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张海涛:“五四”青年我们将引领什么

张海涛:“五四”青年我们将引领什么

2011-04-26 22:06:3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张海涛

“五四”青年我们将引领什么
——青年节:一种新精神的延续

五月四日是青年人的节日,我认为过这个节日除了具有一种狂欢的特征,对于青年人来说也承载着时代的义务,担负着扛起起新精神旗帜的责任。“五四青年节”,只有中国青年过个节,因为在中国历史中五月四日掀起了青年爱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转折点,因此在五月四日举办青年艺术节,它的意义可想而知。然而,即使它的意义溢于言表,但在当下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深层问题,这个节不只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呈现,比如:历史中五四运动的政治性与当下的时代特征是否相符?“青年领袖”的精英化在这个时代还存不存在?五四青年节的意识形态性,对自由艺术家的创作形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五四青年艺术节在自由艺术家群体中举办时是否符合这个群体特征?历史中五四青年运动在现实体制中如果出现,它的形态和结果会怎样?这个时代的新青年是什么特征?70后、80后、90后的特征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个时代的新青年还谈大的责任感吗?青年艺术家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的“新”在这个时代体现在哪里?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的角色是怎样转换的?这些问题我想留给观众与社会各界一起探讨、分享。

五四运动发生在历史转型的非常时期,青年群体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而情感爆发,然而这个“和平时期”,是否存在、如何转换它的生存压力?青年群体目前主要体现在70、80、90后人群。如果说70后是历史实验的尴尬阶段,保持着暧昧的多面性而瞻前顾后。80、90后更多的是个性和感性的释放,勇于创新、摆脱束缚的过程中责任也开始淡化,容易陷入娱乐消费的平面和空虚的境地。这个阶段的人群与以前的人群面对文化针对的问题自然不同,所谓居安思危,时刻都有敏感的困惑和感受,艺术家这时也要保持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态度。

历史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这个“新”主要是解放和创造新的思想,强调民主与科学,打破旧的封建思想禁锢,以延续新的精神。青年群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应该是时代特征转换中的中坚力量。由宋庄举办的青年艺术节展览的主题为“青年领袖”,暂且不谈它是否合适,然而做为“衣领、袖口“他们将引领什么?五四之后到抗日时期因为历史特殊情境,青年文化受到政治影响,延安文艺座谈会强调艺术为政治和工农兵服务,应为大众喜闻乐见,青年群体文化成了政治的文化;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年文化依然伴随意识形态的渗透,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新思想的引领,文化精神和骨子里都渗透着模式化的阶级斗争,青年群体成为历史的牺牲品;70年代末到80年改革开放初的一段时期由于人们思想的苏醒,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伤痕文艺和星星美展,把自己压抑的情感得到解放,但由于受到文革的惯性和体制的固化影响,人们依然处于思想启蒙时期,慢慢开始放开步伐,说出自己的心声;80年代到90年代艺术中期的85思潮到政治波普、玩世主义、艳俗艺术转型以及艺术媒介的拓展,文学艺术中的“黑色幽默”等批判方式开始有个性化的话语出现,由不敢说到开始敢说话,消解单一的意识形态;90年代至今的消费化、娱乐化、信息化和都市化使青年人从一个政治环境影响中又陷入到另一个盲目商业化思想的影响中,如价值观与道德观混乱、信仰缺失、唯利是图、精神空虚,依然会产生新的精神困惑,这个时期的青年群体同样容易失去自我。那么这个时代我们又能引领什么呢?我觉得青年一代只有清醒头脑,摆脱消极影响呈现鲜活的艺术生态才能引领一个时代。领袖的精英化依然需要存在,然而谁来选择判断精英的标准依然是个争议问题。新精神,求新中还要保持和保留积极的文化沉淀,这也是青年一代的任务。我认为新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不受意识形态和商业消费化影响前提下独自发言和创新,延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五四青年艺术节在宋庄举办,当然要以作品说话,作品依然是硬指标,是新精神的物化体现;然而青年一代的作品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浮躁和随波逐流的问题,但他们与其他年龄段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必将不同,这样不同而鲜活的整体感受和现象才是最重要的。艺术史与社会学历史不同,依然强调“边缘”中的精英化,作品的精英化就是文化艺术的精英化,然而精英化只是个艺术形态,以社会学形态看这个展览,个人作品的精英化又应退位二线,因此一个展览的价值判断和单独作品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展览不是以一个或少数艺术家的作品来判断高低,展览应以一个社会学视角的介入来判断其价值,这样整体的青年群体散发出时代气息和活力更为重要。

张海涛
2011年4月26日于宋庄美术馆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