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吴鸿:专业艺术网站历程的见证者

吴鸿:专业艺术网站历程的见证者

2009-08-04 14:59:41 来源: 《art-概》 作者:artda

 

吴鸿:专业艺术网站历程的见证者
——艺术国际总编吴鸿访谈

作者:朱满泉、张敏捷

访谈时间:2009年6月18日
访谈地点:草场地艺术国际总编办公室

朱满泉(以下简称朱):你是2000年开始介入艺术网站的,作为艺术专业网站建设的前辈,讨论艺术网站的各个方面都绕不过你,那个年代,艺术网站的建设刚展露头角。
吴鸿(以下简称吴):2000年我开始进入TOM美术同盟,之前在《雕塑》杂志做过一年的编辑,这个杂志带有很强的民间工艺传统,我虽然学的是雕塑专业,但是对那些商业化的民间工艺不太感兴趣。那时“当代艺术”还是一个比较边缘的概念,受到主流社会的束缚性也比较大。2000年的时候艺术媒体是很少的,内容定位为当代艺术的就更少了,不像现在那么多。当时TOM网站刚成立,需要人,而我还有过很长时间在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那边也很欢迎,就过去了。当时还没艺术专业网站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在TOM这个面目还不太清晰的“门户网站”下面的子频道,大家也没有一个具体怎么做的方案,也不知道专业内容怎么适合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没参考的对象。一切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但觉得互联网未来是一个比较快捷和受众面比较广的一个媒体,虽然那时候上网的人也不是很多。

朱: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什么契机促使你能顺利介入艺术网站吗?
吴:我第一次切身感觉到了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讨论的自由度。大概是2000年7月份,围绕蔡国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收租院》的讨论,这在当年算作是艺术界的一件大事,反响很大!而且,不管你在全球什么地方,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讨论对话,这是传统纸媒无法实现的。这是我第一次从自己所从事的网络媒介中感受到一种职业的兴奋。

朱:艺术专业网站刚兴起,很多艺术家、批评家特别是老一辈的都对网络不是太熟悉,特别是对TOM美术同盟。后来TOM美术同盟逐渐成为艺术界里的一个焦点,你是通过哪些努力把艺术家和批评家的视线引到艺术网站(TOM美术同盟)的?你本身也是学艺术、搞评论的,艺术圈里也有很多好朋友,网站的发展与你自身的背景是很有关系的。
吴:这个不是主要的,我觉得TOM美术同盟引起艺术家、批评家和其他人关注,主要的还是因为它在那几年中的内容定位。在那几年中,网络成为当代艺术传播的唯一途径,具体到美术同盟,实际上当时很多人一想到要发表那些在传统媒体上不便刊出的作品、事件,自然就想到了美术同盟。2000、2001那两年中,出现过很多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作品,包括杨志超、朱昱等人的作品,也引起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注意,他们当时对于当代艺术也并不了解,而一些大众传媒也片面夸大了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和主流社会规范的挑衅作用。所以,在那几年中,纸媒是无法参与对当代艺术的正面报道的,而相比较之下,当时网络有一些相对的自由度。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具体做这个事情的人,并不是说在当时通过网络媒体来传播当代艺术就没有人来管你,我本人就接到过有关部门的电话。当时他们对这个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会要求你不要对当代艺术大规模的宣传。有关部门当时还下发过一个关于禁止行为艺术的内部通知,现在看起来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我记得刘骁纯老师当年跟我说过:“你把“美术同盟”做到了当年《中国美术报》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虽然有着传播的广泛性和快捷性,但是,能够让美术同盟成为在那个年代对于当代艺术传播的一个标志性的媒体,其绝对性的因素还是你所秉持的价值观,以及在这个价值观制约下对于内容的选择标准。当然,也包括我本身也做一些批评、策划工作,这些对网站的推广也是很有帮助的。

张敏捷(以下简称张):TOM美术同盟的成功,在于满足了当时艺术界的一种互动交流需求。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
吴:搜狐当时尝试发展过艺术方面的内容,新浪也尝试做过。2000到2005年那几年间,艺术专业网站并不是只有美术同盟,其它大大小小的艺术专业网站还是有很多的。而且,当时的互联网还处于WEB1.0的时代,彼此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性。如果仅仅从技术层面来看,TOM有的东西,其它网站也会有。所以,美术同盟能够坚持下来,或者发挥到最大化的作用,我觉得就是内容的专业性,因为技术的互动性和内容的专业性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朱:你觉得在TOM美术同盟做得最出色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吴:从内容角度来说,那些东西实际上在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就是我抵制了当时TOM网站高层的压力。因为当时的TOM是一个典型的大众门户网站的模式,同时期的搜狐、新浪和网易也是一样。在2000到2003年期间,整个互联网还处于拷贝粘贴的阶段。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你跟TOM网站高层强调内容的专业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不会采纳你的意见。他们只看流量,他们不会去具体管你用什么样的“内容”赚取来的流量。但假如你的流量达不到其它板块的同步增长的比率,他就会觉得你的方式有问题,就会给你“建议”,比如多弄一些人体摄影之类的内容放上去。所以说我最成功的就是在当初抵制住了他们的这些诸如此类的“建议”。如果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美术同盟”这个品牌也许很快就会消失掉了。

