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2016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初步介绍

2016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初步介绍

2016-08-23 17:51:42 来源: 现代艺术档案CMAA 作者:CIHA2016秘书处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由国际艺术史学会(简称CIHA)组织召开的国际专业会议,每4年举办一次。1873年举办第一届,称为“国际艺术史大会”,主要是在欧洲主要国家之间进行。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这个学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秉持促进学术,加强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关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霸权和局限,致力于用“全球化”取代“国际化”。特别是2006年中国参加国际艺术史学会成为会员国之后,积极申办并获得举办2016第34届主办资格,又在马赛举行的国际艺术史学会的全体代表大会上促进修订章程,进一步将这个大会名称确定为”世界艺术史大会”( World Congress of Art History)。

经过中国艺术史学者和世界各国艺术史学会代表的反复研究和讨论,最终确定本次大会的主题:TERMS(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是2007年以来,中国在世界艺术史会议上反复提示和强调的一些艺术史的发展以及对于不同的艺术,比如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性和根本理解不同的强调,对于这种强调,逐步涉及到了各种问题。也就逐步形成了一些相关讨论的题目。

各分会题目是在一个5年的时间之内逐步国内外许多专家建议和汇集,由中国的筹备组归拢之后,又经过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的提示和建议。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个人的学术观念,对各种不同的艺术概念和艺术术语具有不同的理解,最后确定了总体的主题“TERMS”,这个主题根源于中国筹备小组(2009年由邵大箴先生在CIHA理事会上专程北京调查汇报中)提出的“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史观念The concepts of art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imes”归纳而成;同时,初步设定了20个分会场的“选题方向”。2011年正式宣布中国筹办世界艺术史大会以后,交由中国筹备组委会继续修订。将“选题方向”发给国内多位学者,收到了不少反馈,也是吸收了国际艺术史学会各个国家分会的意见。有些题目从单方的角度不一定能想象的到,有些题目对于某一个文化背景来说非常重要并多有讨论,但是换了另外的一个文化背景可能没有关注,也不会有参与讨论的准备和兴趣,所以,“选题方向”是互相协调的结果。

第34届CIHA大会是艺术史学大会,并不是理论和概念研讨会,所以不能按照概念化的理念结构来设计大会的主题。大会主题最终也没有采用 concepts of art这种过于理论化的提法,而是采用了既体现会议理论主旨,又与各种具体个案研究更能产生联系的“terms”。诚然,这些“选题方向”的选择涉及具体的个案研究,而不是根据理论框架而设定。现在发布的框架结构只是在各分会场主题相关term(s)基本确定后,各个主题之间联系和顺序及其说明。因此,这些“选题方向”也不追求涵盖“TERMS”这个主题之下全部的问题。甚至不追求这些“选题方向”互相之间的逻辑性的周密和完整,只是把各个分会场“选题方向”之间的边界和问题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略加提示而已。
 
 
以下则为问题框架只是初步介绍,并不是各分会的最后标题。目前各个分会的主题陈述正在进行,将要陆续发表以召集全球学者与会。

 ▼

1、语词与概念:第一个题目首先解释大会主旨,揭示艺术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不同的“名实关系”。艺术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是北京会议大会主题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三个针对性:第一,是对CIHA崇尚的发展方向,即全球化的艺术史作出回应,使艺术史能够吸收全世界各个时期各个文化中间的差异,以丰富艺术史的内容,使得对人类的文化构成更为全面和完整的理解。第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媒体时代将文化的差异性掩盖,使得具有强势影响力的流行文化覆盖了艺术和审美的微妙和个性的方面。重提差异性,会使CIHA所代表的世界艺术史的趋向,不间断地提醒所有的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生存的人)穿透全球化文化潮流的覆盖,而获得独立的思想和审美的自由。第三,CIHA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历史,是一个充满转折和创造的历史,如瓦尔堡的图像志理论即是在1912年CIHA会议的演讲中正式提出(L’Italia e l’Arte Straniera« 16.-21.10.1912 L’Italia e l’Arte Straniera. Atti del X Congresso Internazionale di Storia dell’Arte in Roma. 16-21 ottobre 1912.),这次北京会议充分考虑到前几次会议特别是纽伦堡会议已经做出的成果和贡献,对上届大会主题object做了大量和精细的工作之后,有意识地设计从较为观念的层次来展开工作,以增强CIHA大会作为世界艺术史和艺术讨论的积极作用。

