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1996—2012上海双年展时间简史

1996—2012上海双年展时间简史

2015-04-20 00:07:11 来源: 《艺术世界》 作者:

1996—2014上海双年展足迹

艺术世界︱策划

NO·1 1996

1996 年第一届上海(美术)双年展
主题:开放的空间
展期:20 天
艺术家: 29 位
作品:160 件,油画为主
展场:老上海美术馆

刊名:文化月刊 出版日期:1996 期号:第 6 期
96上海美术双年展巡礼
石琳琳︱责任编辑

90 年代是一个双年展的时代。继广州双年展、北京双年展之后,正值'96 之春, 筹备已久的上海双年展又在中国艺术圈里形成不大不小的热点。

……

参展的百余件作品,出自全国各地 24 位画家和 3 位近年来活跃于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之手,其中大部分作品为架上油画。装置作品占有一小部分的比重,其他画种没有包括进来。之所以把此项双年展划为美术范围并加以括号,主办者大约是要把它办成涵盖面很宽的展览,只不过这次侧重于油画和装置。

……

据有关人士介绍,此次双年展多采取邀请式。早在一年前,操办人员就开始在各地物色画家和作品,每位参展者收藏一件展品,收藏费为 10000 元人民币,同时出版一本展览画册,只是收藏费较低,与有关画家的市场价相距甚远,因此,许多知名画家并未采取合作的态度。

中国美术馆的馆长、画家方增先先生为此次上海双年展撰写了展言,其大意是: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国际级美术展览。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选择和平等交流。这是艺术的高尚理想,也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96 上海(美术)双年展的推出,以国家美术馆为运作中心,以政府行为的信誉为优势,意在创立一个具有规范化制度,严肃的学术标准,以及周期延续性的国家级展览模式。争取到 2000 年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双年展。

NO·2 1998

1998 年第二届上海(美术)双年展
主题:融合与拓展
展期:31 天
艺术家: 50 位
作品:256 件,水墨艺术为主
展场:老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

刊名:艺术界 出版日期:1998 期号:第 11-12 期
与水墨同行:周弘湘的偶发行为艺术
拙奇︱文

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在 80 年代后开始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像,呈现出多元的形态。于 1998 年 10 月 20 开幕的上海第二届美术双年展旨在就水墨的多元格局及它在二十一世纪的可能性进行主题展示和研讨活动。

在上午 10 点隆重的开幕式之后,正当二楼主展厅熙熙攘攘的中外观众各自观展之际,上海师范学院的青年教师周弘湘突然在展厅中央铺开一条 30 多米的长卷宣纸,并在纸迅速洒了一条墨线。周弘湘不是本次双年展的邀请艺术家,此行为颇出人意料。此一行为发生得迅速,随即在有关部门的紧急介入之下也撤得迅速,周围观众的拍照也迅速得出奇。

在上海双年展开幕的当天发生此事可算是给本届双年展理性的老成持重的作品群增加了一个兴奋点。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的特点也很符合上海作为九十年代中国城市代表的风格,即偶发性在一个体制所能接受的边界内以一种纯粹的方式进行。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材料,主要用于表象,即表现中国文化系统内的意象。将水墨作为一种材料去实验其材质,或以水墨材料做观念艺术,或表达现代文化政治影响是现代水墨的基本实践。但水墨的当代变革在九十年代也面临各种症结。创作这次偶发行为的周弘湘认为,当代水墨的问题在于过多在绘画表象上进行文化的“革命”,过于依赖文史哲美的思想文本,而水墨的主体精神却忽视了。

通过将水墨做即时的现场挥洒,周弘湘认为,它的意义在于心灵的自我意识、生命激情和水墨性能保持此在的同一关系。这个题为《一条前奔后突的线——与水墨同行》的作品能使人在行动中真正地感觉水墨的意义。

我们今天的艺术生活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思想匮乏的时代(我们只是在模仿过去的思想),而是我们的艺术感受力和激情也在陷于沉闷和迟缓。周弘湘的行为触及了我们时代的基本的艺术状况,它表明不仅在水墨艺术领域,在其它艺术领域也一样,今天的艺术仍然需要一种对艺术真正的感受和投入。

NO·3 2000

2000 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海上·上海
展期:61 天
艺术家:67 位
作品:300 余件,当代艺术(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和建筑等)
展场:上海美术馆
组长:方增先
策展人:侯瀚如(法)、清水敏男(日)、李旭、张晴

