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侯瀚如谈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不只是个展览是个文化计划

侯瀚如谈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不只是个展览是个文化计划

2008-03-17 16:04:14 来源: 《当代艺术新闻》2005 No.9 作者:

第二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即将在今年1 1月于广州美术馆举行,作为中国纷纷赶庙会式的众多双年展来讲,是一能够与经验老道的上海双年展相互技量的大型国际艺术展览。在整体活动进入倒数计时之 际,《当代艺术新闻》特别专访了这一届的策展人侯瀚如与郭晓彦,听听两位策展人如何来操盘这众所瞩目的三年展。

付晓东(以下简称“付”):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主标题“别样”,是你对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态度吗?

侯瀚如(以下简称“侯”):不仅是对城市 化,这是我的一个政治态度。我特别不能接受把自己定义为属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生存的人,你可以选择你要干什么‘在任何一个社 会生活,你都要承受一个统治者、一个社会制度给你的限定。这个限定往往通过把你的身份固定在某一定义里,通过确立一个真实的概念来完成,一系列的概念就是 “历史”‘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官方的历史,但是这种历史跟现实是往往对不。  “别样”的潜台词就是“野史”,制造一个当代的“野史”。艺术是一种生活、政治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创造性的行动提出一个他对世界的方案,不需要 服从官方规定的方案。政治上从来没有完全的自由。

付:上海双年展的副标题是“一个特殊的现代性”,广东三年展的副标题是“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这个“现代性”和现代化”如何解释?

侯:全世界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避免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原始森林都在被现代化,变成一种被保护的东西,被保护就是现代化过程必要的一个环节。保 护环境是因为我破坏缳境,才想到保护。在过去的观念里,现代化一个样,现代性的定义也只有一个官方版本。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后,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一种现代化 的方式?有没有各种各样的现代性?是不是只有一种方式的进步?现代化变成官方哲学了,找不出特殊的例子。  “现代性”比较固定定义,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上海是比较固定的形像,讨论现代性是合适的;珠三角比较有动力,讲究时间空间变化的,更多的是关于过程。

付:你每一个展览都是展览实验的原则,除了这个工作室计划之外,在展览模式上还有什么其他的创新?
 
侯:此次三年展本身已经不是一个展览的概念,只是借用了一个展览现成的名字。不只是展览,而是一个文化计划。可以说是制造一个临时的艺术机构,它 不断的咦鱿氯ィ?做的内容包括我们开会、讨论、交流’传播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工厂,一个制作的过程。我们请艺术家、建筑师,不是很简单的展出,一个现成的 艺术品在那儿,而是整个构思’制作过程都是在这个范围里发生的。包括比较大型库哈斯生产现实的计划,没有任何展览的结果是盖出一个房子,是真正的功能性的 房子,借展览的理由来做的。我做策划不是一个展示方式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提出一些问题,艺术创作的性质问题,到底什么是一件艺术品?怎么打开艺术的相对 的稳定性?展览在艺术过程里是非常次要的事情。
 
付:此次三年层的主题,跟你以前做的展览又有那些延续性和联系性呢?
 
侯:是我自己对文化问题考虑的起点。我最早在北京参与现代艺术大展,做的展览是软雕塑展,是最早在北京出现的装置性的展览之一。从那个时候起,艺 术和环境关系对我已经是个中心问题。我读研究生学的是中世纪艺术,教堂、建筑和艺术的关系,很自然过来。我到了法国以后,慢慢开始做一些活动,都是在一些 非正常的空间,包括我家的过道。正好汉斯也那么逗,在他家厨房里做展览。我们都是直接在生活里碰撞出来的,也在巴黎的一些公共的房子和商店借一些地方。接 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移民问题。我对非西方移民在西方大城市里的作用非常感兴趣,包括他的生存状态、政治上的问题,直接跟城市的变化有关。比如中国城,阿 拉伯的区等等’造成这个城市非常丰富。艺术上有没有可能介入这个领域?我做了几个移民问题的研究和展览,也直接跟城市联系起来‘你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得不考 虑文化身份,像我还要介绍中国艺术,我最反感就是介绍中国艺术。我觉得艺术用国家来区分是很恐怖的事情,接受国家这个权利就是非常无奈。国家政权用传统的 民族概念来定义每一个人的生存’这是很悲剧的事情’所以我从来不谈
什么民族性。但每个人又不可能离开文化背景,每一次变化都是跟这个文化背景的接触产生的。如果艺术只是做了一些装饰性的东西,就会非常无聊,浪费生 命‘如果艺术跟生存状态有关,就有必要性。尽量把计划针对某一个地点来做,在地性。今天又没有一个地方不跟国际联系。这是纠缠不清的一个问题,成了你去思 想的动力。97年我做了约翰内斯堡双年展其中的一个项目,叫《香港……》。香港是历史上很大的奇迹,它是完全创造了自己文化身份的一个殖民地’是一个混血 的文化。这造成了香港城市的丰富性和生命力,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近二十年来现代化的进程。一系列的价值观念、语言、经济制度的转变,基本上都受香港的影 响。香港回归给我们很大的挑战,到底香港是不是回归?从文化上、历史上、社会上、是不是要回归?它是一种历史的机会,给我进一步发明一个更有创作的实验 室,这个实验室又反过来影响周边的各地的发展。

