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2009年展 > 第4届北京独立电影展

第4届北京独立电影展

2009-10-21 14:49:19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影展海报

现场观众

朱日坤先生主持

 栗宪庭先生致辞

入围导演 

美术馆放映厅外

开幕时间:2009.9.1下午14:30
影展时间:2009.9.1—2009.9.7
影展地点:宋庄美术馆,现象工作室

艺术总监:栗宪庭
节目策划:崔子恩 冯燕 王宏伟 朱日坤
美术设计:王我
影展协调:彭姗
技术支持:邓建平 李贺
接待:孟羽
资料:汪玲
媒体支持:电影札记  现象网
主办:栗宪庭电影基金 宋庄美术馆
协办:现象工作室  北京贝森影视  龙德轩艺术中心
赞助:周春芽
鸣谢:万盛园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第四届北京独立电影展总监朱日坤访谈:今年会是个过渡 
 

  在第四届北京独立电影展开幕之前,现象网独家专访了电影节总监朱日坤先生,朱日坤先生向现象网介绍了本届影展的情况以及北京独立电影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构想。  
  
  记者:您作为第四届北京独立电影展的总监,您能谈谈这次影展的选片构架方式么?
  朱日坤:本届影展基本是以华语电影为主体。略分为:大中华区影片分为剧情长片、纪录长片和短片单元,短片里的构成,包括剧情短片、纪录短片、实验短片和动画。第二是马来西亚大荒电影单元;第三是由三部影片构成的‘向小川绅介致敬’的小川绅介回顾单元;最后是栗宪庭电影学校独立电影制作短期班第一期学员的优秀作品展映单元。影片的数量在五六十部左右。  
  
  记者:本届影展的名字由‘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更改为‘北京独立电影展’是因为?
  朱日坤:过去叫‘论坛’给人一种不明确的感觉,人们以为就是一次以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的电影批评平台。我们觉得叫电影展的话就更明确一点,其实就是电影节。我们现在就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混淆。
  
  记者:这一届影展在和之前相比的变化是?
  朱日坤:今年会是一个过渡,它的结构会在明年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我们将在总结前面三届的经验的同时,向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电影展映平台。在选片和构架上:一方面我们对国内的独立电影作品的质量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会对当前世界的优秀独立影片有一个比较及时的反馈,就是会有更多国际上的影片的加入,不管是过去的经典还是近期完成的优秀影片我们都会尽量的去囊括进来。
  
  记者:资金呢?
  朱日坤:我们今年的BiFF预算是由艺术家周春芽先生捐助了十万元。资金还是一如既往的紧张啊。但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今年全球对这种非盈利性的文化活动的资助都明显减少了。所以我觉得它能够顺利举行就已经很了不起。

  排片表:点击下载WORD版(含时间表)

  
  影片一览:
  
  I. 剧情长片Feature Fiction
  《呼吸》 Breathe 96 min 董越 Dong Yue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果》 Groupie 93 min 路云飞 Lu Yunfei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小子不坏》 Kids and Kids 87 min 张峰 Zhang Fe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麦香的味道》 Perfume of Wheat 104 min 祝文奎 Zhu Wenkui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反刍》 Rumination 110 min 徐若涛 Xu Ruotao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我的糖》 Seasons in the Sun 100 min 张晖林 Zhang Huilin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毛嗑儿》 Sunflower Seeds 85 min 魏阿挺 Wei Ati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姑妈在茶城》 Tea Town 84 min 田爱民 Tian Aimin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三姐妹》 Three sisters, minuet 90 min 太田玄一郎 Ota Genichiro 无
  《在街上晃》 Wild Days 92 min 卫学奇 Wei Xueqi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啄木鸟》 Woodpecker 86 min 郑毅 Zheng Yi 英文 English
  
