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自然何以具有价值?——在儒家语境中的解释
  • 邱志杰:儒学史
  • 哈佛人文中心主任:“现代性”不仅仅是个西方的概念
  • C.S.皮尔斯符号学与视觉艺术
  • 符号学理论
  • 符号学于艺术史的意义与应用
  • [视频]人民大学公开课: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 [视频]华中科技大学公开课:哲学导论
  • [视频]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西方文明史
  • [视频]大连理工大学公开课: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
  • 鲍栋:是艺术哲学,还是哲学艺术 ——以贾斯帕.约翰斯为例
  • 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
  • 上帝的命运 西方哲学史述略
  • 西方哲学史 - 罗素
  •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 利奥塔:知识合法化的叙事
  • 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宏观研究纲领
  • 试论西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后现代艺术美学方法论阐释
  • 美学结构与基础力学
  • 与列奥·施坦伯格的心灵相遇--读施坦伯格的《另类准则》
  •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 魏柯玲:阅读德里达
  • 关于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简述
  • 韩炳哲︱积极生活
  • 作为艺术的艺术和作为文化的艺术
  • 《艺术与物性》译后记(之二)
  • 理性的边界︱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拷问
  • 政治哲学家哈耶克
  • 伯兰特·罗素论权力:舆论的权力
  • 导论︱现代性与后人文主义主体
  • 吴增定︱神与命运:从斯宾诺莎、尼采到德勒兹的哲学轨迹
  • 对现象学的误析
  •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 图像与本质—— 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辨正
  • 我所理解的“哲学”——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
  • [视频]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导论(1-24集)
  • [视频]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古代思想智慧(1-12集)
  • [视频]牛津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概论(1-17集)
  • 书评︱解读福柯的治理术
  • 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
  • 论历史研究的方法
  • 西方史学:新特点、新潮流和新趋势
  • 近十五年西方历史学的新发展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画刊》︱胡斌:什么是我们的共同焦虑?

    《画刊》︱胡斌:什么是我们的共同焦虑?

    2022-08-31 16:09:17.564 来源: 画刊艺术中心AMAC 作者:胡斌

    《画刊》500期特辑  The 500th Issue of Art Monthly



    什么是我们的共同焦虑?

    胡斌 Hu Bin(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画刊》对于我来说,一个是历史中的,一个是当下语境的。前者那个时候叫作《江苏画刊》,和《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并称为“两刊一报”,对于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最为有名的事件是因为刊登了李小山先生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而引起轩然大波。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他极不满于中国画坛旧的理论体系和僵化的认识,在指名道姓地对众多前辈艺术家进行直率批评的同时,也给予处于苦恼、惶惑、力图进行思想观念创新和语言变革的青年艺术家们以巨大振奋。我最早是在2001年参与“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大展的部分文字工作时,将《江苏画刊》有关当代水墨艺术家及现象的文章看过一遍,从中深切感受到一个刊物所揭示出的中国水墨实验的进程。

    其后,杂志经历了改名和时代的变迁,我也与之一直保持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变得紧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参与了其中的某些撰稿和特稿的组织,还因为在如今这个网络社交媒体作为主角的时代,我体会到了纸媒与艺术生态链接的新的可能。如果说历史中的《江苏画刊》正是因为关切到当时青年前卫艺术家的心声而备受瞩目,那么,当下的《画刊》又如何反映此时此刻新锐艺术的焦点所在呢?我发现,这首先体现在那些具有锋芒而又极具扩展性的特稿的构建上,它并不遵循既有的学科或艺术门类规则,时而指向具体而微的细节问题,时而又异军突起于界域的边缘,但这些问题无疑都与动态的前沿观察有关。另一个,它还不局限于所谓的当代艺术领域,古代、近现代的问题研究也随时纳入进来,但又绝非面面俱到,而是始终以当代的视域去观照那原本似乎属于不同的领域。而最后一个要说的,它并不满足于当代艺术现象的观察者和评论者的平台角色,还试图参与当代艺术的生产,“封面计划”就是其中的项目之一。在这里,杂志成了艺术家创作的某一次另类试验场,而纸面上的创作或展示又联结起现实空间的美术馆,延伸出因为刊物而形成的实体展览。

