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Zhang Haitao)
艺术简历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未来艺术学者、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院高级讲学专家、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0年前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2000年后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2015-2021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在清华美院、北京大学和八大美术学院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或参加论坛、讲座。
展览策划
2022年 “我的元宇宙”都市圈·元宇宙数字艺术展;
2021年 分身:我宇宙;
2021年 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
2020年 未来艺术学;
2020年 机器·人·艺术·时代;
2019年 艺术合肥·当代艺术季“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
2019年 第11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宋庄记忆”展;
2019年“未来启示当代”鲁迅美院当代艺术系研究生二、三年级工坊课程结课展;
2019年“人机合一”人机艺术计划Ⅱ;
2018年“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2017年“都市游牧”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2017年 日常动媒体;
2017年 北京798艺术节第六届推介展“星际物质”—贾鹏森地球之外的探索;
2017年 “原乡”华语短片电影展;
2017年 “超体”行为艺术·文献展;
2017年 2017艺术北京 NO!空间:全自动 ;
2017年 BUMP爬坡小组:活·生生;
2017年 “人机合一”人机关系艺术展;
2016年 破案小组:营救行动;
2016年 AZZ艺术郑州·2016“全球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6年 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中国2016艺术行动;
2016年 BIFF 2016实验影像展;
2016年 “自动寓言”张沐辰人机关系艺术项目;
2016年 刘港顺:超文本;
2016年 乌兰巴托华语短片电影展;
2016年 “增生计划”邱宇人工机体装置艺术展;
2016年 ZZEx 2016郑州实验影像展;
2016年 “私人经验”展;
2015年 “动·静”计划一、二、三系列;
2015年 北京798艺术节第四届“推介展”青年展:“架上”;
2015年 2015北京798艺术节第四届“推介展”主题展:新民间转换;
2015年 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合作”;
2015年 “受害者”—张卓良公共实证艺术项目;
2015年 “启明”朱久洋作品展;
2015年 杜岩 吕滢《ICI》艺术展;
2014年 动图:陈学刚GIF影像艺术展;
2014年 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
2014年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
2014年 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及《媒体城市·聚合微时代:西安新媒体短片高峰论坛》;
2014年 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及《实验片论坛:当代影像教育生态与问题》;
2014年 不合时宜:王海元新作;
2014年 “原乡(北京)”当代艺术展;
2014年 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及研讨会;
2014年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
2014年 “搜神”当代艺术计划;
2014年 城市凶猛——丁新华新图像;
2014年“原乡”当代艺术展及研讨会;
2013年 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 - 中国展映及研讨会;
2013年 暗物质II——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
2013年 感应器II——“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2013年 “宠灵”建筑空间设计——方案艺术戴帆个案;
2013年 第十四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2013年 第玖层——2013艺术家创作方案及草图展;
2013年 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
2013年 元典美术馆“地下实验场”艺术项目:“生产”——陈友桐;
2013年 “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
2013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发布会及“传媒语境下的行为艺术”讨论会;
2013年 感应器——“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2013年 EXIN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中国大陆板块北京展映;
2012年 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
2012年 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及《建构当代影像艺术的生态与价值》论坛;
2012年 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
2012年 耽搁——刘港顺作品展;
2012年 暗物质——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展;
2012年 “2012” ——“文明相悖论”三人展;
2012年 文化·沙漠——库布其当代艺术展;
2011年 “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及论坛;
2011年 “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
2011年 第六届北京独立电影展;
2011年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
2010年 “天干物躁”苏非舒物主义诗歌现场(宋庄站);
2010年 2010年首届“新媒体艺术与高等教育”学术论坛;
2010年 宋庄系列学术讲坛;
2010年 异数 39°—— 当代艺术展;
2010年 “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
2010年 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展;
2010年 微/生/物——陈友桐个展;
2010年 折射洗脑——谭力勤数码精印与装置个展;
2010年 第一届798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新媒体艺术主题展;
2010年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2010年 “潜默”当代艺术展,德国;
2010年 2010影像档案展及论坛;
2010年 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2009年 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林菁菁个展;
2009年 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
2009年 “傻瓜效应”多媒体装置展;
2009年 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
2008年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2008年 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
2008年 “高压线下”音乐·影像·诗歌现场;
2008年 新快·拍图片展;
2007年 07影像档案展(798);
2007年 07影像档案展(宋庄);
2007年 首届主题文献展 ——权充IV·暧昧Ⅲ·潜默;
2006年 当代权充艺术展Ⅲ;
2006年 当代权充艺术展Ⅱ;
2005年 暧昧:不确定性表达展;
2005年 暧昧·昧暧艺术展;
2004年 当代权充艺术展;
2004年 参与策划“人间烟火”;
教学与讲座、论坛
2023年2月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座,主题:未来艺术学与未来世生存档案——太空、生物、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艺术;
2023年3月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系列讲座,主题:未来数字艺术的跨界概论与策展实践范式,2023届毕业生创作与设计指导;
2023年4月 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系列讲座,主题:未来数字与动画艺术的实验导论;
2022年12月 第三届艺术与科技高端论坛,演讲主题:未来艺术学:人工仿生与元宇宙;
2022年12月 国际元宇宙与智慧教育大会,演讲主题:未来世生存档案:科学世与元宇宙艺术——未来启示当代;
2022年10月 策划北京服装学院北七家校区《数字媒体艺术导论》并讲授《数字媒体艺术导论/第三讲 张海涛:未来数字艺术跨界导论——反思未来•启示当代》;
2022年9月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2”论坛发言《未来元宇宙艺术:矛盾与共生•反思与共识》;
2022年9月 策划北京服装学院总校区《数字媒体艺术导论》并讲授《数字媒体艺术导论 第三讲/张海涛:未来数字艺术简史与导论——反思未来•启示当代》;
