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珠三角的城市镜像——关于广东当代艺术的地域性问题

珠三角的城市镜像——关于广东当代艺术的地域性问题

2013-11-10 14:17:29 来源: 孙振华博客 作者:孙振华

杨诘苍装置作品《珠江》 2005年

文︱孙振华
 
广东当代艺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广东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地域特征也是因为珠三角。

为什么?因为城市。珠三角是一个大的“城市区域”,对于珠三角这样的地方,用“城市群”的概念似乎是不够的,在这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模糊,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城市区域。有人曾经预言,将来珠三角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区域。

1996年,曼纽尔·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之崛起》一书中曾经说过:“南中国的大都会很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面貌。”

珠三角不仅成为未来学者、城市学者、社会学者关注的对象,建筑师、艺术家自然也是如此。例如,国际著名建筑 师库哈斯十分敏感地发现了未来珠三角可能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在1995年,当时担任哈佛大学建筑和都市研究院教授的库哈斯,就开始指导他的一批学生,对中国珠三角的五个城市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这五个城市是:香港、深圳、广州、珠海和澳门。他认为这五个城市有不同的背景,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合理性和依存关系的“巨型都会”。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他的《大跃进》一书中。

广东的当代艺术家当然很早就开始从城市的角度,关注到珠三角,敏感地审视着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些并不生活或者工作在珠三角地区的批评家、策展人,当他们在珠三角地区进行学术活动或展览策划时,他们常常也会将“城市”作为他们所关注的对象;就是一些生活在海外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珠三角这种特殊的地理原因和区位因素,广东当代艺术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城市和城市化作为自己的关键词。它通过对城市图景的展开,城市问题的揭示,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共同构成了整体性的珠三角的城市镜像。

我们似乎可以大致勾勒一个广东当代艺术与城市问题的学术系谱。

尽管在1980年,在所谓“85新潮”时期,广东地区也出现了“南方艺术家沙龙”等艺术家群体,但广东的当代艺术界更倾向与将1990年代初期出现的“大尾象”工作室看作广东当代艺术的真正的发端。

就广东的当代艺术家群体和机构而言,无论是“大尾象”,还是其后的“卡通一代”、“阳江组”、“南方引擎”还有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等等,几乎都对城市问题倾注了相当的注意力,他们的创作和活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城市问题上。

从广东地区2000年以来的一些当代艺术展览、活动、研讨的名称上,可以看到“城市”在他们的视线中是多么重要:

2000年12月12日——2001年12月12日,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其主题是“开放的经验:公共艺术与文化社区”。策展人是易英和殷双喜;

2001年3月,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名为“城市俚语——珠江三角洲的当代艺术”展,策展人黄专。

2002年“城市生态——广东当代艺术展”在波兰什切青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参展的艺术家有杨国辛、李邦耀、石磊。

2002年7月3日-28日,“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

2003年,欧宁开始拍摄实验纪录片《三元里》,其后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关于“珠三角影像”的研究和影展计划。

2003年12月11日——2004年12月11日,何香凝美术馆举行“第五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主题为“第五系统——‘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策展人侯翰如和皮力。

2005年1月《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策展人为顾铮、阿兰·朱利安、安哥。

2005年11月18日,“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开幕。本次展览主题为“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这更是一个集中呈现珠三角城市化问题的展览。

2005年12月3日开始,由深圳美术馆举办的“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影像展先后在澳门塔石艺文馆和深圳美术馆举行。策展人吴鸿、鲁虹。

从2005年开始,深圳以市政府为主办单位,开始了一个庞大的以城市和城市化问题作为永久主题的展览计划,这就是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

2005年12月6日,为时三个月的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幕,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城市开门”,策展人为中国旅美著名建筑师张永和。

2007年,深圳决定加强和另一个重要的珠三角城市,香港合作,展开两个城市的联动,将城市\建筑双年展更名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双城双年展,这次展览的主题为“城市再生”,策展人为旅美著名建筑师马清运。

2009年,深圳第三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幕,展览主题为“城市动员”策展人欧宁。这次展览广泛涉及了城市的行政动员、学术动员和民间动员,成为一个城市的嘉年华。

就是一些传统的艺术样式,经过广东当代艺术的“格式化”之后,也具有了强烈的城市色彩,例如,广东当代艺术的批评家鲁虹等人所推出的冠以“都市水墨”的一系列当代水墨艺术的学术活动,例如“重新洗牌”等。除此之外,深圳画院还进行了“城市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研讨活动和“深圳画家画深圳”的活动。
……

从这个并不完全的资料梳理中可以看出,由于广东当代艺术持久性地,突出地将城市和城市化的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关注城市和城市化,不仅成为广东当代艺术的一个特点;放大至全国,它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地域性特征的一个标本。

广东当代艺术在对城市的关注和表现上,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重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人的聚散、迁徙、流动的过程,揭示在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本地原住民和外来务工人群的关系;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经验,以及它们在一个共同地域背景下相互冲突、并存、融合的过程。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此地人傻钱多速来”等社会流行的说法,就是对珠三角地区人口流动的一个很好的注脚。现代化过程,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大流动带来大繁荣,大繁荣也带来大问题:例如“春运难”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外来同乡聚集地、江湖帮派的问题等等,这些在广东当代艺术中都有反映。

二、揭示现代都市的问题,诊疗都市病症,重视城市生活给人们心理、生理上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

高密度的城市区,带来给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的压力。在这个机会和危机并存的地方,人的焦虑、孤独、无助、无望;挫败感、绝望感、精神崩溃、自杀问题……读书难、看病难、求偶难等等,这些都是当代艺术所特别关心和热衷表现的问题。