我当时想做从英国内部的殖民地北爱尔兰做,到加拿大,到纽约,在到奥地利,南非,澳大利亚,再回到香港。最后唯一接受我的提案是南非双年展,奥普瑞看到这 个计划非常兴奋,他说,“我只有8万美元,你到底做不做?”虽然钱很少,那也只有做吧。这个展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选的艺术家都是带有移民和殖民地背 景的。第二部分足周边计划,我请一些艺术家给我录像,在最穷的黑人小镇,一个个找咖啡和酒吧的老板去放。第三部分是网上计划,关于香港问题的一些讨论,以 及引发出的后殖民理论的讨论,也包括建筑问题。一是香港和类似的城市可以联系起来的现实;二是理论家讨论理论和历史的问题:三是关于未来的构想,新的乌托 邦的计划。

付:那么你曾经策划过的深圳的“第五系统”和广州三年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侯:那个展览我一年多以前跟皮力做的,就是想在私人发展,的小镇里面再加进一些公共场所。是在讨论公共空间的问题。广州三年展就涉及到自我组织的 话题,让他们自己决定干什么,我们请了20个组织去,策略就是按他们原来房子的样子重新布置,然后把空间给他们。就好像你走在一个城市里面’敲敲门,进 去,他们在里面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一点针对的是在亚洲发生的重要的变化,亚洲开始有钱,要搞文化设施’开始盖房子。很多不知道自己在盖什么,唯一学到的 模式是照搬欧洲的博物馆,复制一个,就完了。我觉得这浪费了一个发明创造的机会,用这样的人力物力要做得聪明一点。亚洲的当代艺术都是在没有市场和官方支 持下,在街头,或者地下长出来的。它有活力和特殊的面貌,需要发明一些新的空间来鼓励他。投资很大盖博物馆,重复一样的事情’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把这些 资源用在鼓励这些独立的组织,让他们去发展要做的事情,我觉得比盖卢佛宫要重要得多。

下一步要涉及的就是亚洲地区在全球化中的位置是什么。在全球格局的位置,珠三角是全球现像中很重要的机遇,绝对应该是国际性的地方。特殊的文化条件,让全 世界来的人可以发现一些工作方式和新的灵感。通过在那儿制作的东西’把当地的文化格局建立起来,在亚泰地区出现新的全球性的文化中心。不是学会像巴黎就重 要了,他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可能性。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慢慢动员当地的力量,让他们自己去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理想,文化憧憬,影响一些文化政策的变化。我要 做的事情是这个。做一个展览,成为一个明星’一点意思也没有。
 
付:如果说2000年上海双年展历史性的使中国当代艺术合法化,那么此次广州三年展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侯:我回来做亚洲的计划,每一次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比如上海双年展,非常明确,就是试图在他们没搞清楚的情况下,让他们吃了一只死猫子,然后接着 吃下去,让当代艺术合法化。我做的每一个展览都是跟当地文化尽量发生关系‘让当代艺术的合法化,不是说我们希望有一个奸政府,而是看到当代艺术家全部都只 能够靠外国的市场操纵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比较正常的当代艺术机制,让这些艺术家能够不那么功利主义的为市场去做事情。让他们合法 化之后,有一个正常生存的环境。下一个是怎么去制造区别,怎么“别样”,怎么再制造反对派。这对我来说,就是为什么三年展要用这个题目。这些计划都是有关 联的。

付:在你的概念里,什么是一个好的双年展?
 
侯:评价一个展览好不好,需要历史和时间。我们努通过那么多计划,是想做一个奸的双年展,不只是好的艺术作品的 展示,还是奸的艺术作品跟当地发生一种真正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方式在有必要性的情况下,应该是创新的。
 
付:这次展览的重点是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和文化现状的解读,这是不是受到库哈斯的启发,他在1997年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就有过论述。或者这与你的童年经验有关系吗?
 
