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空灵·细腻·自由·亲民——日本当代艺术漫谈

空灵·细腻·自由·亲民——日本当代艺术漫谈

2010-10-15 10:10:36 来源: 潘力的艺术空间 作者:

 

空灵·细腻·自由·亲民——日本当代艺术漫谈

——《世界艺术》访谈录

时间:2010年3月23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作为生灵文化的日本当代艺术

世界艺术:潘老师,您现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潘力: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主要研究当代美术,以此着手切入日本艺术的当下状态。

世界艺术:您现在还是主要做日本当代艺术方面的研究吗?

潘力:是的。做当代研究时我发现很多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的思想和艺术,发现日本的当代美术不是一味对抗现实,而是有很多深层次的、民族性的思考,我由此开始关注日本的传统艺术,试图从传统艺术当中寻找日本的艺术根源。

世界艺术:有什么成果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潘力:我做完《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这本书之后,不久就回国工作并着手研究日本的传统文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日本的时空观——“间”的研究。我在2005年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申请这个课题获准,作为访问学者到日本进行了一年的考察。这期间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日本的时空观,另外写了一本书《浮世绘》。以浮世绘为切入点,切入整个日本文化和日本艺术的前前后后。书中提到了日本原始文化的基因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艺术观、生命观,这些都和日本的当代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日本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最根本的不同。

世界艺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潘力:日本的自然观是非常特殊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人提倡的“天人合一”不一样。中国的“天人合一”认为人和外界自然是对应和统一的关系,能使我们人自身更完美,更强大。日本的自然观强调融入到自然当中去,它不仅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对自身的强调,但是日本人觉得人完全从属于自然,人在自然面前需要有敬畏感。这种观念导致了今天日本人对自然环境的无比崇拜,并且衍生出了日本的神道教。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其他的宗教都不一样,神道教没有固定的崇拜偶像,日本认为自然万物都是神,所以日本的神道教有八百万神的说法。我当年在日本采访当代著名建筑家矶崎新,他也极力提倡这个概念,我与他谈话的过程中,他也说过,日本人感觉生活离神非常近,不像基督教、佛教,要去崇拜、举行各种仪式等等。

世界艺术:其他宗教可能崇拜的感觉会更强一些。

潘力:日本人觉得自然界的神和人是生活在一起的,随时随地都会在他们身边,是平等的关系,与其称为“神”,可能用“精灵”来表示更准确,因为神有一种距离感。例如宫崎峻的动画片中就有很多大自然的精灵,这个是和日本的自然观有关系的,日本人更相信这些精灵都是主宰生灵的。日本的文化是生灵文化,在日本的当代艺术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和自然有关的题目,很多和树、木材有关的作品。

世界艺术:树本身就是神。

潘力:日本建筑里的柱子就是神,柱子在日本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概念。

世界艺术:日本战后艺术创作的思潮出现过什么趋势?

潘力:“间”的概念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中国人很难理解,我在《“间”——日本艺术独特的时空观》一文中试图把它说清楚,其实就连日本人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这是一种潜意识,不是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中的思潮。我觉得是对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或者是建立有别于西方当代艺术形态的意识。你说的思潮应该是从1970年代的“物派”开始,“物派”最重要的主张就是要摆脱西方的现代艺术潮流。二战之后,美国文化主导日本,美国的现代艺术几乎同步出现在日本,影响非常大。这时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提出自己的质疑。

其实在“物派”之前已经有此动向了,有一位叫高松次郎的艺术家用很多的作品不断地提出疑问:我们是不是要跟在美国的后面?二战之前,日本在历史上没有被外敌打败过。二战后的挫败感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高松次郎就提出一种非现实的观念——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事实?他的作品用影子来表现,介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这主导大家来思考我们面对的现实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战败、美国文化涌入促使他提倡重建日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观念。他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通过他的思考和作品表达了这样的观念。1960年代日本的现代艺术很像今天的中国,他们对当时的主流思潮提出质疑和反对,而且对当时政府的政策提出反对的意见,尤其是当时日本政府和美国签署的《日美安全保护条例》在日本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对。

世界艺术:所以他们的民族自尊心都接受不了。

潘力:对,那时很像我们85新潮的时候,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对立,社会矛盾很尖锐,艺术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作品表现出一些政治观念。

藤田嗣治——油画日本化的代表人物

世界艺术:您认为在日本油画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哪些?

