关文献,丰富展览的文字遗存。

81.jpg

▲ 胡安·米罗《丑角的狂欢节》(Harlequin's Carnival),布面油画,66×90.5cm,1924-1925年

除此之外,斯威尼反对过分个性的建筑干扰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将作品本身的展示放在第一位。因此,他将博物馆的墙壁刷成白色,清扫了作品之外一切可能使人分心的存在。

9.jpg

▲ 斯威尼担任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摄于1954年


#3

10.jpg

阿尔诺德·博德

Arnold Bode

1900-1977,德国

如今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是全球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阿尔诺德·博德正是这一展览的开创者。1955年,博德在卡塞尔组织了第一次文献展,以创新方式展示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欧洲艺术史——从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到苏菲·陶柏-阿尔普(Sophie Taeuber-Arp)。首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成功举办恢复了当地战后的文化生活,并通过艺术使西德重新与世界产生了联系。

111.jpg

▲ 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举办场地,弗里德里齐阿鲁门博物馆(Fridericianum),摄于1955年

此后,博德连续策划了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并奠定了其基调——严肃的批判和反思。博德始创的文献展如同一场仪式,将过去和现在、当地人和外国人串联在一起,充分挖掘了艺术史对现实可能的指导意义。



#4

121.jpg

阿尔弗雷德·汉密尔顿·巴尔

Alfred Hamilton Barr, Jr.

1902-1981,美国

巴尔对20世纪中期的艺术史和展览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创造了现代展览和陈列方式,即“白色立方体”。布展时,他站在观者的角度安排作品,给予展品宽松的间距和朴素的背景。除此之外,他还将艺术史理论应用于展览实践,通过展览建构完整的艺术史叙述。

13.jpg

▲ 1929年展览《塞尚、高更、修拉、梵·高》(Cézanne, Gauguin, Seurat, Van Gogh)现场,“白色立方体”的展示模式

巴尔首次在展览中引入对作品进行说明的展签。阐释性的展签使观众在感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了解作品发展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

14.jpg

▲ 阿尔弗雷德·巴尔所绘的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风格发展示意图,1936年

他主导的“多门类计划”使博物馆能够对实用艺术、商业艺术及流行艺术与纯艺术一视同仁。总之,巴尔将博物馆置于现代主义的语境之中,从多个方面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定位。

15.jpg

▲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和阿尔弗雷德·巴尔在1957年毕加索75周年纪念展览


#5

16.jpg

约翰内斯·克拉德斯

Johannes Cladders

1924-2009,德国

克拉德斯从不试图通过展出迎合公众趣味的作品来吸引观者,而始终关注那些未曾被公众接受的作品,致力于定义艺术。在其帮助下,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及其他艺术家得以获得国际声誉,当代艺术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17.jpg

▲ 约瑟夫·博伊斯《装置视图》,门兴格拉德巴赫市立博物馆,1967年,在约翰内斯·克拉德斯策划的“反博物馆”展览中展出。

克拉德斯提出“反博物馆”概念,要求博物馆破除陈见,始终努力挖掘新观念,不断帮助新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艺术品。同时,他也认为机构有义务珍藏已有艺术品,防止其被历史遗弃。

18.jpg

▲ 克拉德斯在展览现场,该展览为Hans Hollein的《体操课》(Die Turnstunde),1985年



#6

191.jpg

蓬杜·于尔丹

Pontus Hultén

1924-2006,瑞典

作为欧洲策展人,于尔丹在沟通欧美艺术方面影响深远,曾将美国当代艺术介绍到欧洲,如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等人。1968年,他还策划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首个回顾展。

201.jpg

▲ 于尔丹在展览Önskemuseet,位于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Moderna Museet),1963年

211.jpg

▲ 于尔丹与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在现代博物馆,1966年

于尔丹致力于拓宽博物馆的表达方式和涉猎范围。他擅长为展览注入互动和即兴精神,比如1966年妮基·德·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的作品《她》(She)。

作为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的首任馆长,于尔丹策划了多次大型展览,涉及多种门类艺术品,还包括电影、海报和文献。这些展览横跨多领域,呈现多重意义,标志着策展规则的转移——从单纯展示作品到进入少有人了解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的集体记忆。

221.jpg

▲ 妮基·德·圣·法勒《她》(She),1966年


#7

23.jpg

华特·霍普斯

Walter Hopps

1932-2005,美国

除了与同时代策展人一样致力于宣传现代艺术,霍普斯还重新定义了博物馆作为展示新艺术的场所的可能性,并对新的展览形式的出现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24.jpg

