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彭德:《美术思潮》始末记

彭德:《美术思潮》始末记

2010-10-17 10:00:08 来源: 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彭德

说明:年前有人向我约写本文,我没有留下约稿者的名址。本文收入《两湖潮流》展(09.7.31日开展,广东美术馆)文献集,编辑索取出处,我却无可奉告,特此上网询问:哪位约的稿?这类七拼八凑的回忆文章是有用处的,但形同自恋者的呓语,乏味,不过为了冲淡枯燥,记录了几件轶事。

1984年10月,当周韶华以湖北美协主席团的名义宣布由我主持刊物的编辑工作时,究竟办一份什么刊物,办给谁看,刊名叫什么,均不清楚。首先确定的是办一份美术理论刊物。理由是美学热、哲学热、文化学热如火如荼,办一份与之呼应的美术理论刊物适逢其时。刊名叫什么呢?《美术思潮》。当时各种思潮涌动,美术界相应的表现尤为强烈。办给谁看呢?青年美术家和美院学生,他们最关心思潮。《美术思潮》的草创者,按创建时的文件顺序排列,主编彭德,副主编鲁慕迅、周韶华,编委皮道坚、陈方既和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纲纪,编辑部主任戴筠。周韶华当时是省文联主席,管辖所在的协会。他让我当刊物主编而他自己当副主编,对中国美术刊物的年轻化,起到了开风气先的作用。后来各地美术刊物纷纷起用年轻人当主编,比如《美术译丛》起用范景中,《朵云》起用卢辅圣,《画家》起用李路明,《世界美术》起用易英,成为美术理论活跃的重要原因。
 
我一向认为刊物如果办了一年半载仍毫无反应,就不是好刊物,于是发愤要在前三期产生反响并力求办成第一流的刊物。第一流因时而异。我在《美术思潮》答客问和终刊词上提出了几条弹性很大的标准来加以确定。那就是它必须有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宗旨;它必须把握艺术变革的脉搏,敏锐地发现尚在萌芽阶段的新事物,热情地扶植有锋芒的思想,及时地抨击业已停滞或退化的艺术现象,粗线条地预测艺术发展的近期趋向。为了推行这种编辑思想,《美术思潮》试图确立刊物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有倾向。有倾向旨在避免刊物没有追求、没有个性、没有表情。有倾向不意味取消学术研究中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可以体现在一个刊物之中,也可以展示在刊物与刊物之间。种种不同倾向的刊物并存,也是百家争鸣的一种态势。二是年轻化。《美术思潮》侧重于对开拓型青年美术家的评介,侧重于为开拓型的青年理论家提供机会.文章的撰稿人多为在校在职的研究生和美术院校的青年教师。《美术思潮》对陈旧的艺术现象的抨击,也是年轻的表现。三是不依赖名人。当时,依赖名人的作风是报刊杂志编辑工作中一股消极的风气。为了体现积极进取的姿态,《美术思潮》注意物色知名度不高而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作者。四是跨越区域。《美术思潮》打破区域界线的措施是:1.刊物内容涵盖国内外美术现状;2.撰稿人包括国内外研究美术现状的理论家;3.向各省市聘请特约编辑轮流执编;4.以编辑部名义不定期地召开跨地区理论研讨会;5.本省理论文章的采用比例加以限制。
 
为了集思广益,编辑部于1984年11月5日在湖北省文联召开了《美术思潮》创刊座谈会。外地与会者有何溶、郎绍君、贾方洲、张士增、邓平祥、栗宪庭、陈云岗等人。会后,何溶表示要带我到全国周游一圈,让我接识各地名流。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为它同我不想依赖名人的思路不合。后来每逢到北京拜见何溶,都要为此事受到质问。何溶(1921.4-1989.8)是我步入美术理论界的一位关键人物。是他对我的处女作备加赞赏并把我推荐给周韶华,是他特邀我在《美术》杂志社客串编辑3个月,使我后来编《美术思潮》时驾轻就熟。滴水之恩本当涌泉相报,然而我却不得不辜负他的一片心意。如果我进入他的社交圈,《美术思潮》将自然而然地成为《美术》的一个副本。
 