潘力:藤田嗣治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内没有看到关于他的文章,他活跃于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是唯一一位在西方油画史上有地位的亚洲艺术家。藤田嗣治是日本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人物,他把西方的油画画得像东方线描一样,他和巴黎画派有一些联系,和莫迪里阿尼他们都是好朋友,被称为“日本的巴黎派”。他的东方式作品引起整个欧洲的轰动。所以我对战前日本油画的梳理重点放在藤田嗣治身上,2006年,我在日本看到一个纪念藤田嗣治诞生120周年的回顾展,最精彩的作品就是他在巴黎画的女人体,白色的女人体油画用墨色勾线,精彩极了。我觉得从藤田嗣治个人来说,他把油画民族化做到了极致,他是战前日本油画一个最典型的人物。

而黑田清辉在日本油画界还是有争论的,一方面他被标榜为日本现代油画之父,而另外一方面,日本国内认为他曲解了西方的现代油画,曲解了印象派。他本人在巴黎没有和印象派画家有直接的联系,只是把部分的外光技法带回日本,让日本觉得这就是印象派,其实不然。印象派不仅是外光理论和实践,他们对色彩、瞬间,对空气的表现有很多种方式。因此现在还有人批评黑田清辉曲解了西方油画的现代性,误导了日本油画,我觉得有一定道理。真正有成就的是藤田嗣治。还有梅原龙三郎,他留学法国期间与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有过长达5年时间的直接交往,并得到他的指点。梅原龙三郎真正理解了印象派的精神,并把野兽派带回来,和日本美术的装饰性、工艺性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化的油画。

当代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

世界艺术:中国美术界相对熟悉的日本艺术史一般都是21世纪之前的,从2000年到现在日本的艺术创作大概是什么样的状况?

潘力:日本社会以及艺术生态近十多年来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物派的活动也就是短短一年时间,之后的日本当代艺术界主要有两种现象,也被称为“后物派”,即一方面继承物派的手法和观点,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回归绘画。物派主张取消形象,用自然的、现成的石头或者木头来表现他们的思考,把架上绘画完全取消;也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延续物派的思考,用自然界的材质进行创作,包括我的导师也是这样。另外一方面出现了架上绘画的重新回归,从198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一批画画的艺术家。

世界艺术:日本和国外的交流怎么样?

潘力:非常频繁,尤其是二战后,日本整体融入西方社会。虽然日本离中国非常近,但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如对西方的了解,很多知名艺术家没来过中国,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和欧洲有联系。明治维新之后,西方的现代艺术潮流同步进入日本,不像我们中国隔绝了几十年。

世界艺术:日本从2000年到现在为止,有没有形成某个思潮?

潘力:没有,日本的当代艺术不像中国这样人为和下意识地组建什么或者推行什么,包括物派本身当时也不是有意推动的。“物派”也是一些理论家带有贬义的命名。日本当代艺术基本是绘画和装置这两条路在发展。2000年之后,我觉得日本当代艺术从大的方向来说是比较成熟的,不会采取很个人化、极端化的作品来哗众取宠。他们更倾向于民间交流和社会活动,我觉得这个倾向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这段时间以来,我也很关注他们的这一现象。他们组织了很多三年展,横滨三年展是比较有影响的,当然还有福冈美术馆的亚洲当代双年展,而另一个不很知名的新泻三年展,也称“大地艺术节”,是在山区农村举办的,他们借助当代艺术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使当代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走向普通百姓,而不再是一个在象牙塔里面艺术家自娱自乐的领域,当代艺术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当然前提是日本民众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通过和艺术家的交流和活动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为当代艺术贴近日常生活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觉得中国这方面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世界艺术: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的面貌、风格大概是什么样的?