  II 纪录长片Feature Documentary:
  《劫后天府泪纵横》 China's Unnatural Disaster: The Tears of Sichuan Province 
  38 min 乔恩•阿尔珀特 Jon Alpert 马修•奥尼尔 Matthew O'Neill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别问我是谁》 Don't Ask Who I am 79 min 郑毅 Zheng Yi 英文 English
  《天降》 Falling from the Sky 124 min 张赞波 Zhang Zanbo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最后》 Final 71 min 江丰 Jiang Fe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算命》 Fortune Teller 183 min 徐童 Xu Tong 中文 Chinese
  《我的黑胶时代》 My Vinyl Generation 157 min 杜刚 Du Gang 中文 Chinese
  《我这一辈子》 My Whole Life 94 min 张民 Zhang Min 中文 Chinese
  《新堡》 New Castle 156 min 郭恒奇 Guo Hengqi 中文 Chinese
  《众生》 Red White 116 min 陈心中 Chen Xinzho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渔湾市》 The Sound and the City 86min 魏晓波 Wei Xiaobo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我和你》 You and Me 90 min 魏阿挺 Wei Ati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III 短片Short Films
  1 剧情Fiction
  《闭眼,醒来》 Closed Eyes, Wake up 17 min 王文海 Wang Wenhai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暴力》 Domestic Violence 10 min 前田佳孝Yoshitaka Maeda 中文 Chinese
  《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49 min 吴昱锜 Wu Yuchi 中文 Chinese
  《如梦令》 Like Dream, Like Drama 17 min 赵宇立 Zhao Yuli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镜》 Mirror 30 min 马翔 Ma Xiang 中文 Chinese
  《边际儿》 The Outsider 33 min 肖屺楠 Xiao Qinan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蔷薇》 Rozen Maiden 29 min 岑菁 Cen Ji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08-09应亮短片集》 Short Films by Ying Liang 46 min 应亮 Ying Lia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我爱湖人》 I Love Lakers 、《蝴蝶的颜色》 Medicine 、《慰问》 Condolences)
  《少年血》 Young Blood 20 min 舒浩仑 Shu Haolun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2 纪录Documentary
  《七区病房》 The 7th Medical Room 44 min 张天辉 Zhang Tianhui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曰明的暑假》 Summer of Yueming 36 min 张忠 Zhang Zhong 张超 Zhang Chao 无
  《三只小动物》 Three Small Animals 17 min 薛鉴羌 Xue Jianqia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3、动画Animation
  《偶像》Idol 1min 陈学刚 Chen Xuega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迷雾》Mist 33 min 张晓涛 Zhang Xiaotao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红姐》Ms. Red 17 min 张弓 Zhang Go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4、实验Experimental
  《输出》 Export 3 min 周菲 Zhou Fei 无
  《芒种—无秩序的绚烂》 Grain in Ear Unorganized Splendid
  11 min 沈朝方 Shen Chaofang 中英文 Chinese & English
  彭湘短片集 Short Films of Peng Xiang 4 min Peng Xiang 无
  (《窭》 Shallow 、《瞀》 Ignorant 、《棼》Disarrayed )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7 min 王婷婷 Wang Tingting 无
  
  IV 马来西亚大荒电影专题Special Attention: Films from Dahuang Picture
  《我的失败作》All My Failed Attempts 85 min 陈翠梅 Tan Chui Mui 英文English
  《黑夜行路》Call If You Need Me 120 min 李添兴James Lee 英文 English
  《追逐猫与车》Chasing Cats and Cars 11 min 刘城达 Liew Seng Tat 中文 Chinese
  《大象与海》Elephant And The Sea 96 min 吴明金Woo Ming Jin 中文 Chinese
  《口袋里的花》Flower In The Pocket 97 min 刘城达 Liew Seng Tat 中文 Chinese
  吴明金四部短片The four short films 66 min 吴明金Woo Ming Jin 英文 English
  《最后一名共产党》The Last Communist 90 min 阿谬Amir Muhammad 英文 English
  《用爱征服一切》Love Conquers All 90 min 陈翠梅Tan Chui Mui 中文 Chinese
  《马来西亚之神》Malaysian Gods 70 min 阿谬Amir Muhammad 英文 English
  《海盗与王船》The Pirate and the Emperor's Ship 65 min 邱永耀 Khoo Eng Yow 中文 Chinese
  《当我们同在一起》Things We Do When We Fall in Love 89 min 李添兴 James Lee 中文 Chinese
  《猫头鹰想念月亮》This Longing 122 min 阿兹哈 Azharr Rudin 英文 English
  陈翠梅三部短片Three short films 67 min 陈翠梅 Tan Chui Mui 中文 Chinese
  《村民你好》Village People Radio Show 72 min 阿谬Amir Muhammad 中文 English
  (大部分为中文对白)
  
