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6-14]意大利Spazioa画廊Adriano Nasuti-Wood个展
  • 博扬·沙尔切维奇(Bojan Sarcevic)个展“At Present”柏林开幕
  • [2010-5-4 ]蔡国强:农民达芬奇
  • [2010-8-21]《方力钧》个案研究展再次开幕 欲建当代艺术展览新模式
  • 现场︱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 [北京]09陈文骥作品展
  • 2022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城市生息”北京推广会
  • [意大利]刘建华、Moataz Nash和Hansopde Beeck常青画廊展览
  • 本年度他们最喜爱的展览
  • 现场︱皮灵:杨志超行为艺术文献展
  • 现场︱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 [2011-12-17]泰康空间年末特展“展览”现场
  • 论坛︱策展在中国: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展览史
  • 卡塞尔往期经典作品回顾
  • 2016(第四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 现场︱缓存在/Being Theoria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北京]第二历史——张大力个展
  • 现场︱“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 2011第六届台北数位艺术节国际邀请作品
  • [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
  • 宋冬1990-2015年创作回顾德国个展
  • [2016-12-2]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 特别放映
  • 现场︱缠绕:生物/媒介
  • [2014-11-28]德国:艺术之域
  • 现场︱2023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
  • “余震” 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展
  • 2008-A+A第三回京沪巡展
  • [北京]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历史重构
  • [2011-11-26]展望-《我的宇宙》现场
  • 景观与象征之间:路易·威登的土耳其艺术展
  • 西普里安恩·盖拉德(Cyprien Gaillard)个展
  • 欧金尼奥·迪特沃恩(Eugenio Dittborn)个展开幕
  • [2014-11-21]政纯办:全民健身
  • [现场]维也纳艺术馆(Kunsthalle Wien)群展《蓝色时代》
  • 首届安仁双年展:何为今天的艺术?
  • [2011-11-26]明日今夜——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个展
  • 现场︱“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 [2010-12-4]陈界仁个展 — 帝国边界Ⅰ&Ⅱ
  • [北京]《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现场
  • [2011-11-19]北京之声:现实主义之后
  • “禹步”第12届上海双年展
  • 保罗·拉弗莱个展于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开幕
  •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 现场︱近未来 — 完美搭档
  • 文献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展览︱徐志伟镜头下的中国当代艺术1992-2002

    展览︱徐志伟镜头下的中国当代艺术1992-2002

    2019-08-19 11:49:40 来源: 当代艺术档案库 作者:ACAC

     

    展览时间:2019年8月6日-2019年11月7日

    展览地点:宋庄美术馆一楼展厅(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艺术园区)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学术主持:鲁虹

    展览统筹:高松寅
    展览执行:陈瀛、陈晓飞、黄怡彬、刘祎、刘玉娟、牛欣羽、田艳、王玉彬、王皓永、周鹤毅

    主办方: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档案库、宋庄美术馆

    ▲ 展览现场
     
     

    ▲ 展览文献资料

     
    “徐志伟镜头下的中国当代艺术1992-2002”展览于8月6日在宋庄美术馆一楼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览是经过对徐志伟老师文献资料梳理,扫描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拍摄的上万张胶片中,选择二百五十四幅代表摄影作品,包括了“圆明园画家村”、“宋庄画家村”、“艺术展览和艺术家工作室”等内容,通过徐志伟的摄影作品,观视1992-2002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同时,徐志伟老师将所有展出的摄影作品和其保存圆明园时期文献资料捐赠予档案库。
     
    虽然早在1940年,美国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1895-1965年)就为“纪实摄影”下了明确的定义,即“反映当下,为将来作影像实证。”但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摄影家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往往习惯于按照统一的文件精神和上面传达的口径进行拍摄,所以,除了极少数摄影家,如蒋少斌,贺延光等人在“文革”期间于私下里运用了上面所谈到的纪实摄影原则外,绝大多数摄影家基本只会用千篇一律的微笑模式来“重塑生活”,为的是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看看相关报刊,人们并不难体会到这一点。于是这也使中国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巨大空白,如唐山大地震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例证。事实上,只是到改革开放促进了一场以“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命名的文化运动兴起后,才涌现出了李晓斌、解海龙、吕楠、安哥、张新民等一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家与一批永留史册的重要纪实摄影作品。
     
