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台湾当代艺术之世代移转与位置

台湾当代艺术之世代移转与位置

2010-09-24 14:12:56 来源: 《世界艺术》 作者:郑胜天

当我向一位加拿大策展人问及他对台湾当代艺术的看法时。他用了一个词「remote」来形容。remote 这个词的本义是「疏远」或「游离」,也可引申为「陌生」。在计算机技术中,remote是与local相对的一个技术名词,即「远程」或「远程」,与「本机」或「本地」相对应。其实在全球化处境的艺术领域中,我们也同样常使用这些用语,来形容「边缘」与「在地」。为什么台湾艺术会被视为疏远陌生?从什么时候起台湾艺术开始感到被边缘化?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其实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亚洲地区起步较早。我们知道民主社会与当代艺术有一定的共生关系。随着台湾19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为具有批判性和多元特色的当代艺术提供了发展空间。许多台湾艺术家也因国家开放而率先进入国际艺术环境。到了1990年代,台湾更在威尼斯双年展和其他国际舞台上较早争取到展示的机会。相对于大陆,台湾当代艺术明显的具有时间优势。请看几个时间点的对比:

年代 台湾 中国大陆
1957 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相继成立,提倡抽象绘画
台湾艺术家开始参加圣保罗双年展 反右派运动开始

1960 中国现代艺术中心在台北成立 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全力批判修正主义
1966 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
1976 洪通、朱铭等展览举行,推动乡土艺术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9 非官方的「迎春画展」举行,星星画会等艺术团体出现
1982 故宫首次收藏现代绘画
1983 台北市美术馆建立
1984 「中国现代绘画新展望」展览举行,新抽象艺术兴起
1985 85新浪潮运动开始
1987 政治解严
1989 首届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 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举行
1990 伊通公园开幕展
1995 威尼斯双年展建立「台湾馆」(台北美术馆Pavilion)
1996 第四届台北双年展开始展出国际当代艺术(「欲望都市」南条史生策划) 首届上海双年展

2000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开始展出国际当代艺术(「海上上海」候瀚如,清水敏男策划)
2005 威尼斯双年展建立中国馆

还值得一提的是,从1970到1980年代,台湾的「雄狮美术」(1971-1996)和「艺术家」(1975-)杂志,几乎是大陆艺术家获取当代艺术信息的唯一来源,对85新潮艺术运动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然而自跨入21世纪,先走一步的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声,却逐渐被大陆艺术家的强音所遮盖。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市场狂飙,使艺坛的镁光灯全都射向价位高涨的大陆和海外华人艺术家。无可否认,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外在的原因。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和台湾在国际政治角逐中的困境,加速将台湾艺术推向国际艺坛的边缘。为此有的台湾艺术家难免感到失落。

国家城市的面积人口、政治经济实力以及意识形态固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并非必然或唯一的因素。卡塞尔、巴塞尔都是小城。人口不足三十万。却可以在国际艺术版图上挑战巴黎、伦敦与纽约。古巴不仅和台湾一样位居孤岛,而且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几个共产极权国家之一,但1984年开始的哈瓦那双年展在国际艺坛上一直颇受重视。即使在台湾本土,也有「慢动作」电影(Slow Motion)带领国际潮流的例子。陈界仁说:「边缘并不代表没有发言权。」 我们有必要仍从自身的审视来探究造成「疏离」感的原因。

二2000年我曾组织以第11届文件展团队为主的一批国际策展人访问大陆。由文建会和富邦基金会邀请,他们也专程来台北,在「紫藤庐」与许多台湾艺术家见面。艺术家都想知道西方对台湾艺术到底了解多少。 相对于策展人对大陆和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认识,他们对台湾艺术家反而有「惊艳」之感。台湾当代艺术的个体性、精致,与人文社会情怀,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台湾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的表现也一直获得相当正面的评价。对台湾艺术持续观察的策展人但斯克尔(Jo-Anne Birnie Danzker)最近撰文详细评述1995年以来威尼斯台湾馆的发展。她指出:「我们所谓的策展是富有美学、智识和道德内涵的作业。如果强求它去表现或界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身份,则很快会流于造作、怯生、疑虑不决。威尼斯台湾馆尽管面对着超高的期望和「政治难题」,它已十五年一路走来。组织者针对殖民主义、戒严法、政治权宜,全球化与噬食自身的资本主义等课题,以个人与群体身份的特质,不断成功地建立了热诚而有力的策展论述。台湾馆的展览深植于台湾极为独特的文化政治个性之中,然而大大超越了仅对这些特定状况的表达。」