▲ Edward Kienholz于1959年创作的雕塑《Walter Hopps Hopps》的正视图

他在1978年组织策划的展览《36个小时》(Thirty-Six Hours)是馆外策展的典范——在两天半的展览期间,只要作品能够进入展厅,任何一位来访者的作品都能被展示出来。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这种方式使展览能够真正与当地艺术对话,激发全新艺术活力。


#8

25.jpg

哈洛德·塞曼

Harald Szeemann

1933-2005,瑞士


在哈洛德·塞曼之前,策展人都背靠机构——塞曼也曾如此。他于1969年在纽约策划的展览《生活在你的头脑里:当态度成为形式》(Live Inside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呈现了观念艺术和后极简主义者的艺术实践。这一展览使他一举成名,却也招致众多批评。他被迫辞去工作,成为首位“独立策展人”。

26.jpg

▲ 塞曼接受关于展览的采访,1969年

27.jpg

▲ 约瑟夫·博伊斯在展览现场,1969年

1972年,塞曼成为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最年轻的艺术总监,并提出革命性的策展观念:不但展出绘画、雕塑等传统媒材的作品,还包括行为艺术和以“事件”为概念的作品,彻底破除了精英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隔阂。除此之外,塞曼还创造了现今展览的常见模式:以一个中枢概念贯穿展览,并借此提出对艺术作品的创新阐述。

28.jpg

▲ James Lee Byars《Calling German Names》,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1972年


#9

29.jpg

杰尔玛诺·切兰特

Germano Celant

1940-2020,意大利

切兰特是意大利70年代观念艺术史的注脚,被称为“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创始人。他在1967年为这一概念策划了首次展览——在热那亚布雷特斯卡画廊(Galleria La Bretesca)举办的“空间”(Im Spazio)展览。通过一系列展览,切兰特改变了艺术的制作方式和看待方式,以及策展的方式。

30.jpg

▲ 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屎(No. 4)》(Artist’s Shit (no. 4)),锡罐、印刷纸和粪便,4.8× 6.5×6.5cm,1961年

311.jpg

▲ 杰尔玛诺·切兰特《Arte Povera: Notes on a Guerrilla War》,发表于《Flash Art n.5》,1967年

除了发掘、宣传本土艺术,切兰特还促成了意大利和美国艺术的沟通,使贫穷艺术能与概念艺术和大地艺术齐头并进,共同塑造了艺术创作的新技术、新语言,孕育了今日所谓的自由艺术。

32.jpg

▲ 1968年,意大利阿马尔菲,“贫穷艺术 + Azioni Povere”展览期间的集会。左起:托马索·特里尼(Tommaso Trini)、阿奇尔·博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杰尔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菲利贝托·门纳(Filiberto Menna)、马塞洛·鲁马(Marcello Rumma)(右上)


#10

33.jpg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Hans-Ulrich Obrist

1968-,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打破了传统的策展观念。1991年,他在自家厨房中举办了他的第一个展览,质疑了传统的艺术展示空间,拓宽了展览的概念和空间。展览因此变得更加复杂,也有了更宽阔的讨论空间。

▲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在瑞士圣加仑大学(St Gallen)上学时策划的厨房展,1991年

奥布里斯特欢迎多种形式的艺术,认为策展人应是艺术家的推动者。他认为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视觉艺术家应把视野拓展到技术、文学、人类学、文化批评、哲学等各方面,从这些学科中获取新的想法以反哺艺术自身。

▲ Take Me(I'm Yours),巴黎,2015年,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利用互联网装置,使公众通过网络与展览互动。

通过尝试各种展览实践,奥布里斯特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交流。除此之外,他长期对当代艺术家、文化人物进行访谈以积累文本。实验性的展览实践与其长期的采访,构成了他对于当代艺术的两大贡献:打破常规和拓展展览的可能。

▲ 《15个房间》,龙美术馆,2015年,由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策划。

策展人的职责在于发现艺术家及其作品里的新意和时代意义。人们如何与艺术在一起?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策展人的解答。纵观20世纪,策展史与现代主义艺术史密不可分,策展人地位的提升也显而易见。

如今,展览已成为大多数艺术为人所知的首要渠道,展览参与了当代艺术史的建构。艺术品与展览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展览的阐释将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因此,掌控展览全局的策展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