《美术思潮》于1985年1月5日试刊,4月5日创刊。我在发刊词《答客问》上表示,《美术思潮》将在青年人中,特别是在美术院校的学生中去寻找读者和撰稿人。《美术思潮》认定当代青年是现在和将来中国美术的中坚,并优先发表他们的文章。《美术思潮》的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争鸣、美术未来谈以及有争议的作者作品评介等。凡言之成理、有启发性的文章,择优录用.对具有片面性的文章不作求全之责,对争鸣问题不作形式主义的结论,不纳入预先划定的轨道。《美术思潮》还开辟了“近期美术新论博览”这一常设性栏目,让没有大量阅读时间或刊物来源不足的读者能从中把握近期中外美术理论的主要轮廓。发刊词还强调把文章的篇幅统统控制在5000字以内,理由是认定当代不是需要长篇大论的时代而是一个建立理论基地的时代,是提出问题的时代,5000字阐述任何一个观点都不是不可能的。

《美术思潮》的青年作者,至今仍然活跃在美术界的人物,按出场顺序有皮道坚、鲁虹、严善錞、邓平祥、朱青生、谭力勤、费大为、陈云岗、尚扬、邵宏、贾方舟、孙永、王广义、陈池瑜、殷双喜、许江、陈绍华、郭线庐、黄专(白荆)、王林、杨小彦、韩书力、戴恒扬、李松、邹跃进、陈丹青、栗宪庭(胡村、李家屯)、李公明、黄河清、牟群、黄永砯、戴士和、顾雄、李小山、成肖玉、谷文达、刘子建、王璜生、王鲁豫、潘跃昌、孙建平、高名潞、唐庆年、张晓凌、杭间、吴少湘、王小箭、舒群、陈孝信、张强、徐建融、郑胜天、范景中、孙津、丁宁、吕品田、刘伟冬、刘春冰、丁方、吴山专、毛旭辉、樊波、卢辅圣、刘骁纯、王明贤、赵冰、张蔷、任戎、孔长安、金中群、周彦、李正天、水天中、王川、盛军等。

从1984年冬到1985年夏,我在编辑部实际上只是一个光杆司令。后来扩大编制,鲁虹调入。鲁虹的长处在于既能出点子,又能判断点子的好坏并将好点子变成事实。祝斌于1985年底借调美协,随即参与编辑工作。祝斌办事热心,专注,效率高。自从他进入编辑部后,我便得以从繁杂的编辑事务中基本解脱出来。1986年第1期原计划是邀请栗宪庭执编,不料直到1985年11月底稿件因故能未落实。祝斌受命另起炉灶,20天不到便编辑就绪,该期按时出版并受到好评。1986年,鲁慕迅、周韶华辞去副主编,戴筠辞去编辑部主任;任命皮道坚为副主编,严善錞为编委,鲁虹为编辑部主任。为了打破区域界线,我们曾陆续聘请了一批省外和编辑部之外的年轻批评家担任特约编辑。如栗宪庭、杨小彦、黄专、邵宏、李松等人。《美术思潮》的特约记者,外地有贾方舟、邓平祥、黄永砅、殷双喜、陈云岗、查立等人,因刊物夭折,未能赴汉执编。

《美术思潮》的经费,每年总计1.5万元人民币,3年累计不超过6万。包括试刊在内,总共出版22期,总计约30万册。刊物的外观印得象地下刊物一样粗糙简陋。我几次试图用更低劣的毛边纸印刷,有意使刊物的外貌同内容形成阅读心理上的张力。可惜印刷厂不懂其中的奥妙,怕在技术上背黑锅,这一设想也就未能实现。由于经费拮据,刊物印刷如同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试刊号在鄂东南嘉鱼县印刷,创刊号在鄂西北南漳县印刷,后来改在汉口一家小印刷厂印刷。阮囊羞涩,编辑部的条件也就流于寒碜。1986年,香港《九十年代》专文推介大陆美术界的“两刊一报”,即《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和《美术思潮》,香港艺术界人士专程跑来采访本编辑部,但见主编和编辑窝在一间12平米且毫无现代化办公设备和用品的房间中编辑现代美术刊物,感到十分困惑。

《美术思潮》做过的一件值得标榜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就是设立、评定、发放“美术思潮”年奖。尽管奖金不多,但却打破了美术界的奖励只面向画家的惯例。美术思潮年奖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1986年第3期公布结果时改名为特别奖、优秀奖和佳作奖。由于没有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章,特别奖空缺。优秀奖获得者是陈丹青、李小山、鲁萌、张志扬;佳作奖获得者是邓平祥、朱青生、成肖玉、孙文宪、谷文达、邹跃进、殷双喜、邵宏、陈云岗、谭勤。鲁萌(又名萌萌)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女学者,丈夫肖帆以经济学博士的身份下海多年,赚了一笔钱供她挥霍,客厅每天高朋满座,其中有国内第一流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美术家、气功师、大款和关注学术的市长。高尔泰、张志扬、刘小枫、甘阳、周国平、赵越胜、鲁枢元、易中天、陈家琪、邓晓芒、余虹、朱正琳、王又平、孙文宪、张玉能、吕澎、皮道坚、唐小禾、尚扬、李世南、丁方、舒群等人都曾是她社交圈中的朋友。《美术思潮》创刊之前,我就认为这个学术兼信息的集散中心十分重要。后来,其中有些人成了《美术思潮》的作者。