2022年8月 韩国首尔ACC媒体立面《班迪漫步:与地球和解的脚步》展览暨融复合艺术社区论坛活动计划,演讲主题“未来艺术学:自然世、人类世与科学世的转向;
2022年8月 北京服装学院讲课《未来艺术学一一太空、生物、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艺术》;
2022年7月 日清华美院未来艺术网络|线上沙龙讲座“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思潮:
——太空、生物、机器人与元宇宙艺术”;
2022年6月“2022中国数字艺术峰会”分享主题“未来数字艺术:人工智能与元宇宙”;
2022年5月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讲座“未来艺术学:宇宙与元宇宙艺术——太空、人工智能与元宇宙”;
2022年4月 鲁迅美院实验艺术系研究课程“未来媒体艺术:太空、生物、机器人与元宇宙艺术”;
2022年4月 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未来艺术学:宇宙与元宇宙——太空、生物、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艺术”工作访;
2022年2月 清华美院信息艺术系线上分享“矛盾与共识:未来元宇宙艺术”讲座;
2021年12月 大连工业大学“第三届国际艺术与科技论坛”,演讲主题:未来人工仿生与太空艺术简论——未来太空艺术: 超人·机器人·外星人;
2021年12月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讲座:实验动画与未来艺术的跨界导论;
2021年12月 南京艺术学院“长江新视听大会”及“先锋论坛:开发新边际”;
2021年12月 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主办“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发言的主题“虚实同源:未来元宇宙艺术”;
2021年11月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系“疆界”:人工智能与生物艺术工作坊;
2021年10月 四川美院雕塑系线上讲座:数智造物:超人、机器人、外星人;
2021年10月 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研究生二年级课程《未来太空艺术:超人、机器人、外星人计划》;
2021年6月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智能科技与未来影像》;
2021年6月 中央美术学院三维数字动画工作室“实验动画”课程:《实验动画与未来媒体艺术的跨界概论》、《中国实验动画的历史逻辑与生态》;
2021年5月 北大讲座“计算艺术”系列讲座1——打破艺术与科学的边界:《未来相悖论:人工智能艺术的反思功能》;
2021年3月 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2019级研究生二年级课程《未来艺术学——未来启示当代》;
2021年3月 “疗愈室沙龙——策展人之夜01”论坛;
2021年3月 刘旭光个展论坛: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神秘主义;
2020年11月 “感知之维一一一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 云论坛;
2020年11月 未来艺术学概论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论坛讲座;
2020年10月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AI ART. 2020 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在线论坛”;
2020年9月 《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系列线上讲座 NO.2《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2020年9月 天津·TianJin.Eden Box;论坛“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现场艺术”;
2020年8月 深圳前海CCF-GAIR 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AI+艺术专场】演讲主题“自律与自省、欲望与创造”机器人艺术学概论;
2020年8月 深圳华·美术馆·艺术沙龙“模糊的边界:多向度的人机艺术”;
2020年7月 中国独立电影ZOOM在线讨论会发言“动画纪录片概念与主客观表达的兼容性纷争”;
2020年6月 北京服装学院2017级新媒体与动画夏季研究生毕业答辩会;
2020年5月 中国独立电影生态讨论会ZOOM在线讨论会发言;
2019年12月 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主论坛“影像力·致未来-2019影像艺术教育论坛”主题发言《未来影像的媒介趋势》;
2019年12月 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分论坛新媒体单元主题:重思教育—新媒体艺术作为突破边界的手段,作为学术主持;
2019年12月 第十五届连州国际影像年展专家见面会及主题讲座“未来媒介与影像的逻辑简史”;
2019年11月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未来科技艺术导论》;
2019年11月 在艺·沙龙《人工智能 还是人工智障——AI艺术的衡量标准究竟在哪儿?》;
2019年9月 “未来启示当代”鲁迅美院当代艺术系研究生二、三年级工坊课程;
2019年7月 北京大学“Al+艺术”理论与实践课工坊指导;
2019年7月 光州市立美术馆北京创作中心驻馆策展人;
2019年6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2019年5月 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系毕业评审、答辨会;
2019年5月 首届天津科技媒体艺术论坛;
2019年5月 光州市立美术馆北京创作中心第11期驻馆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交流会;
2019年4月 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专业讲课“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艺术”概论;
2019年3月 主持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设计文化与生活方式》综合课程与系列学术讲座;
2019年1月 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系毕业生创作与论文指导;
2018年12月 成都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近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艺术的逻辑简史》;
2018年11月 北京服装学院《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
2018年11月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近未来科技艺术》;
2018年10月 中华世纪坛北京国际摄影周2018“录像艺术在德国”多媒体影像学术研讨会;
2018年10月 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文化视野系列讲座《新媒体重新定义公共艺术》;
2018年6月 天津美术学院2018届移动媒体艺术系、摄影艺术系毕业答辩会;
2018年6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毕业答辩会;
2018年6月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系、摄影系毕业作品评审工作;
2018年3月—5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如何融入公共空间》课程;
2018年3月—5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教授《时尚媒体艺术趋势》研究生课程;
2018年3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问题与课题”系列讲座《艺术趋势 & 未来科技》;
2017年12月—2018年1月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传统造物工作室课程《未来艺术档案》;
2017年12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2017年11月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座《科技新媒体艺术概论》”;
2017年10月 “未知的未来”河北国际视觉艺术实验展学术委员及新媒体艺术论坛A《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实验方向》;
2017年10月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移生万物》移动互联网艺术档案学术主持及研讨会;
2017年6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2017年1月—5月 天津美术学院影像系毕业生创作指导、毕业创作评分、毕业答辩工作;
2016年12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2016年11月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第五届新媒体艺术论坛·展览”演讲主题《中国新媒体艺术价值判断的要素》;
2016年6月 乌兰巴托华语短片电影展选片人、论坛嘉宾;
2016年6月 天津美术学院影像系毕业生创作指导;
2016年4月 天津美术学院授课《交互影像装置艺术》;
2016年1月 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讲座《未来艺术档案》;
2015年12月 天津美术学院影像系教授《影像与空间》课程;
2015年12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2015年11月 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专业授课《创意媒体与数字文化》;
2015年9月 天津美术学院影像系授课《媒体艺术概论》;