侯:像库哈斯的提法,给我们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关心的起点跟我不一样,他关心的是一种建筑上的类型学,一种城市的类型学, 包括市场机制。对我可能是从生活、政治的角度来关心‘经过那么多年,我拒绝被人贴一个标签代表中国艺术,但又不得不处理这个问题的8候’怎么让别人理解中 国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很重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他必须是有多样性的,不能只有一本历史,这个有一点童年的经验。
 
付:最后能否谈一下你和你所邀请的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侯:艺术是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你的作品,我们做策划一定 要非常小心翼翼的不能跨过去’绝不可能代替艺术家‘你的作用是从整体上给艺术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起点,作品准确不准确是艺术家的责任。有一个很普遍的话题, 艺术家和策划之间的对立,好像艺术家是被摆布的,这实际上是个假问题‘艺术不 只是完全个人的表达,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我只能说我想做什么,不可能说这一个真理,就是你跟艺术家合作’讨论形成的一套工作的方案。展览的目的是给公众 看到的东西,这意味着你必须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当然有妥协‘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原则,从职业道德来说’艺术家永远是对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痼前提,我当 然承认艺术家是作品的拥有者’我们争论,艺术家如果坚持的话,他的意见总是对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有没有钱,有没有能力来实现他的想法‘如果你请了一个艺术 家他做作品让你很失望,你也不能把他从展览上拿走,这是绝对不行的,你只能接受这样现实,每个人做事情都不可能的完美。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原始艺术为何能打动现代人?

原始艺术为何能打动现代人?

2010-08-27 15:00:58 来源: 艺术国际 作者:孙新华

当下,对现当代或后当代艺术的思考逐渐进入了迷惑的状态。一方面世界现当代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令人眼花瞭乱的景象:有特立独行者、有亦步亦趋者、有急功近利者、有无所适从者,另方面亦有回归者,他们将视野停留在全球语境下,回望人类原始文明时代的艺术,企图在根性上寻找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类初始的朦胧中体悟神性的初发和人性的未来指向,进而启示艺术的永恒性,以避免被多变的艺术潮流遗弃。
  
早有这样一个命题:“相当一部分现代人为什么会崇尚原始艺术,甚至觉得原始艺术之美是无法企及的。”本文想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并试着解答此问题。

一、永恒的人性

  人性,是否可以解释为造物主或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各种特性?如饮食男女;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肉体和精神力量的劳动;由衷欣赏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并产生酣畅的快感,自由地按任何可能的尺度改造和再生产大自然;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接触中,对感观对象产生一种积淀着意识观念的感情联系;能由低至高的自我扬弃,不断进步,对过程和成果发出赞美和欢呼并记录下来,如是艺术的出现成为人类文化现象的必然,等…………不一而足。

  人性是永恒的,它可以跨越时空、地域、阶层、个性的差异而呈现长久的延续性和宽广的包容性。人性是一种共性,它与个性的差异只是一种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是共存的。

  人性指向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即人的一般本性,当它作用于人类历史和文化艺术情感时,其跨越性和包容性是无可比拟的。人性的内涵可以变化,但某些基本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当艺术具有了永恒人性的特质,其散发的魅力将是永恒的,而这正是原始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

  生产活动表现了人的动机和目的,是人类社会的起始点,是共同的职能,艺术根源于生产活动,它所产生的美感能不是人类的共同美感吗?在这种共同美感的串通下,现代人似乎更容易体味原始艺术人性美的光辉,这种美唤醒了我们的本性,呈现出原我,于是现代人从根底上被打动了。远古时代萌发的生活方式及和平理想,既是人类社会的初衷,也是远志,这是潜在人性的共鸣,这种共鸣体现在艺术欣赏上的古人和今人的关系便是一个创造了非凡的原始艺术,一个由衷地欣赏。

二、共同的美感

  假设我们能承认人性的共同性及人性美的永恒性,那也许能进一步承认人类的共同美感。共同美感以人性为基础,使现代人能感受和容纳古往今来各类美的艺术和创造美的艺术家。

  在万物自然界,人是最高存在物,人格的力量和美提供了一个宽泛地审美范式,其它各级审美对象的价值都取决于其与这个范式的吻合程度,人类意识在判定这个吻合程度时,只能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尺度,如是便有了产生共同美感的空间,现代人才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人类艺术长河中上下求索,获取无限的灵性和美感。

  人类共同美感的产生有与生理基因相协调的形式美规律的遗传作用;有生存理想趋同的规范;有人类审美大同之潮流的驱使;更有大道灵性的召唤,在凡此种种力量的作用下,现代人和原始先民之间会产生一个共振的审美气场,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沉醉在原始艺术的圣殿里,在本真、祥和、大度的原始艺术中倾诉现代人的迷茫、困惑和理想情感。