  V 向小川绅介致敬Tribute to Ogawa Shinsuke
  《现认报告书》 A Report from Haneda 58 min 小川绅介 Shinsuke OGAWA 中文 Chinese
  《边田部落》 Natira; Heta Village 146 min 小川摄制组 Company: Ogawa Productions 中文 Chinese
  《压制的森林》 The Oppressed Students 105 min 小川绅介 Shinsuke OGAWA 中文 Chinese
  
  VI 栗宪庭电影学校学生作品Student’s Works of LXT Film School
  《马粪》吴筱
  《夜色》费晓熠
  《狂人计划》温志康
  《朝阳 朝阳 朝阳》韩伟华
  《阳台》杜昌博
  《高老头》马珂 王聪聪
  《博尔赫斯窗台上的猫》潘思夷
  《战》邹晓炫
  《匆匆,匆匆》吕玉来
  《麦克白》尚于博
  《No Body Here》田晋
  《毛月亮》鲁瞻
  《人人》朱恩泽
  《面具》温志康
  《一定要爱你》赖锦坤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廖慧:用“‘科学’态度”“置疑‘国学’”

廖慧:用“‘科学’态度”“置疑‘国学’”

2012-01-29 15:18:57 来源: 廖慧的艺术空间 作者:廖慧

用“‘科学’态度”“置疑‘国学’”

前几天看到舒芜先生《国学质疑》一文,情绪有点激动,考虑不周,在郭盖博客里说了一些可能有伤无辜的话,真抱歉。我没有恶意,希望大家仍是网友。冷静下来想想,舒芜批评的一些现象我亦非常反感,“国学”这个词语我也觉得奇怪,但好像更须警惕的是,此文流露的某种治学态度,那态度怎么概括也不方便,就姑且用“不科学”来概括吧——我反对的,是一种“不科学”的治学态度。这种态度,不但说不清事理,还会引发诸多偏见,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

两个伤痕累累的词:“科学”与“国学”

观察人们的碰撞与交流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某种“直观”特点造成的交流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整体性优势,相比之下,人与人之间单纯的思想交流则基本借助“概念”展开。在“概念”的相互交换过程中,误解、误读、简化、概括、挪用、利用在不时发生,每一次发生都是对该概念的一次“着色”与“固化”。其中最糟糕的结果是,概念被众多“钉子”和“颜料”固化成一块“砖头”,在人群中飞来飞去,砸着谁谁倒霉,给交流造成负面效果。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与治学的工作,是要通过各自的方式“洗涤”与“分解”这些层层染污的概念,还词语以本来面目,还经验以本来面目。同时,“添乱”还是“揭示”,也成了我们判断“好作品”与“好文章”的出发点之一。

“科学”与“国学”这样的“大词”,在人群中传递频率很高,它们无疑是两块“大砖头”,但目前看来,“科学”比“国学”这块“砖头”还大一些,笔者暂时借它来砸砸“国学”,看能不能砸出一个真正的“缺口”。首先要声明的是,“科学”经常被当作“真理”本身,这时它往往立刻转到自己的对立面,成了“迷信”,其实那是对“科学”的误解与利用。真正的“科学”从来不会说自己就是“真理”,正如“真理”从不会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科学”是探索真理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它勤勉、警惕、忠诚,从不自以为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艺术的密友、学者的盟友、行者的诤友,呵呵,值得每个人“真正拥有”。

 “国学”是怎样被“拔高”的

“科学”起码可为考察“国学”一词提供三种方法。一是“词语考古学”眼光,二是“社会分析”“心理分析”视角;三是医学“手术”接换法。第一二种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学”这个词语是怎样被“拔高”和“不断染污”的。