    我认为,摄影家徐志伟的专题纪实摄影“圆明园画家村”、“宋庄画家村”、“艺术家工作室与展览”三大系列就产生于以上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加上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艺术感觉,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民工潮、干部下海或人口大移动在中国出现,当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作为全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之时,他不仅果断地将手中的摄影镜头对准了本来名不见经传的一些青年艺术家,而且从1991年到1994年,他以高昂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无数次深入到了北京郊区的这个小村里。也正由于他在真正靠近与了解被拍摄对象的前提下,始终坚持用“绝不虚构,绝不夸张,绝不粉饰”的原则按动手中快门,结果令他将圆明园画家村从开始热闹到逐渐衰落做了相当完整真实的记录,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极有价值的历史见证。恰如大家所见,这当中包括青年艺术家们作画、办展、聚会、下棋、睡觉等多种多样的镜头,以至在今天看来,很多人还会为他这一系列作品纪实的全面性、生动性与真实性所震撼、所感动。据我所知,他的这批照片曾经被广泛采用,如:1994年在台湾《艺术家》杂志名为《圆明园画家村》的专题中、1995年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家透视 ——徐志伟摄影作品集》中、2013年在由我所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9——1999》(上海书画出版社)中都刊登了相关照片。而全国各地众多报刊对此类照片的选用就不计其数了。
     
    有意思的是,徐志伟对圆明园画家村的关注后来又延续到了北京宋庄画家村、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各类展览里。就如当初拍摄圆明园画家村一样,他根据自己的视角进行了较为长周期的拍摄,而那每一系列图片都向我们有趣地讲述了一个个十分真实感人的故事。当人们阅读这些故事,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理解当时艺术家们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并从一些微妙的细节中捕捉出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由此看来,徐志伟是真正意识到了摄影的记录功能和艺术史之间特殊关系的摄影家。站在“图像证史”的角度,我和许多同仁一样,由衷感激他在中国艺术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否则,我们的艺术史就会留下空白与遗憾。正因如此,今年6月1日在宋庄美术馆商讨拟办的重大学术展览时,我和大家都极力赞成举办徐志伟的摄影展。相信通过大量丰富图像资料的展示,定会使相关研究者从中受益。不过,考虑到场地有限,本展只是从他众多的作品中选取了部分予以展出,希望观众们对此给予理解。
     
    鲁虹

    2019年7月22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圆明园画家村”

    ▲ 环子夫妇
    1992年
     
    1989年,环子居住的北大西门对面的娄斗桥,据说是圆明园一带最早由画家居住的村子
     
    ▲ 伊灵在自己住的院子里烧画
    1992年7月
     
    ▲ 方力钧在画室
    1993年

    ▲ 岳敏君在他和杨少斌合租的画室
    1993年

    ▲ 王音在画室
    1993年
    ▲ 摩根在画室
    1993年

     

    ▲ 刘锋植在圆明园工作室
    1993年
     
    ▲ 祁志龙一家在画室
    1997年
     
    祁志龙因为有北京户口,画家村散了也没离开福缘门,1997年他和徐一晖是最后离开圆明园画家村的两位艺术家。
     
    ▲ 小树林画展
    1992年7月
     
    “小树林画展”是1992年7月圆明园画家村附近的一片树林里举办的露天展览,由居住在圆明园画家村的画家李新辉牵头组织,当时居住在圆明园画家村的大部分画家都自愿参与其中,为时一天,参观者有200多人。
    前来观看画展的除二十几位外国人外,还有摇滚歌星崔健及后来"穴位"乐队的主唱秦思源、一些新闻记者和画画的圈内人。但没有一幅作品被认购。傍晚,郭新平、叶友、黄鸥等人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焚烧了一部份作品作为画展结束。
     