刊名:中国新闻周刊 出版日期:2000 期号:第 24 期
目击双年展
许攀 | 文

上海美术馆主办的“2000 上海双年展”,以温和的姿态承认了当代艺术的合法地位。而熙熙攘攘的展览,给予了这个姿态及时而亲密的回报。官方与当代艺术,一对二十多年来互相折磨的老冤家,在这一次亲密接触后突然间呈现出一种貌似情人的暖昧状态。

主体展:莺歌燕舞

这一天平常得甚至近乎平庸。没有 1989 年发生在中国美术馆的那一声枪响,没有避孕套, 没有预言家一样的孵蛋者在展厅里旁若无人。

一切在繁杂、热闹而祥和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家们西服翩翩,温文尔雅,脸上一团和气。馆内外人山人海。富丽堂皇的展厅像在举行一场盛宴。廊间供奉着功成名就者的作品, 人群里蠕动着艺术界的达官显贵和壮志未酬者。展品成为优雅的陪衬,在见面的狂喜、拥抱热吻、客套的寒暄中冷眼旁观,年轻的艺术家们怀揣名片,四处搜猎着画商、经纪人、老外、官员, 他们谦卑的身影在画幅前匆匆掠过。

北京女画家庆庆走过来,塞给批评家吴亮一朵纸花,神色暖昧不明。“如果我死了,请帮我把花烧了”,而后飘然离去。素以尖锐著称的吴亮有些木呐的表情,令人开怀。他似有所悟地将花揣进兜里。在如此典雅庄重的官方展厅, 面对这样的突兀行为, 难免有些反应不过来。据说,那天庆庆到寿衣店买了几百朵花, 送给了双年展上的看客。据说,那是双年展上唯一的意外“行为”。

外围展:无风无浪

……

艾未末策划的“不合作方式” 画展,吸引了一群行为艺术者。在那些巨大空旷如仓库一样的三间画厅里,有许多冲击力很强很有意味的作品。此前,他和许多赶来参展的人一样,担心会发生什么。据说,有一、二家画廊已被封掉。虽然主题是“不合作方式”,但他想以合作面孔出现,让他的第一次策划能革命成功。所以,当朱冥想在外滩搞行为表演时,艾未未平静地告诫他:没必要冒这个险,不要连累大家。

官兵共看江湖道场

吴亮(批评家)
对一切来自官方的艺术展,我都没有兴趣。因为艺术应该永远保持怀疑者和挑战者的姿态,体制话语通过招安方式会削弱你的革命性,挑战性,然后把你商业化,变成其中一员。我觉得,官方不要直接介入艺术才是最好的状态。……

隋建国(参展艺术家)
中国现代艺术走了 20 多年,不就是在寻找一个公开对话的机会吗?不论主体展,还是外围展,既然来了,就是在一起展示,对话。其实整个艺术圈跟社会的对话才是最重要的。建立一个对话机制很重要。双年展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张亮(艺术系学生)
什么不合作?不合作你干嘛在这个时候跑来展览!你打着不合作的牌子推销自己,明眼人一看就清楚。现在找不到多少有纯粹想法的人,也找不到纯粹的艺术了。

NO·4 2002

2002 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都市营造
展期:59 天
艺术家: 68 位
作品:123 件,艺术与建筑
展场:上海美术馆
组长:方增先
主策展人:范迪安、阿兰娜 · 黑斯
策展人: 伍江、李旭、克劳斯 · 贝森巴赫、长谷川佑子

刊名:艺术世界 出版日期:2002 期号:151期
都市是怎样建成的——2002 上海双年展布展角色分析
小唐 | 文

如果评选 2002 上海双年展“最靓丽艺术家”,来自奥地利的杰拉廷事务所的 4 个人可以毫无争议地当选。他们到了上海之后,就跑到淮海路上每个人买了一身上海的棉睡衣,衣服的色彩很鲜艳,上面还印了卡通图案,有 Kitty 猫和泰迪熊。这 4 套睡衣后来成为他们在上海的主要服装,不仅上街穿,还被当做了布展期间的工作服。衣服让他们显得非常单纯可爱,不过,如果和他们接触就要留个心眼了。

