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总序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总序

2010-11-16 13:53:53 来源: 东方视觉 作者:鲁虹

鲁虹

总序

鲁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需要进行了开创性的艺术实验,这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传统而存在,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走向了世界。遗憾的是,虽然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册与书籍比较多,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集却一直没有出现。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上海书画出版社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全集》,其目的是希望对1978年至2008年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必要的清理,从而为艺术理论家、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以及国内外希望了解中国当代美术的人士提供集艺术性、资料性、文献性于一体的当代美术图录史。而之所以将时间上限定在1978年,是因为如果没有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美术创作绝对不可能迅速突破呆板、僵化与陈陈相因的局面。

本全集分为绘画编、雕塑编、影像编、装置编、行为编五个部分。每一编又分为若干卷。由于绘画编所涉及的艺术种类较多,所以又特别分为油画卷与水墨卷等等。各编(卷)的内容基本分为五部分:1、总序;2、目录;3、论文;4、图版;5、图版说明(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材料、尺寸、创作时间以及文字介绍)。作品全部以创作时间排序,同年创作的作品则以姓氏笔画为序。

在作品的选择上,本全集遵从“效果历史的原则”,力图挑选既有代表性、在艺术史上有价值,又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作品。如同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所说,效果历史的原则已经预先规定了那些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学术问题,它比按照空洞的美学、哲学问题去挑选艺术家与艺术作品要有意义得多。我们相信,只要以艺术史及当代文化提供的线索为依据,认真研究效果历史暗含的艺术问题,我们就有可能较好把握那些真正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家及作品。不过,尊重效果历史的原则是一回事,如何具体掌握又是一回事。鉴于编者的视角、水平及掌握的资料都很有限,难免会挂一漏万,特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在这里,还要做出几点说明:

第一、严格说来,中国当代艺术是成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也曾考虑将本全集的时间上限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但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绘画编的油画卷、水墨卷与雕塑编的第一卷中,都会有一些在上世纪80年代里,针对中国具体创作背景与艺术问题而出现的新兴艺术。应该说明的是,这些作品放在世界当代艺术史看,未必具有前卫性,但在中国的特定时期,却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在改革开放后,有使命感的艺术家面对的问题就是希望超越“文革”的创作模式,进而寻找一种具有超越性的艺术创作途径。于是就出现了两个全新的创作趋势:一个是针对“内容决定形式”而强调“形式决定内容”;另一个是针对“文革”中粉饰现实的创作现象而强调要关注真正的现实,并批判现实。前者导致了非政治化、追求抒情与形式美的作品出现,后者则导致了“伤痕美术”与“生活流”艺术的出现。其都是针对艺术史上下文关系发言的,是对“文革”绘画模式的强有力反拨。所以,本全集在编辑与这段历史有关的分卷的时候,就选择了与这两个趋势既有关联又具有效果历史的作品。因为它们的出现使艺术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也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值得我们关注。而那些依然延续以前价值与风格的作品,尽管画得非常好,但我们却没有选择它,在我们看来,这就是艺术史家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每个时段都有一个很核心的强问题,而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又会构成上下文关系,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具体介绍了。

第二、本全集中有极少部分作品图片是从很多年前的刊物上翻拍下来的,因此可能影响印刷质量,敬请大家理解。

第三、由于个别在刊物上翻拍下来的作品图片以及一些画家提供的作品图片未能清楚地标明作品的创作年代、尺寸与材料,所以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尚不能做到完全的规范化,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最后,我们谨向所有参与编辑工作的批评家与提供资料和图片的艺术家,以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谢忱,因为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本全集的编辑和出版是不可想象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