现存文献中“国学”一词大约最早现于周代。《周礼•春官•乐师》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明确表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信息:第一,“国学”是王室内部用语;第二,“国学”是一种教育机构,王室子弟从小在其中学习;第三,由“乐师掌国学之政”,说明教育方法比较“寓教于乐”,所学内容当属浅显,无非“礼乐”或相当于“小学”的内容。

和现在我们对“国学”一词的经验对照,“元词”比较低调,也远远小于后来诞生的“儒释道”这些概念,它只是传统文化中的某种教育方法,无意涵盖传统,也无法代表传统文化精髓。这样的词语,甚至不像“私塾”“太学”这些较为开放的教育方式,其词语的明确意思至今还被广为知晓。由于受教育者身份特殊,所学内容局限,“国学”一词的生命力和“宫邸学”“鸿都门学”一样短促,随着特定时期教育方式的改变、受教育群体的消失,它们被尘封在故纸堆里,理解其含义需借助古籍——那可能也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之一。

“国学”这个词就这么沉睡了将近三千年。直到清末,也不知谁在何种情况下将“国学”从故纸堆里挖了出来,大家纷纷对之委以重任。国粹派邓实在《国学讲习记》里定义道:“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梳理说:“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从邓实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嗅出对西方的坚决排斥与抵御,而章太炎的拣选则流露着以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意图。百年前的危机感和枪炮声随这些定义扑面而来。

对比周代与清末“国学”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形成新的“国学”概念时,显得十分匆忙,连泥巴都没洗就被上了色。和周代完全相同的那两个字,被拆分改换为“危亡之国”与“济世之学”,重新组合成了一个暂且共度难关的“家庭”。对“国学”概念的挪用与其说是一次“发掘”,不如说是一种“发明”。那一代旧文人的挪用行为反映着“文化不存,国将不国”的救亡心态。情急之下,别无他法,他们不得不舍己之长,尚己之短,犹如准备以十八般兵器对抗洋枪洋炮。今天回望百年前的风云突变,我们仿佛也听到了“国学”这个词被强行唤醒时一声孤单的哀鸣。不妨这么说,是面对西方的危亡意识与弱势心态,完成了对“国学”一词的突然拔高。而那哀鸣的不祥则在十几年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印证。

 “国学”是怎样再次“复活”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结构以想象中的“西方”为母本,逐步完成了抛弃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的过程。余英时先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文中概括得很精彩:“激进的知识分子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隙。但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极为短促,而且是以急迫的功利心理去‘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所以根本没有进入西方文化的中心。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

回首百年前的苦难,对照今天的荒凉,让人掩卷长叹、长歌当哭。可以说,刚被工业革命注入一剂强心针而“返老还童”的那部分“西方文明”,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垂垂老矣的“中国”,脑子已经糊涂了,它必将遭受双重羞辱——形式上的“遍体鳞伤”,那是对全体国民而言;而这个国家的“魂魄”,有识阶层,则在心灵上被彻底击溃,一方面完全臣服在“西方真理”(工业文明)脚下,一方面完全切断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士”的形象已经消失,余英时先生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委实高看了他们——头脑出众的一群,成了纯粹的政客与商业精英,以掌握权力与金钱为生命的最高目的;而在思想、艺术、文学、学术领域栖身的那些,无法获得“魂魄”的地位,而且面临颇为吊诡的现实,愈是期待权力与金钱的青睐,就愈被排挤在附属的边缘。

将近一百年时间里,“国学”这个词语不再有人提起,它甚至不在故纸堆里,而是伴随所有丢弃物,埋葬在垃圾山中。所以,它在21世纪被挖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惊奇——形状变得无法相认不说,浑身还散发着掩不住的异味。它简直像百年前那几个旧文人“转世”后重新拆分组合的,遗传了同样急切的心态,“经世致用”的目的,与吹胀了的“弱势心态”——它被描述为“文化输出”的强国姿态,但谁都清楚,一个文化贫瘠的“暴发户”没有任何“文化”可以输出的,之所以做出这副姿态,无非由一百年来没有治愈的自卑心理所致。

 

以“科学态度”置疑“国学”

