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艺术市场的“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会否终结?

艺术市场的“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会否终结?

2016-01-26 17:52:00 来源: 艺术新闻中文版 作者:赵文睿

▲ 纪录片《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的其中一份宣传海报中运用了瓦尔特·德·玛利亚的《一公里长的线》(Mile-Long Drawing)

撰文︱赵文睿

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纽约年轻艺术家前往荒芜的沙漠展开创作,意图远离喧嚣虚化的艺术市场。今年9月,纪录片《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在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映,12月4日,这部纪录片又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中展播。如今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大地艺术,对当代艺术界有着怎样的启发和意义?

“他们是麻烦的制造者,他们让艺术市场为难。事实上他们的作品根本就没有市场,不仅仅因为他们叛逆的个性,也因为鲜有人可以理解他们”。意大利艺术批评家切兰(Germano Celant)的这句评论启发了导演詹姆斯·克伦普(James Crump)的最新纪录片《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Troublemakers: the story of land art)的命名,该片于今年9月在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of Contemporary Art of Los Angeles)首映。12月4日,这部纪录片还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中展映。《纽约时报》的评论称,该片是今年迈阿密海滩展会唯一一部大型纪录片,也是展会意图吸引更多观众而推出的展映活动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末,一群叛逆的纽约年轻艺术家一举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前赴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里,以自然为媒介进行创作,就此诞生了大地艺术。《麻烦制造者:大地艺术的故事》以3位最重要的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on)、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和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的经历和作品为主线,呈现了1968年至1973年这群“制造麻烦”的年轻人如何发起及延续着大地艺术的创作。

出走与反抗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在美国正进行地如火如荼。而伴随着波普艺术兴起的则是高涨的消费主义,及愈发商品化的艺术市场。这群“麻烦制造者”自纽约前往广袤无人的沙漠进行创作,首先是对商业化的艺术市场的抗议。1967年,史密森曾撰文抨击美术馆“沦落为一种娱乐”,而海泽在1969年则评论道:“美术馆充斥着垃圾,正在沦陷。但真正的艺术空间仍然存在”。这群叛逆的青年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美术馆和画廊体系的束缚——出走,成为了他们逃离艺术资本主义的出口。

▲ 瓦尔特·德·玛利亚1969年的《沙漠十字》(Desert Cross)

▲ 迈克尔·海泽的《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 1969年-1970年)

▲ 罗伯特·史密斯创作于1970年年初的《半掩埋的木屋》

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并非和平年代。1968年,马丁·路德·金、罗伯特·肯尼迪被先后刺杀,越战的惨烈也在同期达到高潮;1970年射杀反越战示威学生的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更大幅激起了民众对当局的不满。大地艺术成为人们表达对时局的意见和反抗的渠道。肯特州立大学事件过后不久,史密斯的作品《半掩埋的木屋》(Partially Buried Woodshed)就被看作对当局表达的抗议及对死难者的纪念。这件作品任凭肯特州立大学校园里一间半坍塌的木屋被重力摧毁,葬身在植被中,在自然中自生自灭。

以自然为画布

大地艺术将自然和人为创作相结合的理念与当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息息相关。1966年美国航天局的月球轨道器1号发回了第一张地球的照片,从此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认识被彻底改变——照片上的地球显得陌生又疏离。在大地艺术家们的眼中,地球从一个概念性的空间变成了二维平面上的一幅图像,成为了一张他们可以在其上进行创作的画布。这批艺术家们感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丈量地球的尺寸,在“形塑”自然的同时引发观者的敬畏。

▲ 瓦尔特·德·玛利亚的《闪电场》

玛利亚的《闪电场》(Lightening Field)是大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艺术家在数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安置了400根导电的不锈钢金属杆。当雷电降临时,电光石火即在天空中描绘出一幅幅绝伦的画面。《麻烦制造者》的一张宣传海报中呈现了史密森在犹他州大盐湖创作的《螺旋形防波堤》(Spiral Jetty)。艺术家将碎石用推土机倾倒在红色的盐湖中,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状的堤坝。堤坝全长超过500米,占地数十英亩。然而,对这些大地艺术家而言,自然并非是任其摆布的“物件”,事实上,他们深恶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并将大地艺术创作视作一种唤起人们对生态关注的方式。

▲1970年,罗伯特·史密森在《螺旋形防波堤》的建造现场

▲ 罗伯特·史密森位于犹他州大盐湖的作品《螺旋形防波堤》

史密森曾写道:“整个国家有许许多多的矿场、采石场和被污染的湖泊河流。解决肆意破坏环境问题的办法,应是‘大地艺术’意义上的对陆地和河流的循环利用。”然而,如今的环境问题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尖锐。《螺旋形防波堤》的所在地——犹他州大盐湖正遭遇着史上最严峻的干旱,而防波堤黑色的玄武岩不仅披上了厚厚的白色盐层,也遭受着比以往更加强烈的侵蚀。

“今天”的大地艺术

如今距离第一代大地艺术家出走美国西南部的荒漠已过去近50年,他们中的许多也早已不在人世。1973年7月,史密森在搭乘飞机前往德州航拍自己的作品《阿马里洛斜坡》(Amarillo Ramp)时因飞机失事身亡,年仅35岁。玛利亚也在2013年去世。然而他们那些尚在人世的同伴们,虽已垂垂老矣,仍不懈地“制造着麻烦”。海泽今年已71岁高龄,仍居住在中东部内华达的沙漠里,继续他已从事43年的作品《城市》(City)。《城市》旨在将原始文明的遗迹与工业生产以极简主义的美学表现出来。《纽约时报》将这件作品称为“当代的玛雅奇琴伊察古城”。72岁的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仍在加工他始于1979年的项目《罗登火山口》(Roden Crater),试图将这一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死火山口改造成一个可用肉眼进行天象观测的天象站。

▲ 今年5月,《纽约时报》对迈克尔·海泽的采访报道中刊登了他坐在《城市》中的照片

▲ 詹姆斯·特瑞尔《罗登火山口》的总设计图(2009年,图片来源:web.guggenheim.org)

▲ 詹姆斯·特瑞尔《罗登火山口》内部(拍摄于2003年,图片来源:theredlist.com)

这些或已离世或隐居在沙漠中的大地艺术家们已然淡出了公众的记忆,大地艺术的风潮自上世纪70年代后也逐渐退去。然而,正如导演克伦普所言,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于如今的当代艺术界有着无比重要的相关性和启发性。

克伦普在影片自序中写道:他希望这部作品可以对当代的年轻艺术家有所启示。当年这些叛逆的青年因不满艺术市场的浮夸和专制而远离尘嚣,而如今的当代艺术市场也充斥着与40年前如出一辙的虚荣。影片的执行制片人罗尼·沙宣(Ronnie Sassoon)直言:“在当下如此商品化的艺术界中,有哪个艺术家会选择离开纽约,而在孤寂中孑然一身呢?”克伦普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展现“大地艺术的叛逆精神”,也“迫切希望新一代年轻艺术家重新发现这些麻烦制造者,并因此意识到艺术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市场服务。”

当年大地艺术运动的成员之一,现已77岁的丹尼斯·欧本海默( Dennis Oppenheim)在片中这样形容大地艺术:大地艺术意味着“真实的时间和真实的世界。它和越南战争在同一个战场上展开,也和现实世界在同一个体系中并存。”大地艺术家远离尘嚣的出走貌似是一种逃离,实则却是对其所坚信的“真实”的恪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