2015年7月 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方案与空间创造》课程汇报;
2015年7月 北京服装学院讲座&论坛《未来媒介与当代艺术》;
2015年6月 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学院讲授《媒体艺术历史理论与艺术表现课》;
2015年1月—5月 指导天津美术学院影像系毕业生创作课、并参与毕业创作评分、毕业答辩工作;
2015年4月 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艺术概论与策展》讲座;
2015年1月 湖北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跨界、策展与价值》讲座;
2014年12月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中国策展生态与新媒介艺术价值》讲座;
2014年11月 “2014·艺术季”西安美术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学术月实施《新媒介·方案艺术实践》工作坊;
2014年11月 天津美术学院学院影像系教授《影像与空间》课程;
2014年5月 西安美院影视动画系实施工作坊并授课《建构新媒体艺术的生态与价值》;
2013年12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研究生答辩会;
2010年 北京服装学院策划首届《新媒体艺术与高等教育》学术论坛;
1999—2008年 曾先后在北京人文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科技研修学院讲授造型基础课;
已发表重要文章:
2023年《张海涛:东亚.日本的当代与未来艺术档案——穿越传统、现代与未来时空的地缘文化》;2022年《再论元宇宙艺术:再现与超现实——全真互网络与记账式元宇宙》、《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中国新媒体艺术展览大事记(2000-2020)》、《实验即未来:中国实验动画跨界档案》、《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争议与挑战:未来元宇宙艺术》;2021年《画廊》杂志作为封面人物编写策划一期《未来启示录——未来艺术简史》及《画刊》主题内容《中国机器人艺术》。撰写大量有关未来学及过往文章,如《后现代、当代、未来艺术思潮的历史逻辑与特征》、《未来太空艺术:超人、机器人、外星人——超人类后人本主义》、《未来批判:自然世、人类世与科学世的反乌托邦主义——未来艺术学导论Ⅱ》,《“自律与自省”人工智能艺术学导论》、《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预见未来一一关于未来艺术学的探讨》、《技术“战争”——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机器·人·艺术·时代一一平等地建构未来机器人社会体系》、《西方生物艺术简史(1933-2018)—新伦理艺术运动》、《国外数字艺术概论与简史——虚实同源与万物互联》、《物理科技艺术媒介简史与概论——万物等观与心物感应》、《移动媒体艺术发生的历史逻辑》、《科技媒体艺术的发端史及争议性概念的梳理》、《建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和良性生态》、《摄影与艺术媒介的互动关系史(1826-2000)》、《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特征》、《警惕“本末倒置”的艺术管理——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中国九十年代当代艺术思潮与生态简史1989-1999》、《“不断革新与淘汰”的艺术史特征》、《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探寻七零后艺术群体的尴尬特征》、《2000-2010中国行为艺术的生态和问题》、《新老交替时代的青年艺术生态》、《中国策展档案与生态特征1989-2012》、《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物观·观物——自然物态艺术》等理论文章。
更多详情:http://www.artda.cn/zhubiandangan.html
Art Resume
Zhang Haitao, Curator, Art Critic, Chief Editor of Arts Archives Website, Graduate Supervisor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Visiting Professo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Studied i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Currently living and working in Beijing. 1999- current: Have been dedicating in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curated hundreds of academic exhibitions and forums in China and Overseas.2009-2017: xecutive President of Songzhuang Art Museum, Vice President of Yuan Art Museum, Vice President of Jia Pingwa Cultural Museum of Art, Curator of Li Space, Art Director of NO! SPACE Current.Film Reviewer of 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Judge of the 1st Circle Art Youth AwardAcademic Committee and Judge of Lishui Photography Festival2012: Published personal work “Future Art Archives”2007: Founded Arts Archives Website.Used to give lessons, direct in workshops, and participate in forums and seminars in schools lik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Hu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and etc.
Exhibition and Forum Curated:
2020 Futurology of Art ;
2020 THE EPOCH OF ROBO-SAPIENS ART;
2019 Hefei·Contemporary Art Season "Antidote-Experimental Video Art Exhibition";
2019 "Songzhuang Memory"; the 11th China Songzhuang Culture and Art Festival
2019 Man-Machine Integration---- Man-Machine Art Plan II
2019, "Future Enlightenment Contemporary", Lu 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second and third-year workshop course closing exhibition
2018: “Guarding Original Hometown” 2018 Guang’An Field Biennale
2017: “Urban Nomadism”, 2017 Hangzhou Big Roof International Moving Image Exhibition;
2017: Daily Dynamic Media;
2017: The 6th Introduction Exhibition of Beijing 798 Art Festival, “Interstellar Substance”—Jia Pengsen’s exploration outside the earth;
2017: “Original Hometown”, Chinese Short Film Festival;
2017: “ Super Body” Performance Art·Literature Exhibition;
2017: 2017 Art Beijing NO! SPACE: Full-Automation;
2017: BUMP Group: Live·Vivid;
2017: “Integration of Man and Machine”, Man-Machine Relationship Art Exhibition;
2016: Case Solving Group: Rescue Operation;
2016: AZZ Art Zhengzhou·2016 “Global China”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6: World Hospice Car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 China 2016 Art Action,
2016: BIFF 2016 Experimental Image Exhibition;
2016: “Automated Fables” Zhang Muchen Man-Machine Relationship Art Project;
2016: Liu Gangshun: Hyper Text
2016: Ulan Bator Chinese Short Film Exhibition
2016: “Proliferation Plan”, Qiu Yu Artificial Body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
2016: ZZEx 2016 Zhengzhou Experimental Image Exhibition
2016: “Personal Experience” Exhibition
2015: “Dynamic-Still” Plan one, two, three series
2015: Beijing 798 Art Festival, the 4th Introduction Exhibition: “Youth Exhibition: On the Shelf”;
2015: 2015 Beijing 798 Art Festival, the 4th Introduction Exhibition: “Theme Exhibition: New Folk Transformation”