《美术思潮》做的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不遗余力地推介有成就的批评家。1986年初,我们预先排了一个名单,作为首推的人选。严善錞表示反对,力主推介浙美范景中。范景中的文笔和口才都好,专业又是哲学,而哲学在当时最为美术界所仰慕。严善錞以墨禅为笔名,打破《美术思潮》不发长文的体例,用对话的方式发了一篇评介范景中的文章。此文是范景中知识背影的亮相,不久中国美协成立理论艺委会,范景中被突击接纳为委员时,还不是中国美协会员。1986年以后,《美术思潮》的编辑方式几乎是放任自流,常常由责任编辑全权做主。由于思路不同,批评家的推介缺乏连贯性。后来仅推介过郎绍君、水天中、高名潞3人。《美术思潮》停刊后,推介批评家的任务由《江苏画刊》接了过去。1989年,陈孝信客串《江苏画刊》编辑,把理论家评介作为一个专栏,连续不断地介绍过20余位理论家。80年代是理论的时代,几家刊物竞相推介理论家便是明证。当时,同《美术思潮》精神相通的刊物是《江苏画刊》,精神和社交皆通的是水天中、刘骁纯主持的《中国美术报》、李路明主持的《画家》和李媚主持的《现代摄影》。这些刊物在不同的空间互相呼应,使视觉艺术领域显得生气勃勃。编辑部曾收到众多读者来信,差不多都是表扬加期待。有的来信甚至认为中国美术的中心已不在巴黎(北京)而在纽约(武汉)。后来黄永砯、张培力两次联系调武汉,陆续调入的有赵冰、舒群、任戬、王广义等人。

《美术思潮》留下过种种遗憾。当时,中国美术新潮排山倒海,有关信息稍纵即逝。限于篇幅,刊物不能充分关注有价值的现象,不少有潜力的艺术家为我们忽略;限于人力和精力,我们很难筛选鱼龙混杂的信息,常常需要当事人的推动。《美术思潮》曾率先介绍影响深广的北方艺术群体,并辅以追踪报道,如果舒群不亲自登门造访,情况可能大不一样。舒群的游说能力极强,他也是《美术思潮》义务推销员,他和与他同类型的一批热心者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为了提高编辑效率,1986年,我提出设立编辑年奖,奖金30元。到了年底,祝斌、鲁虹、李松、严善錞、刘春冰等人都声称自己编的一期最好。奖金是次要的,主要是价值认定。

《美术思潮》做的一件引起在野画家反感的事,是连续两期介绍第6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这两期出版后,我收到寄自北京的一封匿名信。全文如下:“金牌作者谈创作是混蛋,所以彭德是混蛋!鲁慕迅是混蛋!周韶华是混蛋!皮道坚、刘纲纪、陈方既统统是混蛋!”不过除我之外,其他编委事先并不知道这两期的内容。在野的骂,在朝的也骂。在野的骂得具体,在朝的骂得笼统。1987年,有几名老教授联名写信到省委宣传部抨击《美术思潮》,我们立即将外省寄来的一百多封表扬信打印成册去抵挡。1987年底,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发起了整顿刊物的活动。湖北省文联所属的《美术思潮》、《摄影天地》、《戏剧之家》、《长江歌声》等四家刊物停刊,合并成一个新刊物,名叫《艺术与时代》。
 
历史总是匆匆忙忙形成的,《美术思潮》的三个春秋尤其照得紧迫、忙乱、头绪不清。回首往事,《美术思潮》留下了种种漏洞、过失和遗憾。我作为负责人,应当承担一切责任。然而刊物到了终结的那一天,这种态度便失去了实际意义。当时的感觉犹如破产了的银行家不能偿还债务一样,背负着追悔莫及的心理压力。在终刊号上,祝斌设计封面,我写终刊词。刊物出版后,杨悦浦来信说:“封面像烈士上刑场一样悲壮;终刊词读完后,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杨悦浦是不苟言笑的北方汉子,同我的交谊也不大深厚。他的信我还没读完,眼泪就流了出来。
 
1994年3月初稿,未曾发表,2009年1月增删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