    ▲ 小树林画展,左三为参观者崔健
    1992年7月
     
    ▲ 在叶友画室除夕守岁
    1993年
     
    1993年是圆明园画家村最盛的时候,这年春节许多画家都没有回家过年,至少有二十几位画家没有回家,大家相约除夕晚上到叶友处守岁过年,电视机还是严正学拿来的,几大箱啤酒,吃的都是大家带来的,还有外边来的一些朋友带来的吃食、水果,开始大家喝酒、划拳,看电视还算祥和,后来大家跳舞,酒也喝的差不多了就开始砸瓶子,最后几大箱啤酒瓶全砸的稀烂,满地都是玻璃渣,几乎没地方下脚,直闹到后半夜才散场。 
     
    ▲ 北大画展上画家与北大学生合影
     
    前排诗人王强(左一)、石头(左三)、后排持画者鹿林,其下方从左至右:叶友、赵青、李兴辉、饶松青、邵振鹏,其余为北大学生
    1992年
     
    北大校园画展发生在1992年12月3日,由北京大学学生社团“九十年代”正式邀请,是由北京大学团委正式批准的,在北京大学三角地举办的一次露天画展,被命名为“圆明园画家村90年代现代艺术大展”,圆明园画家村有20多个画家自愿参与,作品有油画、水墨、装置80余件,展览为时一天。 
     
    ▲ 北大画展现场
    1992年
    ▲ 人大画展受阻
    1993年
     
    在人民大学的画展被阻于人大东门:北大校园展览之后的同一个月内,画家们又组织了在人民大学的人大校园展,但当画家们将画用车拉至人大门口时却被告之不得进入校园,之后,计划中的“大学校园系列画展”也随之搁浅。 
     
    开会讨论搬迁问题,左起:叶友(左四)、孙光华(左五)、伊灵(左六)
    1994年

     

     “宋庄画家村”

    ▲岳敏君在方力钧宋庄工作室
    1995年
     
    到了1995年,首批由圆明园迁到宋庄的画家已入住通州一年多,民房改造的画室倒也非常宽敞,看着也还算霍亮,但小堡村里的总体面貌还没有大的变化,村东头的大路还是条土路,全因为改变农村面貌的大兴大建还没有开始。 
     
    ▲ 刘炜在宋庄工作室
    1995年
     
    ▲ 高惠君夫妇在宋庄小堡工作室
    1997年

    ▲ 杨少斌在宋庄工作室
    1998年
     
    ▲ 田彬在宋庄北寺工作室
    2000年
     
    搬入宋庄后,田彬在装修时将老房的木架留了出来,在视觉上,拉高了房子的举架空间。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装饰,这后来竟成了宋庄旧房改造的流行风格。
     
    ▲ 饶松青在宋庄辛店工作室
    2001年
     
    ▲ 张鉴强在宋庄小堡工作室
    2001年

     

     “艺术展览和艺术家工作室”

     
    ▲ 在大连城市街道上举办的一次画展,有来自北京画家村的画家参与。
    1993年
     
    当时许多思想前卫、勇于实践的画家并没有合适的展示画作的机会,只有通过这种“飞行”展示的街头展览方式向外推介自己的作品。
     
    ▲ 在垂杨柳库雪明家的聚会,左起魏野、王艾、黑大春、康羽、郑连杰、老门
    1993年
    ▲ 马六明在东村实施行为艺术作品《芬·马六明》前的化妆
    1993年
    ▲ 赵半狄作品“月光号”
    1994年
     
    ▲ 朝戈夫妇
    1994年
    ▲ 展望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1994年
    ▲ 陈文骥夫妇在霞公府翰墨的工作室
    1994年
     