2015: the 16th OPE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 – “Cooperation”
2015: “Victim” – Zhang Zhuoliang Public Demonstration Art Project
2015: “Qi-Ming” Zhu Jiuyang Artwork Exhibition
2015: Du yan, Lv Ying “ICI” Art Exhibition
2014: Moving Images: Chen Xuegang GIF Image Art Exhibition
2014: The 5th X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4: 2014 “Global Mak-er Carnival”- Beijing: Cheng Youtong Art Project;
2014: 2014 Xi’an “Media City”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and “Media City• Polymerization Micro-Age: Xi’an New Media Short Film Summit Forum”
2014: The 11th Beijing Independent Image& Video Festival and “Experimental Film Forum: The Education Ecology and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Image& Videos”
2014: “Out of Accord with the Times”: Wang Haiyuan New Artwork Exhibition
2014: “Original Hometown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4: Evolution Critics: Dai Fan Art Declaration and Workshop
2014: Evolvement Critics: Chen Youtong Art Declaration
2014: “Search for God” Contemporary Art Plan
2014: “Urban Ferocity” – Ding Xinhua New Image
2014: “Original Hometow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and Workshop
2013: 100x100=900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 China Exhibition and Workshop
2013: Dark Matter II –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t
2013: Sensor II – “Responding• Touching” Artificial Mechanism Art Exhibition
2013: “Favored Spirit” Architecture Space Design- Project Art: Dai Fan Individual Project
2013: The 14th OPE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
2013: The 9th Layer – 2013 Artists Creation Projects and Sketching Exhibition
2013: The 10th Beijing Independent Image Exhibition
2013: Yuan Art Museum “Underground Experiment Space” Art Project: “Production” – Chen Youtong
2013: “Action Day”—Qingdao Performance Art Scene
2013: “When Marina Abramovic Dies: A Biography” Press Conference, and “Performance Art under Media Context” Symposium
2013: Sensor – “Responding• Touching” Artificial Mechanism Art Exhibition
2013: EXIN Asia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Art Forum- China Continental Beijing Exhibition”
2012: EXiN 2012 Asia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Art Forum
2012: The 9th Beijing Independent Image Exhibition and Forum of “Constructing the Ecology and Value of Contemporary Image Art”
2012: Biology·Ecology – China and Neverland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2: “Procrastinate” – Liu Gangshun Artwork Exhibition
2012: Dark Matter –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t
2012: “2012” – “Civilization Paradox” Exhibition of 3 Artists
2012: Culture·Desert – Kubuqi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1: “Same Origin of False and Truth – 2011 Beijing New Media Annual Art Exhibition” and Forum
2011: “Performance Art Chinese Literature- 1985- 2010” Exhibition
2011: The 6th 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Exhibition
2011: Art Archive of the 80’s Generation (1)
2010: “Dry Weather and Flammable Things” Su Feishu Plantist Poem Show (Songzhuang)
2010: 2010 the 1st “New Media Art and 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Forum
2010: Academic Forum of Songzhuang Series
2010: Heteromerism 39° -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0: “Tibet Under Scorching Sun” Tibet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0: Automatic! Completely Automatic! – Zhuo Fan Artificial Installation Exhibition
2010: Micro/ Living/ Objects – Chen Youtong Solo Exhibition
2010: Refractive Brain-Washing- Tan Liqin Digital Deluxe Print and Installation Solo Exhibition
2010: The 1st 798 Multi-Media Art Festival – Artificial “Sceneries” New Media Art Theme Exhibition
2010: Nature? – Long Dexua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0: “Lurking Silenc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Germany
2010: 2010 Image Archive Exhibition and Forum
2010: Uncertain possibilities – 798 and Neighborhood Artists Tribes Youth Artwork Exhibition
2009: I will be with you forever – Lin Jingjing Solo Exhibition
2009: The 5th Songzhuang Art Festival·Young Curators Invitation Exhibition – “Future Index: Natural• Unnatural”
2009: “Fool Effects”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Exhibition
2009: Living in Songzhuang (4) – Field Work Exhibition of Artists Tribes in Songzhuang and its Neighborhood
2008: The 3rd 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orum
2008: Contemporary Sense of Smell Art Exhibition – Sense of Smell·Sense of Perception
2008: “Under the High Voltage Cable” Music·Image·Poem Site
2008: New Snap·Shot Photograph Exhibition
2007: 07 Image Archive Exhibition (798)
2007: 07 Image Archive Exhibition (Songzhuang)
2007: The 1st Theme Literature Exhibition – “Temporary Serving IV· Ambiguous III· Lurking Silence
2006: Contemporary “Temporary Serving” Art Exhibition III
2006: Contemporary “Temporary Serving” Art Exhibition II
2005: Ambiguous: Uncertainty Expression Exhibition
2005: Ambiguous• Dubious Art Exhibition