张:你是有作为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
吴:因为我是学雕塑出身的,在我刚毕业的那会,城雕还是可以赚不少钱的,起码能养活自己。我干嘛去弄那些色情图片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如果为了挣你的这点工资,还不如去弄城雕,所以那时我也随时做好离开的准备。那次和高层的谈话也很糟糕,他们就觉得你对互联网不懂,然后以命令式的口吻对我说这么一个建议。但我这边还是按照我的方式去做。TOM集团是一家香港公司,当时香港总部那边经常有几个人来北京这边做业务指导,幸亏其中有几个人都知道美术同盟在外面的评价非常好。在国内的一些影响也通过其他的方式传到网站的管理层,这些,在后来确实给我帮了很大的忙。

张:TOM美术同盟当时是否有市场压力?
吴:美术同盟不是一个独立网站,它是一个二级频道,网站对各个频道的考核,不是单独核算市场的。

朱:只有点击率的压力?
吴:对,但我们不参与这个事情。TOM网后来设置了两个特色频道:美术同盟和围棋频道,相对来说是带有保护性质的。在后期就没有按照其他频道的考核标准来要求,这样相对压力小点。

张:你是学雕塑出身的,刚开始做网站应该只是你的爱好或副业。从TOM美术同盟到雅昌艺术网,再到现在自己创办的艺术国际,做艺术专业网站已经成为你人生的一个追求?
吴:我的第一个专业是中文,也做过一段时间纸媒的编辑,出于对这方面的熟悉,就是选一条你比较熟悉的路走。去雅昌之前倒也不想做这个事情,觉得有点累。后来还是想借助一个和艺术有关的企业,起码他们或许能够对你要做的内容和思路会有一个最起码的尊重。同时那也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平台,这样就可能把在美术同盟时的很多愿望实现。我当时去雅昌就是抱着这个预期设想的。

朱:你觉得雅昌艺术网比TOM美术同盟提供了哪些更多的便利?
吴:各有优劣吧,雅昌这个企业本身和艺术联系比较密切,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艺术的专业性。我去了雅昌就是想协调内容的独立性和印刷业务两者的关系,后来我离开雅昌也是因为我实际上是协调不了的。这两者有了矛盾,内容肯定要让位于业务,内容稍有尖锐性的时候就很难发出来;业务方面,一些软文内容你又不得不登,从内容角度衡量,它也许是不适宜推荐的。这些矛盾在后期是无法调和的。现在自己来做“艺术国际”,看来就像一步步被逼上来的。因为越是别人给你设置了很多限制,你越是想有一个能够完全实现自己想法的平台。

张:在我们的谈话中,我们发现你是个完美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从没妥协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艺术国际是实现了你一直以来的愿望,可以完全按照你的理念来规划与操作。
吴:我也不是说什么事情都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只是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有不同的意见也是正常的,但是协调沟通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在雅昌,机构设置是非常繁琐的,在沟通和协调上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简单的项目,也可能需要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去沟通,这种做事方式是很不符合我性格。

张:你现在是艺术国际的总编也是老板?
吴:是总编也是老板,如果你非要刻意这么去强调,也可以这么说。

张:近两年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出现了许多艺术杂志,在资源的共享上,对网站冲击也是巨大的。你如何看网站和纸媒的关系?
吴:这个问题我也多次和朋友聊过。互联网接收的终端,目前最便捷的可能就是上网本,但它的功能比较少。手机也能上网,但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浏览内容也不是很方便。但是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用电脑来浏览网页,你肯定是要把它放在桌子上面,端坐在那里看,时间长了你会觉得疲劳。但报纸、杂志你可以躺着看、坐着看,也就是说报纸的便携性就相对好些。但是,未来的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还不好说,以后或许会变得报纸那么薄,叠起可以放到口袋,展开之后屏幕也会比较大。如果能这样的话,从形式来讲,纸媒和网络媒体不就是“合流”了吗?另外,从信息流角度来说,纸媒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就是从作者到编辑再到读者,即便有读者来信,也要经过编辑筛选再刊登的。互联网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来讲,是双向与多向的,比如你开个博客,你既是读者也是编辑,一个博客就是一个“自媒体”。网络的多向性信息流动的方式,对传统纸媒也是有影响的。比如现在很多杂志与报纸也出了“关键字”这样一种说法,这就是网络的一些特征。我觉得互联网会不会简单地取代纸媒。前提是要把概念分清楚,从物质层面来讲上,纸质的媒介可能会消失;但从信息流的层面来讲,它们不是哪个取代哪个的过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过程。

