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彭德(Peng De)

彭德(Peng De)

2014-01-22 03:29:48 来源: 作者:

彭德(Peng De)

简历
彭德,1946年生于湖北天门
197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长期从事基层美术工作
1984年调湖北美协
1988年调湖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一级美术师。
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教授

曾主编《美术思潮》(1985年-1987年)、《楚艺术研究》、《楚文艺论集》、《美术文献》(1994年一1996年)等。

出版物
《视觉革命》(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
《中华文化通志·美术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走出冷宫的雅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彭德︱确立合理的艺术研究方法刻不容缓 

编者按:艺术学自2011年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以来,为我国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更大自主性,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思考和挑战。尤其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和各个学科的发展,对学科性质与范畴定位、学科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学科边界和研究方法是否需要重新界定,又会对该学科的长远发展形成何等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学科的建构发展,如何更好地提升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术水平,都是亟待人们反思和探寻的重要主题。

作为艺术学的五大学科之一,艺术学理论从广义上来说包含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其又生发出许多分支,如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等方向的内容。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修正。随着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开展,其中日益凸显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思考。日前,本刊记者就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范畴定位、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学科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等问题,采访了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德。 

《艺术教育》:首先请您就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范畴定位谈一下个人看法。

彭德:就艺术学理论这门学科来说,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即它注重的不是具体的艺术现象,而是研究艺术规律、艺术法则、艺术范式、艺术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学科。二是它具有综合的、交叉的、互渗的、边缘的、开放的性质。艺术在演进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代,不断地被定义。因为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新的艺术现象不断地打破原有的艺术概念,超越了艺术的定义;一些非艺术的现象变成了艺术现象,所以“艺术”要不断被定义。从上世纪末叶开始,艺术理论界就把“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悬置起来了。因为一旦被定义,马上就有超越这个定义的艺术现象出现。

传统的艺术理论,即20世纪流行的艺术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史,二是艺术批评,三是艺术概论。目前我国大多艺术院校使用的艺术概论教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艺术本质论、艺术发展论和艺术接收论。这三个方面不足以涵盖所有内容,此外还有艺术价值论、艺术功能论、艺术创作论等内容。 

《艺术教育》:目前我国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彭德:艺术理论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艺术学理论”概念问题。理论就是学问,学问就是理论,“艺术”后缀“学”字,再加上“理论”一词,就存在语法逻辑问题,讲“艺术学”就不必用“理论”,讲“艺术理论”就不必用“学”,要么是“艺术学”,要么是“艺术理论”。在国外各艺术院校中,有艺术学博士,但是具体到艺术的各个门类是没有博士的,比如美术界,有美术学博士,而具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