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画家》群体的档案摘要

《画家》群体的档案摘要

2008-04-16 17:50:29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artda


李路明 邹建平

《画家》群体称谓的由来

在’85时期,典型的艺术群体是由若干艺术取向一致的年轻艺术家自主组成,且发布若干宣言,自费在各种代替空间举行若干展览,作品的针对性在于冲击体制下的一元化艺术格局。那么,所谓《画家》群体并不具备以上特征,所以严格来说,这个群体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因为在’85新潮期间创办的《画家》丛刊的主体人员是由几个从事现代艺术实验的年轻人组成,刊物的宗旨也是着力于推广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艺术(今天人们则称之为所谓“当代艺术”,当时称为“现代艺术”或“前卫艺术”),同时这几个年轻人除了致力于刊物的编辑工作之外,又积极从事各种现代艺术的组织活动与艺术批评及艺术创作。后来,也即批评家张蔷(《中国美术报》社长,1988年移民去加拿大)在1987年撰写的《绘画新潮》(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中首次以“《画家》群体”的称谓讨论了这几个年轻人的艺术工作。之后,这个称谓就一直沿用在各种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专著与文献中。

 《画家》的始末

1984年冬,李路明即将研究生毕业,当时其分配去向为《文艺研究》或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但李路明因难以适应当时尚为米饭限量供给制的北京生活,要求回老家湖南工作。此时,同学高铭路(现名“高名潞”)已提前进入《美术》杂志社实习并将留用工作,李与高已观察到中国现代艺术的种种萌芽现状而未能获得有效传播,李路明便计划创办一个专门推介这些艺术现象的刊物,并与高铭路约定所谓的“南北呼应”。带着这个想法,李路明回到湖南去寻找能让他创办刊物的单位,在与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郑小娟接触过程中,获知正在筹备一个名为《红黄蓝》的刊物,正缺编辑人员。当李谈及他的有关刊物的设想时,得到郑的支持。1985春,李路明来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工作,当时《红黄蓝》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由萧沛苍负责,其内容主要为连环画,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改变其性质而成为推介中国现代艺术的阵地。这个想法获得了萧沛苍的认可与支持,接下来便着手退稿与重新组稿。李赴北京组稿,谭力勤赴浙江组稿,谭发现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的谷文达创作了大批的实验水墨,兴奋报告,编辑部当即决定创刊号重点推介谷的作品,而谷文达相告,他的作品曾有些刊物编辑有兴趣但从未通过审查,年轻的谭将信将疑,但他还是死猫当做活猫医,将稿子准备得十分充分并交与了正在筹备中的刊物。创刊号由于主管部门即湖南省出版局审批过程漫长,加上扉页创刊词与内容过于激进而需重新调整,延至11月才问世。而此期间,大约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样艺术取向位于湖北的由彭德负责的《美术思潮》7月问世,紧接着,位于北京的由刘晓纯与栗宪庭编辑的《中国美术报》也问世。鉴于《美术思潮》以艺术思潮文字为主,《中国美术报》以中国现代艺术动态报道为主。且前者为月刊,后者为周报,以短平快见长。而湖南美术出版社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创刊过程中,刊物调整定位于8开全彩色的以现代艺术家个案为主的季刊,并将《红黄蓝》改名为《画家》。由于它的定位,在中国现代艺术风起云涌的’85时期,缺乏及时跟进的推波助澜效应而未成为此时期中国现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但由于它以前所未有的全彩大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示一个艺术家的前卫之作,而引起艺术家的高度回应。其中大部分艺术家均为首次集中发表作品或首次成为封面人物。包括今天已卓有成效的而当时初出茅庐的王广义、张晓刚、李山、谷文达、吕胜中、刘小东、周春芽、毛旭辉、叶永青、毛焰(其当时为大四学生)等艺术家。
1988年,萧沛苍调任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李路明则调任画册编辑部主任,此后,李路明的出版重心转到当代艺术理论与当代艺术个人画册的出版。
《画家》则由邹建平接手负责,此期间,刊物自第9期开始调整到专辑的形式,如《西南现代艺术》、《海外华人艺术家》、《在实验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广东美术》等专辑。艺术家个案的篇幅进一步扩展,因其装帧与用纸,而成为当时介绍中国现代艺术最奢侈的出版物。政治风波后,艺术界对《画家》的指责进一步升级,出版社压力倍增,邹需经常到上级主管部门去汇报解释。1991年春,因发表孙平以军队战士遗精的床单为材料的作品而导致激烈的批评。主管部门抽调最近待发的一期刊物审查,此期为“盲流艺术家专辑”, 内容主体为温普林编辑的圆明园艺术家为主,又恰逢圆明园艺术家被清理时期,湖南省出版局同时也接到更高部门的具体意见,1991年夏,《画家》由此停刊。
《画家》1985年11月创刊,1991年底停刊。期间断断续续共出版16期,取缔已编发的2期。共计发表艺术作品2000多幅,艺术思潮批评及个案批评的文字150余万字。
结论:它与同时期的《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江苏画刊》《(人们习惯于称为“一报二刊”)一样,在当时艺术刊物非常有限的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一本重要的艺术刊物,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从萌芽到成长发展发挥过它独特的作用。 

《画家》群体介入的艺术活动与艺术批评

《画家》群体的主要成员同时以刊物为平台,积极主动介入湖南各艺术群体的展览活动。其参与组织的艺术活动有“0艺术集团展”(1985年,长沙烈士公园)“立交桥艺术展”、(1985年,长沙青少年宫)、“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1986年,北京中国美术馆)、“贺大田老屋个人展”(1988年,北京中国美术馆)、“西南现代艺术展”(1988年,成都展览馆)等。在这些艺术活动中,群体成员除了作为参展艺术家的身份之外,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今天被称之为“策展人”的角色。
同时,成员之一的李路明又致力于艺术批评的写作,此期间发表了《关于“灵性绘画”新阶段的构想》(《美术》1985年7期)、《破坏与重建》(《江苏画刊》1986年3期)、《关于新形象》(《江苏画刊》1988年7期)、《画家笔记》系列等批评文章四十余篇。1989年6月之后,李转向艺术创作。另一成员邹建平则以《画家》刊物为平台发表了《忧郁的张晓刚》、《因列车晚点而生发的故事》、《大毛》等画家个案批评文章二十余篇,大部分文章为目前所谓成功艺术家的平生第一篇评论。

《画家》群体的艺术创作

参见本刊吕澎的“《画家》群体”一文。

《画家》的主要成员(以进入刊物工作时间为序)

萧沛苍,1942年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刊物创办之初的编辑部主任,后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2003年退休。
李路明,1957年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刊物的策划与发起者,负责1985至1987年刊物的主体编辑工作。1995年任湖南美术出版副社长,2005年辞职专事艺术创作。
谭力勤,1957年生,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刊物创办人之一。1987年留学去加拿大。现居美国,为新媒体艺术家。
何山,1942年生,毕业于中央工艺术美术学院。1986年至1987年刊物编辑部主任。1989年移民美国。现为职业艺术家。
袁庆一,1960年生,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86年至1987年主力编辑。1987年留学日本,现居法国,为动画艺术家。
姚阳光,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87年至1988年主力编辑。现为湖南出版集团教材公司副总经理。
邹建平,1955年生,197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88年至1991刊物编辑部主任。现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