张:《江苏画刊》、《美术》等纸媒和TOM美术同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都起到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而现在这种权威性已不复存在。
吴:首先,艺术市场起来后,很多“问题”都被稀释掉了。艺术不只是学术层面上的意义,不可能像八、九十年代那样可以持续在一个学术问题上讨论,现在它已经变成大众传播意义上的东西了;第二,还是要回到媒体本身,你提到的《江苏画刊》、《中国美术报》,不管在哪个阶段,也只有一两个媒体能占据主流。那么你想,艺术界的所有问题都放到这一两个媒体里,所有人都集中关注这几个媒体的时候,就会有集中讨论的效果。而现在,各种性质、各种介质的媒体群起而行之之后,实际上是把有限的资源都分流掉了。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太可能再出现在那个时代媒介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朱:现在艺术国际发展的主动权在你手里,还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
吴:最大的问题主要是作为一个专业网站的规模和一个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我们很多前台和后台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作为一个专业网站,技术的规模也不能过度的膨胀;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艺术国际作为一个艺术专业网站,内容规模与其它大众类网站相比虽然比较小,但五脏俱全。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工作量也并不一定比别人少。所以,目前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技术支持来解决更多的事情。

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国际作为纯粹的艺术专业网站,在资金的回报上是不是存在更大的问题。
吴:不能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说,造成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金融危机不只是针对互联网行业、针对艺术行业的。你的业务能够做到“多元”,这可能是你的优势,但是,你遇到的压力也可能来自于多方面,你能多出几个“元”来,你的压力就会多出几个方面。另外,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对你的内容独立性有所牵制。我们艺术国际目前看起来业务还比较单纯。在现阶段,我们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只有减少支出,因为艺术市场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没有钱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去扩张,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回报,所以我们就通过减少成本,来度过金融危机这个时间段。

张:有没有针对艺术界的一些需求特别策划一些话题或者改版之类的?
吴: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我觉得起不了根本的作用。前面提到艺术界这段时间是没有钱了,去制造事件来吸引眼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不如把成本缩到最低限度,来度过金融危机,你去做版面、技术的调整都要付出成本,付出了有没有相当的回报,这个就难说了。

张:就当下最活跃的一些艺术网站,以你个人的经验,他们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吴:普遍存在的,首先是各个网站自己的定位问题。别人的优势,你是无法复制的,你只有依托自己的背景,分析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然后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不要简单以现在市场和模式上比较成功的那些网站作为范本,这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善于用自己的优势去战胜别人的劣势。三是在刚起步的时候,就要把一些基础性的标准严格规范起来,因为这些东西越拖到后面来改,你所付出的成本也会越大。

张:具体就是栏目不必那么花哨,现在很多艺术网站的页面进去之后都不知道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
吴:对,他们就想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网站有多么的庞大,其实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作为一个专业网站,你需要的是“回头客”。如果别人在那些花哨的栏目设置之下,并不能尽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他下次肯定是不会再过来的。所以,作为专业网站,栏目设置还是要简单实用为主。

张:对于艺术网站,资源库的建设是否很重要?
吴:搜索引擎发明以后,整个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资料库,所以我们没必要弄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资料库来吸引人群。重要的是能不能提供一个平台,一个线索,让读者尽快找到他们想要找到的东西。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来研发了“艺术狗”这个搜索引擎,最近才算比较成熟。

张:我听郭赟说艺术国际接下来还会开一个新的视频栏目?
吴:那是我们的一个网友交流项目,是尝试着将网友交流、专业讲座、视频直播结合起来的一个栏目。

朱:换个话题。就一个艺术网站,从长远的发展来说,肯定是脱离不了市场的,艺术国际就目前来说,市场方面似乎是很单一,接下来你们有什么规划?
吴:这个现在就不方便说了,因为事情还没有做嘛……

张:你作为一个批评家同时又是网站的总编,这种特殊的身份会不会影响你批评家这个角色,有没有冲突?
吴:不会有太大的冲突,因为你在做的还是这个行业内的事情嘛。如果要说不同,作为一个独立批评家,他的选择标准也许会更加个人化一下;而作为专业网站的总编,那他就需要更包容一些。这是一个“点”与“面”的关系。

张:你接下来是不是打算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网站上?
吴:至少这一两年内会是这样的。感觉艺术国际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它的成长期,确实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近一年来,我也没写过什么文章,外面的学术活动也很少参加。网站以后会成为我一个长远的规划,现在还不知道我们这个企业会发展到什么模式,或者以后会有一个好的盈利模式,有充裕的资金招纳一些优秀人才,其他同事也有提高的机会,帮我分担一些具体的事务。这样,在内容和技术方面或许就能多腾出一些时间来了。但是,在目前,减少成本就要从我自己做起,我现在基本上同时兼任几个人的工作,因为你不能要求使其他同事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