台湾艺术个体和群体的表现都有一定口碑,问题在于如何能提升台湾艺术的能见度。2002年5月典藏国际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刚创刊时,我曾来台北参加座谈会。讨论「华人当代艺术论坛形成的可能」。会上大家都很关心杂志对台湾艺术论述的比重。梅丁衍说:以「Chinese art」为杂志的标题,「不免会感觉到Taiwanese art的概念会被模糊掉、会被边缘化。」 现在杂志已经办了九年,尽管我们主观上很希望版面出现更多有关台湾艺术的评论和研究,很遗憾却始终未尽人意。据初步统计,自2002至2010年的39期杂志中,有闗台湾当代艺术的文章只有21篇。平均每期不到一篇。编辑部最大的困扰是能写出对台湾艺术深入分析和论评的英文作者不多。有些收到的文章仍偏于报道性。而我们发出的征稿要求也很少得到积极的响应。

典藏国际版主编、加拿大策展人和艺评家华睿思(Keith Wallace)回顾多年来的编辑经验。他认为自1990年代以来,有许多精彩深刻、很有意思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台湾,但除了台湾中文艺术刊物以外,在国外出版物中见到不多。外界更不了解台湾艺术界正在发生什么事。以前大陆艺术是通过市场向外传播,而台湾有些来自政府的资源和管道。但政府并不一定知道应该如何做。他以新加坡为例,认为新加坡政府对宣传介绍本国当代艺术有战略性的措施,如针对国外不同地区出版数据,建立网站,系统地提供信息,就很受欢迎。他希望看到台湾向外界推介自己的艺术家抱有更大的热情和更积极的态度。

在过去二十年中,有许多地区的当代艺术都是通过一次重大展览改变了世人的认知。如恩威佐策划的《非洲当代艺术(Short Century)》、波夏南达策划的《亚洲当代艺术(Traditions / Tensions)》、高名潞策划的《中国新艺术(Inside Out)》等。华睿士建议应努力促成在国外举行一次台湾当代艺术或艺术史的大型展览,提升国外观众对台湾艺术的了解。台湾有关方面可先做好功课,有目标地选择欧美一些有影响力的美术馆进行磋商,邀请该馆或自由策展人到台湾访问,参观艺术家工作室。与台湾艺术界进行深入的对话。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国外某个主流美术馆能举办一次有充足学术研究支撑、全面展现台湾当代艺术水平的展览,并到其他国家巡回。

三当一个社会或地区发生剧烈变化时,外界会比较关注。近年中国大陆巨大的社会变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策展人胡昉用「此消彼长」来形容两岸近年来艺术影响力的替换。台湾艺术界人力和资源的流失也反映了这一变化。台湾艺术家或策展人去大陆拓展他们的专业舞台并不是件坏事,画廊业者或艺术投资者去大陆分享市场大饼的动机更可理解。但是如果认为大陆的当代艺术生态和环境比台湾健康,或者更有生机。我认为有相当程度的误读。

今年四月我曾应邀去哈佛大学演讲。我的讲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盛世危机」。三十年来我一直努力为中国当代艺术鸣锣吹号,现在要唱一点反调。我在演讲中说:「市场热改变了当代中国艺术的边缘状态。主流社会由反对、怀疑逐渐转为允许和参与。但由此也促使艺术社群出现了结构性的改变。献身艺术不求报偿的艺术家少了,追逐名利滥竽充数的多了;独立思考有学术理念的批评家少了;写广告卖文吹捧的多了;因热爱尊重艺术而收藏的藏家少了,以投机赚钱为目的而收藏的多了。这三部分艺坛players素质的降低与市场的飙升恰成反比。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危机。」目前大陆最令人担心的是:当代艺术虽然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合法地位,它的批判身份和主体性却有减弱的趋势。有的艺术家沈溺于新的 「三大」 、 「三高」:大画室、大作品和大展览;高价格,高消费和高头衔。而丧失了对艺术的真诚,对社会的敏感和关怀。

对比两岸艺术界的状况,胡昉作了较深刻的分析。他同意台湾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心态比较正常的说法。他觉得大陆艺术家比较注重景观性,注重与文化产业、文化等级相联系的东西;而台湾艺术家则更注重主观性的东西。两者关注的点不太一样。台湾艺术家会有一种基本训练,如去访问消费社会,去了解艺术知识生产的过程。也认识到艺术在社会中如何争取空间。与大陆相比,台湾艺术家相对比较天真,所以作品具有诚实性和真实性。可能它的强度正是来自极端的个体现象、个人智慧和个体方式。