三、反映都市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

在潮湿、闷热的珠三角,散发着拥挤、嘈杂的都市气息;在这里金钱、欲望、权力、野心都被极度地放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的巨大差距,富贵奢侈和贫困孤寒的对比,成为当代艺术中常见的都市图景;皮肉交易、灯红酒绿、雅俗并置、贫富不均也是当代艺术所关注的题材。

四、反映都市生活中的空间意象和时尚和流行种种元素。

珠三角的空间意象也是当代艺术所着力表现的重点,高尚与豪华、拥挤与狭窄的混搭;城中村、工厂区、流水线、歌舞厅、大排档、堆积如山的货物、处处脚手架的工地、满载的车辆、密如蛛网的立交桥、大街上的霓虹灯、广告牌,小巷子里的小招贴……透溢出莫名的沸腾喧嚣,构成了极其丰富的城市空间意象。

城市中的时尚、流行的元素,BB机、大哥大、耳机、跑车、时髦装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也不断被记录下来。

这一切,构成了珠三角的城市镜像。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广东当代艺术要对城市问题情有独钟呢?或者说,广东当代艺术的地域性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是经济的活跃和繁荣。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早在1998年就超过了新加坡,2003年超过了香港,2007年超过了台湾。

珠三角在经济上的特点是引进外资多、外向型经济发达、毗邻港澳等等。珠三角的制造业特别发达,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务工,另一方面有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人员。例如以深圳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中,生产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名牌服装和全国60%的家用电器,这样一个经济圈同时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把采购中心大量地投放在珠三角。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广东采购中心的龙头,如沃尔玛中国公司的采购清单中,有将近95%来自深圳;IBM公司中国采购中心在深圳成立,其供货商及产品有80%-90%分布在深圳及周边地区,这也是深圳集装箱运输在世界排名不断前移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珠三角城市成为了一个空前的平台,它不仅与内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和全球发达城市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因为经济的活跃,珠三角形成了特殊的城市形态,特殊的城市生活状态,这一切给珠三角的文化和当代艺术带来了可能性。

其次,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珠三角的城市形态。

城市的延伸似乎是无止境的。在城市的无限延伸和膨胀过程中,珠三角城市形成了与全球城市和中国内地城市都不相同的城市特质。这个特质体现为它的多样性、实验性和为未完成性。这些特性也给珠三角的当代艺术带来了活力和想象空间。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之所以叫“别样”,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所提出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急速现代化的历史中。中国社会的转型,在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表现得最为显著。它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上的转变使珠三角城市和内地其他城市拉开了距离。

珠三角的城市模式和经济社会模式是特殊的,是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模仿的,但是它具有其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可能有的共同性;珠三角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样本和实验室,它又不同与全球其他城市,它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

珠三角的城市经验是特殊的,这一区域的当代艺术的经验也是特殊的。珠三角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非常具有启示性,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城市化类型。它有非常国际化的因素,又有非常地域性的东西。这种差异性正是广东当代艺术地域性的基础。

第三、注重差异,不追求趋同,这本身就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一个特点。

从文化的角度看,粤式文化常常自认为和内地的主流文化有距离,他们常常因为自己在潮流外而自得。广东艺术家曾以“八五新潮”时期,他们并不和其他省份同步而自诩。这固然有故步自封的一面,然而,这的确也表现出广东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这当然有它的区位原因。广东有自己对外交流的渠道,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在整个中国处于较为封闭的时候,广东的珠三角地区,由于它临近港澳,由于它过去的大量海外移民和华侨,显得与内地有明显的不同。在改革开放前,广东官员常常因“地方主义”而收到中央政府的惩罚,就也是一个例证。

长久自甘边缘的文化心理,使广东与其他地区始终保持这一种微妙的差别。在政治上、文化上,语言方式上,生活方式上都是如此。广东人要喝早茶、广东人要派利是和红包、广东人更倾向于用金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广东人有意识的要保持粤语,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中年广东人不仅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普通话。

在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上,广东艺术家杨诘苍的装置作品《珠江》被安放在广东美术馆一进门的大厅,作品用中英文对照的霓虹灯牌上赫然写着:“我们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讲好普通话。”据说,这句话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一些“先富起来”并显然自信倍增的老板中十分流行。

第四、多样包容,丰富混杂,这是珠三角城市文化非常重要的特质。

尽管我们说广东文化追求差异,不愿趋同,但如果据此认为广东文化是一种只追求单一化,排斥差异的文化,那就错了。珠三角文化一方面追求差异,但是它的另一面则是丰富混杂,具有包容性,这或许就是珠三角城市的魅力所在。
其实,除了一部分土生土长的广东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之外,在广东珠三角从事当代艺术的,大部分是外来的,来自外省以至海外。例如珠三角的许多批评家和策展人,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

批评家侯翰如曾对珠江三角洲这种独具特点的地方性文化、政治与经济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案例——“后城市化”概念。他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极具象征性地体现着后资本主义时代城市重构空间性的集中表征:被零散化的事物及具有零散化能力的事物、同质性事物与具有同质化能力的事物、混合包装又让人难以捉摸的事物……任何可以想象的“现实”都会出现在这个已经成为缩影的“超城市”中,但真实可信的东西却又难以寻找。正是在此背景下,与都市转化休戚相关的艺术和文化活动被带到一个全新的疆域。

法国艺评人杨天娜曾经以“游牧性”来描述珠三角地区的文化特质。杨天娜发现,许多“珠三角”艺术家都不是“纯正”的本地人。如同香港一样,香港文化在殖民时代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然后它另一方面有非常好的保留了粤式文化的特质,这种对地域疆界的超越和一种在不确定中,不断流变,不断发展的进行时的文化,是香港,乃至珠三角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质。

有什么样的地域,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当代艺术,就有什么样的地域特性。以城市镜像的构建为主要内容的广东当代艺术的地域特征,就是这样形成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