潘力:新泻位于日本的北部山区,靠近日本海,那边冬天有暴雪,气候环境比较恶劣。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年轻人大量离开,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妇女,于是当地的经济情况就开始衰退,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新泻地区,而是全国性的现象。这就使得东京成为日本的超大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差距逐渐拉大。近十年来,日本政府开始考虑推进当地的经济复兴,消除区域差别,而当代艺术在这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新泻地区从2000年开始策划大地艺术三年展。这个展览将整个当地农村七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大地艺术节的活动现场,邀请全世界顶级艺术家到这里,艺术家可以在露天、室内、也可以利用废弃的民宅做装置,这点和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一样。2000年时我还在日本,我和我的导师一起开车到村子里去转,他们会有地图标出来哪个村子从哪走,艺术品展示现场在哪里等等。除了室外装置之外,另一个重要作品形式就是利用废弃的空房子——民宅和小学校,因为年轻人都离开了,日本人的出生率又不断下降,导致当地的小学校一所一所地倒闭了。

世界艺术:他们学校很大吗?

潘力:不是,大概一栋楼十来个教室。

世界艺术:艺术家在里面画画还是做装置?

潘力:主要是做装置。装置的主题也是让人回想起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无数活泼的小孩子在上学,作品的形态也是各种各样的。

世界艺术:主要是日本的艺术家吗?

潘力:日本的艺术家占多数,外国艺术家也不少。

世界艺术:新泻三年展可以达到什么效果?

潘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吸引游客,复兴当地的经济生态。展期持续两三个月,而且在夏天放暑假的时候,这就是日本和中国的差别,在中国农村做一个展览,一般的百姓会跑到那里去看吗?但是日本那里就会有大量的人去看,而且都有一条龙服务,形成一个旅游业。

世界艺术:那其他的三年展是什么情况?

潘力: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是横滨三年展,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2005年的那一届主要展出年轻人的新艺术形态,卡通、漫画作品比较多。2008年举办第三届,由神奈川近代美术馆的企划科科长水泽勉担任总策展人,他提出的主题叫“时间的裂缝”,回顾日本现代艺术和世界上现代艺术走过的历史。这个展览的主题看上去比较陈旧,但以我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他力图反思、回顾、总结从1950年代走过来的日本现代艺术道路,由此也邀请了日本现代艺术史上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加展览。同时还有类似新泻大地艺术节的手法——古代的私人别墅三溪园、50年代的废弃仓库(日本邮船海岸通仓库、红砖仓库一号馆)以及位于横滨湾的新港展区,让人们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对横滨有所了解,力图使当代艺术展和横滨的城市发展脉络联系起来,这些有代表性的场所和展览活动在横滨的各个地方展开,和横滨市民生活也有很密切的联系,很多的青年还有老年志愿者一有时间就会参加活动,横滨的市长当时说过“通过展览活动,让百姓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当代艺术走向百姓”,很能代表2000年以来日本当代艺术的总体趋势。当今日本不存在尖锐的社会矛盾,所以当代艺术必须去适应这样的生存状态。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怨天尤人,发牢骚。

世界艺术:日本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比较同步,参与度非常高,这会不会影响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

潘力:不会,没有人来要求和指导他们。日本的艺术家都非常个性化,做作品的时候一般是根据现场的情况自由发挥。

世界艺术:他们那边的艺术家生存状态怎么样?

潘力: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日本的评论家,他也谈到日本当代艺术家没钱。

世界艺术:“间”的观念和他们的作品结合度高吗?

潘力:这都是潜在的,他们做出来的就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争论过艺术民族化的问题,现在不再说油画日本化或者什么了。他们做出来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日本人的风格和思考,他们的作品之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

世界艺术:在亚洲文化圈中,日本是什么地位?

潘力:有可能建立比较独特的当代艺术的形象。但是日本要在东亚地区形成主导还不是那么容易,日本地理因素和自身文化制约着他们的民族心态,日本的岛国心态使得他们谨小慎微。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