……

还是应该先提一下这 4 个人的名字,Ali Janka、Tobia Urban、Wolfgang Gantner 和 Florian Reither。和他们打交道是记者从业以来最有趣的一次经历。当时他们还在和主办方僵持不下,无所事事,4 个人穿着睡衣坐在轮椅上在上海美术馆一层的走廊玩去了残疾人赛跑。之后记者和他们聊了起来,他们居然告诉记者他们是意大利人,是本次参展的另一个艺术家小组 A12,然后还伪造了他们的名字:Francesca、Leandro 和 Tony,中间没有一点破绽,记者采访之后向李旭确定了他们的身份。虽然被愚弄了一把,不过这也许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对他们来说,在一本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杂志上摇身变为意大利人或许比参加上海双年展更有意义。

NO·5 2004

2004 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影像生存
展期:59 天
艺术家:108 位(组)
作品:108 件,影像艺术(录像、电影、
摄影、装置)
展场:上海美术馆、上海人民公园
策展人:许江、洛柿田、郑胜天、张晴
策展助理:高士明

刊名:艺术世界 出版日期:2004 年 11 月 期号:174 期
2004上海双年展:幻影交叠,欲望现场
于渺 | 文

进入美术馆,碰见一位有名的艺术撰稿人正往外走,他口里喃喃地说,作品和观众都喘不上气来。再看展馆,果然拥挤,可以说,布展人不是用空间来照顾作品,而是用作品将就了美术馆每个可利用的空间。有的地方,作品与作品之间互相打扰,气氛有点象广交会。就这样,一些很有智慧的作品被不合理的空间牺牲了,例子之一是以色列女艺术家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媒体装置。

按照光州三年展的韩国策展人李圆一的说法,国际大型双年展一般都有自己专门的展馆,面积往往是上海美术馆的五倍以上,相对狭小的上海美术馆既要盛下上百件展品,还要给作品留出呼吸的空间,还要显示出展览层次,实在不易,也许是李圆一先生太客气了,也许是双年展的问题就该怪场地,但不管怎么说,上海双年展在布展设计上,与国际成熟的双年展尚有很大差距。

 

NO·6 2006

2006 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超设计
展期:61 天
艺术家: 94 位(组)
作品:118 件,设计与艺术
展场:上海美术馆
总策展人:张晴
策展人: 黄笃、林书民( 美) 、李圆一(韩)、乔纳森 · 沃特金斯(英)、伽弗兰科 · 马拉涅罗(意)
助理策展人:肖小兰

 

NO·7 2008

2008 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快城快客
展期:61 天
艺术家: 58 位(组)
作品:110 件,当代艺术
展场:上海美术馆
总策展人:张晴
策展人:朱尼安 · 汉尼(德)、翰克 · 斯劳格(荷)
助理策展人:项丽萍、李凝

刊名:艺术世界 出版日期:2008 年 10 月 期号:223 期
沉默的大多数——展览给谁看,谁在看展览
尹宁︱文

上海双年展开幕前一天,看到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趴在美术馆前的铁门上看火车,不时有市民过来向门口的保安询问双年展开展时间、门票价钱等事。作为上海近年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相较同时期开展的其余双/三年展来说,上双算是国内“最亲民”的艺术展了。第二天下午开幕,进入重重关卡后,我在铁门内看到了美术馆馆长,看到了艺术家,看到了媒体记者和面熟的文艺青年,就是鲜见一般市民,也不见前一天看火车的孩子们。而这个不对公众开放的下午,我与同事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接应外面的作者、作者的朋友、艺术家或艺术家的朋友入场。上双开幕展看似限制严格,但只要你能多弄一张VIP 卡或记者证,就可以循环利用(此方法与黄牛大叔类似),最终把所有该进场的人带进场,展览的门槛不在于一张卡片或证件。

 

NO·8 2010

2010 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巡回排演
展期:128 天
艺术家: 63 位(组)
作品:超过百件,当代艺术
展场:上海美术馆
策展人:范迪安、李磊、高士明
策展助理:华怡

刊名:艺术世界 出版日期:2010 年 11 月 期号:第 247 期
史乐琴(上海市黄浦区新凌小学四(1)班) | 文

2010 年 10 月 24 日上午,我们小记者班来到了上海美术馆,参观了正在这里举办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整个展览分布在五个楼层,多数展品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来说显得太过深奥,但有一件展品让我看得入迷,那就是第三展区的胖子塑像。通过介绍,我知道这组“胖子”系列雕塑出自艺术家牟柏岩之手。

5 个大小不一、姿势不同、但同样光着身子的胖子雕塑令人瞠目结舌。他们有的不好意思地捂着脸;有的弓着腰气喘吁吁;还有的陷在一张床里,背上拧着几个火罐。我一下子明白了艺术家想告诉我们: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但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健康远离了人们。肥胖对于开始富裕起来的人来说其实代表过度的索取和浪费!