2004: Contemporary “Quan Chong” Art Exhibition
2004: Participating in Curating “The World of Mortals”
Teaching, Seminars and Forums
Oct.,2020, the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and Design Online Forum of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ept.,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ntemporary Art" series of online lectures NO.2 "The Can and Canno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pt.,2020 Tianjin·Tianjin·Eden Box; Forum "International Live Ar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Aug.,2020, Shenzhen Qianhai CCF-GAIR 2020 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 Summit [AI + Art Session] Speech topic "Self-discipline and introspection, desire and creation" Introduction to Robot Art;
Aug.,2020, Shenzhen Hua·Art Museum·Art Salon "Blurred Boundary: Multi-dimensional Art of Man and Machine";
Jul.,2020,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film ZOOM online seminar included the "Compatibility dispute between the concept of animated disc an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xpression";
Jun.,2020,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7 new media and animation summer graduate graduation defense meeting;
Included in the ZOOM online forum of the China Independent Film Ecological Forum in May 2020;
Dec.,2019, the main forum of the 7th "Golden Horse Stake Award" University Student Image Art Festival "Image Force · To the Future-2019 Image Art Education Forum" keynote speech "Future Image Media Trends";
Dec.,2019 The theme of the new media unit of the 7th "Golden Horse Stake Award" College Student Video Art Festival Sub-forum: Rethinking Education—New Media Art as a means to break through boundaries, as an academic host;
Dec.,2019 Expert meeting of the 15th Lianzho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thematic lectur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ogic of Future Media and Images";
Nov.,2019 "Introduction to Future A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Nov.,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Where is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 of AI art?" 》; September 2019 "Future Enlightenment Contemporary" 2nd and 3rd grade workshop course of the Depart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of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l.,2019, Peking University "Al+ Art" theory and practice workshop guidance;
Jul.,2019 Resident curator of Beijing Creation Center of Gwangju Art Museum;
Jun.,2019,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the postgraduate defense meeting of the Department of New Media;
May.,2019: Graduation review and answer meeting of the Mobile Media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May.,2019, the first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a Art Forum;
May.,2019 Gwangju Municipal Art Museum Beijing Creation Center 11th Residential Artist Studio Open Exhibition Exchange Meeting;
Apr.,2019, a lecture on "Future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 i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Mar.,2019, hosted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and series of academic lectures on "Design Culture and Lifestyle" of the Department of New Media Ar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Jan.,2019 Creative and thesis guidance for graduates of the Mobile Media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2018: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Dec.,2018: “The Brief Logic History of Near Future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engdu One Square Reading Public Welfare Library
Nov.,201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Brief History of AI Art Concept --- AI,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Ar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ov.,2018: “Near Future Technology Art”, China Design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Oct.,2018: “Video Art in Germany” Multi-Media Image Symposium, Beijing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Week 2018, China Millennium Monument
Oct.2018: “New Media Re-defining Public Art”, Public Art and Culture Vision Serie Seminar,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ne,2018: 2018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of Moving Media Art Department and Photography Department,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ne,2018: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June,2018: Graduation Work Review and Evaluation, Moving Media Art Department and Photography Department,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March-May,2018: Teaching “How Digital Art Integrates into Public Space” Lessons in the Designing Institute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March-May,2018: Teaching “Art Trend of Fashion Media” Lessons in Graduate School of Media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March,2018: “Art Trend & Future Technology” Seminar of “Problems and Issues” Serie in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ing Institut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2017- Jan.2018: Teaching “Future Art Archive” Lessons in Traditional Creation Studio, City Design School,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 2017: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ov. 2017: Seminar “Technological New Media Art Introduction”, Long-River Art and Design Institute, Shantou University
