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展讯发布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难觅幽处——后技术叙事”陈学刚影像展

    “难觅幽处——后技术叙事”陈学刚影像展

    2020-05-06 16:12:05.741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难觅幽处——后技术叙事”陈学刚影像展
    "No Secluded PLace Being——Post - technology Narrative"

    Chen Xuegang Video Exhibition

    展期:2020.5.10——7.05
    Extension time: May 10, 2020 to July 5, 2020
    开幕:2020.5.10下午3点
    Opening time: 3:00 p.m., May 10, 2020

    出品人:张燕
    Producer:Zhang Yan

    策展人:石冠哲
    Curator: Shi Guan Zhe
    艺术家:陈学刚
    Artist:Chen Xuegang

    展览执行:吴飞龙、阙子易
    Exhibition executors: Wu Fei Long、Que Zi Yi
    视觉设计:汪子恒、郭童
    Visual Designers:Wang Zi Heng 、Guo Tong

    2020.5.10 - 2020.7.5
    地址:第捌栋影响空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万佛湖路凯旋门8栋)
    Address: 8 PLACE(8 Park lane Manor Wanfohu RD Shushan District,Hefei)


    简单说两句

    陈学刚

    感谢“第捌栋影响空间”及工作团队的鼎力支持!在疫情的“暂停”键还没完全放松之际,这次个展将集中展示我自2019年9月至今,近30件视频短片作品。另外,自开幕之日起之后的两个月内,我将持续参与在此过程中的视频创作,并随时添加和填装这个影像“容器”,这是一次动态的激发和试验。对我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动力。欢迎大家光临!(请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2020.5.04


    前言
    难觅幽处——后技术叙事

    文/石冠哲

    艺术家陈学刚的创作一直以来秉持着两大特点:其一是对于媒体技术的运用,其二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映。前者关乎艺术媒介,源自艺术家早期的设计师和导演身份。这种职业属性为他提供了亲近新媒体技术的契机,让他有机会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人,并坚持至今。到目前为止,除去实验动画和短视频等新媒体艺术中的常见形式,利用GIF格式进行创作甚至已经成为陈学刚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建立起鲜明的自我风格。后者关乎创作内容,反映出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价值理解。其作品内容通常涉及到三个层面:第一,是美术史图像资源的当代转换,如“丰子恺”系列GIF动图;第二,是过往视觉文化的整合利用,如《玛丽莲·梦露》《红色远景》等GIF动图;第三,是大量现实问题的即时性发问,如新作《流毒》《滋生体》。这三种题材的选取各有差别,但在主题的方向上都是紧盯个体境遇、现实困境、社会问题,从而摆脱了许多“伪当代艺术”无病呻吟的空洞和标榜前卫的呓语。简言之,就是具有问题价值和批判精神,是“落地”的艺术。

    回到作为艺术媒介的新媒体技术本身,陈学刚的创作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角度。在媒体技术一跃千里的今天,到底什么才是“新”的媒体?各种数字影像和GIF动图早已充斥在视觉的各个角落,陈学刚的创作还能称之为新媒体吗?抑或是问,目下当代艺术中弥漫的“唯新论”和“唯技术论”是否有价值?技术的当代性在某种程度上可否取代艺术的当代性?陈学刚的作品展示出了一种对于“新”媒体的平和态度,也反映出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虽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却不追求技术更新所带来的感官惊奇,借助而不强调,形成一种和新技术保持审慎距离的“后技术”艺术媒介观。进而回归到当代艺术的本质,娓娓道来。

    本次展览的作品是艺术家近期创作的汇总,更是对当下一连串时代症结的叩问。每日震惊着我们的林林总总无一遗漏地通过陈学刚的近作再折射出来,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反观自己生活的周遭世界。其中一件命名为“难觅幽处”的作品颇能体现艺术家的创作心境,作为一名时刻观照当下现实的社会观察者和呈现者,愈与救赎又无可奈何的苍白感,不忍直视又避无可避的悲怆感,构成了交织并存的刺痛,试图揭开社会的结痂——这正是“当代”的本意。

    2020年4月26日于沪


    (石冠哲:策展人,出版人。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美术史、艺术理论和新媒体艺术。长期从事当代艺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展览策划工作,在各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成果十余万字。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批评奖”,2016-201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任教专业必修课“新媒体艺术史”。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陈学刚部分作品

    (视频截图)

    01-梦痕截屏-3.jpg

    01-梦痕截屏-5.jpg

    ▲《梦痕》、3分24秒、彩色有声、2019年 

    ▲《滋生体》、50秒无限循环、彩色有声、2020年

    03-笼内笼外.jpg

     ▲《笼内笼外》、46秒无限循环、彩色无声、2020年

    04-一粒灰.jpg 
    ▲《一粒灰》、32秒无限循环、彩色有声、2020年 

    ▲《皮囊》、1分33秒、彩色有声、2020年 

    ▲《海市蜃楼》、2分32秒、黑白无声、2020年 

    ▲《无定》系列(共6件)、各2分钟、彩色无声、2020年 

    08-社会修辞007.jpg
      
    ▲ 社会修辞》系列(目前7件,添加中)、各2分钟、彩色无声、2020年



    开放时间丨Opening Time:上午12点至下午8点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地址丨Add:第捌栋影响空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万佛湖路凯旋门8栋一楼)
    Address: 8 PLACE(8 Park lane Manor Wanfohu RD Shushan District,Hefei)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