看完以后,我不禁笑起来,就像听到相声抖了包袱一样。看看周围的人,我想:这个胖子是不是我们的影子呢?艺术其实就是自己的影子。

 

NO·9 2012

2012 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重新发电
展期:181 天
艺术家: 98 位(组)
作品:110 件,当代艺术
展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总策展人:邱志杰
联合策展人:鲍里斯 · 格罗伊斯(德国) 、晏思 · 霍夫曼( 哥斯达黎
加)、张颂仁(香港)

闪亮的日子
来源:邱志杰(2012 年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博客, 日期:2012 年 10 月 8 日

墙面上,两周前我张贴出来的工作项目完成表格还在。我把每个艺术家每件作品的实施分解成不同的步骤,要求各个项目负责人把已经完成的步骤随时勾选,保证整个工作团队内部对整个项目进度随时有一个整体把握。记得当时我对大家说,等到这些空白的圆圈都变成勾,我们的事情就完成了。我们马上要重心前移,到当代馆布展现场,我们要把这个表格打印出来大喷绘,大家随时更新工作进度。结果,我们在当代馆工地现场始终就没有能来得及拥有一个办公室,这个文件的大喷绘版本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墙上的A4纸打印的版本,就成了最原始的纪录。最终完成的项目根本没有来得及在这个文件上勾选更新。它停留在 9 月 29 日左右的状态。那时候,被勾选完成的项目还只有三分之二。

直到 10 月 1 日凌晨三点,任凭我怎么怒吼,身后已经空荡荡没有一个工人。我无奈同意把Simon Starling的两个根本没来得及打开的木箱子暂时铲走。早上官方开馆仪式,领导进来参观,下午观众涌进展厅,展览就算已经开幕。祝贺开始潮涌过来。其实我心里完全充满的是作品并没有完全得到呈现的愧疚。

我心里有一份完整的未完成事务清单:
1,Simon Starling 的作品完全还没有在我选定的位置悬挂出来。
2,胡介鸣老兄的黑匣子项目由于当代馆还没有网络表演还不能实施。
3,Roman Signer 在大烟囱内的木球坠落颜料喷溅作品在 29 日下午实施,实施得很完美,但是高速摄影的结果需要时间剪辑,最终需要在室内用录像呈现,烟囱内部颜料还没有干透,只能暂时闭门。
4,Petroc Sesti 的玻璃球有两个油桶还在现场要进仓库。
5,Olga 的屏幕有问题下面的电源线要加线套,刷成灰颜色。
6,康本雅子的音箱应该换给投影作品,液晶屏用耳机即可。
7,Jeffrey Shaw 的三维作品,旁边得电脑要加加木质罩子。
8,斯坦纳得黑板作品,每块黑板要加中文注释。
9,滕原西蒙的女孩兵马俑雕塑作品脚底板要打硅胶和楼梯固定。
10,Peter Fischli 和 Weiss 的原作光盘要保护起来,用翻刻盘代替即可。音箱要挂起来,播放器藏起来。
11,拉黑子·达利夫的作品要加灯光,在地上打出影子出来。
12,luisa lambri 的建筑摄影要加灯光。
13,鸟头小组的摄影要加灯光。
14,The User 的门需要上一把小锁,进行到一半的布展,要先拦住。必须马上用一个说明标牌说明:“作品维护中”。这件作品在拆箱后发现三个有机玻璃盒子破碎马上下单定做,工人已经开始过中秋了??

……

真是种种仓皇,种种无奈。

我本人只能在展厅里给领导和媒体导览,接受祝贺。心里牵挂着各个角落依然在忙碌的各团队成员的进度。别人的观感和我自己心中的不足。其实落差很大。这一方面是老外夸奖起人来,热情洋溢,用词夸张。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因为别人并不知道你本来在某处还有某件作品。再加上开幕式忙乱,大家被几个大作品的效果震撼了之后,并没有注意到很多细节。居然混得了一片好评。真是侥幸。

今夜我独自坐在这里,面对这间空荡荡的办公室,似乎每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间办公室发生过无数的无奈的哭泣,和无数的彪悍的玩笑。我要对着空荡荡的座位一一致谢。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