Oct. 2017: “The Future Experiment Direction of New Media Art”, Academic Committee and New Media Art Forum A “Unknown Future” Hebei International Vision Art Experiments Exhibition
Oct. 2017: “Movements Generating All Things”, Mobile Internet Art Archives Academic Seminar, Moving Media Art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Art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ne,2017: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Jan.- May,2017: Directing and Reviews the Graduation Work and Oral Defense in the Image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 2016: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ov. 2016: Seminar “The Essential Factors to Judge the Values of China New Media Art”, “The 5th New Media Art Forum•Exhibi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of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ne,2016: Film Selector and Forum Honored Guest, Ulan Bator Chinese Short Film Festival
June,2016: Directing Graduation Works in the Image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April,2016: Teaching “Interactive Image Installation Art” Lesson,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Jan.,2016: Seminar “Future Art Archives”, Chongqing Changjiang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Dec.,2015: Teaching “Image and Space” lessons in the Image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2015: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ov. 2015: Teaching “Creative Media and Digital Culture” Lessons in Chinese-English Digital Media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Art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Sept.,2015: Teaching “Introduction of Media Art” Lessons in the Image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ly,2015: “New Media Art Project and Space Creation” Lesson Report, International Art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July,2015: Seminar& Forum “Future Media and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June,2015: Teaching “Historical Theory of Media Art and Art Expression” Lesson in International Art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Jan.-May,2015: Directing and Reviews the Graduation Work and Oral Defense in the Image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April,2015: Seminar “Introduction and Exhibition Curating of New Media Ar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an.,2015: Seminar “Transboundary, Curating and Values of New Media Art”, Hu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2014: Seminar” The Ecology of China Curating and Values of New Media Art”, Eastern International Art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Nov.,2014: Workshop “New Media·Project Art Practice”, The 4th “2014•Art Season”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Month,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Nov.,2014: Teaching “Image and Space” Lessons in the Image Department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May,2014: Directing Workshop and Teaching “Constructing the Ecology and Values of New Media Art” Lessons in Movie Animation Department,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Dec.2013: Graduate School Oral Defense for Graduation,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0: Directing and Planning the 1st “New Media Art and 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Forum,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1999-2008: Teaching “Basic Modelling” Lessons in Beijing Humanities Universit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llege
预见未来
一一关于未来艺术学的探讨
文︱张海涛
近期各种类型的未来艺术展、论坛、讲座以及相关未来的新书不断出版、关于未来的“祸福论”此起彼伏……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将来式;它可以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明天只是未来的一部分,下一秒也是。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相对于过去和现在,万事万物都有未来。对未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存启示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有一门综合学科叫未来学,那么艺术在未来学科中的体现笔者称之为“未来艺术学”。
预见未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古人努力学习各种预测方法,比如通过六爻八卦、紫微斗数、四柱预测、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等后天积累的经验和方式,捕捉人与自然未来的吉凶祸福、阴晴圆缺。预知未来最直接、传统、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人的身体本能、潜意识和心灵的体验与感应,而当下现代化时代更多是依据科学技术的实证数据化来发现和预设一切事物的价值规律。即使未来是个很宏大宽泛的概念,也需要我们有所探讨,因为未来对于今天的我们至关重要,未来同样是把双刃剑,祸福相依,预设未来可能带给我们的重大变革,对现实有根本性的启示和警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法学、科技、生态、人类学、伦理、心理学、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来作出一些想象,探索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动向,预设未来可能带给我们的重大变革,研究寻找未来的事物演化规律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应对可能发生的生存危机。心存当代而规划理想的未来,这才是未来学追求的积极价值。
