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策划“左手与右手”的时候,艺术家都是自己租车把画拉过来的,我当时跟他们说的很清楚,我没钱你们得自己想办法,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但是现在,我要跟他们说我要做一展览,你们自己负责运输,那绝对不可能。
冯博一
上世纪90年代末,有许多半地下的实验性艺术展览都是在非展览空间做的,包括你策划的几个展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有这么多这种形式的展览出现?
官方对当代艺术,尤其是比较前卫的当代艺术一直都是压制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是整个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的;另一方面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空间能够展示,原来的这些所谓的美术馆,或者展览空间都是官方的,他们肯定不会同意展出这些前卫的艺术,而且那时候画廊还很少,那会儿还没有798艺术区,所以只能找这种所谓的替代空间。
非展览空间等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那会儿我们在地下室、仓库做的展览还是挺多的。
是不是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后管得特别严?
其实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说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处于一种地下和半地下的状态,也没什么机会。没有发表的机会,也没有展览的机会,但是前卫艺术yishujiaoyu.html" target="_blank" title="">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