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素质--艺术三十年沉思录
“自由的术语——本体与诗性的重申”、“独白II——个体经验的再现与表现”、“什么是叙事?”,这些是“2010成都A4画廊青年策展人计划”的展览标题。在以盛葳、段君等为代表的青年批评家看来,当代艺术应当深入到艺术观念语言的本体层面,深入到当代人的意识生命之中揭示其实存的精神性问题。这里,我们看到了策展人在整体上对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的诊断,看到了他们对于艺术作为个体生命的一种精神样式独有的形式语言特征。他们得出这样的关于艺术的一般结论,并不是基于将艺术同形上、宗教之类纯粹人文学的对象的对比研究。换言之,青年批评家们显然还需要加强对于艺术的人文性的认识,需要把艺术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反思,而不仅仅是依赖于某种艺术史的直觉把握。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美学家高尔泰先生就以《美是自由的象征》为原初观念讨论当时的文艺现象;“90年代的中国美术:个人经验”(1996),一直是王林策展的思路之一,也是当代艺术最明显的表征;至于“什么是叙事”,更是当代文学理论有关“元叙事”讨论的另类表达。
“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水墨时代”,这些是最近一些艺术机构实施的展览。由于它们所涉及的作品众多,而且关系到几十年的当代艺术历程,这就要求无论是策展人还是组织者具备深邃的历史眼光,从中总结出某种历史性的文化论题。换言之,他们首先应当是当代艺术的历史学家,应当具备独特的历史观念,能够在人类文化的精神史中批判性地重审20世纪的中国美术包括这三十年的发展事实。不过,从展览完成的现场看,艺术观众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努力意向,多数时候成为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的简单罗列与在不同展场的重复汇集。
“遗梦集”(1989)、“血缘:大家庭1998”、“失忆与记忆”(2003、06)、“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与“史记”(2009),这些是艺术家张晓刚的个展名称。它们原本大多是其作品的名称。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