 
2、结构与描述:解释在不同的艺术观念(“名实关系”)中各自又有其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评价系统。建议讨论重视在不同文化中对艺术的解释,其源自各自独特的传统以及演化过程,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评价系统与价值观念,并作为一种自觉的判断,建构其中的理论反思,最终在意识层面上建立起对艺术的判断标准与形式规范。这些判断标准与形式规范,具体而言就是对艺术优劣与否的等级划分,反过来对艺术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既有引导,也有限制。艺术的差异性正源自于此。甚至,在同一艺术标准与规范之中,由于同样的原因,也会造成更加细微的差异。这似乎能够说明,同样一件作品,置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置于不同的地域或环境中,都会获得完全不同的评价。由此强调不同视角的介入,引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3、想象与投射:追究艺术差异的文化基础和与其他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现实被其他文化因素诸如神话、传说或其它文献显现为特定的想象与幻觉。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理解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进行,并将艺术带到新一层面的知识建构和文化体验。在这个题目中,也希望注重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社会文化背景与其所产生的艺术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符号化了(symbolization)的想象与幻觉与其同时期艺术观念之间的酝酿和共生。
 
4、 欣赏与实用:具体到探讨每个文化对艺术不同功能的理解。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艺术作品和工艺品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及其功能的不断转化.各个文化对艺术的理解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研究方向,艺术和工艺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分法,一件实用品在一个文化中如何被选择、保存并凝结人民的精神而使之成为艺术品,其过程又是如何发生和变化,从而反映和旁证了不同文化关于艺术的观念。
 
5、自觉与自律:探讨不同文化对纯艺术的理解。与第四个问题的区别在于第四个问题主要讨论艺术和工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第五个问题,主要针对“为艺术而艺术”而创造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中,这种纯艺术形成的时间、地点和机缘都不同,认定的结果也不一样(往往还超出了国家与地区的范畴)。这个对纯艺术的自我认定是如何发生,并且产生了何种后果?而在此题中建议侧重讨论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重大和普遍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之前,在各自独立的发展状况之下,对艺术的自觉过程,艺术概念在历史中的不断建构,形成了纯粹的艺术品,其差异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6、传统与渊源:艺术作为一种认同的方式构成不同的文化或者民族的传统和渊源,这种认同具有发生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根据。研究不同文化对艺术的认同。本题建议讨论选择和认同问题,无论是对艺术传统的认定,还是艺术的创作和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趋向,有些选择和认同有时扩大了不同文化和时代艺术之间的差异,另一些选择则增加了文化和时代之间的趋同性,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认同涉及两个层次,大至“社会”(society),小至地方群体(community),两者都会涉及运用艺术所进行的身份建构。对“社会”边界的定义恰恰体现出的是不同类型的共同体(community),包括地理的、人种的、性别的、想象的,也可以在这个社会框架下进行分析,体现出艺术概念在不同群体的接受方式不同。在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认同有时候是被压迫被殖民文化的艺术自觉,有时候是民族主义的张扬和扩张,有时候是帝国主义的文化战略。而对认同的强调,也有可能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内部的遭遇,一方面可以成为当地人民的主动的文化觉醒,也可能是专制权威利用认同对其它人实施统治和规训。所以,认同制造或弥合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如何认同,并由此形成了怎样的差异,值得深究。
 
7、流传与嬗变:研究艺术自身的变迁。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如果在不受外来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国度和地区,艺术自身的发展。其发展进程不仅方向不同,而且其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建议此题在讨论这种区别时,除了讨论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精神背景(宗教、思想)的作用之外,希望在此题目中特别讨论艺术所固有的自身的特质所起的作用,也强调本文化中艺术观念的惯性和变迁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
 
8、禁忌与教化:研究“艺术与权力”的关系。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艺术被各种政治与宗教权威所使用和利用的情况及其后果。作为强势的权力将艺术作为禁忌和宣传的手段,这里的权力可以是影响(如宗教),又可能是强制(如政权宣传),以及人类本身对艺术的某种习俗的运用(如传统禁忌)。宣传(传播)和教育(教化、传教)有时又被看作艺术的两个不同功能。出于宗教和政治的原因,利用艺术进行教化和传教。一方面使得艺术发生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则由于这些宗教与政治的教化与传教而对已有的艺术和异己的艺术进行消极破坏。艺术权力现在进入“艺术运动与社会转型”。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面对的后冷战时期的社会分化,还是威权社会所面临的社会正义转型,艺术作为一种启蒙与精神召唤的功能具备了与传统的“工具武器论”不同的特征和实质,成为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新论题。
 