     吕胜中一家在通州北关家中
    1994年
    ▲ 王沂东夫妇
    1994年
    ▲ 杨飞云夫妇在霞公府翰墨公司提供的画室
    1994年
     
    ▲ 徐冰在霞公府翰墨艺术中心,实施作品《文化动物》现场。
    1994年
     
    1994年1月4日,在北京王府井北京饭店后身的霞公府5号翰墨艺术中心一个近400平米的大房间中,徐冰要完成他出国以后回到国内的第一个作品——“文化动物”。 “文化动物”是徐冰利用两头猪交配来完成的一个行为作品,是徐冰出国之后深感文化冲突所做的一系列中西文化互动之作品中比较极端,且极具感官刺激的作品。在1994年的中国,行为艺术业已兴起,有北京东村一众人等都热衷此道,只不过针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各有不同。 徐冰以“文化动物”是其亲历中西文化冲突之感触之作。自然有其洞悉如炬的国际视野和睿智应对的表达方式。所以这场表演,在当时不啻于一场文化盛宴,到场观众中也是明星众多,可以说当时北京文化界、艺术界的名人大腕可说是悉数到场,争相一观。当然对于国内艺术圈内那些蠢蠢欲动的后学也不啻于一个学习观摩的绝好机会。 
    ▲ 徐冰印猪
    1996年
     
    徐冰为了参加在西班牙一个展览,而要制作一个录像装置,他又一次来到北京永丰猪场,不过他这次印在猪身上的文字与上一次有所不同,这两只猪身上所印“文字”符号已经互换,其所承载的“文化角色”已经发生了转换。这次印猪过程,徐冰特意邀请了我进行拍摄,也为我(徐志伟)为其所拍的“文化动物”系列图片完成了全面制作过程的注脚。 
     
    ▲ 刘小东夫妇在东南五环边上大洋坊地界,刘小东建了一处画室。
    1996年
     
    ▲ 王广义在方庄工作室
    1996年
     林天苗从美国回国后的第一个展览“1995开放工作室”,在其报房胡同12号工作室对外开放
    1995年
     
    ▲ 宋冬、尹秀珍夫妇在林天苗居所报房胡同12号工作室所做的作品
    1996年
     
    ▲ 美院即将搬离王府井之前,隋建国等利用腾空的教室做一场即兴展览,利用废旧的课桌椅和被废弃的学生雕塑习作制作作品《废墟》
    1996年
     
     
    ▲ 杨卫策划的“艳妆生活”展览在故宫旁边皇史宬内的云峰画廊开幕,右为杨卫
    1996年5月
    ▲ 顾磊克拜访栗宪庭
    1997年
     
    ▲ 行为艺术家朱发东在北京通州滨河小区工作室
    1997年
    ▲ 艺术家们在“生存的痕迹”展览中合影,左起:邱志杰、宋冬、张德峰、冯博一、尹秀珍、林天苗、顾德新、张永和、王功新、展望、蔡青。
    1998年
     
    1998年1月2日,由旅居德国的艺术家蔡青投资,冯博一、蔡青共同策划,在北京朝阳区姚家园村北的“现实艺术工作室”里,举办了一次与生存状态有关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内部观模展,正如展览题目“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模展”所提示的,该展览并不对外开放,仅为内部活动,策展人安排了运送观众的大巴,最后300多人参观了该展览。 
    ▲ “生存痕迹”展览现场,尹秀珍正在准备作品。
    1998年
     

    ▲ 在“生存的痕迹”展览现场,左起:尹秀珍、栗宪庭、张德峰、蔡青、冯博一

    苍鑫

    1999年

    ▲ 策划人栗宪庭和参展艺术家宣布“对伤害的迷恋”展开幕

    2000年

    2000年4月22日,在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新设的开放工作室举办了一场内部交流活动,由策展人栗宪庭策划的“对伤害的迷恋:开放工作室第二次展览”一共展出了6位艺术家的6件装置和行为作品,展览并未对外开放,也没有公开宣传和通知,在开幕之前还是聚集了200多人来参观,整个展览仅持续3个小时,不过因为艺术家作品在材料选择上使用了尸体和动物,搅起不少风波,该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徐志伟简介

    1961年生于北京。
    1987年至1999年曾工作于《中国青年报》、《摄影报》、《消费时报》等媒体。
    1999年离职成为职业艺术家和自由撰稿人,曾担任“世艺网”摄影版执行主编。
    1995年在北京中央美院画廊,1996年在香港艺术中心爱克发画廊举办过个人摄影展。
    作品曾入选东京画廊“现代中国摄影家三人展”、日本福冈美术馆“90年代中国前卫美术家资料展”、意大利热那亚亚太当代艺术档案馆“中国行为摄影展”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