胡昉以台湾影像作品的创作实践为例,他认为陈界仁这一代的作品和候孝贤、杨德昌运用电影直接讨论社会、讨论生活的运动息息相关。台湾的文化工作者不是泛泛地讨论身份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创作与台湾文化情境的关系。他们的美学形态是这个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文化意识。虽然台湾的尺度比较小,但社群的互动能力很强。这就构成了台湾现代文化很强的一种传统:即以一种批评的方式介入到现实情境中中。和大陆比较,台湾艺术界比较离散化。艺术家更多是代表自己。也不会轻易说自己是谁的代言人。他们不依附于一个政治实体或文化群落。很多年轻艺术家喜欢做社会项目,不一定有某种很强的艺术取向,而是将艺术作为开放的介入社会的方式。

胡昉所指的「离散化」和前文所说的「疏离」正相呼应。也许这正是一个事物积极与消极的两面。近年来我留意台湾艺坛有许多有意义的讨论,涉及政治文化干预、艺术市场价值、西方话语权等许多重要问题,十分令人振奋。我们也希望看到台湾学者对台湾当代艺术的创作特质和人文价值作更多的讨论和介绍,幚助外界走近来观察「疏离陌生」的艺术现象。自我肯定才能被别人肯定。我很同意王家骥所说:「一个任凭当代艺术发展囿溺于边缘的社会,其文化注定也是边缘而肤浅的。而台湾之所以一再只能处在国际政治、社会、文化与艺术的边缘位置,似乎也与台湾整体社会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课题有关。一个不能自重与自我拉拔的文化,自然很难在国际间博得自己的尊严,更别说是受到推崇与敬重。」

台湾艺术的位置不在大陆,也不在西方。台湾艺术的位置在台湾。

资讯 INFORMATION

述评 CRITICISM
10 宛然国际化的台北艺博会
Truly Internationalized Art Taipei
12 是建筑还是艺术
Architecture or Art?
13 全球市场重整旗鼓,中国板块依然抢眼
The Global Market Rallies its Forces
14 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
The Gone is Gone, but the Future is Coming to Us

海说
16 终结水墨画
“Terminating Ink and Wash Painting”
人物
24 陈界仁,以艺术切除社会的癌细胞
Chen Jieren, Cutting the Cancer Cells of This Society by Art
32 “风筝不断线:缅怀大师吴冠中”邀请展
The Kite Never Flies off: In Memory of Master Wu Guanzhong

趋势 TRENDS
40 佛的前世今生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Buddha to heaven
44 台湾当代艺术之世代移转与位置
Generation Shift and 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专辑
49 承启:新东方精神
Turning Point: New Oriental Spirit
65 张羽:关于“迷漫的指印”
About “Diffused Fingerprints”
81 王亮的天罗地网——王亮访谈录
The Dragnet of Wang Liang—Interview with Wang Liang.

视线 PERSPECTIVES

100 王强: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和忧伤
The Beauty and Sadness in the Sunlight and Shadows
106 关晶:意象,物与抵抗的政治
Image, Object and the Politics of Resistance(8p)
114 严超:想倒了
Think Upside-down
118 李玉端
Li Yuduan
关注
124 陈家刚124-125(2p)
126 太和126-127(2p)
128 飞利浦?伊其理的“巨型风向车”
Philippe Hiquily`s Girouette Monumentale
129 男孩女孩当代艺术展
Boys and Girls
130 方力钧:庞杂的回顾展
confused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131 徕卡:一个世纪的经典传奇
Classical Legend over a Century
132 都市盛典
Arts and cities
134 KIAF 亚洲博览会的领军人
KIAF, Asia’s leading art fair
138 经典北京:传统回归,造就经典行情
The Return of Tradition Brings about Classical Market
140 威尼斯的中国约会
Chinese Appointment in Venice
142资讯
146展讯

INDEX/广告索引
封面 / 陈界仁
封二 / 爱知三年展
封三 / 侯冠滨
封底 / 韩国际艺术博览会
001 新工笔绘画提名展“易·观”
002 大象终结水墨画
003 来自圣地的雕塑
004 陈家刚个展
005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TOP展
007 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009 何南燕高原境相艺术展
你们发现世界,我们发现你们 !
015 广东博览会
096 王亮抽象艺术展
097 经典北京
098 极端现实 张大力
105 佟耀文个人作品展
122 田亚洲油画展
123 世艺网
141 陈锦芳世博主题百幅绘画上海展
147 宋庄艺术节
148 世界艺术杂志广告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