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文献
  • 《符号》导读
  • 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
  • 中国策展人 渐成气候的职业
  •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孵蛋、枪击、避孕套
  • 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基本情况介绍
  • 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 栗宪庭VS朱朱:保持“灰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万幸
  • “中印文化连线”——互为镜像的中印当代艺术
  • 星星1979: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圈的往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标记物
  • 艺术与科技简史︱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从电话图像到光与空间的调节器
  • 宋庄画家村事记(1994—2008)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三)
  • 本末倒置的威尼斯与巴塞尔
  • 王志亮:前卫理论的起源(原名《法国五月风暴对前卫艺术的再刺激》)
  • 吕澎:不要用光荣榜式的词怀念'85新潮
  • 中国现代艺术展20年(1989-2009)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二)
  • [图书]《上海展览史1979-2006》
  • 鲁明军︱美国《十月》杂志的诞生(上)
  • 思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新变化
  • 鲁虹︱《美术思潮》停刊记
  • 孙良访谈:关于最后的晚餐和其他方案
  • 中国当代艺术史近30年来的著作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一)
  • 画册出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实验电子乐:噪音的艺术
  • 前卫的准则与策略转换 ——兼论90年代后中国前卫艺术的侧面
  • 朱朱著《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版
  • 1978—2008年30年中国美术大事记
  • 蒋苇︱19世纪到21世纪:人造光的艺术
  • 八十年代上海先锋艺术
  • 中国现代艺术30年代表作品
  • 展评:第十届欧洲宣言展 & 宣言展历史回顾
  • 荐书︱《走向媒介本体论:欧美媒介理论文选》
  • 历史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
  • 《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 从王国维到范景中:西学“美术史”入华100年
  • 新书︱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史》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目录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总序
  •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纪录片
  •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 “后89 中国新艺术”展的作品引起市场追捧
  • 盛葳:以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参展历史为例
  •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
  • 对《中国美术报》 的历史记述
  • 高名潞:《美术思潮》的创办可能和八五美术运动有关系
  • 耶鲁大学艺术史系课程
  • 美术史翻译规范
  • "文革"美术史 编年纪事
  • 康乃尔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课程
  • 美国大学艺术和艺术史专业课程介绍
  • 艺术管理相关的美术史书目
  • 在策展人Harald Szeemann 的档案工厂
  • 高名潞 ︱论文化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日常’(下)
  • 92广州双年展(一)
  • 92广州双年展(二)
  • 92广州双年展(三)
  • 92广州双年展(四)
  • 高名潞 ︱论文化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日常’(上)
  • Rosalind Krauss︱1996年蓬皮杜展览中的巴塔耶
  • 张海涛︱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
  • 新书︱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第一辑)
  • 2010上海双年展艺术家资料(之二)
  • 2010上海双年展艺术家资料(之三)
  • 2010上海双年展艺术家资料(之五)
  • 2010上海双年展艺术家资料(之一)
  • 一个当代艺术的空间
  • 关于星星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英文版序言
  • 未剪辑的历史:伊朗1960-2014
  • 彭德:《美术思潮》始末记
  • 1995年的艺术世界:真实的年代
  • 空灵·细腻·自由·亲民——日本当代艺术漫谈
  • 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
  • 贺万里︱著《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
  • 十九本好看的书 以及它们为什么好看
  • 李洋︱瓦尔堡之后的艺术史与电影
  • 摄影艺术流派
  • 激荡二十年:从1992广州双年展到2011成都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