未来有远近之分,近未来的预见可能带给我们理想愿望的实现,然而未来越远越具有不确定性和神秘感,甚至让人心生恐惧;当然,艺术家也可以批判未来,未来的艺术还可借新的媒介表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冲突。
一、近未来普世价值:科技与社会变革
“未来学”一词是德国学者O·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1943年在美国首创,50年代后迅速发展。狭义的未来学着重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后果,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广义的未来学指关于地球和人类未来的理论,包括预测研究。近未来是近期通过当下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知的未来,我们探索未知世界也就是关注未来,避免一种坐井观天的眼界。
人类身体存在的生命载体活在当下,但精神想象可以预见未来,现实的竞争、矛盾、困惑的不美好都可以寄托于未来,创造理想世界,在幻境中感受美好,这是后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无论高科技怎样变革不断,而人类对未来的期待核心理想依然是得到永恒的尊严和幸福感。未来人需要自己的权力被尊重,对自由、民主、平等、荣誉、人格等普世价值的认可;追求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安全稳定;渴望对快乐、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是自然人对精神和物质满足的双重追求,也同样是未来政治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著《未来简史》一书中预设了人类的饥荒、瘟疫、战争在未来将不再成为主要生存危机,而预判了未来科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未来世界依然会延展政治、经济的权力和利益之争,也会持续民主与自由的平衡较量。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会受到新科技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我们表现未来的灾难片大都是科幻电影,这些对未来的想象在电影、小说中有所涉足,艺术中却触碰的相对少。未来科技艺术将来会与科幻电影艺术一起成为未来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类型。现在萌芽和边缘的事物极有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为新的趋向和主流现象,因此,可以由未来判断现在的价值观,由未来启示现在,这也是未来艺术的意义所在。
未来多半是科技带来新的伦理、时空、思维方式的变化,例如读心术的脑信息窃取、下载触及隐私权利监管的问题;再造人(克隆、转基因)技术带来创造生命权力之争和对信仰的质疑;寿命革命带来的社会伦理变比和生态进化以及医疗结构的变革;人机大战在政治管理上也会制定相应的人工智能监督机制、平等建构人工生命社会;星际移民带来的新殖民主义和新型产业经济之争……这些都需要制定各种社会政治管理机制,文化、艺术也会随之改变它的媒介、语言和符号,甚至会改变哲学和宗教信仰的方向。(点击可参见2017年笔者撰文《技术“战争”——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
未未人工生命社会的建构,对人类的影响最为突出和直接,如机器智能人一旦与人类无异必然会要求平等的公民权、参政权,甚至就象当年黑人种族维权和女权主义一样争取平等权力意志;经济领域人工智能会带来高效利润、社会结构的改变;文化领域出现科技哲学、人工智能文学、艺术、建筑、伦理学等。机器智能人服务、领养、身份、职业、人性、教育、生态环境、人机关系、机机关系、犯罪、审判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带来新的变革。目前全球有很多高精尖技术已经研究出成果,只是没有也不能普及,因为一旦普及便会触及诸多关于资源分配、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道德伦理危机等诸多繁复问题,而且人类还没做好新的应对机制和措施。(点击可参见2016年笔者撰文《机器·人·艺术·时代一一平等地建构未来机器人社会体系》)
▲ 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中类人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
二、未来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未来艺术源自当代艺术的脉络,但又与当代艺术有着不同的思维特征。当代艺术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当代性也探讨实验的可能性;未来艺术更是如此——想象未知的事物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未来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正在发生的当下,未来也将会向后推移而运动着;正如当代的概念一样,相对过去的时代,当代也一直在变化之中,当代艺术是表达正在发生或转换已经发生的感受和寓言性;而未来可以预设、虚拟和想象,未来一旦到来,就成为当代或历史。因此不论当代、未来,人类从各个领域都会不断的变革,给艺术家提供新的媒介技术、信息符号、生存感受都不同,艺术也就不会灭亡,除非人类消失。
当然,不排除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自己由于生态破坏或宇宙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毁灭,人类消失艺术就消失;这时也不排除可能存在人工智能艺术或外来生物艺术,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不明生物,都是未来世界更加错综复杂的进化体,这也是一种假设;我们还可能假设人类通过外太空的星际移民来延展生存的空间、继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价值。由此可见,预设未来后人类需要避免和应对各种不可抗拒力量带来的灾难:如外星生物殖民、大规模流行疾病、核战争、生化危机、生态灾难等突发威胁,可见未来依然具有普世性和相对性。
当代艺术关注历史和当下发生的事物并赋予新的认知与转换,能让我们亲近现实显得很“接地气”,而未来艺术的陌生和不确定性,让当代人有距离和恐慌感,容易被忽视,但往往边缘、好奇和未知的世界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因为它充满各种可能性。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摆脱人为的干扰逐渐清晰地还原真实,也可能随着记忆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模糊地被胡编乱造,越来越虚假,因为除了时间带给我们的物理性问题,也会受到权力化的篡改。但不论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还是制造现实的虚假,记录正在发生的生存状态,都是当下人的认知和感受方式,这是“我知故我在”的思维模式;而未来艺术的预设性,是当代和未来艺术的区别之处,也是二者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
三、文明相悖论:科技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科学的进步可以摆脱迷信和愚昧思想,带来舒适与便捷的生活,但也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未来,包括自然万物(如有机的动物、植物、无机物)组成的物质生态,所以未来不只是属于人类。如果由人类的欲望与行为的标准影响其他事物的未来发展,这时人类将成为永恒罪人。
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有两大根源:
(一)人类中心论
人本主义如果以人类利益安排一切,人随意支配自然,全球工业化必然导致生态危机。未来人的环境伦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环境的关系)将面临最大的危机,人类中心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后人类应强调自然、原野价值、天人合一观,让自然、技术与人和谐发展,追求自然本真状态,依自然而为,对自然少做干涉,提倡万物平等、敬畏自然、破我执,辅天、补天断贪欲,才能改变科技对生态环境的任意摧残。
(二)唯物质发展主义
人类历史演变必须是给人类带来好处才称之为发展,物质、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了精神的积极发展,片面局限的眼光看科技发展不是永远正确,它带来的是无限破坏力的伤害,这不是人类的整体且积极的生态发展。人类需要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的反思与批判提上日程,发展绿色科技回归自然,节约能源,提倡生态平等主义。然而目前全世界国家都很难履行这些义务与国际公约,因为强国价值标准是以经济为中心,谁减排谁落后,谁落后谁挨打,这种全球失控的恶性竞争就意味着同归于尽的自杀式行为,这都是人类自私和贪婪的根源惹的祸。
因此未来依然需要追求生命的境界这个永恒的世界观: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重视自我修养来改变人类整体的世界观,将外在世界的体验转入生命本源价值的追求,减少过度功利、消费的诱惑,用未来的眼界支配现实活动,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未来的无限价值。
科学是把双刃剑,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人工化、现代化、极端不自然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终极话题的憧憬。“超自然”就是在不自然的同时,更要依托“自然”这个裁体,这样才能使人类未来持续的良性发展。
▲ 科幻电影中人类与外星物之间的战争
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辨证关系
科技是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哲学反思,科学是对现象本质的认知。技术是通过智慧对自然的改造,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创造出来的规则、方式和系统。