科学态度首先是抛开情绪、仔细考察、认真思索。然后再分析自己那些情绪,哪些可以抛弃,哪些值得留下并延续为持久的情感。只是停留于情绪层面,抓住一些小感觉说说风凉话很容易,但对文字工作者来说,满足了自己的发泄欲和表现欲,却做出于别人迷惑有加的事情,必贻害无穷。静观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演变,不能不说到清末已朽烂不堪。但有人把这怪罪在老祖宗的“基因”身上,不考虑后人继承方式的衰颓,是今人愈发懦弱与懒惰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是不是没有确定的“传统文化”?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其中两次有据可查的精彩“蝶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二是唐宋以来“儒释道”鼎立局面的形成。没有傻瓜会拿着祖宗的遗训当作适用一切的“灵丹妙药”,我们的祖宗也没有让他们祖宗的遗训“一万年不变”——说穿了,你不愿变也必须变,新的局势、新的状况、新的语境在逼迫你变。而我们的祖先在这两次“蝶变”中,体现出面对新语境强大的思考力、包容力,以及被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的“传统文化”含义也许该退居其次,“传统文化”的“蝶变”精神才是其精髓所在,而它恰是淡定从容、不温不火、沉潜吸收,最后喷薄而出的。

遗憾的是,这种“蝶变”精神在唐宋以后的数百年里消失殆尽,士大夫阶层与政治关系过于紧密,以至于“治学”都是为了“从政”。皇室没有鼓励一个纯粹的“治学”群体,文人兼官员们“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在精神分裂的氛围中维持着国家的形状,不仅让士大夫精神衰颓下去,而且把整个民族导向彻底的“实用主义”,算是将祖宗的精华忘了个干净,只剩一个虚弱的空壳。终于,等到新局势叩门的时候,内外呼应,出现了清末文人那种仓惶的“急情”。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传统文化”,绝不能是百年前凄惶所定的所谓“国学”,而是要穿越重重知识障碍,洗去几千年来厚厚的尘埃,回到“经典本身”。

被忽视的传统文化的“科学性”

南怀瑾先生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唐宋以来,儒家开“粮食店”,道家“医店”,佛门开的是“杂货店”。“粮食店”指儒家满足了社会运转需求;“医店”指道家(尤其中医)对病痛的医治作用;“杂货店”是先生谦虚的说法,指佛家思想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任何(精神)问题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解答。

小可不才,在先生的比喻上发挥一下。历史上这三家“店”分门而治,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局面——它们“一损俱损”,却非“一荣俱荣”;它们离不开彼此,暗地里的攻讦斗争却从没断过;它们没有致力于彼此的融合,反而在忙于圈出各自的利益地盘。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被泼上了层层污水:儒家被简化成 “礼仪”“孝道”“儒术”,道家被歪曲成“养生”“迷信”“巫术”,佛家被理解为“出世”“空性”“虚无”。

 “儒释道”三家在现当代更是被看作“陈腐可笑”的,“玄而又玄”的,它们的“科学性”,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毕竟现当代社会中,它们毫无疑问遭遇了“一损俱损”的局面。主要问题出在“儒术”上,那一套治理社会的方法被西方民主打击得一塌糊涂,的确非常需要借鉴与变革。“儒术”失效,连累“儒家店”倒闭,“中庸”等儒家精神也都再无人问津;道家的中医一度被怀疑是“伪科学”,直到抗生素让国人吃出毛病;佛教更是被坚决抵制,认为“消极”的精神不利于民主改革。

要让小可在一篇短文里阐明“传统文化”的科学性是个难题。不妨再借用南先生的一个比喻。他说,“儒释道”是搞“内装修”的,你外墙装饰得再漂亮,“内装修”不行,生活还是不舒适、不幸福。的确,在今天看来,传统文化首先对建设人的心灵十分有效。特别在艺术界、学术界均轰轰烈烈探讨“后殖民时代”“故乡的沦陷”“相遇与乡愁”“什么是国家”的时候,我们这些疆土尚存,却家园变尽、心灵漂泊的“孤儿”,需要放弃诸种偏见,内视自省;抛却诸多“急情”,潜龙勿用;待到真的接上了祖先“真气”,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在全球化语境下,像祖辈那样,再来一次“蝶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