  原始艺术外形如化石般被凝固了,其内涵则可以变化,因人而异,其实用价值消失了,艺术价值则永恒。

三、时代的差异

  事情常有两方面。古人与现代人之间共同美感固然有助于我们欣赏原始艺术,然而古今人类的巨大差异亦使现代人因距离而更向往原始艺术的美,这种向往还意味着原始艺术在某些方面是高不可及的,而这种“高不可及”首先应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艺术没有高低之分,更是不可复制的。原始艺术的特质和风貌是现代人不可再现的,我们只能在意识中感受和理解原始艺术。当然更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仿制,但得到的是外壳,精神和灵魂则荡然无存。艺术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活动的产物。任何艺术的产生、发展、衰亡都有其时代、社会、意识及生活环境诸多方面的原因。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文化风貌、人文精神、价值观等与远古既有联系又有巨大差别。远古艺术是诸多因素在先民身上和谐统一的结果,现代人只要少了一种因素便无法再造出远古神话般的艺术品。原始艺术来自先民的生活实践,来自大自然的启迪,来自造物主的灵唤,是人类在没有异化的状态下,精神与物质、艺术与原始审美的结晶,那种纯朴、天真,一派生机勃勃的童年气象是现代人无法再现的。艺术一旦从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前的艺术”那种原始状态中摆脱出来,它就不再进化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不可替代的,它们只适合自己的时代,是时代的产儿。

  原始艺术不可再现了,一方面成为高不可及的范本,同时却因其高不可及而对现代人产生了永久的魅力。

四、童年艺术的魅力

  儿童对于成年人,其魅力是无处不在的,孩童使成年人快乐。人类童年的艺术在其最完美的不可再现之处,为何不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被奉为范本呢?苏东坡学书法愿与儿童邻。举目四望,多少当代艺术家在追求切近童趣的风格!

  原始艺术,酷似纯真的孩童,身心如水,一片清澈,俨然刚自造化脱胎,就人的本性及和自然的接近而言,他们是最地道的。

  人对童年惯于回忆,于回忆中体验一种早已逝去的纯味的快乐,在这种体验中可以尽情喧泄成人的烦恼。

  随着先民生活的进步和原始艺术的日趋成熟,原始先民的思想能力在产生质的变化,开始呈现出极强想象力而使原始艺术具备了最初的抽象和象征思维特征,从而一开始就进入了艺术思维的高级属性范畴。当代抽象艺术家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原始艺术的抽象形态究竟是当代抽象艺术的启蒙状态还是它的终结状态,也许二者皆是?就象人类从生到死就是归于原点的循环。通常自然学和哲学解释这是一个由低向高的循环进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从艺术学的角度解释也许不一样?艺术学的规律规定了艺术不可复制的特性,同时艺术还具有不确定性,自由意志的特性和意识层面的先锋性以及人类终级审美理想的目的性,正因此,艺术就具备了无限的可能性,亦只有艺术才具备这种二律背反的特性,以致我们可以认为原始艺术形态既是人类艺术的萌芽状态,又是人类艺术的终极状态,它既可以成为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又可以诱使无数现代艺术家倾力追及。

  稚拙的技巧,远较现代人简单的思维活动以及不成熟的社会形态和神秘的自然界造就了原始艺术,也导致了宗教的产生,象征和抽象艺术也随着宗教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对客观物象缺乏理解和技巧的准确把握,对具体物象外形的描摹越来越不能容纳原始先民那日益增长的思维想象了。于是,艺术走向复杂描摹的反面——抽象和简单,从特定对象中抽离出先民所给予的背后含义,借助歪曲的形象使这个含义变得漫无边际的巨大,用以包容原始先民那不断发展的想象,于是便孕育出人类最早的抽象象征艺术手法。撇开艺术表面形式的异同,这不正是现代抽象艺术所要追求的精神内核吗?

  人类童年的原始社会有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它没有主客观的明显分界。劳动、宗教崇拜和艺术活动经常是一体的。只要高兴,就可以艺术,只要崇拜,就可以象征,只要艺术,就可以抽象。而未来最理想的社会状况亦应是人类已摆脱二元认知的羁绊,艺术应作为一种生活常态而模糊物质与精神的界限,科学再发达,手段总是有限的,思维哲学只描绘相对的无限性,只有艺术,尤其以抽象艺术为起始特征的未来具有无限自由发展可能性的某些艺术形态和思潮才可能指向终极的人类文明。所谓艺与道合,大道无垠,达到童年与成年,历史与未来,人与万物,人与神灵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

  到此,便不难理解原始艺术为何具有永恒的魅力而不断感动现代人的心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