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心理、伦理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自然科学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等学科,各学科不是分离的关系,相互交融而复杂。科学主义认为运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进化论等理念可以研究社会学的发展规律;但人文主义者认为这个观点只能作为参考,科学主义是解释事物的规律,而人文主义是理解事物的价值,人本主义很难借鉴科学主义,也不满足于自然科学的理性;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以人为中心的情感、非理性、潜意识、欲望、体验、生命意志、焦虑情绪或恐惧的感受很难用人工数据具体量化或复制。人本主义的思维体系极其复杂:人与人的自我性与异质性、自觉性与智慧的相互碰撞,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每个生命个体经验也不同。科学主义的理性与人文主义潜在的意志不同,存在互补,又内在相融交织,但两者不是人工智能简单的复制或取代自然人类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形态多样,可以是机器人、软件、网络、视频、音频等六觉(视听触嗅味知)综合体。未来警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预测犯罪的概率、时间、地点,在犯罪发生之前实施逮捕,锁定巡逻的区域;后人类食物的卫生、营养标准都可以通过智能数字来预算;人工智能数据可以自动预测明星成功的概率,为星探指明价值判断的标准;还能预测我们上班迟到的概率;读心术也可以通过芯片和传感技术收集情报识别人类感情、情绪的数据化⋯⋯人文主义感知的不确定性似乎正在被科学主义的数据化分析所取代。很多学者预测人文主义将会被科学主义所取代,将来是以数据计算和预知来诠释世界的一切现象,包括人文主义中核心价值——人的思想感觉都能进行数据量化计算出结果。
自然人的行为依赖于人工智能的编码解码程序为自己服务,但完全取代自然人依然存在争议。科幻片中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情感交流不分你我,只要心中有爱,但是这样的情感、潜意识真的能取代有自然体温的精神性吗?一旦精神和意志数据化,想必不是化学反应那么简单。人的心理缺乏一定的偶然性意外和好奇的浪漫,似乎也不是直白数据能实现的,地球几十亿年自然变迁的奥秘也不可能短时间内靠人工数据来解码。
远未来仍具有不确定,我们也无从定义和判断,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上段文字相反的观点是人类机能可以被人工智能完全复制,机器自我进化的速度快于自然进化规律,完全可能取代人类,人类将不复存在。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如科幻影片《我,机器人》(I, Robot)中导演所传达的态度和思想。
五、技术带来的新伦理、新空间、新思维方式
未来艺术重要的一个方向即科技艺术将围绕技术与观念两个中心内容展开,这正是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两个要素,此文探讨技术和人性化的观念是否会分道扬镳或产生矛盾?笔者认为两者可以是统一结合的关系,因为技术也可以产生新的情感方式,比如新的人工情感:网络情感、智能情感等,而且技术革命会改变现实中很多困惑的问题。我们介入现实时大的变革,并不是与技术完全分离,数字时代的虚拟现实、生物技术时代的转基因、克隆技术都带来了新的伦理和空间困惑。以前我们讨论伦理关系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现在又产生了人和虚拟人、人和机器人,甚至虚拟人和机器人的关系,这些新伦理或者新道德的出现是与技术密不可分的。
▲ 准备远航到地球之外的“星际游客”
物理技术变革
星际移民,天文科学家在宇宙中寻找地球之外适宜人类生活的星球,创造条件让移民适合居住。火星是目前距离人类最近、最有可能生存的地方,大量移民需解决技术成本让更多的人通过排队“摇号”应征太空遨游,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以企业实力计划将百万人送入太空。未来在火星上运用3D打印自动技术施工,高效生产、筑建室内农场,用太阳光发电分解水分、产生氧气,和地球上生活一样;火星移民成为时尚——人类厌倦了地球上生活处处被监控的不自由和日常性,积极逃离地球勇敢去发现新奇特事物,人类向往无穷的宇宙,踏入未知世界,追求更多的神秘感和幸福感;未来宇宙地产也会成为新的商机,利润丰厚。
以下列表可看出“太空计划”的关注带给我们各领域符号与观念的变化
政治:权力之争、侵略、外星法制建设、所有权、管辖权、新殖民
经济:资源、机制、科技、旅游产业、经营权、新能源
社会:生存状态、感受、伦理
终极思想:时间、死亡、自然物理、空间、生态(冬眠、注入AMP低代谢、中止老化)
感受与观念:恐惧、孤独、好奇、记忆、美、浩瀚、空旷、不确定性、未知、神秘
星际穿越技术的成熟,加速了外星殖民时代的到来,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外星球土地比黄金还珍贵,新的外星殖民之争由于狭隘的民族、个人欲望会一直持续下去。
太空探索的宇宙观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人类的世界再大相对宇宙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很多贪嗔痴的欲望,追求至乐、自在的境界。
▲ 火星上运用3D打印自动技术施工
数字技术变革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和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可以让人类体验全世界甚至宇宙遨游的不同人生。比如体验高空走钢丝、高山攀岩的刺激性;体验水底和宇宙世界的神秘、空旷与末世感,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嗅觉气味远程传递,增强用户的即时体验感,给体验者带来心理上的快感,因此也会让后人类生发对现实的空虚和无聊感,更加依赖虚拟的未来。
未来数字克隆技术可以让逝者得到永生,通过逝者的照片、文字信息、记忆符号虚拟人格;并且可以通过类人机器人、全息影像让逝去的虚拟人(家人、朋友)跳出电脑复活,但追忆逝者的同时也会让生者不能摆脱记忆的痛楚。
读心术可以阅读人的未来隐私,瞬间看透对方的心事、大脑活动规律等。运用读心术我们可以在战场和体育竞技中打配合,也可以在办案中获取对方准确的犯罪信息,起到测谎仪的功能。然而对于强制获取对方脑中记忆信息涉及到隐私权,而且记忆也会被篡改,这时记忆信息的绝对确定性又一次受到冲击。
生物技术革命
人类通过物理、生物技术改造基因创造智人和超人,质疑了上帝造人的信仰、挑战人体极限、高效工作,然而这样的技术也会让很多职业消失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很多人面临失业的危机。如此,人工介入基因的改变可由人类自己控制人类的进化速度,推翻达尔文等生物学家所提“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而再造人类的专利权也需要建构非常严格的法律监管机制。
寿命延长技术通过纳米机器驱除病毒,而如果利用它制造出纳米武器,后果将防不胜防,因为它比人的毛孔还小,毒性和毒理都无法抵御。
目前已实验成功遏制老化的NMN物质让老鼠寿命延长了16%,稳定供给NMN让人体脏器复生,未来人体可随时替换3D打印有机细胞和器官,这些医疗技术都会让我们保持活力青春永驻,让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年龄一致。那时集体自杀俱乐部可能成为时尚,活腻的人生对死亡将会是另一种追求。有的人可能几百年与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也有的人会无数次结婚、离婚,生育数十个儿女,婚姻观和人生观都会有新改变。
▲ 艺术家Patricia Piccinini生物艺术作品“The Carrier”
六、未来艺术的价值与语言转换
未来和前卫一样一直在演化中。回顾艺术史脉络中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未来派关注工业化的时代特征,表现工业机器的运转速度和律动的过程而凝固于画面,媒介也相对传统,而且艺术家把当时发生的事物当作未来呈现。当时似乎很未来,现在再看一点都不未来,因为它表现的其实还是已经发生的事物与感受。未来艺术应该是表达未发生和未知的观念。
我们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也不能为了反对技术而反对技术。新的媒介技术出现后,艺术将会有新的价值判断,技术媒介必然会带来艺术语言结构的变化。有人说现当代艺术可以忽略技术语言,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艺术史中每个阶段都未忽视技术,只不过不同的历史阶段,艺术表达中技术的语言方式在发生变化:行为艺术有行为艺术的技术语言,绘画有绘画的技术语言,录像有录像艺术的技术语言,艺术语言的变化实际上跟技术都有关系。每个时代必然会出现新媒介、技术与观念,人类的艺术才不会消失掉。艺术家用新的媒介技术感受新的情感、用新的媒介技术转换传统、永恒的思想,都会使艺术发展存在价值,未来艺术也一直在思考新媒体技术在新艺术中价值判断的作用。
未来的美学特征可以从造型(比如具有速度感流线型、未知生物异形偏多)、色调(比如宇宙暗黑色背景与主体物太空银灰形成对比)、声音(比如电子、虚拟声音偏多)、质感(比如未来以人工化光滑细腻质感为主)、材料(比如多为玻璃、金属合成材质为主)、动态(比如机械化、智能化)、空间(比如几何化、神秘暗物质空间)、身体(比如人机同体、类人机器化)、技术(比如读心术、克隆、人工智能、星际穿越等)、身份(不明身份偏多)、气味(杂交气息)等等艺术元素入手来进行艺术转换、创新和想象,借不同的题材、符号来表达当下人的观念和感受。
结语
未来科技艺术必然会与科幻电影艺术一起成为关注未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类型。艺术家可以自由的想象未知世界,并通过媒介、技术、语言、符号转换为观念和情感,实现技术的人性化,从而区别于实用技术功能化的科学家。有未来学者提出的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这个观点是大数据分析所得结果,这是未来人对智能化大数据高度依赖的绝对化预判,也存在争议。笔者相信人体机能的复杂性只要不被人工智能完全复制,即使完全被复制而且快速进化(人工智能可能某些机能强于人类,但人类有些心理机能中如潜意识的梦境、情感就很难复制)也会带有人文化的残留影响,因此科学主义必然带有人性化特征。新科技带来的情感变化依然永恒而深刻,这些情感是由科技变革带来的困惑,人机合一、人机异质共存依然是后人类的理想愿景。
2018年4月8日于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