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七场讨论: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与阻碍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七场讨论: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与阻碍

2011-09-17 13:51:2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七场之“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与阻碍”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

8月30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主题工作坊第七场之“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与阻碍”在上海五维证大当代艺术空间举行。这次工作坊借王南溟先生主持的“抽象之后的批评理论”专题论坛,在论坛的支持下专门辟时进行,参加对话的除了出席上海论坛的演讲嘉宾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年轻学者张晓剑、曾玉兰和廖上飞之外,还有专程来自北京的艺术家王智远、来自上海的艺术家李山、蒋正根、倪卫华等,《年鉴》主编朱青生教授主持对话,王南溟也参与了对谈。

这次对谈针对2010年抽象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新情况,特别是原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意大利著名评论家奥利瓦在中国美术馆策划了《大象无形——伟大的天上的抽象》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激烈的批评与反驳,讨论三个问题:1抽象艺术与中国民族复兴的可能与阻碍;2抽象艺术对纠正媚俗现象的作用和价值;3抽象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最新推进是否有作用。论坛之前,设在北京大学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就针对工作坊做了学术准备,并对近年来抽象艺术的各家意见和争论,做了综述;编辑部也初步撰述了2010年年度抽象艺术专题报告。

“抽象艺术与中国民族复兴的可能与阻碍”主要讨论的焦点是抽象到底是西方艺术的概念还是可以在各个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艺术类型。一种意见认为抽象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流派。此种意见在先前的研究报告中已经有所反映。如沈语冰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以来三次形式和艺术意义的争论作了介绍和评论;曾玉兰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对于立体派的直接继承做了分析;廖上飞对于栗宪庭、高明潞、朱青生三种理论中将抽象与中国传统艺术内涵结合的倾向进行了否定。(但是廖上飞赞成王南溟“抽象之后应为问题艺术”的观点是把问题引向另一个层次:民族复兴暨中国的艺术发展,并非需要结合传统哲学观念和创作方法,而需要切近现实问题。)朱青生就自己的“第三抽象”学说做了说明:第三抽象不是回归民族传统文化,而是推进抽象这个国际主义语言发展到当代艺术的前沿,以期借此摆脱近二十年来世界当代艺术过多注重意义(特别是新闻化、泛政治化),从而将艺术过度介入权力,致使“政治正确性”深刻地干涉人的更为本质的自由。各位与会专家也有各自意见,沈语冰对塞尚和黄宾虹的笔法和构图抽象结构的研究再度被提及。

“抽象艺术对纠正媚俗现象的作用和价值” 主要讨论的焦点是抽象是否可以纠正现在艺术市场普遍出现的符号化、形象标志化的俗艳趋向。艳俗艺术和政治波普在90年代发展的初期无疑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否定意味,但是业界近年来不少评论家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西方以冷战思维的方式对中国的有意识的定位,使得这种艺术的倾向逐步地变成一种陈陈相因的潮流,其批判和讽刺的意味逐渐消失,而以价位、赚钱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迎合资本和政治权威,已经退化成艺术中最媚俗的状态。不少评论家认为抽象是这种状况的解毒剂。但是在这次讨论中与会专家对抽象艺术的这种作用被不抱乐观的态度,特别是李山的发言,他认为那种有明确形象的艺术毕竟还有针对性,他要说什么和不说什么都是清晰明了的,而抽象艺术以其模糊的状态可能更具有媚俗的可能,成为资本和政治权威最欢迎的艺术方式。

“抽象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最新推进是否有作用” 主要讨论的焦点是抽象艺术到底是现代艺术史上的旧形式,还是在当代艺术中还具有效用的形式。王南溟组织这次讨论会的题目就已经否定了抽象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有效性,他认为对抽象艺术的讨论和研究只是出于历史梳理的需要,所以才会一再举办相关的展览和研讨会,同时他也陈述了对沈语冰这样的学术研究的高度现实意义,因为这种方法的作用不在于艺术创作,而在于纠正一种态度,学术的价值已经变成一个真实而独立的精神状态。与会专家对沈氏学派(朱青生语指沈语冰团队长期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和批评历史的翻译和介绍)给予了赞扬,但是沈语冰、朱青生等都认为在中国推进抽象艺术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它既可以对传统的艺术进行现代性分析,也可以对艺术和观众的关系建造一种拒绝教训、宣传和广告的状态,从而培养人的独立判断能力,在目前中国的文明现状中,具有积极和直接的意义。对于与此次讨论相关的附属展览中的作品,与会者指出虽然以“抽象艺术之后”来命名,似乎超越了历史上的旧形式(抽象画法),却很难说他使用的非抽象的画法就是一种新形式,也许是一种更旧的形式。因此对于当代艺术的意义,实际上在两个层次上展开,并没有构成直接的讨论。一个层次是指政治当代性,侧重的是艺术对当地和当下生存的人的政治作用,这个问题似乎大家没有异议;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指审美的当代性,抽象艺术并没有完成它的全部任务,至少在欧洲的抽象艺术和美国的抽象艺术各自针对的任务是本地的政治需要和艺术发展需要,而抽象艺术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充分地展示这样的作用,并且是否抽象艺术可以在中国起到作用,还有赖于抽象艺术本身的发展和研究。

此次讨论能将中国当代抽象存在的部分问题明朗化、清晰化,完成了对话的初衷。这正是本次工作坊的基本理念——借由“《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举行的契机,依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数据库的强大资料支持,针对当代艺术过去一年来中一直关注和研究过的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和问题做一个鲜明和集中的呈示,并邀请艺术家、批评家来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形成可供后来者参考的学术资料。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