9、独立与超脱:研究艺术自身的独立性作为抗拒权威的力量。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包括艺术的抗拒可以中性地看作艺术对规则的逾越,即将规则本身看作是一种权力的固化,这种规则可以是意识形态营造的规则、也可以是社会规范等,艺术具有对权力的消解作用。艺术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着艺术本身所存在的对权力的消解、反抗和稀释作用,对于缺少权威的群体所起到的对抗、独立、自由和慰藉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处于弱势的群体、被统治的阶级,利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精神状态,是利用艺术进行独立和反抗的活动。同时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中,艺术家自身具有一种不受理性控制和规范的创作自由,并被自觉地使用。
 
10、性别与妇女:性别与妇女在不同时代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一种文化中不同性别在艺术中显现所遵循的规矩及其变化。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空间、地位、权力与她们的或反映她们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到社会文化共同体下的性别意识对艺术概念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性别问题都有其复杂的结构。这个问题,研究不同文化中,性别问题在艺术中的作用。在这个题目中,建议讨论女性的地位和权力自身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在这些关系结构中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显现、调整,起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女性如何被描绘和表现,另一方面女性如何去描绘和表现。性别问题在不同文化中和艺术的关系不完全一样,甚至在有些文化中,艺术是和女性联系更为紧密。甚至在有些文化中的有些艺术形式是以性别划分的。(比如说“女书”这种只有中国湖南地区女性使用的神秘的符号和艺术作品。)
 
11、风景与奇观:研究景观既作为地理的限定,又作为文化的投射。本题目建议讨论的风景和景观在此主要不是指Guy Debord所指的作为image的“景观”,而是作为一种环境和城市所反射出的与艺术传统之间的相应的关系。也涉及景观规划、urban design、社区设计、公共艺术这些领域的相关问题。
 
12、园林与庭院:研究园林与庭院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形态在各个文化中的差异。园林与庭院是有一定围合范围的自然与艺术的综合呈现,体现为人类既不远离体制和城市(宫廷)、又能亲近自然、寄托理想的节点(connection)。园林与“体制、自然、理想”的构成面的关系。
 以上的问题,都是讨论艺术在各自文化的生成过程中造成的差异以及其间的区别。这种差异,分为“艺术内部”和“艺术外部”的问题。艺术外部的问题,侧重艺术与其社会、历史及其它因素(政治、经济、宗教、思想、科学技术等)之间的关系。艺术内部的问题,侧重艺术与审美和形式创造及其对艺术在文明和文化中位置和作用的理解,及其与自我的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以下的问题,开始涉及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的艺术之间,互相的影响和交流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第31届加拿大Montréal会议和第32届澳大利亚Melbourne会议(31. Kongress 2004 Montréal Sites and Territories of Art History. XXXIe Congrès. Montréal, Qc, Canada. 32. Kongress 2008 Melbourne Crossing Cultures: Conflict – Migration – Convergence)的主题。
 
13、传播与接受:这是关于不同艺术文化之间的传播。这一次再次选择这个题目,希望进一步强调不同的艺术与艺术观念之间的传播,而主要不是讨论艺术在文化间的扩展传播个案(个案曾在Montréal会议和Melbourne会议深入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所侧重,建议此次讨论集中于不同的传播模式、途径和方法,(比如罗列因素:贸易、传教、战争、殖民、民族大迁移、经济危机,甚至流行病等等)。研究艺术是如何以新的传播方式为其手段,扩展其价值与感觉的影响,从而转变和扩展原来的趣味格局,并形成新的表达形式。不是文化之间相互看待,也不是相互理解和接受,而是“传”和“播”。
 
14、他者与陌生:针对如何看待和评价一个外来的和陌生的艺术的问题。建议讨论侧重于发生交流和传播的行为发生之前,由于各种特殊的历史原因,每一个文化都遭遇到一个外来的陌生的艺术,甚至在一个文化内部也有对于不在文化中心和不在传统体制内的“外来”和陌生的艺术。对于这样的外来的(Ex)同时会引起赞许和珍惜,也会造成贬低和排斥。这既是产生影响的前提,也决定着交流的性质和程度。
 
15、误解与曲用:侧重在艺术史中误解和曲解,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接受异文化和外来文化和少数非正统、非传统文化的问题。与第14个问题的区别在于,第14个问题是如何对待和看待其它的文化(接受现成的),但是还没有实际发生交流行为,而第15个问题是讨论交流行为发生之时和之后的情况,“误解”引发的实际的行为和效果,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行的。对外来艺术的接受和排斥,以及以自我角度和眼光对之所作的积极和消极的误解与曲解,一方面欣赏新奇的异国情调,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文化局限变成排斥变化抵制交流的惰性,这种双重性构成了艺术史下异常丰富的文化现象。而对破坏的纠正,又出现了新的创造力。
 