    诸如此类,或许可以看作一个艺术纸媒对于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某种应对,另一个应对还指向那越来越精致化的学院学术论文系统。在要么是快餐化、碎片化的即时性阅读,要么是“理性工具化”的学术生产的时代,什么是我们的共同焦虑,又该如何体现这种共同焦虑以及形成有针对性的对话,这或许是已达500期的老牌杂志《画刊》当下的关切所在。当然,这里的“我们”仍然是有具体指向的“我们”,也是有某种立场的“我们”。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朱其︱当代艺术不是小清新

    朱其︱当代艺术不是小清新

    2014-05-23 16:46:4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朱其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

    这些年在各种青年展、拍卖、艺博会中出现了一批小清新美学的艺术作品,不少策展人、批评家将此看作一种当代艺术。将小清新看作当代艺术,这是一种误导,因为当代艺术是先锋的、另类的、叛逆的。

    随着当代艺术更广泛地被接受,“80后”“90后”开始加入当代艺术的阵营,他们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小清新”美学和游乐园装置。这反映了美术学院的艺术训练和社会影响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装置艺术、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的形式训练成为美院的一门新课程,年轻一代普遍学会了国际上流行的多媒体形式;另一方面,美院缺乏文史哲的思想训练,公众文化充斥着消费主义。

    在上述背景下,年轻艺术家制造出大量流行美学与多媒体装置结合的作品,这些装置类似酒吧的另类装修、舞台美术或者游乐园装置。“游乐园”装置式的当代艺术缺乏先锋、另类、叛逆的内容,逐渐被消费主义文化的小清新美学所取代。显而易见,小清新美学也不具备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因为当代艺术的精神指向是先锋、另类、叛逆。

    先锋、另类、叛逆是当代艺术的精神特征,当代艺术是当下时代的“先锋”,它一定是小众的艺术。有些先锋艺术过了十几年后,成为一种被重复模仿的套路,这种“先锋”就不再是先锋了。有人将一些由最初的先锋变为僵硬不变“套路”的现象,归结为“先锋已死”,认为这个年代没有先锋了,或“先锋”不再可能,这是一种“死亡论”的翻版。

    “先锋”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流派,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持续地变革,如果按照过去的形式上的先锋特征去识别,它显然消失了。但实际上“先锋”总是以不同形式和思想一再出现,只是它永远不在大多数人的视线内,等其被大多数人关注时,它已是一种以流行风尚浮出水面的“过去的先锋”。

    还有一种先锋是隐藏在大众文化外衣下的,公众不太容易识别它的“先锋性”,上世纪“二战”后,先锋艺术不再以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贫穷艺术等与大众文化在形式上差异明显的方式出现了,而是采用大众文化的“表皮”,在叙事和观念上保持先锋,这样“先锋”就能通过商业系统深入公众,并获得市场收入。比如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叙事上非常“先锋”,但公众未能透过表象识别其中的深层探索。

    社会对先锋艺术的认识,同职业圈层的艺术认识有一个时间差。比如,社会和媒体认为只要使用了行为艺术、Video等形式,就是先锋艺术。这是一个信息时间差造成的误解。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种艺术形式刚刚兴起,只要使用了这一形式,不管内容如何,都可算作前卫艺术。但行为艺术、Video成为艺术界普遍使用的形式时,就不能再以形式作为前卫的判断依据。

    另一种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误区,是把“当代”的含义理解成“时尚”,“小清新”美学即是一例。当代艺术与时尚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直面痛苦的现代性文化。小清新美学中不包含对痛苦的深度观照,它追求一种消费主义的愉悦感,将自己塑造成接近宠物的可爱化,以从众的方式成为多数人美学的一部分。在多元主义的社会中,小清新美学有其存在权利,但它缺乏批判意识。

    当代艺术不应被理解成一切等同于时尚的泛当代文化。经过20世纪,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已构成一种“新传统”,但这不是说,它因此是一种多数人的时尚艺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仍然应该是先锋、另类、叛逆的,因为先锋是人内心的一种需求。但先锋艺术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先锋以有关艺术和精神史的探索为使命,这种探索是不可能在“小清新”状态中发生的。中国仍然处在一种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的艰难进程中,人民在史无前例的历史变革中承受着改革阵痛,这一时代现实也不可能以一种小清新美学来承载,当代艺术需要继续在改革进程中扮演其具有精神力量的先锋角色。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