16、商品与市场:研究市场作为一个特殊而专门的交流的途径和文化交换的方式。建议侧重讨论在经济全球化发生之后,市场交易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艺术传播方式的变化,甚至影响艺术概念本身的变化。艺术的circulation和transaction使得艺术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得以体现,一方面抹平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期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竞争力和产品效应,加大collectible的价值和可消费性,有意制作新奇和特异,使艺术创作成为针对特定购买需要而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新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对艺术品的定价方式,从而构成对艺术市场的真实冲击。这是因为,建基在数码化技术之上的虚拟性的艺术作品,既不同于传统的作品构成形式,也不同于机器复制的艺术形式,它甚至颠覆了“原作”的概念,也超越了“版权”复制性定义,从而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17、展示与观看:展览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途径和显示差异的方式。在这个题目中,在展览对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的基础上,建议讨论如何将艺术展示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博物馆的观念,运用在以不同的文化和眼光以建造知识和传播文明。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私下赏玩的境界,但在当代环境下由本文化内部,向文化间扩展,展览作为交流的途径和交换的方式,可以理解为“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诞生”,文化间差异显示和碰撞产生展览的需要和观赏的兴趣。策展人如何将其他地区、文化和风格带入展览,展出历史上的差异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制造特殊的杂交和对比景象以扩大对知识的生产(对历史的再认识)和对文化局限的突破,创造全新的文化。而互联网上的虚拟性的艺术表达,正威胁着传统的展览方式。
 
18、媒体与视觉:研究信息时代新的交流方式对视觉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此题除了讨论新媒体、新方法的一般影响之外,建议侧重讨论文化之间的时间和地理隔阂如何在新的媒体和视觉文化中逐步消失其传统意义,“共时化”改变了人的历史感和时间感,“同步化”改变了人的传统意识和文化认同,新的创作群体和接受群体的划分将不再由文化、国家、民族、地区等传统认同概念来区分。现代媒体改变了人的自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媒体即艺术”?
 
19、审美与艺术史:什么是艺术的历史和审美的历史之间的差异? 而艺术也突破了对审美和感觉的作用范围,扩展到对社会和现实的直接干预,进而在思想和哲学之上寻求对人的自由的解释和对人的权利的理解。这个问题,研究新的交流方式的革命和改变之后的艺术史和审美。在这个题目中,建议侧重讨论在不同的文化中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如何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出现变化和交叉,并与当前新兴的digital humanities所带来的新的图像意义相呼应,由此进一步讨论艺术史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及“图像转换”之后思维的新模式。
 
20、专业与美育:研究新的艺术教育革命和改革。这个题目涉及三个问题,其一是艺术的新观念、新门类、新方法需要新的艺术专业教育;其二是新观念、新门类、新方法革命改变如何改变艺术教育的方法,无论是艺术专业教育,还是公民美育;其三是艺术的新观念、新门类、新方法以及新的交流传播方式如何影响到艺术史的发展。另外,艺术教育中如何对待差异,也将导致文化和艺术差异的产生、强化或消弥。
 
21、多元与世界:即最后一个问题,全球艺术史框架下的世界艺术史。希望使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立场获得表达,进一步促进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各自艺术与艺术史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如以韩国—日本—朝鲜—中国等为特点的东亚艺术史就与西方艺术史有着很大差异,此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文化圈和学统中有着自己的艺术和艺术史观念(terms)。艺术史学统不仅是这个学统中的学者(如中国人)研究本文化(如中国)的艺术史,也包括他们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和角度,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史方法的反思。同样探讨个学统本身建立和变迁的过程,以此凸显差异的依据,并探讨差异的合理性。由此在世界艺术史范畴内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各时代艺术概念之间的差异,将艺术史的概念go beyond any unified single standard,促成包含世界所有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化艺术史。目前在当代政治与文化运动中出现了“本土”,被用来指代一个自足的、具有可辨识独立性的文化实体,与“全球的”(global)这一概念相对。围绕着“本土”的讨论直接引向各冲突文化之间如何求同存异,如何融合、发展、进化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与全球化的艺术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有着重大关联。同时使之向其它学科合作,形成跨学科影响,将艺术史开拓为面向未来新时代、新问题的开放学科,作为CIHA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的新活力、新方向和新使命!
 
(大会秘书处 朱青生执笔)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